三维地震解释系统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技术X陈树光,陈恭洋(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本文详细论述了三维精细构造解释的方法和流程。
对层位标定、层位解释、速度求取、成图及圈闭有效性分析等每个步骤的方法给以具体论述。
从而为从事三维精细构造解释的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维精细构造解释;相干体;三维可视化;有效圈闭 中图分类号:P631.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02—0093—02 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是地质构造、储层预测准确性的前提条件,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前提是层位的精细标定。
本次研究首先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做好层位的精细标定和对比[1]。
在此基础上利用工作站解释软件完成了解释工作。
在解释中充分利用工作站的各种特别功能及各种新的解释方法,更多地利用人的视觉作用,直接从三维数据体中发掘出隐含的地质信息,最终直观、真实地反映出原始的“三维地质模型”。
1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1.1 解释流程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是利用地震数据解释系统,以人机联作的解释方法进行。
以偏移数据体为基础,方差数据体为辅助、相互验证。
把技术人员对井田构造规律和波组特征的认识及经验与解释系统的智能软件相结合,全面开展解释工作。
解释工作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地震解释流程1.2 地震反射层位精细标定1.2.1 利用人工合成记录标定地震反射层位使用合成记录标定地震反射层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声波测井资料是制作合成记录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它的精度受井径变化、泥浆浸泡、能量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若想得到精度较高的标定结果,应对测井资料作环境校正[2]。
能量衰减影响在声波时差曲线上表现为时差急剧增大,即所谓的声波跳跃。
声波跳跃比较容易识别,在产生声波跳跃的层段,采用校正井径的方法进行逐点估算与校正。
图2 地震层位的标定1.2.2 匹配滤波匹配滤波是以井中地震为主,对地面地震资料进行时移和相位旋转,使地面地震资料最大相似于井中地震资料(人工合成记录或VSP),从而达到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的目的。
三维地震资料解读

第一章概述(原理及方法)第二章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第三章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第四章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物探知识回顾1、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2、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外,包含地核、地幔、地壳以及水圈、大气圈及其空间的物理场和物理现象,如地磁、重力、地震、放射性、地电、地球热学、气象等。
广义地球物理学:大气圈地球物理学、水圈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又称狭义地球物理学3、物探含义:用物理方法来勘探地壳上层岩石的构造与寻找有用矿产的一门学科。
它是根据地下岩层在物理性质上(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的差异,通过物理学原理,借用一定的装置和专门的物探仪器测量因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的物理场(如电场、重力场、磁场)变化规律及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物理场的变化规律,结合有关地质资料推断出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分布规律,为地质勘探、工程勘察、环境调查及地下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地球物理勘探是物理学、数学、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地学结合的边缘科学和最有活力的生长点。
它不同于传统的找矿方式,即通过古生物、岩石矿物性质等确定矿藏。
4、几种重要物探方法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等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解决工程环境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
它主要用于探查含油气远景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深部构造和区域地质构造,与其他物探方法配合,也可以寻找金属矿,近年来重力勘探在城市工程、环境方面也有应用。
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等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磁场及人工磁场的变化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
它主要用于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寻找磁铁矿、勘查含油气构造、预测成矿远景区以及寻找含磁性矿物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床,近年来磁法勘探在城市工程、环境方面主要用于开发区、核电站、大坝选址,寻找沉船、炸弹等金属遗弃物与地下管道,考古等方面。
三维地震解释

2 用水平切片直 接做构造图。
三、三维 地震的地 震相解释:
1 层振幅 切片的解 释或者说 提取目的 层振幅, 由振幅 异 常带解释 微相、砂 体展布。
1.什么情况下所做的构造图才能实现既做了空 校又使用了变速? 2.一个三维构造圈闭图和二维圈闭图一般会有 哪些差地震相与二维地震相
无菲尼尔带现象
2.三维地震 可消除侧反 射影响,因 而背斜圈闭 形态与大小 比较真实。 不像二维地 震由于侧反 射影响,背 斜往往变宽, 变大,尤其 是低幅度背 斜的失真明 显。
3.三维地震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密集设置测点,测点距 一般20-100m,常见为50×50或50×75m,因而在地下 每20-37.5m获得一个信息,使水平分辩率显著提高。
章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三维地震的六个特点:真归位后交点闭 合、无侧反射、水平分辨率高,具水 平切片和层振幅显示功能、人机联作 解释、彩色显示
三维地震的构造解释
一、三维地震 资料的特点
1.与二维相比, 三维可以做到真 正的空间归位, 因此三维偏移资 料上无闭合差, 剖面上的背斜、 断层等形态、大 小、位置也较准 确。
6.
解释常在工作站上进行。工作站一般包括图象处理机,辅助图象存 储器,数据输入装置和 显示终端。配备的软件包括许多专用的模块。 国内市场上常用的是Landmark工作站,Geoquest工作站,Bouma工 作站等。具软硬件系统成套,由多家石油公司生产销售。
解释过程一般分八个步骤 (1).通过数字化桌输入测点的坐标位置数据,或用 键盘输入。 (2).通过数据化桌输入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每道的
4.为什么说三维偏移剖面上断层、背斜高点的 形态、大小、位置较准确,而不是最准确呢?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钱绍瑚,地震勘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Blach, A.H., et al.. Seismic amplitud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ick first Leo sandstone lens,eastern 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 Geophysics,1981,46( 11):1519-1527. 4.Brown,A. Interpretafion of three dimentional seismic data,AAPG Memoir.42 1986;5 th edition, 1999. 5. Nelson Jr, H R; F J Hiltormani, C H F Gardner. Instruction to interactive 3D interterpretation; Oil and Gas Journal, 1981 Oct.5.106-139. 6. Gerhardstein A C and A Brown.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 ata, 52nd annual interpretational SEG Meeting, SEG1982.
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方法与应用

全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的技术方法与应用全三维地震解释是从常规三维地震解释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其流程从形式上看与常规三维地震解释近似,但全三维解释各步骤所应用的技术方法与原有的技术具有较大的区别,在构造及特殊地质体的解释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全三维地震解释是从基本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出发,有机地结合面块切片解释技术,相干体切片解释技术,水平切片解释技术,垂直剖面、弯曲剖面及沿层切片等技术,从而实现立体空间解释,大大提高了构造及地质目的体解释的精度。
1、面块切片解释技术面块切片解释是全三维地震解释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地震解释方法,真正实现了地下界面的空间解释,面块切片是具有一定时间厚度的,能显示地震波的一种或几种特征值的时间切片组合,它保留了指定厚度内构造变化信息的地质异常体信息,它可以使解释人员快速准确地掌握构造变化情况并捕捉小地质体。
面块切片能显示地震波的六种特征点:波峰、波谷、局部波峰、局部波谷、从正到负的零值点、从负到正的零值点。
能在一张面块切片上显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全部特征点,在通常情况下,以地震波的某一波峰或波谷或零值点来对应某一地质层位的顶板或底板;现假设某一目的属的底板对应的是地震波的某一波峰,那么追踪时就追踪地震剖面的这一波峰所在的同向轴,这样就得到了层位追踪结果,相应地断裂构造也自动地在平面上显示出来,如面块切片显示成带有一定时间厚度,则小断层就能显示得更清晰,断面的走向更明显。
2、相干体切片解释技术相干体切片解释是全三维地震解释的又一主要内容,它利用图分析技术,自动检测构造及特殊地质体的异常变化。
所谓相干体是指三维数据相干性的一种三维数据体,当地下存在断层、古河道、陷落柱边界、火成岩边界等不连续变化时,相干体对这类产生突变的部位特别敏感、在相干体切片上,这些异常的显示比常规切片更清晰。
通过对相干体的解释,能清晰的展示断裂构造的分布和走向,解释人员能够在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前对探区内的断裂构造异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

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GigaViz斯伦贝谢SIS(北京)2004年6月GigaViz特点概述GigaViz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是由挪威的地球物理学家和软件编程专家共同开发的一套地震数据三维体解释和可视化软件,利用地震信息进行多方案的地震资料分析和解释,可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真三维解释、AVO资料处理解释、储层预测、资料处理QC分析等地球物理研究的多项工作中。
斯伦贝谢于2003年收购VoxelVision 后,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GigaViz在巨型地震数据管理、显示和解释领域的优势。
•将GigaViz整合在油藏综合描述系统GeoFrame中,充分发挥GeoFrame 在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及其GeoFrame作为一个综合地学平台的优势。
•继续保持GigaViz能运行在微机集群环境中的优势。
•继续保持GigaViz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继续保持GigaViz在运行巨型地震数据时,在显示能力和速度上的领先优势。
经过斯伦贝谢的努力,现已将GigaViz完全整合在GeoFrame环境中(图1),GigaViz和GeoFrame平台中的数据可完全相互共享,从而为客户创造了一个非常方便、灵活的综合油藏应用平台,同时,保持了GigaViz原来已有的技术优势:图1 运行在GeoFrame平台下的GigaViz•海量、快速的数据体浏览和解释:通过先进的地震数据的压缩技术,GigaViz 可以显示比计算机内存大30倍的地震数据体,且数据体处理速度比任何一个三维可视化环境都快。
•多CPU并行解释,独特快速的大数据体解释技术,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解释效率,实现真正3D空间上的解释。
•突出的地震属性体处理能力:可实时产生地震属性体。
•独特的地震处理的质量控制工具:由于GigaViz对大数据体突出的快速处理能力,使其成为地球物理公司用来作为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
•突出的性价比:低成本的硬件配置,高效率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用户可以在一台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上解释20GB的数据•突出的三维体透视技术,可帮助用户快速寻找到目标体。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和分析的技术。
传统的地震解释技术主要是基于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的,而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则通过获取并分析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的空间变化。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获取: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多个点的地震波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整理。
2.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校正等处理,以使其更符合分析要求。
3. 数据解释:利用数据处理后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包括地层分析、地震相解释、异常解释等。
4. 数据模型:基于解释结果,建立地下结构模型,对地下层位、分布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地下结构模型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和分析地下结构。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它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复杂地质煤矿中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及应用

复杂地质煤矿中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及应用李忠【摘要】针对常规三维地震解释在复杂地质条件采掘过程中地震信息利用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以同发东周窑煤矿为工程背景,对三维地震部分区域进行动态解释分析,为5200工作面的布置及工作面平巷掘进进行精细解释、实时导向,提高了三维地震信息利用水平.通过实践可知,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能够为复杂地质矿井准确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Targete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eismic data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in the mining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yna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is proposed.Taking the Dongzhouyao Coal Mine as the study object, dynamic interpretat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areas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nd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nd real time guiding are implemented for the layout of the No.5200 working face and the tunneling.The practice show that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ynamic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 is practical,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nd be conducive to mine safety and efficiency.【期刊名称】《山西焦煤科技》【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复杂地质煤层;三维地震;动态解释【作者】李忠【作者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同 037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63+.1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成果包含了地下构造及岩性信息,为煤矿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与其他勘探方法相比,其勘探周期短、精度高,因此在煤矿勘探阶段得到普遍认可[1-4]. 但在煤矿采掘过程中,特别是复杂地质构造条件的矿井,为保证安全高效生产,采区内小断层、陷落柱、异常区、火成岩侵入区、煤厚变化带等重要地质构造亟待查明,准确预测、实时导向采掘工作面就显得尤为重要[5-6].然而,常规三维地震在煤矿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地震资料与实践不能完全结合,成果利用率低,不能充分指导采掘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用户手册—V3.0》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用户手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5月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发展中心目 录一、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概述 (3)1.1 功能简介 (3)1.2 名词、术语 (3)1.3 主界面说明 (4)二、菜单说明 (6)2.1 主菜单说明 (6)2.1.1 文档下拉菜单 (6)2.1.2 参数下拉菜单 (6)2.1.3 显示下拉菜单 (7)2.1.4 解释下拉菜单 (8)2.1.5 选项下拉菜单 (9)2.1.6 帮助菜单 (11)2.2 图符菜单说明 (11)2.2.1 常规图符菜单 (11)2.2.2 参数图符菜单 (12)2.2.3 显示图符菜单 (12)2.2.4 解释图符菜单 (13)2.2.5 工具图符菜单 (14)2.2.6 数据切换图符菜单 (14)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16)3.1 文档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16)3.1.1 新建 (16)3.1.2 打开 (16)3.1.3 保存 (17)3.1.4 另存为 (18)3.1.5 打印 (19)3.1.6 退出 (19)3.2 参数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19)3.2.1 解释范围 (19)3.2.2 显示参数 (20)3.2.3 显示内容 (21)3.2.4 注释参数 (22)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用户手册 Copyright © 2003,IGP3.2.5 井资料 (23)3.3 显示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4)3.3.1 主测线 (24)3.3.2 联络测线 (24)3.3.3 时间切片 (24)3.3.4 序列剖面 (25)3.3.5 相邻的解释结果 (26)3.3.6 自动追踪结果 (28)3.4 解释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28)3.4.1 层位 (28)3.4.2 断层 (31)3.4.3 自动追踪 (34)3.4.4 层平滑 (35)3.4.5 层归位 (36)3.4.6 层拉平 (36)3.5 选项菜单栏功能与操作说明 (37)3.5.1 地震色谱 (37)3.5.2 工具栏 (43)3.5.3 任意线 (43)3.5.4 监控信息 (43)3.5.5 操作层 (43)四、对象的操作说明 (48)4.1 层位或断层对象默认操作 (48)4.2 层位对象插入操作 (49)4.3 断层对象插入操作 (49)五、常规使用步骤 (51)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发展中心一、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概述1.1 功能简介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套三维地震解释的工具。
它可在主测线、联络测线、时间/深度切片上对比解释,向用户提供多种方便易用的工具完成层位和断层(正、逆、逆掩)的解释。
灵活的鼠标操作也使层位和断层拾取得心应手。
它将帮助地学工作者搞清地下地质情况,寻找复杂多变的油气圈闭。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功能有:z 地震数据显示z 根据层位标定的结果定义解释层位z 在主测线、联络测线、时间/深度切片上进行层位和断层的解释z 利用任意线进行层位和断层的解释(见《任意地震线解释用户手册》)z 自动追踪z 层平滑z 层拉平z 层归位每种功能的详细描述请见“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1.2 名词、术语地震数据显示:是指经过各种处理的地震数据在屏幕上的显示,它主要包括主测线显示、联络测线显示、任意线显示、时间切片显示、椅状显示等等。
层位:在解释系统中定义的层位是指产生反射的地下地层界面,在时间/深度剖面上是用反射波来代表的。
正断层:在解释系统中定义的正断层是指使层位断开但不出现重叠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层位的同一CDP 不会出现多值。
逆断层:在解释系统中定义的逆断层是指使层位断开并且出现重叠或褶皱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层位的同一CDP 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值。
层位拾取:是指用鼠标器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位线的勾画,并将勾画的屏幕坐标变换为相对于该剖面的CDP 号和反射时间。
断层拾取:是指用鼠标器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断层线的勾画,并将勾画的屏幕坐标变换为相对于该剖面的CDP 号和反射时间。
它仅将拐点的CDP 和时间保留于断层段之中,所以,剖面解释的断层是以断层段为对象。
层平滑:是用三点、五点或七点平滑滤波器或Bezier 平滑方式对层位线进行平滑滤波,在三维解释中是对层位面数组存放的插值结果进行平滑,从而使剖面上显示的层位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用户手册 Copyright © 2003,IGP线变得平滑美观。
层归位:是指在一定的时窗内根据层位定义时的归位类型(波峰、波谷、正零点、负零点)使拾取的层位点移至相应的位置上。
层拉平:是把剖面上某一反射层拉成一条直线后观察该反射层下部各层的几何形态,从而推断当前层沉积时地下各地层的概貌,给用户提供一个分析古构造、古沉积环境的工具。
自动追踪:即层位面空间自动追踪,这是三维地震解释特有的概念,用户在某一层位上拾取若干个控制点,由系统根据反射振幅的相关特征在控制点之间进行层位面的追踪,帮助用户快速观察和了解层位的变化趋势和形态。
序列剖面:这是三维地震特有的数据显示方式,用户可选择数据体上某个感兴趣的范围(通常范围较小),在主窗口中连续显示若干剖面或切片,来观察某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趋势。
图形层:一个快速切换功能,通过它可以进入图形显示的各种操作,包括数据类型、范围、显示参数、井显示、数据切换。
解释层:一个快速切换功能,通过它可以进入地震层位与断层对象默认操作。
任意线:这是三维地震特有的概念,用户可在测网中根据需要任意拾取一条轨迹,抽出一条沿拾取轨迹的任意地震线(如连井线)。
模板:是一种用于存放当前用户使用各种参数的空间。
用户可将显示的参数、颜色等个性化的设置参数放入其中并加以保存,以便于下次直接使用,无需再一一设置。
解释版本号:用于标识用户一次解释过程中的解释方案。
同一个模板用户可有不同的解释方案,即不同的解释版本号。
1.3 主界面说明三维地震解释系统主界面布局如图1-3-1: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图1-3-1 三维地震解释系统主界面主菜单栏:本系统提供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主菜单,以及它的一级下拉菜单或二级下拉菜单中激活。
主菜单栏是本系统主要功能入口。
图符菜单栏:每个图符按钮对应于主菜单中一个菜单项,为主菜单提供了一个快捷方式。
水平标尺窗:显示水平标尺,如果拉动水平滑动杆,水平标尺将随之移动。
垂直标尺窗:显示垂直标尺,如果拉动垂直滑动杆,垂直标尺将随之移动。
主显示窗口:地震数据的显示,解释操作,及其它相关操作都在这里进行。
状态栏:显示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相关信息。
快速切换剖面:按动左右箭头,可以在同类型的剖面中按给定的增量进行向左(减小),向右(增加)切换剖面。
例如:设置增量为10,在线方向,每按一次右箭头,即切换到当前线后的第10条线,这条线的线号根据线间隔而定。
比如,当前线的线号是250,线间隔是1,那么切换到的这条线的线号是260。
如果线间隔是2,那么这条线的线号是270。
道方向同理。
注意:在时间切片方向,增量10是指当前切片下的第10个切片,第10个切片对应的时间由时间间隔决定。
快速切换解释层位:当在其中选择一个层位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对此层位进行解释。
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发展中心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用户手册 Copyright © 2003,IGP二、菜单说明2.1 主菜单说明主菜单包括文档、参数、显示、解释、选项及帮助。
2.1.1 文档下拉菜单单击文档菜单,弹出下拉菜单如图2-1-1:图2-1-1 文档下拉菜单新建: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创建一个三维解释模板,相关对话框详见“3.1.1”。
打开: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打开一个已存在的三维模板文件,相关对话框详见“3.1.2”。
关闭:用户可以在这里关闭当前的三维模板,只有关闭当前模板后,才能重新使用 ‘新建’ 或 ‘打开’ 功能。
保存: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保存当前的三维模板到三维模板文件中。
相关对话框详见“3.1.3”。
另存为: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保存当前三维模板到不同的三维模板文件中。
相关对话框详见“3.1.4”。
打印: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打印当前主显示窗口中的内容。
相关对话框详见“3.1.5”。
退出:用户可以从这里退出系统。
相关对话框详见“3.1.6”。
2.1.2 参数下拉菜单单击参数菜单,弹出下拉菜单如图2-1-2: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图2-1-2 参数下拉菜单解释范围: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自定义需要解释的三维数据体大小。
相关对话框详见3.2.1。
显示参数: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自定义需要的地震资料显示参数。
相关对话框详见3.2.2。
显示内容: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自定义需要显示的层位或断层资料。
相关对话框详见3.2.3。
注释参数: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自定义显示时,标尺的间隔和大小。
相关对话框详见3.2.4。
井资料: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设定需要的井属性,并将其显示在屏幕上。
相关对话框详见3.2.5。
2.1.3 显示下拉菜单单击显示菜单,弹出下拉菜单如图2-1-3: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发展中心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用户手册 Copyright © 2003,IGP图2-1-3 显示下拉菜单重新显示: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根据当前三维地震模板中确定的参数重新显示地震资料。
主测线: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选择主测线为剖面方式显示的测线。
相关对话框详见3.3.1。
联络测线: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选择联络测线为剖面方式显示的测线。
相关对话框详见3.3.2。
时间切片: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选择时间切片为切片方式显示的切片。
相关对话框详见3.3.3。
放大: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选择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图形放大操作。
例如,用户可以用鼠标器在当前底图上拉一个矩形区域,则程序将计算此区域与主窗口的比例进行放大,并把相关参数设置到显示参数对话框中。
底图放大的同时,底图上对应矩形区域左上角的位置将移动到主窗口的左上角。
缩小: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按缺省比例进行图形缩小操作,缩小过程中,当前底图在主窗口的相对位置不变。
恢复原始大小: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使底图立即恢复到最初始的底图大小。
序列剖面:此项功能仅用于地震资料的显示,在此不能进行解释操作。
相关对话框详见3.3.4。
相邻的解释结果: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将已解释的层位或断层投影到当前的地震剖面上,为当前的层位或断层解释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对话框详见3.3.5。
显示层追踪数据:用户可以使用该功能将层位自动追踪数据显示在底图上,以便于查看。
相关对话框详见3.3.6。
2.1.4 解释下拉菜单单击解释菜单,弹出下拉菜单如图2-1-4: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层位:用户可以使用该项功能进行地震层位解释的有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