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模式研究——以深圳市企业社工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

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模式研究——以深圳市企业社工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

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模式研究——以深圳市企业社工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企业心理卫生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同时,企业社工也应当具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积极发挥社工在心理危机干预和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模式,以深圳市企业社工实践为例,为实现企业员工心理卫生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深圳市企业社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社工作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借助问卷调查法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现状,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包括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程度和发生原因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2. 企业心理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包括企业心理卫生工作的有效性、社工帮扶能力等方面的探讨和问题分析。

3. 深圳市企业社工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实践探究,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干预策略的选择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 构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干预社会工作模式,包括社工干预的流程图、目标、方法等方面的构建。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企业社工实践的研究,为企业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南。

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为其他城市的企业社工及管理者提供借鉴,以支持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保障的提升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与应急管理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与应急管理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与应急管理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危机干预和应急管理的情况。

危机干预指的是在个人或群体遇到突发事件或生活危机时,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应急管理则是指在面临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福祉。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措施和挑战。

一、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危机干预是社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个人生活中,突发事件常常导致其处于心理压力和困惑之中,需要专业人士的及时介入。

在群体层面上,例如家庭内部冲突、学校欺凌等问题,也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的干预和调解。

危机干预的及时性和专业性可以有效地减轻个人和群体的负担,避免潜在的危害并提前预防持久性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保护受援人利益、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受援人的互动和沟通,分析问题的根源,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并在干预过程中提供实际的支持与指导。

在危机干预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受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积极倾听和理解,为其提供心理安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危机干预还鼓励受援人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增强其自我调节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危机干预的主要措施危机干预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机干预措施:1. 评估与介入:在危机发生时,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评估受援人的状况,包括身体和心理状态等。

通过与受援人的面对面交流和观察,确定危机的严重性和受援人的需求。

然后,社会工作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向受援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和支持。

2. 情绪支持:面对危机,个人或群体常常处于情绪低落、焦虑或激动状态。

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情绪支持,通过倾听和共情的方式减轻他们的不安和压力。

同时,鼓励受援人积极表达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情绪管理策略。

3. 社会支持:在危机干预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受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可能包括引导受援人与家庭、朋友以及相关组织建立联系,以获得更多的心理和物质支持。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模式要点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模式要点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模式要点2017年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模式要点关于危机介入模式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既减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又利用危机事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且同时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模式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引起心理危机的原因: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

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

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3.心理危机的特征(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6.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干预(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流程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流程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流程
1. 评估危机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危机的性质、程度和影响,评估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资源,确定危机干预的目标和策略。

2. 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受影响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3. 提供支持和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受影响者提供实际的支持和资源,如食品、住房、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等,帮助他们缓解危机带来的压力和困难。

4. 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和受影响者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制定危机干预计划,包括危机应对策略、资源整合和服务提供等。

5. 实施危机干预计划:社会工作者按照危机干预计划实施干预措施,帮助受影响者应对危机,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6. 评估干预效果:社会工作者需要定期评估危机干预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计划,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7. 结束危机干预:当受影响者的情况得到缓解,危机得到解决,社会工作者逐渐结束危机干预服务,帮助受影响者恢复自主生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危机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受影响者的权利和自主性,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由青少年冲突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中,社会工作者该如何介入呢?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两名男生在寝室因小矛盾口角,进而动手,其中一名男生随手用水果刀划向对方,造成对方腮腺处支动脉破裂。

这是嘉兴J 中职学校于2014 年2 月28 日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而当事件尚未明朗时,网络媒体上早已有现场图片转发、跟帖,诸如“中职生捅刀子杀人了”“职校生为抢女生而斗殴”“寝室窝里斗血流成河”之类的谣传。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师生们陆续出现愧疚、自责、焦虑、无助等情绪和行为反应;许多学生面对传闻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个别目击事件的学生难以入睡或有梦魇;一些家长也打电话问责;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疑虑和恐慌。

深度了解·及时评估·建立关系预估是有效干预的前提。

如前所述,此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校师生有很大冲击力,但师生们是否会出现心理障碍、应该有什么样的援助,需要社工从事件的严重程度、师生心理发展水平、个体自我的心理弹性、自我修复的能力以及外在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在最初与师生联系、接触的过程中,社工做倾听者和陪伴者,而不是记者和引导者,避免过度唤起涉事师生及家长反复体验创伤和负面情绪, 并谨慎地对学生及其家属表达关注与关怀,以民间公益力量的形象去建立关系,给那些在困境中的师生以情感支持。

特别是以客观中立的观念,既关注在医院抢救的学生,又关心在派出所里拘留的学生;既关心目击事件受惊吓的学生,又关注为事件奔波守候的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心理压力,还关注那些传播不实消息者的心理动机。

社工的诚意终于得到师生们的回应,一些学生主动向社工反映情况,许多班主任也将班级中情绪易激惹的学生转介给社工。

澄清事实·整理感受·心理疏导在第二天晚自修时间,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发布事件通告及注意事项,也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布置一系列工作。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
1.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行动、控制命运;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内在的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两者适用于面对发展危机、有痛苦体验、面对死亡、自觉命运不佳、遭遇生活焦虑的服务对象,对那些处于生活交叉路口、质疑当前生活状况且乐意接受挑战的人效果更佳。

2.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都是结构化的短期模式,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性服务,强调处理紧急而非长期问题。

前者着眼于调动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和应对机制以克服面临的发展性、意外性或者存在性危机,适用于人格稳定和面临暂时困境或挫折的人,以及家庭、婚姻、儿童问题、蓄意自伤、自杀或意外伤害等情况;后者着眼于解决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主张与个体、家庭、组织和社区共同工作,适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对社会关系感觉不满意、反应性的情感压力以及角色承担、社会转型、资源不足问题。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

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社会工作是一项关注社会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专业工作。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中的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的意义、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一、危机干预的意义危机是人们生活中遭遇的突发且严重的紧急情况,如家庭暴力、自杀威胁、意外伤害等。

危机不仅对个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对整个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进行危机干预十分重要。

危机干预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和群体应对困境、解决问题并恢复正常功能。

通过及时干预和支持,可以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减轻其对个体和群体的伤害,促进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此外,危机干预还可以增强个体和群体的抗压能力,预防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二、危机干预的原则1. 快速响应:危机需要迅速处理,因此危机干预要求社会工作者及时对危机做出反应。

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并采取行动。

2. 尊重与保密:社会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意愿和权益,确保其自主参与危机干预的决策过程。

同时,社工需要保护被服务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其不被泄露。

3. 多元化方法:危机干预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社会工作者应了解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处理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干预策略。

三、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1. 倾听和支持:危机时,个体往往需要有人倾听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和困境。

社会工作者应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帮助个体舒缓情绪。

2. 评估和规划:社会工作者需要评估危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了解个体的需求和资源,以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

这个阶段需要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3. 协调和引导:危机干预通常涉及不同的服务和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相关方面的工作,引导个体利用社区资源解决问题。

同时,社工还应协助个体制定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四、紧急援助的意义和原则紧急援助是危机干预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提供紧急而短期的帮助,缓解个体的紧急需求。

学校社会工作与危机干预

学校社会工作与危机干预
供的安全區域集合 創傷事件發生後給予食物和飲料是給予悲傷學
生一個具體的安撫形式 在做出回應幾小時內,建議使用有效的方法為
「消除危險」。基本要領為給予倖存者支持和 安慰。例如:給予公開討論的機會、說說他們 的故事、確認他們的感覺。 「說故事」這個方法對於學校社工在處遇悲傷 與創傷工作是很有效的方法
父母; 指揮活動以回應學校職員、學生與家長的需求; 決定所需的外部資源干預,包含心理健康人員; 定期招開危機組會議; 定期重新評估危機計畫與會員身分 更新電話名單與電子郵件
危機反應計畫 2.
如果危機發生在校外:通知校長、通知 學生監護人和心理健康人員、校長打電 話給當事人或家庭了解事實、將焦點集 中在基於學校干預立場而不是事故或醫 院
學校社工在危機小組與受害家屬之間就 像聯絡人。重要性包含:取得資訊、給 予支持
追蹤
了解誰應在事件發生後幾周或幾個月內 接受後續觀察
替倖存者成立支持團體 個別幫助恢復困難的學生。可使用繪畫
等工具
補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重度壓力事件後,出現之嚴重、持續、及有時 延遲發生之壓力疾患。一般可分為三大類症狀:過度警覺、逃避麻木、及似再度體 驗。
5.危機計畫應該在各個創傷事件後被評估,以 謀求改進空間。
危機反應計畫 1.
目的:為了對創傷事件做出立即的回應 小組成員:學校社工、諮商師、學校心理醫生、特別教
育人員、教職員等 危機小組責任:決定因應危機以及創傷事件的即時處理; 分享相關資訊和事實來控制謠言; 評定對學校組織的衝擊以及給學生一個安全環境; 確定如何在第一時間傳達相關資訊給學校職員、學生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 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社会工作类别: 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就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

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

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就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与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与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就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这种阻碍在一定时间里通过一般的方法不能消除,继之就出现崩溃与沮丧,此时许多试图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流于失败”。

2 危机干预:卡普兰(1964)将危机干预定义为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与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她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3 压力事件:可区分为“正常生活经验”及“异常生活经验”。

4 危机状态: 危机就是一种严重的情绪沮丧,常伴随着困扰、焦虑、忧郁、愤怒与社会功能失调与生理症状。

(四)危机干预的原则
(1)及时处理;(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五)危机干预的内容
1 建立新的应对机制,成为案主技能库的主要内容。

2 完成对问题的感觉与体验,这样才能进行长期改变。

3 动员资源,以获得支持。

4 减少持续性、令人不愉快的影响与情绪。

5 思考事件及其后果, 把她们结合进案主的各人生活。

(六)三种危机干预模式
贝尔金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1)平衡模式强调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达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平衡指个人情绪就是稳定的、受到控制的,心理活动就是灵活的。

不平衡则就是指一种不稳定的、失去控制与心理活动受限制的情绪状态。

平衡模式适合于危机的早期干预。

(2)认知模式则强调,危机源于对事件与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就是事件本身。

因此危机干预的要点就是强化思维中的理性成分与自强成分。

认知模式适合于危机趋于稳定后的求助者。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与个人的各种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因素有关。

危机干预要求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外部困难,帮助求助者选择新的应对方式,善用各种社会支持与环境资源,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这一模式同样适合于已经趋于稳定的求助者。

二危机干预模式之个案工作方案
危机干预的基本过程类似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包含9个步骤,而对求助者及危机状态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之中。

危机干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