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经典诗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翻译赏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译文] 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出自]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接着,转眼。
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译文1: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译文2:落日的余晖流金般灿烂耀眼,暮云浮动如玉璧相合,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染绿的柳树上烟云朦胧,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哀怨,人间的春色刚刚显露。
元宵佳节虽然暖日融融,谁能说转眼之间不会来一场风雨?那些乘着香车宝马的诗朋酒友邀我出游,我一一婉言谢绝,不愿出去。
还记得当年汴京繁盛的年月,我有的是闲暇游乐时间,那时最偏重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和闺中同伴都带着翠羽的帽子,插着捻金的雪柳,一个个穿戴打扮得整整齐齐欢笑蜂拥地去参加游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文学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
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
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
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
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已经凋谢了。
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
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
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承上描写作一收束。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
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
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
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③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④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⑥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⑦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下面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永遇乐〔南宋〕李清照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
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
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
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
《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
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及译文注释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及译文注释《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永遇乐·落日熔金》作者: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简介《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永遇乐·落日熔金》翻译/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详细解析与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详细解析与赏析1. 原文《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 译文夕阳如同熔化的金子,暮云仿佛合璧的美玉,我此刻身在何方?柳枝被烟雾笼罩,显得愈发浓密;笛声吹奏着《梅花落》,透露出哀怨之情,春天的气息又能知晓多少呢?元宵佳节,天气融和,难道就不会出现风雨吗?朋友们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我,我却只能婉言谢绝他们的好意。
回想起当年在汴京的盛况,闺阁中的女子们多有闲暇,特别看重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她们戴着镶嵌翠羽的帽子,插着用金线捻成的雪柳,争相装扮得整整齐齐。
如今我却已憔悴不堪,头发散乱,鬓角斑白,害怕在夜晚出去。
还是不如躲在帘子底下,听一听外面人们的欢声笑语吧。
3. 注释●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暮云合璧:苍茫暮色从四面围了上来,只有皎洁的月亮如同一块无瑕的白璧,被暮色团团围在中央。
●染柳烟浓: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
●吹梅笛怨:笛声吹奏着《梅花落》,透露出哀怨之情。
●中州盛日:指北宋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年繁盛之时。
●铺翠冠儿:镶嵌着翠羽的帽子。
●捻金雪柳:用金线捻成的雪柳,为古代妇女元宵节时佩戴的装饰品。
●簇带争济楚:争相装扮得整整齐齐。
济楚:整齐漂亮。
4.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婚后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故自封为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早年生活安定,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5. 背景故事《永遇乐·落日熔金》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时期,当时宋金两国处于和平停战期,百姓生活逐渐安定。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永遇乐》是词牌名,又名《消息》。
一百四字,二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这叙述了词人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此时,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然而,李清照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以此反映了自己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全词如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词首先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落日熔金”即指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即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意思是说,落日已经是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如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词人一开始设下三个疑问。
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
特别是最后一句“人在何处”,直接进入写人,如此美好的环境,居然还发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可见,词人的内心的凄楚与失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的诗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
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
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元宵佳节的感受,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
词的上片以对比手法,通过写现实节日的欢快与作者凄凉的心境,刻画出了词人寓居异乡的孤独悲凉。
元宵佳节,天气十分美好,可词
人想到了自己的处境,眼见绿柳氤氲,春意融融,她忧心忡忡,感叹
道“次第岂无风雨”。
这几句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
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别心境,从构思上看为下文“谢他酒
朋诗侣”和“怕见夜间出去”作伏笔,再深入一层看,似也暗含天有
不测风云,不能陶醉于安乐环境之意。
正因为如此,她谢却了友人的
邀请,没有玩赏的心情。
下片前半部分回忆自己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那
真是一个繁华喧闹。
可是,好景不长,如今国破家亡,又加上年老体衰,哪还有当年的游赏心情?因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歇拍三句情感极其悲凉,以别人
之欢声笑语来反衬出自己伤感孤凄的心境。
词人不同意出去,宁愿躲
在帘子底下,从别人的欢笑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一是担心面对元宵胜
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
的元宵盛况,想观赏元宵灯会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
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
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
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
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
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
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
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
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
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
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
影响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
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
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
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
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
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
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扩展阅读:名人评价
1.宋·王灼云:“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
晚节游荡无归。
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其风致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
”(《碧鸡漫志》卷二)
2.宋·胡仔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胖红瘦。
’绿胖红瘦,此言甚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3.明·杨慎云:“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争雄,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词品》卷二)
4.清·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填词杂说》)
5.清·陈景云评价《金石录后序》云:“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
‘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绛云楼书目》卷四)
6.清·李调元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雨村词话》卷三),
7.清·永瑢等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8.清·陈廷焯云:“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卷二)
9.陈廷焯又云:“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同上)2
10.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指出: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