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

思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当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以培养所谓的自然人为目的。本文从性善论、德育目标、德育分期理论和德育方法介绍了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卢梭的德育主张对我国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和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由于个人和时代原因,其思想主张难免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自然人德育分期理论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 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激进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卢梭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培养“自然人”,引导人从世界和自然中去获取知识和道德。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着作《爱弥儿》反映出来。《爱弥儿》的主人公爱弥儿是个孤儿,也是卢梭想象中的学生。卢梭通过叙述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措施,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就包括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1]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性善论基础

英国教育家柯蒂斯说过:“卢梭的教育思想跟他的政治哲学是结为一体的,不理解他的教育理论。就不能正确了解他的政治哲学。”[2]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上与他的政治学说一样,也是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的。他把人类生活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与此相适应,还把人划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3]卢梭认为,“自然人”生活在绝对孤立的自然状态之中,没有受到所谓“文明社会”的不良影响,

他们只听从良心的支配和指导。“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原是自由、平等的,不平等和道德堕落的现象是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都变坏了。”[4]因此应采取听任人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以挽救人的本性、培养有德之人。

二、德育目标

卢梭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这个原则落实到教育目标上就是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也就是拥有绝对平等、自由和善良的人。卢梭把道德理解为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意志自律。他讲“惟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5]由此看来,他明确地把人的自由意志作为道德的内在基础。卢梭要把爱弥儿培养成为“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控制就行了。”[6]此外,自爱是人的本性,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人的自我保存,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道德教育还担负着把“自然人”的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把自爱之心扩展为爱人之心的重任。卢梭认为的自然人是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发展,既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道德实体,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又是不脱离社会生活,与道德共同体融为一体的人,是具有“自爱、自主、自立、自制”主体性人格特征的道德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实质上就是指资产阶级自由的新人。卢梭还认为,在建立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道德教育不止于培养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还要担负起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

三、德育分期理论

在《爱弥儿》中,卢梭首先表达出了对传统封建教育违背自然及人性的教育模式的反感,提出道德教育应顺应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即指人的天性,所谓“自然教育”也就是服从自然法则,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教育,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阶段论上。他将自然人的培养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重点强调了道德教育的不同侧重点。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根据这一时期儿童在身体上相对弱小的特点,卢梭将此阶段的教育内容放在体育教育上.其目的是要保证儿童身体的茁壮成长和自然天性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幼儿期(2岁~12岁)。这一时期即是卢梭所言的“理智的休眠期”,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感觉印象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对他们施以感觉的教育,发展儿童的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的感觉能力,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

第三阶段:青年期(12岁~15岁)。这是人一生能力最强的时期,感觉经验逐渐让位于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基于这些能力的具备,卢梭认为应重点对孩子施行正规的智力教育。在教育手段的运用上,卢梭提倡“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

第四阶段:青春期(15岁~20岁)。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开始逐渐融入社会,思考和判断的领域也不再仅局限于个人本身,而拓展至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当中,此时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用道德杠杆调节其行为,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7]

四、道德教育方法

卢梭认为道德是不会脱离实际生活的,如果单凭口头说教灌输道德观念,儿童不仅理解不了这些观念,还有可能形成错误观念,而且容易脱离实际,犯形式主义的错误,所以他说:“象孩子那样的年龄,心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需要使他们模仿我们希望孩子们养成习惯的行为,以便他们最终能够凭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这些行为。” [1]

卢梭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儿童会在教师模范言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父母师长以行为作范例实行无言之教,儿童自可潜移默化,改过迁善。卢梭曾大声疾呼:“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任何东西。”所以教师、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卢梭认为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卢梭叮嘱教师道:“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同时还要对儿童热情和充满关爱,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

五、对我国当前德育的现实启示

卢梭非常重视人类的道德情感与善良意志。在他看来,良心是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

则。人正是由于天生具有良心,所以趋向于善。良心优越于理性、科学和文明,应当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目标。在卢梭看来,人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基于情感并以情感为基准,而情感与理性相较,才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东西”。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状况,许多教师仍以权威者、主宰者的姿态强迫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虽也能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但却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给个体创造性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为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大作用,在现代德育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功底外,还要具有善良的情感和善良的意志,对学生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感情;要尊重学生,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感化和熏陶。因为情感上的鼓舞和支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教师的爱给学生起到了榜样师范的作用,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