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完整版)

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完整版)
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完整版)

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复习)

一《为学》

1、《为学》选自。作者,代文学家。

2、本文讲述了“”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的道理,勉励人们。

3、第一部分(第一段),以两个句式,从“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地阐发了的道理。

4、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

的作用,突出了的重要。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后一句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的精神。

5、第三部分(第七段)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

二《天时不如地利》

1、孟子是家著名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并称。孟子,名,(时期)思想家。

2、本文强调了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的观点,主张以统一天下。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关系。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并用。

4、大量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橘逾淮为枳》

1、本文选自,晏子,名,字,时期齐国政治家。

2、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的故事。

3、第二部分(第3—6段),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的指向抖出,巧妙地回敬楚王,楚王

的“笑”了,这是的笑,的笑。

4、晏子的、、,在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楚王从至的表现更衬托出了晏子的形象。

四《伤仲永》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文学家,被列为“”之一。

2、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的重要性。第一段,写方仲永。具体形象地表现方仲永天赋之高,同时点出其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

第二段,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余闻之”至“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十二三岁时。“又七年”至末尾,写仲永二十岁时,成为普通人,提醒人们,勤奋努力地学习。

3、文章语言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的惋惜之情。《伤仲永》的“伤”意为:。

五《周处》

1、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

、,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的结局,表现了。

2、文章精心选材,“”和“”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3、难能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错误,进而,幡然醒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4、这篇文章选自。这部书为朝文学家编撰。

六《小石潭记》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寓言是《》,作者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

2、文章第一段写和。潭水的清,石头的奇,周围景致的幽,表现出小潭的美妙和作者的。

3、第二段写。“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的

,烘托出小石潭的;再转为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欢乐。作者从、、

等角度来侧面描写。整段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4、第三段写小石潭。运用了的手法,用

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形象逼真。5、第四段写和。作者突出了一个“”字,并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的心境。

6、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卖油翁》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也是“”之一。

2、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第二段写。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的道理。

3、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强调他射技的高超,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卖油翁现身说法,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制胜对方,用事实证明了的道理。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4、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他

,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核舟记》

1、本文选自朝的编辑的《》。作者是朝的

2、这是一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雕刻者的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

3、全文采用“”的结构布局。

4、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王叔远,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5段):以为顺序,围绕“”特点,先总后分,从右到左,由上至下,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6段):总述核舟的、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与开头相呼应。

5、本文运用和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内容既平实又生动,既准确又形象。苏、黄的,佛印的,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口技》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朝的,选自朝的所编的《》。

2、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

3、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演出前的。交代了口技艺人及表演的、、、,还有开演前的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和。这一段中,一个“”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以衬托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八个字创造了的演前氛围,表现了宾客的,衬托了口技艺人的。

4、第二部分(第2—4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第一层(第2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本层写声音、由外而内、、由分而合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5、第二层(第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到的变化。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为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6、第三层(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写声音突然大起、由少而多、由简而杂,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逼真再现了火场的。

7、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的情景。再次突出,以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与首段。文章戛然而止,给人留下许多,有余音缭绕之感。

8、全文结构巧妙,描写“ -- -- -- -- ”的变化,行文轻重有致,叙述。描写和描写有机结合,把表演的内容和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

十《愚公移山》

1、本文选自《》,本文是一篇带有的寓言故事。

2、通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的精神,也说明了的道理。

3、全文依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交代了,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和,初步表现愚公。

4、第二段,写北山愚公移山的和,以及得到

和,这是情节的。

5、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前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反对意见,并突出

了、。名实相反的人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的道理,这是情节的。

6、第四段,写“操蛇之神”的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文章首段相,这是故事的和。

7、本文以二山之大与衬托愚公移山的和;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和智叟的;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进一步表现了智叟的“”。写借助神力解决问题,是为了表现,而且神惧人、神为人用,与祈神、拜神而仰赖于神的迷信者,有本质不同。

十一《陋室铭》

1、本文作者是朝的家家(人名)。

2、文章通过,抒发了、的思想感情,展现了、的高尚节操。

3、全文仅81字,以“”统领全篇。

4、第一层(第1—3句),运用点明主旨:“”,陋室不陋。

5、第二层(第4—7句),描写、、,揭示“”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

的情趣和对的厌弃,从而点明“”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6、第三层(第8句),把自己的陋室与“”、“”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遥相呼应。

7、文章写法独具巧思。首先,借助陋室说理,以的笔调表明作者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把作者的,居室美景写得而意韵悠远。其次,句式,节奏感强。全文主要由四、五言的句子组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一韵到底,铿锵上口,富有

美。再次,巧于,如借“”、“”以自况,且引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十二《爱莲说》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

2、“说”是一种,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和,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3、文章通过,歌颂了君子“”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和。

4、全文以“”字贯通,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表明自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

、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花如君子般,令人敬重。

6、第二段与菊花的“”、牡丹的“”相比较,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和

的生活态度。

7、结尾这几句话暗指天下像他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世俗之人又何其多,使开头“”有了着落,照应了“”。

8、全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者用菊花比,用牡丹比,用莲花比,只用七句短语就生动写出了莲花的神态。作者表面上写莲花,实际是在写,写。

9、用爱菊爱牡丹衬托,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用爱菊和爱莲的人少衬

托。衬托的写作方法使主旨。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1、本文节选自《》,作者,名,时期人。思想家,家代表人物之

一。

2、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主要写了的故事,赞颂了,反映

了。给我们的启示是。

3、本文语言、。

4、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情趣盎然,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一个、,

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一个,,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

对手。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从入手,推论到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逼得齐宣王赶快打住话题,作东张西望状,把话题引开。

5、“王顾左右而言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名言。

十四《公输》

1、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名,

家的创始人。

2、本文记载了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的精神和思想。

3、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又表现了的精神。

4、文章主体部分叙述了的经过。先以假设之事,诱使公输盘说出“”这句话。用五个“”,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使公输盘所标榜的“”成了“”,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公输盘服”,一个“”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5、五个“不可谓”组成,增强了论辩的力量和气势。

十五《曹刿论战》

1、本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时期所作。

2、本文记叙了的史实,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同时也表现了

曹刿,,。

3、全文以齐鲁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4、第一部分(第1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文章先点明齐鲁之战的,概括交代了“”的原因。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一番对话,说明当权者;同时也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了一束阴影。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的人。

5、接着通过对话切入“”的正题,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即“、

、”是“”的保证。曹刿重视与战争胜负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

6、第二部分(第2段):写战争的。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和“”两件事。写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他,,。写曹刿,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具有和。

7、第三部分(第3段):写战后。一是选择“”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二是选择敌人“”“”的时机乘胜追击。

8、全文紧扣“”,运用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整篇文章

主要运用来表现人物性格。

9、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挺身而出,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既表现了庄公的、、;也反衬了曹刿的、、。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本文选在《》,由朝编订而成。其中“讽”的意思是:;“谏”的意思是:。

2、本文写的是的故事,塑造了的贤臣形象和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

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3、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了的道理。

4、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讽谏齐王。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

5、文章说理生动确切,说理极具说服力,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了的排比句式来记叙的。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选自《》,是时期的思想家和他的弟子所著。

2、文章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

物的事例,强有力地论证的道理。

4、第二部分(第3段):从、两方面论证的必要,说明的

道理。

5、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的结论,也是全文的。

6、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

无可辩驳的力量。第一段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的观点。第二段的六个“其”字表明了“上天”

为了磨练、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

的作用谈起,进而讲到,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而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顷刻间走向灭亡,这种、的写法,扩展、深化了论点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十八《孔孟论学》

1、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孔子自述自己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的规律。

2、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突出了“

”的重要性。

3、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4、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孔子以“”和“”为喻,论说的重要性,劝人。

5、课文选编的《孟子》有两则。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孟子以“一暴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二人学习态度的,来阐明学习要的道理。

6、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孟子举《尚书》的例子,来证明的道理,“”这一著名论断作为警句传于后世。

十九《黄生借书说》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

2、本文就一事发表议论,提出“”的观点,勉励青年人。

3、第一部分(第1—3段):阐明“”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的观点后,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做初步证明;并以“,”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作,证明了“”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原因——“”,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4、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5、第二部分(第4—5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紧扣“”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

6、本文多处运用方法,从两方面阐明事理。

二十《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2、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的正确态度。

3、第一段,作者提出“”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表明鲜明的态度。

4、第二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先是指出匆匆而读,。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从两面进行论证,强调的道理。

5、第三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论证,阐明“”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从论证读书应该,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6、文章主要选用作例证,兼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多用句式,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批驳更加有力。

二三《记承天夜游》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文学家。

2、此文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的苦闷心情。文末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

3、文中以“”喻月色,以“”喻松柏之影是全文的亮点。文章还运用“”的技巧,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

达等复杂的感情融入景色中。

二四《岳阳楼记》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

2、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3、第二部分(第2—4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总写的景色。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是文章的。

4、第三部分(第5段):正面写自己的和。

5、作者善于将、、有机结合在一起。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的见解。

6、二是情景交融。作者结合阴雨之景写,结合晴和之景写,情景吻合,各尽其妙。

7、作者写此文时并未登临岳阳楼,文中的描写,是作者为迁客骚人,代。

8、文章写景中善用,善于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用了大量的句写景,甚至有些句子是押韵的。

二五《醉翁亭记》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是“”之一。

2、全文以“”字贯穿,通过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想。

3、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字,点出全篇主旨“”。

4、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与的变幻,写了。第三段具体描写,写了。第四段以衬托,又以衬托,在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

5、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了的旋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一《观沧海》

1、这首诗诗人借大海的景象,表现了,抒发了的抱负。

2、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以“”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接着“,

”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接着四句“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

3、这首诗,,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

4、《观沧海》的作者是(时期)的诗人。

5、解释加点词语(1)东临.碣石(2)水何澹澹

..

..(3)山岛竦峙

..(4)秋风萧瑟

(5)洪波

..灿烂

..涌起(6)星汉

三二《望岳》

1、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

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2、第一句用语气领起全诗。“夫”是个虚词,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叹。“”五字囊括数千里,境界何其雄阔!此为望。

3、“,”两句写近观泰山神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

4、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了泰山的气势,流露出诗人。

5、全诗以“”为线索,望是自而,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诗

,由景及情,,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6、加点字解释:(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4)决眦入归鸟(5)会当凌.绝顶

7、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三三《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是都具有。

2、这首诗抓住了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

3、加点字解释:(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4、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三四《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字为着眼点,

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第二句是。

颔联写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

3、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以“乱”、“浅”“渐欲”“才能”

状写的趋势,渲染了春天来临的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4、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

5、整首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色彩缤纷。全

诗描写细致生动,语言

,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6、加点字解释:(1)水面初平云脚低(2)乱花渐欲迷人眼(3)最爱湖

东行不足.

7、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三五《黄鹤楼》

1、诗中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的伤感与的情怀。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

心中布上了一层

的底色,为的抒发作了铺垫。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远望,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烘托

出黄鹤楼。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颈

联。

5、尾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6、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美,首联写,颔联写,颈联写,尾联

写。

7、加点字解释:(1)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

8、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三六《山居秋暝》

1、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的自然画

卷。一个“”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并由此点明了

、。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的的山间月夜图。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的理想。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

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的意愿。

5、全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

诗人,的心情。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韵味无穷。

6、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7、加点字解释:(1)山居秋暝.(2)竹喧归浣女

(3)随意春芳歇(4)王孙自可留.

三七《送友人》

1、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的送别环境,渲染的送别

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之意。

2、首联写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笔端却饱含着。

3、蓬草枯后常随风飘飞,古人常用此比喻。此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

友人漂泊天涯的和

4、颈联,“浮云”对“”,“游子意”对“”,既工整,又切景切题,而且

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就像天边的白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5、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写的场景。

6、这首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感情而又,毫无

的哀伤情调。

7、加点字解释:(1)萧萧班马鸣

8、这首诗是朝的。

三八《卖炭翁》

1、这是一首诗,通过描述的经过,揭露

,同时也表现了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2、这也是一首诗。作者仅用135个字,便完整地记述了的全部经过,层

次清楚,脉络分明。

3、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烧炭的老翁孤苦伶仃的在南山上

伐薪烧炭,弄得“

”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老翁衣服单薄却“”,这种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

4、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

”七个字,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此处文字虽简略,但比一般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5、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及,

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描绘出。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地表现了出来。老翁虽然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这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睛之笔的“”三字中。

6、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有。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

7、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8、加点字解释:(1)何所营.(2)翩翩

..两骑(3)口称敕.(4)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人首联对自己被贬谪、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的

境遇,表达了和。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人事全非,自己。无限,不禁油然而生。

2、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摆脱,展望;一改前面

的情调,变为的气概。作者在诗中以“沉舟”、“病树”作为,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这两句诗,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

3、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表现了诗人的精

神。

4、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时间由过

去到现在,情调由

到,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这首诗选自《》,作者是朝的,字。文学家,家。

6、加点字解释:(1)巴山楚水

....()(3)到乡翻.

....()(2)二十三年

似.烂柯人()(4)暂凭杯酒长精神

...()

四十《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诗是盛唐中的名篇之一。诗人以为线索,描写了,表达了。

2、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点出了出游的和,正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

起游,其可见一斑。“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写那初升的太阳和,给人清新明丽之感的同时还有一种之意。

3、颔联作者采用的手法写禅房的幽景。诗人用竹林、小路、花木、禅房,

描绘出一个的环境。“”字更是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

4、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尾联写诗人偶尔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

慢的钟磬声,映衬山寺。

5、全诗不仅生动写出了禅院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

,更突出了诗人在禅院中和的感受,体现出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的思想。其中的颔联、颈联描摹形象,语言,对仗,因此备受赞赏,广为传诵。

7、这首诗选自《》,作者是朝的。

8、加点字解释:(1)潭影空人心()(2)万籁

..此俱寂()

四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1、这首词描写了的情景。作者在词中抒发了。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刻画了,一个“”字贯穿全篇,实即统摄全词精神。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时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作者以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的“狂”劲和豪兴来。

4、上阕主要写“出猎”时表现出来的词人之“狂”,下阕更由而,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紧承上文,是剖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是,表现出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表示,他要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

6、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7、加点字解释:(1)老夫聊.发少年狂()(2)为报倾城随太守

..()(3)

左牵黄.()(4)右擎苍.()(5)亲射虎看孙郎

..()(6)酒酣胸胆

尚.开张()(7)鬓微霜.()(8)会.挽雕弓如满月()(9)射天狼

..()

四二《蝶恋花》

1、这是一首词,围绕“”,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融为一体,采用的表现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2、上阕情、景交融,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油然而生。第一句由登楼引起“”。“”足见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春愁”点明,表达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黯黯,写出了主人公。

3、第二句词人借用春草表达和的人。“残”字,道出了主人公的和,“无言”和前句的“风细细”,

两相映照。细风、草色、烟光、残照,凄美的景色,加深了“”的孤单凄凉之感。

4、下阕抒情,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拟把疏狂图一醉”,主人公消释

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结尾“衣带渐宽终不悔”两句以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是。词人的这种心甘情愿也是前面“还无味”的。“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的态度,“伊”既是,也暗寓词人的。这两句,荡气回肠,成为千古名句。5、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原名,字

6、加点字解释:(1)伫倚危

..春愁()(3)

...楼风细细()()(2)望极

黯黯

....图

..()(5)无言谁会.凭阑意()(6)拟把疏狂..生天际()(4)烟光

一醉()()(7)强.乐还无味()(8)衣带渐宽

....终不悔()

四三《如梦令》

1、本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2、起句写景叙事,更点明下文关切发问的。一个“”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有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3、一个“”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的声情神态,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5、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号。

6、加点字解释:(1)雨疏风骤

..不消残酒()(3)应是

....()(2)浓睡

绿肥红瘦

....()

7、全词构思精巧,语言,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创造出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四四《诉衷情》

1、这首词抒发了。

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当年的陆游只身远离家乡,慷慨从军,奔赴。这两句再现了作者

的情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塞和河防,这些前线的工事只在才能见到,一梦醒来就无影无踪了。而在军队中穿过的貂裘,已经落满灰尘,陈旧变色,这表明他早已,字里行间流露出他

3、如果说作者的意图在上阕主要是通过前后两个生活场景显示出来的话,下阕就转入了的直接抒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敌人未灭,双鬓已白,,说尽内心的和。“未”“先”“空”三字流露出和。“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天山代指,沧洲代指。和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下阕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

4、情感,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愤懑却不

见。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5、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6、加点字解释:(1)关河()(2)梦断()(3)胡.未灭()(4)

鬓先秋()(5)天山()(6)身老沧洲

..()

四五《丑奴儿》

1、这首词通篇言。通过“”与“”,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

2、上阕写年轻的时候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生动描绘了年轻人的情态。“不识”写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字写出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3、下阕笔锋一转,写而今,,已知愁苦,形象写出了词人抑郁、深沉的愁苦。“”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的痛苦矛盾心情,迭用更表现词人内心深沉的和

。“”,是说词人无可奈何,只得说些言不由衷得话聊以应景,表面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

4、全词构思巧妙,以“”为线索,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生动真切。

5、全词语句,浓愁淡写,委婉蕴藉。特别是的运用,既连接了上下阕的前后文,也使上下阕。

6、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7、加点字解释:(1)少年()(2)不识()(3)层楼()(4)为

赋新词强.说愁()(5)而今识尽

..愁滋味()(6)欲说还休()

四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这首词是作者写给陈亮与之共勉的作品,抒发了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各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上句写看到的是“”,下句写听到的是“”表现他。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写出了。“沙场秋点兵”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接受检阅,准备出征。短短几句便描绘出。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写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替君王完成了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名。这两句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的神情。

5、“可怜白发生!”末句的现实完全否定了前几句的理想,理想在现实中彻底破灭。“壮词”也由化为。

6、全词首尾写,中间写,梦境从军营生活到阅兵待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有层次地写出了一腔豪情。末句返回,与首句呼应,与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的词人,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

7、这首词的作者是朝的。

8、加点字解释:(1)八百里分麾下炙.()()()(2)五十弦翻.塞外声()()(3)沙场秋点兵()()(4)马作.的卢飞快()(5)弓如霹雳弦惊()(6)了却君王天下事()(7)赢得生前身后名()()(8)可怜白发生()

五一《迢迢牵牛星》

1、这首诗借的故事,表达了。

2、开头两句,诗人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触动了自己现实的。

3、三四句,含蓄描写了织女体态的美丽和柔弱,刻画了的形态。“”,形容女性素手之修美。“”形容女性手的肤色白嫩。“”状写织布之繁忙。“”极写织女之灵气。

4、五六句,描写织女织布的和织布时的。这两句写出了织女因思念而。“不成章”蕴含着“”。“泣涕零如雨”,表露了织女。

5、最后四句,诗人发出慨叹: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脉脉”一词,,闪烁着抗争的火花。

6、的运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最后两句,一个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诗思深远,是难得的佳句。

7、这首诗选自《》。

8、加点字解释:(1)纤纤擢.素手()(2)相去复几许

..一水

..()(3)盈盈

间()(4)脉脉

..不得语()

五二《雨晴》

1、这首即兴小诗,写。

2、诗的前两句即从花着眼,字句间流露出诗人的。诗的后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衬托出。“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巧妙运用手法,赋予蜂蝶人的情感。“”二字,将蜂蝶犹豫、疑惑而又充满向往的神态表现出来,从中透露出诗人深藏着的。

3、这首诗语言。诗的前三句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末句以不合理的猜测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读来引人入胜。

4、这首诗选自《》,是朝的所作。

五三《过零丁洋》

1、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干戈寥落”指宋元间的战事。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4、“”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5、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爱国诗人。

6、加点字解释:汗青()

五五《归园田居》

1、诗歌抒写了,表明了。

2、开头两句,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和劳作的成果,通过草的“”与豆苗的“”的对比,写出了诗人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3、第三、四句,交代了劳作的时间,写出了劳作的,也暗示了这种艰辛在诗人眼里是的。

4、最后两句点明了,反映了的精神品质。

5、这首诗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6、加点字解释:(1)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

五六《观书有感(其二)》

1、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诗中突出春水的作用,意在强调。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五八《生查子·元夕》

1、“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明月、柳梢,都是的见证。“月与灯依旧”

作了明确的。

2、“不见去年人”一句作了感情上的铺设,暗含无限伤感,的怅惘,

的凄凉,弥漫于词的下片。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化为

3、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

和。写法上采用去年与今年的手法,使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巧妙地抒写了、之感。

4、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五九《观猎》

1、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

2、首联点明和,并描写了狩猎时风劲弓鸣之声。

3、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两个典型形象、,凸显出将军狩猎时的神勇之姿。

4、颈联写,可以想见将军的雷厉风行,也可感受到他内心的。

5、尾联描写归猎之后风定云平的景象,衬出的满足和悠然,余韵丰富。

6、前四句写,后四句写。

7、加点字解释:(1)千里暮云平

8、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汇总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1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背诵篇目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背诵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1.《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孚”“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 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13.过秦论(上)贾谊 14.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礼记》 15.陈情表李密 16.归去来兮(并序)陶潜 1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9.石钟山记苏轼 20.登泰山记姚鼎 (三)选修(12篇) 21.《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2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3.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24.《孟子》一则(敢同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25.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不能也)《庄子》 26.谏逐客书李斯 27.兰亭集序王羲之 28.滕王阁序王勃 2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四)古代文论选段 3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2.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子后)曹丕 33.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钟嵘 34.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圣,实义)白居易 35.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 36.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 诗词曲(40首) 1.静女《诗经》 2.无衣《诗经》 3.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 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短歌行曹操 6.归田园居(其一)陶潜 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上传: 邹莉更新时间:2012-5-25 10:12:49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64篇)

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共64篇) 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背诵篇目(14篇) 1、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通“耐”)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shuò)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初三中考文言文模拟考试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本文选自西汉__ __(人名)编订的《___ __ 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明日 ..不如。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 11、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句看似平淡的交待,为下文邹忌的“三问”做了铺垫。 B、“朝服农冠,窥镜”—句中的“窥”字,暗示出邹忌很不自信,所以只敢偷偷照子。 C、邹忌妻子的回答,语气肯定,毫不怀疑,下文的“私我”与之相应。 D、“妻”、“妾”和“客”对邹忌的赞扬和邹忌见到徐公的切身感受形成反差,从而引 发了邹忌的思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甘戊使于齐,渡河。船人曰:“河水狭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骐骥騄駬①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函,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说苑杂言》,有删改) 注:①骐骥騄駬:指良马。②斤斧:刀斧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甘茂使.于齐( ) (2)说.千乘之君( )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B、假如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C、让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D、让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14、根据文章,甘茂剑齐国去的任务是 (摘录文中语句回答)(2分) 15、甘茂的一需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3分) (三)(8分) 9.(2分,每空1分)刘向战国策 10.(3分)第二天,徐公来访(或:来到邹忌家),(邹忌)仔细打量他, 自认为比不上徐公英俊(“漂亮”亦可)。(关键词:“明日”,“孰”。补出主语) 11.(3分)B (四)(12分) 12.(4分,各2分)(1)出使 (2)说服(游说、劝说) 13. C(3分) 14.(2分)为王者之说(“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亦可)。抄错1字扣1分,至多扣1分;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篇目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篇目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粤教版)、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 2点为:今义小于古义, 3 4 5 6 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 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 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为你整理

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 为你整理 导读:本文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为你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高中部分(14篇)】51.劝学(节选)——荀子 52.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1)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 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 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 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诀别场景)《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答案 一、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检测】一、略二、1、得到 2、(取得)胜利 3、兵器 4、离开 5、依靠用 6、代词,代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到助词“的”代词,代指“他” 7、所以因此三、略(参考“今语对释”,下同) 4、排比地利 5、对比论证 6、C 五、孟子(孟子·公孙丑下)战国儒家【实战演练】1、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D 3、C(施行仁政、得到民心者可以战胜不施仁政、失去民心者) 4、仁政 二、橘逾淮为枳 【巩固检测】一、1、将要 2、拜访、谒见 3、招致 4、出使让 5、用把凭借 6、请求请让我(做某事) 7、犯......罪坐着 8、做作为是成为,变成 9、擅长,善于好 10、果实诚实 11、不同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奇怪,惊奇 12、进入收入深入 13、辱生病困苦不堪 14、什么(办法)什么为什么二、略三、1、故意捆绑一人在晏子面前走过,并称其为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2、以此为比喻,表明齐人在楚国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将问题的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之后对楚国的讽刺 3、齐国:民风淳朴,百姓遵纪守法楚国:社会风气歪邪,百姓偷盗成性 4、维护个人和祖国的尊严四、婴春秋辞令【实战演练】1、晏子春秋晏子 2、略 3、D(无可奈何) 4、要点:从容镇定机智善辩心胸宽广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 三、伤仲永 【巩固检测】一、1、我 2、返回 3、出生生长生存生命 4、器具,文具详细具有 5、要求谋求探求 6、奇怪,惊奇不同其他的,别的 7、写做做,这里指雕刻担任变成,成为 8、写作振作 9、看,观赏观察,考察景象 10、让派遣出使 11、一般的,普通的众多众人 12、他的它的(指所写的诗歌)他的(指仲永的)这样 13、A、书具 B、仲永 C、仲永写诗这件事 D、仲永所写的诗作二、略三、1、方仲永幼时天赋极高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逐渐衰退不使学四、古文唐宋八大家【实战演练】1、宋王安石 2、略 3、D 4、惋惜必须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四、周处 【巩固检测】一、1、年轻强悍 2、侵害 3、实际剩下 4、在一起 5、进入找寻 6、轮换 7、其中 8、怎么 9、说句末语气词云彩 10、劝说陈述古代的一种文体 11、被是成为 12、表示顺接关系,可不译表示递进关系二、略三、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暴犯百姓 2、首先,周处原“有自改意”,再听了名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教导,周处明白了改过自新为时未晚,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并将改过的决心化为实际的行动 3、杀龙斩蛟寻访二陆凶强侠气勇于改过四、1、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2、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实战演练】1、刘义庆世说新语 2-略 3、C(陆机不在) 4、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精选版 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精选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必修三】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篇目考试归纳

高考文言文归纳总结 一、人物传记类 1、篇目位置: 均置于第五大题,为值为16-17分。一般多为二十五史里的片段(《史记》里的较多) 2、题目设置: (1)实词解释:300个实词里考3个;另一个要根据语境推断。可用记忆法、组词法、互文法、字形法、语境法。近两年其中有一个为双音词,如2011“民不知所从 ..”(听从什么),2011春考“聚 而必散,物理 ..之常”(事物的道理)。 (2)虚词用法和意义:22个常见虚词;注意题干问法是用法?意义? (3)句子翻译:落实实词;调整句式;补充省略 (4)人物形象分析:概括题:语言简练;分析题:要结合原文内容 3、阅读方法:“四何”法 (1)何人:圈划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理清主要人物间或主、次人物间的关系。(还要注意人物比较类的传记,如杨浦二模将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的“治盗”的不同进行比较,徐汇二模《书二馆人事》将二馆人的“舍生忘死”进行比较,这类文章要特别注意文末作者的评价和议论,以及二者的异同。) (2)何事:总结归纳文章写了几件事(简洁的语言;一般来说高考设置段落的时候为一段一事)(3)何能:分析人物有怎样的才能(诗才、文才、军事才能、经济之才……;阅读时注意圈划作者的评价) (4)何德:分析人物有怎样的品质(阅读时同样注意圈划作者的评价),把握德和才之的间的关系(才依附于德,是主要矛盾,如虹口二模《阿寄传》中阿寄的“画策营生”之智实为对其主人的效“忠”,黄浦二模《刘虞传》中刘虞的“平定叛乱”之才也是其“德化”之表现)当然,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何能”“何德”即人物形象的: a.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节描写 b.侧面描写:通过周围其他人的评价和反映来烘托衬托 二、山水游记(写景状物)类 1、篇目位置: 一般置于第六大题,部分也置于第五大题。分值一般为12—16。 2、文体特点: 通过叙述事件或描述景物的特点(记游)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现作者的人生追求、生命感悟。(注意有四类主旨) 3、阅读的方法: (1)理解描述的对象是什么(景、物、事、现象?); (2)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或是分析事件或现象的因果; (3)分析文章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分整体写法和局部写法); 整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叙后议、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因事说理(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卒章显志 局部:比喻、对比、排比、整句、反复(修辞和句式角度) (4)揣摩作者对此事此景的观点、态度。(一般在文末相关语句) 4、不同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思想感情归纳梳理(基本能涵盖此类篇目): 高中读过的课内和一模二模卷上的文章:《病梅馆记》、《项脊轩志》、《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归去来兮辞》、《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兰亭集序》、《秋声赋》//《醒心亭记》(曾巩)、

2018年上海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答案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答案 第一部分中考文言诗文阅读应对方略 二、诗文的默写演练一1--8 略演练二1--8 略 三、实词词义的把握演练三1、目光短浅2、原因,缘故3、借4、作为,当作 5、阴天 6、看见,看到 7、跟从,跟随8 、使活9、要求10、不同11、毛病 四、虚词作用的理解演练三D 演练四1、连词,表示顺接,可不译2、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相 承关系,可译为“就”、“于是” 3、连词,连接状语(修饰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 、4 连词,表示前后两 个词语的并列关系 五、句子的翻译演练三1、所以上天如果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体肤消瘦,受到贫穷之苦,所以不顺,做事错乱。2、人常有错,然后才能改正演练四1、 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3、对于莲花 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六、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演练二1、随园清2、刘开桐城3、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柳泉居士4、诗仙诗圣现实主义 七、课内古诗词理解演练二C 演练三1、C 2、可以参考本书“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中《天净 沙秋思》的“阅读指南” 八、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演练二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演练三(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2) 对肉食者了解,目光远大,有见识演练四乐亦无穷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演练二1、(1)推荐(2)懂得,了解2、D 3、太宗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人才,关键是在位者要自己能够发现,而封伦却说“于今未有奇才” 、4对人才的发现(或使用)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演练三1、D 2、A 3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4、1 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2两强相斗,只能让别人坐收渔翁之利;3 要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来自于底层;4 行为处事方法得当,就能事半功倍(任写两点)演练四1、(1)因此(所以)(2)认为(凭借)2、我们都丧失心中的宝,不如各自都拥有自己心中的宝3、1 子罕是 宋国的国相,宋人想要讨好他;2 因为宋人已经请匠人鉴定过了,这是真的宝玉4、廉洁自律,不贪图财 物演练五1、(1)让(令)(2)服(穿)2、C 3 、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则悬牛首卖马肉挂羊头卖狗肉等)演练六1、(1)先前,原先(刚才)(2)交换2、(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意对即可)3、事例一: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待下人,这是一种美德事例二:不赞同,他们的做法, 是对下属的 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演练七1、(1)才(2)因为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 心 第二部分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 一、陋室铭 一、1、说2、此指学问渊博的读书人3、此指没有学问的人4、什么5、著名名字名声6、身体形状表现形迹7、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代词,这些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二、 略(参考“今语对释”,下同)三、1、山不在高四句惟吾德馨2、(1)苔痕上阶绿两句(2)谈笑有鸿 儒两句3、C 4、B 5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雅”的特征6、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四、1、唐刘禹锡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名灵青2、百姓司马迁百姓 二、爱莲说 一、1、更加2、什么3、多4、少鲜艳5、距离远深远疏远久远6、A 7、观赏启窗而观二、略三、 1、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D 4、见“阅读指南”第1 点 5、(1)使开头“可爱者甚蕃”有了着落,照应“予独爱莲”(2)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四、1、宋周敦颐说明事物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捕蛇者说 (少年中国说)2、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三、橘逾淮为枳 一、1、将要2、到去(见)3、招致4、出使让5、用原因把凭借6、请求请让我(做某事)7、犯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8、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9、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2、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