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学精神感悟⼤学精神凝聚了社会最优秀⼈才与资源的⼤学⽆疑是每个⼈⼼中最向往的殿堂,⽽⼤学的灵魂——⼤学精神,则⽆疑是整个⼈类社会⽂明的象征。

⼤学精神是⼤学及其师⽣在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其从本质上反映了⼀个时代的⽂化精神,并充分体现在每个当代⼤学⽣中。

作为⼀名当代⼤学⽣,在经历了⼀年多的⼤学⽣活后,我所感悟到的最主要的⼤学精神有以下⼏点⼀.⾃由⾃律与⾃强陈寅恪先⽣定义的⼤学精神第⼀要义: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在此基础,我希望加上⼀点:⾃强之觉悟。

⾃由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只有思想⾃由,学术⾃由,⼤学⽣才能更好地理解、思考知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知识,从⽽促进⽂明的进步。

在⾃由的基础上,⾃律便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由⽽⽆⾃律,⼤学⽣便会放纵、沉迷⾃我,⼜何谈创造性呢?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学精神:⾃强不息、厚德载物。

由此可见⾃强的重要性。

唯有⾃强不息,⼤学⽣⽅能突破束缚,完成前⼈不曾完成的任务。

⼆.平等与团结⼤学是⼀块真正的净⼟,在这块⼟地上,⽆论肤⾊、种族与地域,每个⼈均是平等,⽆⾼低贵贱之分。

这或许便是⼤学最具魅⼒的地⽅之⼀。

在⼤学⾥,不仅同学之间相互平等,师⽣之间亦是如此。

师⽣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相互尊敬拉近了师⽣的距离,这更有利于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作为⼀个⼤学⽣,每个⼈在校园⾥都找到了属于⾃⼰的“家”,不管是寝室,班级,亦或是社团,当你真正的融⼊其中,你便会感受到团结的魅⼒,你不再孤单,因为有⼀群志同道合的⼈伴你左右;你不在害怕,因为你有了可以⼀起解决难题的朋友。

三.求是与创新⼤学是以⼈才培养为⼰任的,⽽创造性恰恰是⼈才的核⼼特质。

曾任哈佛⼤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学⽂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为,掌握哲学研究⽅法,全⾯了解前⼈积累的思想。

创造精神是“⼤学精神”的⼤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学在社会中保证⾃⾝地位的根本⽣命⼒。

大学精神之我见

大学精神之我见

大学精神之我见回想半年之前我们还没踏入高考的考场,那是我们对于大学更多的是向往与憧憬。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在高中我们的唯一的目标就是高考,只要能在最后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考到一个好大学就可以有好的前途,就可以轻松的过完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

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如果说对于大学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多人就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毫无意义的四年,浪费了青春的大好时光。

在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只是就曾说过在大学求学首要的就是抱定宗旨,虽然这是针对当时学生把大学作为做官发财终南捷径的现象提出的,但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大学里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着良好的环境,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她的历史积淀,用她独特的人文情怀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来到一所大学就会被她的精神所影响,会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走上不同的道路。

大学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承载的事今后几十年内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一个大学可能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一个国家的精神地标,就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北大就是这样一个中流砥柱。

大学精神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更会是对一个社会的影响。

大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所以在我看来,大学的精神就应该反映着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作为培养装门人才的地方,大学就应该有着很多其他的方不具备的精神。

时代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创新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

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精神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明的发展,精神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与不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多篇)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体会过去常一句话概括大学生,“大学生是有学问的人”。

再提高一点概括即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热血青年、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人。

现在有人却说:“现在的大学生跟过去不同了,“谈情说爱、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懒散成性””。

特别是我们在说完还注解----民办大学这样,公办的大学也是这样。

当然,这种说法以偏盖全未免是太片面了。

即使存在这些问题,也是缺点错误问题,不是本质问题。

他们的本质是爱国的,是拥护社会主义的。

但缺点错误也要引起重视,人言可畏,别忘了“舌头底下压死人”。

我认为大学生的确是特殊的群体,我们和成人不同,在教室、在饭厅、在会场上都与成年人的表现不尽相同,大部分人谈学习、谈工作和在日常生活中是大方自然的,但也有一部分“男女异常”,各自扎堆的现象,要不就是表现过于亲昵,旁若无人。

由于不能正确的处理交友、恋爱问题,进校后就谈情说爱,影响校纪。

你问他们在哪认识的?他们说:“在车站认识的,”或说:“本来就认识的。

”有的认识才两周就交朋友,或在校外租房筑起爱窝,过起家庭生活。

这样的结果,个人学业无成,学校为严肃校纪要处理,这样的学生也往往回不了家,父母给他的钱是来学习的,不学习,恐怕父母也不满意。

人要对生活负责,担待不起过早的生活负担。

由于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友、恋爱,还有一种现象,他虽然与同居不同,但在校园内也影响着学校的精神文明生活。

例如在校园内勾肩搭背、搂抱亲吻,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如同逛公园一样亲昵无间,坐在学校的花园里或湖边情话绵绵,在这样的场合,往往学校成了他们自己的世界。

看到他们这种表演,别人都不敢去读书和休息,独霸校园未免太霸道了。

校园是学校的公共场所,你的行为不能影响别人,你的行为影响了别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就应受到制止。

但我要制止,因为这种行为影响了大家。

“牵手”,电视、电影、唱歌牵手,试想五千人牵手,成什么样?现在社会上竟有人提倡大学生同居同宿,别忘了早就脱离了动物性的绝对自由时期。

大学生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大学生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大学生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1篇〕大学生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1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培养人考虑的习惯。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大学生劳动心得体会,与。

大学生劳动精神心得体会篇1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总觉得劳动是一种很脏很累的体力活动;这种粗活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干的。

为了让同学们知道环境的干净的重要性,为了让学校更加干净美丽,也为了更好的迎接学校的评估,在xx院的组织带着下,我们x级x班的局部学生对法学院办公楼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进展了清理。

虽然劳动很苦很累,也很脏。

但这种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才能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今多吃点苦,多参加劳动,也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打下良好根底。

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的,学生毕业后,自我意识中也把自己当成一个走向生活的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扫地,还是编软件,分开吃苦耐劳都是不行的。

在家里总是衣食无忧,都受到“王子”、“公主”的待遇,很少有时机锻炼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对劳动有了一种厌反感,对劳动者也就有了一种轻视。

他们不知道,因为大学的普及,也就是大学平民化的过程,假如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无法承受,那也就不要指望找工作了。

以我觉得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多参加这些劳动,学校也应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时机得到锻炼,这样既可以让学校更整洁又可以让我们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呢.在这一次长达十几天的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事,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部里的那些同胞们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每当我们在清理石子,去除杂草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快乐,因为校园有了我们的清扫就变的更加的美丽,同学们也会感觉更加的温馨。

校园里每一处需要清扫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寸干净的地方都鉴定了我们的劳动成果,如今我们的校园里那么的生计勃勃啊!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精心的清扫,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的优雅、美丽。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大学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大学的精神》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试图打开大学那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各种想法在脑海里横冲直撞。

大学,在我以前的想象里,那可是个超级酷炫的地方。

就像一个魔法城堡,进去之前你是个普普通通的麻瓜,出来的时候就可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法师。

可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大学的精神可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

书里讲的那些大学的传统、理念啥的,有些我觉得特别在理,有些却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大学的自由精神。

我觉得自由是好的,就像鸟儿在天空飞翔一样,大学生也应该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在我的大学经历里,有这么一个事儿。

我们有一门选修课,老师特别开明,上课的时候就跟我们说:“你们可以自由讨论,提出你们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和书本相悖的。

”哇塞,当时我就觉得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嘛。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那场面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热闹得很。

但是呢,有时候这自由好像也有点过了头。

我就看到有些同学,把这自由当成了放纵,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翘课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这时候我就想,这大学的自由精神难道就是这样的吗?这是不是有点走偏了呢?也许大学的自由应该是有底线的自由,就像风筝一样,线虽然很细,但得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还有大学的包容精神。

大学就像一个大熔炉,什么人都有,什么想法都能碰撞。

我参加过一个社团活动,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有搞艺术的,有学理科的,有文科的。

刚开始的时候,互相都不太理解,就像鸡同鸭讲。

学艺术的说理科生太死板,理科生说文科生太矫情,文科生又觉得搞艺术的太不靠谱。

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开始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这就是大学的包容吧,它能让不同的思想相互交融,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可是,我又有点疑惑。

包容是不是就意味着什么都能接受呢?比如说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像不尊重他人、自私自利这些。

我觉得大学的包容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之上的包容。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大学精神

身为武大人,肩扛武大精神首先,正本清源。

要说说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进步发展的需求。

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如今,身在武大百年老校的古朴文化氛围之内,对于大学精神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极大的符合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自强便是对于学生个人性格的要求,既有国家自强、民族振兴的爱国报国之志,又有学校自立创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担当之责,是武大承担起文化中心的责任;弘毅来自于“士不可以不弘毅。

”这句古话,这要求每位珞珈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未为之不懈奋斗。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便是求是的出处,它提倡每位师生博学求知,努力探寻科学规律,追求真理。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只有创新的人才会走在领域的最前沿。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武大学子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精神在每位同学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每次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都会发现图书馆的每一个位置上都是学长学姐认真学习的身影,有的直接在书架之间看书,或坐着或站着,还有在走廊里专注读背英语的。

我不禁会想为什么为什么学长学姐们这么拼呢,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环境以后,多去几次图书馆,我明白了,他们在奋斗,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武汉大学的未来,所有的珞珈学子都走在奋斗之路上。

大学读后感(精选22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22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22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读后感(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篇1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

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

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

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

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

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

”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

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

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

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

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大学读后感篇2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精神读后感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第二篇:大学精神大学精神说泱泱神州万载造谛,堂堂华夏五千文明,数不尽名人典故,学不尽文化精髓,南有老子无为之治,北有孔孟之中庸之说,所谓东西南北,各具风流。

古往今来,相得益彰,前有古之大家学富五车,百家争鸣,创学术之典范;近有五四前辈满腔热血,求学报国,开文明之新篇章。

古训有云: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纵观天下大学,育君子者少,养小人者多,夫大学之内,大凡教人以经济,重名轻礼,重利轻义,以致世道炎凉,人本遭弃,想来可惜,思来痛泣。

自改革以来,大学遍地,本当育我子弟,强我中华,奈何教育如此盲目,扩招无度产业不休,孰不知: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在于思想之大,在于学术之大,在于精神之大,而不在于规模之大。

当今社会,拜金成风,奢靡逐流,多少学子,不做学问,却热衷于功名利禄,目光短浅,才学不展,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早非一日所闻。

究其原因,不外乎不学无术,急功近利。

有大学学子,无心向学,在校虚度时光,游戏人生,只顾一纸学历文凭,不思一技真才实学。

更有学子,每至考试,只因胸无点墨,临阵磨枪,作弊频繁。

夫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不思不学,岂不危害?所谓大学者,乃知识聚集之所,博大而育人,更是文化融贯之处,精深而立新。

上有千年沉淀可考,今有三十年改革可创,退可学贯中西,进可包容万新,生生世世,千万交汇,层出不穷。

此乃文明之方舟,神圣之殿堂。

故爱因斯坦曾言:学校乃将传统之财富授予下一代也。

夫如是,大学则必当以新观念、新思维,谋文化之无限,治世更新,治国推陈,育天下才子,材满天下。

当代大学,能扬名立万者,盖因精神理念,非物质所能及。

哈佛学子全面发展,自信超群,此所谓育人为能;耶鲁学子思想开放,人文一流,此所谓育人为德;哥伦比亚学子进取之心闻名遐迩,可谓育人为才。

正可谓之约: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

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

故大学精神,育人第一,次之维新,再有修德。

集百家之所长,成一家之大成:广布民主,法制为先,深入民众,探文明之未知,树正义之强帆,则大学可立于工业旺盛而不败,信息日异而不衰。

管理系文秘091班潘盛凯第三篇:大学精神浅谈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

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

大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可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延续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首先指出明明德,明明德也就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同时也应是弘扬美好道德。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明明德都是重要的。

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人才首先要成为人,然后才能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修养的绅士,而不是培养一群专于一门的技术工人或是品质恶劣的所谓的“文化人”。

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是人才,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仅仅是变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

能力越大的人,他们贡献也就越大,当然,一旦他们走偏路,危害也同样巨大,“毒奶粉”、“地沟油”时间便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所以,大学精神中道德观的体现就尤为重要。

自觉地学术精神对大学的发展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

耶士培在他的《大学的精神》中说:“大学必须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走向消亡。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璀璨的明珠,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学术的自由化,学风开化,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较小,学术才得以蓬勃发展。

而今的大学,也应该被赋予足够的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赖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应该打倒“权威”,才能完善、贴近自由的学术精神,我认为,大学里可以有大师和教授,可以有专家和学者,但是绝不可有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学生也应该有一种敢于“打倒”权威的勇气,敢于突破权威的桎梏。

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专家学者是值得尊敬的,权威却是不应该存在的。

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很大的一点就是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各执一言,而不是所谓的权威一支独大,决不能允许一言堂的存在。

只有这样,大学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师生们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丰碑。

拥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是一所大学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

毋庸置疑,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研究学问、传承文明、探求真理的地方。

它同时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除却学校的教职工外,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将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教育需要在自由教学、研究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抓住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的蓬勃发展创造机会,为社会提供最合适的人才。

完善其形体,发扬其精神,我们的大学才可以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大学的硬件设施也有了显著地改善,其形已经初具;而相比与国外大学,我国的很多大学还太年轻、太稚嫩,短短几年新建的众多大学还需要形成各自的大学精神,路还很长。

文|木鸢第四篇: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大师+大爱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

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