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高一必修一 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31张ppt)
•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 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 通过对比,凸显眼前奥斯维辛的和平与安 宁。
• 制造出悬念,引导人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进 入作者的视角和思考。
• 凸显和平之可贵,提醒人们不应该忘记人 类自己制造的苦难和创伤。
深度解读之二:细节
•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和平的阳光,安宁的世界 游客对历史的重温与反刍 作者对和平的祈祷与欣慰
深度解读之一:对比
• 文中有几处使用对比,请找出来,体会这 样写的好处。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 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请思考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 么呢?
• 当时:渴望和平,相信和平一定会到来。
• 现在:提请眼前的人们不忘历史捍卫和平。
3、指出首尾段的作用
•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字更加完整。 • 反复展示今天的奥斯维辛安宁和秀丽,凸
显本文的主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 加珍惜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 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自然》2017年12月)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 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 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 美元。

课件18:第9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第9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 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以客观叙述为 主;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 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
相关链接
经典写作题材——和平
日益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
在东京街头,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的宣 传车鼓噪而过,令人仿佛回到了二战前,而这就是 已进入21世纪的日本首都东京。近年来日本右翼团 体活动猖獗,在日本朝野的影响力也有扩大之势, 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审查、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政府
【提示】 从内容上看,概括前文,作者说:那些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 是旧闻了,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从结构 上看,起过渡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题目。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外貌、神态。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 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 憬的乐观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酷地杀 害,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 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 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 秀作品的基调。③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例如: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 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反衬并与“布热 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 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走近作者
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 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 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 报道。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共73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共73张PPT)
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 由” 。 这里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 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 可以自己触动电网。”头头们在囚犯到来 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这里进得 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 去。”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原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只 有4万多居民的普通小镇,因为奥斯维 辛集中营,这座小镇闻名于世。奥斯 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 大的一座,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
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 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 地残杀了,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奥斯 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 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同年6月14日,728 名波兰人被关押进来,这是奥斯维辛的第 一批犯人。随后犹太人、吉卜赛人、捷克 人、匈牙利人、苏联人、法国人等总共30 多个国家的大批囚犯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 来。
纪念馆里陈列的毒气罐
焚尸房Biblioteka 焚尸炉焚尸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的囚犯都过着非人 的生活,他们每天要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得不 到充足的食物。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 在劳动中偷懒或是病倒将会被“拉走”。在营 里不会有人呆的很长久,看一看纳粹的“犯人档 案”就清楚了,在死难者照片展厅内挂有许多死 难者的相片。相片下是德国纳粹给他们记录的 入营时间和死亡时间. 从纳粹做的记录来看,许多“犯人”来到这里 后几个月内都死去了,快的甚至在几天内就死 去。这里不仅关押着成年人,小孩也没有逃脱死 亡的厄运。营中的“纪律”非常严明,可以说犯 人没有任何权力。
文摘: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 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 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 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 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 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 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脚步,浑身发抖”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 时间:4:30 • 地点:港督府。 •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港督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易 帜 交 接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手 捧 刚 刚 降 下 的 情 英 黯 国 然 国 旗 ︐ 彭 定 康 神
1997年7月1日
英军卷旗走人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场面四(10):
• 时间:零点40分 •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 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新闻的六要素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 • 事件发展 • 事件结果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 闻 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的 主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要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结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构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1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16张PPT)
• 排犹主义(反犹运动) 种族主义(种族 歧视、种族灭绝)
劳动创造自由?
列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死亡之门
止步!
文章鉴赏
结构 一篇不像消息的消息
语言
干练而隽永 、精警而有力、冷峻而深情
细节
充满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结构
• 标题: ( 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的文字)
• 悬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 导语: 1-3 ( 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个抵达那里的人,都必将感到无言的苦楚 和难以名状的痛。就像CharlesLee曾经在 那里所感受到的,在那个杀人成了习惯的 地方,任何文字都造作而无力。
• ----《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

诗与奥斯威辛的冲突也并非绝然等同于善
与恶、梦与现实、道德与正义的冲突。在这种对
决中,诗歌并不代表至高的善,它甚至必须为自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在这里任何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
一篇“不合格”的消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
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
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
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
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
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
•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语光彼言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
员说:“够了。“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
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 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 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言简意丰、意味深长可谓隽永)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
变为好事。( √ )
解析: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③ 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 √ )
解析:敷衍塞责:做事马虎,搪塞责任。
excellent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直接使用excellent
19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9课
④ 那书生行至半途,已将盘缠用尽,此时束手无策,犹如涸辙之鲋。( √ )
excellent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直接使用excellent
20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9课
3. 辨易混词。 (1)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选词填空]宋徽宗丝毫没有预感到,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都将要开始 颠沛流离 的旅途。
辨析:二者都形容生活困苦,四处流浪。“颠沛流离”侧重困苦流浪,“流离失 所”侧重无家可归。句子中宋徽宗被金兵俘虏,《清明上河图》也沦落金人之手, 用“颠沛流离”恰当。
excellent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直接使用excellent
15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9课
3.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下这则报道,作者的写作 意图是什么? 答案:示例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对它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对于 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作者之所以写了这则新闻,通过第6 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那就对不 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 使命感,并以此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
excellent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直接使用excellent
13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9课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以空间为序,依次向我们展示了 哪些场景?集中营的阴森恐怖、骇人听闻主要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答案:示例 伴随着参观者的脚步,作者把我们带进了集中营,依次向我们展示了毒气室、 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等。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有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动作、表情传 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PPT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PPT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人们不再漠 视生命。
——《南方周末》
1、俄罗斯最畅销报纸《消息报》总编辑辞职。 2、摄影记者凯文·卡特获1994年普利策奖后自
杀。 3、1999年渤海海难发生后,《南方周末》的
报道
船头的守望者——
社会责任 道德责任 人文关怀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 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 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 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 不朽的名篇。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惯的舒适区域,你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越能高效 地掌控课堂。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53%
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她无处不在。
85%
下一步会去哪儿?我不知道 她在这儿、在那儿,无处不 在 她一刻不停地四处走动。
本新闻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为什 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 闻获得如此殊荣?
讨论分析:
请找出本新闻中能够传达作者情 感的句子。
(找出句子,并分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命的消亡——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
头发、婴儿的鞋子、等待死亡的囚徒、绞刑 地下室
生命的力量——怒放的雏菊花、温和地微
笑的姑娘的照片、明媚的阳光、一行行婆娑 起舞的白杨树、追逐游戏的儿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然”,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 居然” 居然 实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实有很大的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有什么不同呢
美好的景色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 美好的景色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 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 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使他一时无法接受, 谢”,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使他一时无法接受,所 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 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 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奥斯维辛集 中营的残酷 参观 遗迹 众多的参 观者( 观者(游 客)
产生
参观者的 感受、 感受、反 应
观察
记者( 记者(罗森塔 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
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 人们对他说, 人们对他说 小的’ ‘小的’,还有一个 更大的。 更大的。…” ——《奥斯维辛 《 没有什么新闻》 没有什么新闻》
毒 气 室 外 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在参观过程中,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 在什么上面的? 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 是谁?记者在参观时, 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 么上面的? 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 参观者身上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 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 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 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1944年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 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 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 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 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 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 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 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
一个问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讶?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 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 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像一场噩梦 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集中营幸存者
妇女与孩子 走向毒气室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德国妇女在走过
自由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为什么 为什么“ 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但这位记者还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 要去报道? 要去报道?
问题: 问题: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
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 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 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请思考一下,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 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 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么意思? 么意思?
年 纪 念 活 动
奥 斯 维 辛 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今天的“死亡墙” 今天的“死亡墙”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 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 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 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 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 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 自己同类的行为? 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 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 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 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 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 FREI)的含义 劳动使人自由 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的含义
被 送 向 死 亡
大 批 的 犹 太 人
辛 集 中 营 密 布 的 电 网
照 片 显 示 的 是 奥 斯 维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思考: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 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高一语文备课组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 )集中营: 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 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年 月 日 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 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 奥斯 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 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二战结束时,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 平方公里。 占地面积达 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 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 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 个 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 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 400万人 万具。 个民族的 万人死于集 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 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 万 年被开辟为国 家博物馆。 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没有什么新闻” 1.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 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 那段沉重 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 沉重、 历史而出名。 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 了它很多东西。 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 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 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 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 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 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 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 揭露罪恶。 灵,揭露罪恶。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 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什么?),使 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 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 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 后世之师” 忘,后世之师”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 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 使命感” 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 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只 旧闻”没有“新闻” 但正是那些恐怖的 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那些恐怖的 “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下了这 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 篇报道。 篇报道。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阅读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如果你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 默默地迈着步子” 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 特别恐怖 难忘”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毒气室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 看到成堆的头发 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惊惧万分,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 狭小的女牢房 惊惧万分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叫不出来”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 室时 室时—— 的” 了 的” 时—— 的地下室时 的地下室时——“ ” 时——“ 时 , 的 了 看了 ” 到自 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