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可编辑)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目录

第1章检测背景 1

1.1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1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2

2.2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2.1气象资料2

2.2.2地形及功能区划分 3

2.3设计方案的标准和规范 3

2.4设计思路 4

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 5

第4章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7

第5章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2

第6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14

6.1采样方法的选择14

6.1.1采样方法的选择14

6.1.2气体的采样14

6.2气体的保存17

第7章样品的预处理 18

第8章质量保证、评价方法和实施计划19

8.1质量保证19

8.2评价方法20

8.3实施计划24

第9章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建议26

9.1 NO2的防治26

9.2 二氧化硫(SO2)的防治26

9.3 PM10的防治26

第10章小结27

参考文献28

第1章检测背景此次课程设计是对洛阳理工学院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校园空气中各物质的含量,了解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来保护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环境。

(1)课程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2)熟悉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到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整套工作程序。

(3)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收集环境监测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此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5)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6)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们对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理论。

(2)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我们的运用能力。

增强布点、采样、处理、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步骤与方法,为以后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经过实地调查确定了几个重要的污染源,确定结果见2-1表表2-1 校园内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污染源排放的气体污染物排放的时间

二食堂与教职工家属区SO2、油烟、油类等有机物、CO等上午:5:30到7:30、9:00到11:30 下午:15:00 到17:30 学校路段来往车辆 NO2、TSP、CO 全天都有,集中上、下班高

一食堂SO2、油烟、油类等有机物、CO等上午:5:30到7:30、9:00到11:30 下午:15:00 到17:30

B楼实验楼SO2、CO、NO2等上午:8:30到12:00 下午:14:00 到16:002.2基础资料的搜集

℃,年平均降雨量:601.6mm。从风向看,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季风气候明显。从气况上看,洛阳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平均气温分别是 12.3 ℃ ~ 15.2 ℃ , 22.9 ℃ ~ 26.6 ℃, 12.3 ℃ ~ 14.9 ℃ , 0.5 ℃ ~ 2.0 ℃。可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从降雨上看,年平均降雨量 600-700毫米,降雨多在7、8、9三个月,明显表现出冬春干燥少雨,夏秋雨水集中,总体表现为春干、夏丰、秋润、冬少。----洛阳气象局

洛阳理工东校区所在地区是平原地形,是一个封闭性的教学生活综合区。学校的校园是由教学区,宿舍区,附近居民区等多功能区组成,我们学校校区人口数千,主要分布于宿舍于教职工家属院区。人群健康状况良好。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原则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664?7>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监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同时在布局上应反映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 可比性

同类型监测点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稳定性

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6污染控制点原则上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高浓度区一级主要固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的地区。

7污染监控点一局排放源的强度和主要污染项目布设,应设置在源的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内,以捕捉到最大污染特征为原则进行布设。

8.为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地面1.5~2m处。

9.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不应大于30度。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

2.4设计思路 1.通过环境背景的调查,确定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污染物。 2.布设监测网点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分析。

3.

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4.建立和选择评价模式,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做出评价。 5.流程图:图2-2方案设计流程图

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监测区域内的采样点布设。经典法是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监测数据积累少的地区,需要凭借经验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具体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及扇形布点法。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气象资料,经过对以上的调查研究和相关资料的讨论及综合分析,可知校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 、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所以我们对校园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 、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采样点布设及布点数目的确定:根据学校的各污染源的非集中分布情况和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我校的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我们组的采样点布设方法采用的是功能区布点法(由于校园分为多个功能区:主要以居住区、教学区、活动区为主)、网格布点法(由于我校没有较大的污染源,且属于面源)相结合的.由于布点时应考虑点的代表性与整体空间区域的一致性,应该保持点位的相应分散。另外,由于学校校区污染源较为分散,一食堂与二食堂以及教职工家属院区质检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包括B楼实验楼,基本上是以一食堂,二食堂之间为中心的原型区域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我校区风向以西北风向为主,考虑到风的下风向布设点位, 在保证避开主要污染源的前提下,并且保持校区区域污染测定的一致性,代表

性,稳定性。我们最终决定设置4点位进行采样调查:

采样点设置分别是:1.教职工家属院内2.空旷的操场上 3.教学楼A东面,国旗台左边的路边 4.离1号食堂东门不远处南边的小湖边,见图3-1, 结果所确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图3-1 采样点图

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4.1 检测方法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具体见表4-1,4-2校区在文化区范围内,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则在二类区,适用于二级浓度限值。表4-1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浓度限值表4-2 环境空气污染物其他项目浓度限值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背景点的检测项目除《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外,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管理需求和点位实际情况增加其他特征检测项目见表4-3。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置技术规范》HJ 664-2013,实地调研发现,监测区内以科研污染(污染气体包括总烃、苯系物、氯化氢、苯并a芘等)、交通污染(污染气体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为主,夏季或有风天气会产生特殊污染(污染气体包括氨气、硫化氢等)。

据此,确立了本次科研区的监测项目: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 、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表4-4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背景点检测项目

因为实验器材有限,再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具体见表4-5,我们选用了HJ482-2009国标法来测二氧化硫,HJ504-2009国标法来测臭氧。

表4-5 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

4.2 测定方法的原理

各标准规定的各污染物分析测定方法的原理:

4.2.1 SO2的测定: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

原理:空气中的 SO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络

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二氧化硫浓度呈正比。

4.2.2 氮氧化物的测定: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

原理: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的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 NOx被吸收转变为亚硝酸和硝酸。在冰醋酸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氮氧化物浓度呈正比 ,因此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4.2.3 PM10的测定:采用重量法测定

原理:使用安装有大粒子的大流量采样器采样,将 PM10收集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出PM10的质量浓度。

4.2.4 CO 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GC)测定

原理:空气中的 CO、CO2 和甲烷经 TDX-01 碳分子筛柱分离后于氢气流中在镍催化剂作用下,CO、CO2皆能转化为 CH4 ,然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别检测三种物质,其出峰顺序为:CO、CH4、CO2。

4.2.5 O3的测定:采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原理:空气中的臭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存在下,与吸收液中蓝色的靛蓝二磺酸钠等摩尔反应,褪色生成靛蓝红二磺酸钠,在 610nm 测量吸光度,根据蓝色减退的程度定量空气中臭氧的浓度。

4.2.6 TSP 的测定:采用重量法测定。

原理:为用抽气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

采样体积即可计算 TSP 的浓度。

4.3 数据处理

各标准规定的各污染物测定方法对应的测定公式:

4.3.1 SO2的测定

Ρ(A-A0)×B/V×0Vt/Va式中:Ρ??空气中 SO2 的浓度

A??样品试液的吸光度

Ao??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B??计算因子,μg/吸光度

Vo??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Vt??气样吸收液总体积

Va??测定时所取气样吸收液体积

.2 氮氧化物的测定

计算结果要用 Saltman 实验系数 f 进行换算。该系数是用 NO2标准混合气体进行多次吸收实验测定的平均值,表征在采气过程中被吸收液吸收生成偶氮染料的亚硝酸量与通

过采样系统的 NO2总量的比值。

4.3.3 PM10的测定

PM10采样后的滤膜质量-采样前的滤膜质量

4.3.4 CO 的测定

Kρs/hsρxhx×K

式中:K??定量校正值,表示每 mm 峰高代表的浓度

ρs??校正气样中 CO或 CH4、CO2的浓度

hs??标准气样中 CO或 CH4、CO2的峰高

ρx??测定气样中 CO或 CH4、CO2的浓度

hx??测定气样中 CO或 CH4、CO2的峰高

4.3.5 O3的测定空气中臭氧的质量浓度ρ(O3)A0-A-a × V/(b ×V0) 式中:ρ(O3)??空气中臭氧的质量浓度;

A0??现场空白样品吸光度的平均值;

A??样品的吸光度;

b??标准曲线的斜率;

a??标准曲线的截距;

V??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V0??换算为标准状态(101.325kPa、273K)的采样体积,L

所得结果精确至小数点后三位。

4.3.6 TSP 的测定

TSP(mg/m3)W/QN×t式中:W??阻留在滤膜上的 TSP 的重量,mg QN??标准状况下的采样量,m3/min

t??采样时间 ,min

第5章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根据GB3095-2012可以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如下表5-1 表5-1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采样气体采样频率采样时间

二氧化硫(SO2) 每天采集一次每次采样21h

a2014年3月12日凌晨1时到22时

(b)2014年3月13日凌晨1时到22时

(c)2014年3月14日凌晨1时到22时

(d)2014年3月15日凌晨1时到22时

(e)2014年3月16日凌晨1时到22时

二氧化氮(NO2)氮氧化物(NOx) 每小时采集一次每次50min

a)2014年3月17日7时到7时50分

b 2014年3月17日8时到8时50分

c 2014年3月17日9时到9时50分

d 2014年3月17日10时到10时50分

e 2014年3月17日11时到11时50分

一氧化碳(CO) 每小时采集一次每次采样50min

a)2014年3月17日7时到7时50分

b 2014年3月17日8时到8时50分

c 2014年3月17日9时到9时50分

d 2014年3月17日10时到10时50分

e 2014年3月17日11时到11时50分

臭氧(O3) 每小时采集一次每次采样50min

a)2014年3月17日7时到7时50分

b 2014年3月17日8时到8时50分

c 2014年3月17日9时到9时50分

d 2014年3月17日10时到10时50分

e 2014年3月17日11时到11时50分

颗粒物(PM10) 每天时采集一次每次采样21h a2014年3月12日凌晨1时到22时

(b)2014年3月13日凌晨1时到22时

(c)2014年3月14日凌晨1时到22时

(d)2014年3月15日凌晨1时到22时

(e)2014年3月16日凌晨1时到22时

颗粒物(PM2.5) 每天时采集一次每次采样21h

a2014年3月12日凌晨1时到22时

(b)2014年3月13日凌晨1时到22时

(c)2014年3月14日凌晨1时到22时

(d)2014年3月15日凌晨1时到22时

(e)2014年3月16日凌晨1时到22时第6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采样方法的选择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10-6~10-9数量级),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故需要要用富集采样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浓缩。富集采样法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这种采样方法有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

目前实验室内分析的质量控制一般可达到要求,但由于种种

原因现场采样仍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因此,对最终的监测结果影响很大。大气采样效率是影响采样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常规监测时大气样品的采集一般都使用标准采样方式,所以在规范操作前提下,采样效率应达到要求。但采样流量、采样仪器的放置高度、距离、设计的采样瓶气体样品的进入方式以及采样介质(滤料及吸收液)等均需采取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才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客观反映大气质量的样品。

大气采样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样质量。而采样量是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的乘积。时间可用较准确的秒表测量,容易测准确。而流量的准确测定,需要抽气时电压稳定,气压、气温及气流受到阻力保持恒定不变。为保证大气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一般可选用恒流采样方法。恒流采样器上安装保持流量恒定的电路装置。由于流量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采样前,对于采样器进行流量校准是很必要的。

测气体时两台采样器平行采样,保持3~4m为宜。采样器应高于地面3~5m,距基础面1.5m以上的相对高度比较适宜。

另外,采样前应检查是否漏气,采样的滤膜是否有孔、折痕,是否有其他缺陷,吸收液是否昏浊或因变质而出现较重的颜色等。如果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则及时更换。

1,SO2的采集与保存

(1)采用内装50ml吸收液的多孔玻璃板吸收管(图6-1),以0.2L|min的流量采气21小时,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3-29摄氏度。

(2)现场空白。装有吸收液的采样管带到采样现场,除了不采气外,

其他环境条件与样品相同。

(3)保存过程中注意阳光

2,NO2,NOx的采集与保存

(1) 取两只内装1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和一只内装5-1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液柱高度不低于80mm),用尽量短的硅胶管讲氧化瓶串联在二支吸收瓶之间,以0.4|min流量采气4-24L。

(2) 现场空白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带到采样现场,于样品在相同的条件下保存,运输,直至送交实验室分析。

(3) 样品的保存样品采集运输及存放的过程中避光保存。样品采集后尽快分析。如不能及时测定,将样品于低温暗处存放。样品在30摄氏度暗处存放,可稳定8h:在20摄氏度暗处存放可稳定24h于0-4摄氏度冷藏至少可以稳定3d。注:采样过程中主要以观察吸收液的颜色变化,避免因氮氧化物质量浓度过高而穿越。

图6-1 采集装置图 3,CO的采集与保存仪器;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mg|m3 记录仪:0-10mv 流量计:0-1L|min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1) 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样品气体同如入仪器进气口50min。

(2)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求将样品气体挤入采气袋中,放空后再挤入,如此3-4次,最后挤满病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 4,O3的采集与保存用内装10.00ml+-0.02mlIDS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

管,套上黑色避光罩,以0.5L|min流量采气5-30L。当吸收液腿色约为60%时(与空白样品对比),应当立即停止采样。样品在运输及存放过程中应严格避光。当确信空气中臭氧的浓度较低,不会穿透时,可以用棕色玻板吸收管采样。现场空白样品:用同一批配置的IDS吸收液,装入多孔玻板吸收中,带到采样现场。除了不采集空气外,其他环境条件保持与采样管相同。5,PM10,PM2.5的采集与保存仪器:PM10切割器(图6-2),采样系统 PM2.5切割器,采样系统滤膜分析天平恒温恒湿箱干燥器

(1) 采样时,采样器入口距地面不低于1.5m。采样不宜在风速大于8m|s等天气条件下进行。采样点应避开污染源及障碍物。采样交通枢纽出PM10和PM2.5,采样点应布置在距人行道边缘外侧1m处。

(2) 采样时,将以称量的滤膜用镊子放人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将滤膜牢固压紧至不漏气。

(3) 样品保存,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称量,应在4摄氏度条件下冷藏保存。图6-2 PM10切割器

大气样品采集后,一般是直接测定,不需要再对样品进行处理。利用阻留法采样分析分子态或气溶胶中的污染因子时,常需要将阻留在柱子上的待测组分洗脱或溶解下来,然后进行分析。

第7章样品的预处理

7.1 SO2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干扰及消除本标准的主要干扰物为硫化物及某些金属元素,吸

收液中加入磷酸及环己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可以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子的干扰。10 ml样品溶液中含有50 μg钙、镁、铁、镍、镉、铜等金属离子及5 μg二价锰离子时,对本方法测定不产生干扰。当10 ml样品溶液中含有10 μg二价锰离子时,可使样品的吸光度降低27%。

7.2 NO2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O3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NOx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干扰及消除本标准的主要干扰物为氮氧化物、臭氧及某些重金属元素。采样后放置一段时间可使臭氧自行分解;加入氨磺酸钠溶液可消除氮氧化物的干扰;吸收液中加入磷酸及环己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可以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子的干扰。10 ml样品溶液中含有50 μg 钙、镁、铁、镍、镉、铜等金属离子及5 μg二价锰离子时,对本方法测定不产生干扰。当10 ml样品溶液中含有10 μg二价锰离子时,可使样品的吸光度降低27%。

7.3 CO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发)

干扰及消除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um,粒径小于等于2.5um)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量法干扰及消除本标准的主要干扰物为碳氧化物及某些颗粒10ml样品溶液中含有50μg钙、镁、铁、镍、镉、铜等金属离子及5μg二价锰离子时,对本方法测定不产生干扰。当10ml 样品溶液中含有10μg二价锰离子时,可使样品的吸光度降低27%。

第8章质量保证、评价方法和实施计划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制订质量管理规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要求;规定相应的监测系数等。其内容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贮存、运输、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标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规划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和指南、手册等。

质量保证

1采样时吸收液的温度在23~29℃时,吸收效率为100%。10~15℃时,吸收效率偏低5%。高于33℃或低于9℃时,吸收效率偏低10%。

2每批样品至少测定两个现场空白。即将装有吸收液的采样管带到采样现场,除了不采气之外,其他环境条件与样品相同。

3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于测定上限时,可以适当减少采样体积或者减少试料的体积。

4如果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超过标准曲线的上限,可用试剂空白液稀释,在数分钟内再测定吸光度,但稀释倍数不要大于6。

5显色温度低,显色慢,稳定时间长。显色温度高,显色快,稳定时间短。操作人员必须了解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关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6测定样品时的温度与绘制校准曲线时的温度之差不应超过2℃。

±0.004,测定样品时的试剂空白吸光度A0和绘制标准曲线时的A0波动范围不超过±15%。

8六价铬能使紫红色络合物褪色,产生负干扰,故应避免用硫酸-铬酸洗液洗涤玻璃器皿。若已用硫酸-铬酸洗液洗涤过,则需用盐酸溶液(1+1)浸洗,再用水充分洗涤。

8.2评价方法表8-1空气质量新标准中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单位

SO2 一小时平均500 μg/m3

NO2 一小时平均200 μg/m3

CO 一小时平均10.0 mg/m3

O3 一小时平均200 μg/m3

PM10 24小时平均150 μg/m3

PM2.5 24小时平均75 μg/m3基本评价项目包括SO2 、NO2、CO、PM 10、PM2.5、O3共六项。在年度评价时,对于SO2 、NO2、 CO、PM 10、PM2.5分别计算年平均浓度和24小时平均的特定百分位数浓度相对于年均值标准和日均值标准的超标倍数。对于O3,计算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特定百分位数浓度相对于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标准的超标倍数。对于CO,计算24小时平均的特定百分位数浓度相对于浓度限值标准的超标倍数。

评价方法超标倍数计算方法超标项目i的超标倍数按式(A.1计算:试中:Bi-----表示超标项目i的超标项目;Ci------表示超标

项目i的浓度值;Si-

----超标项目i的浓度限值标准达标率计算方法

式中:Di-------表示评价项目i的达标率;Ai-------评价时段内评价项目i的达标天(小时)数;Bi-------评价时段内评价项目i的有效检测天(小时)数。

表8-2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评价时段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小时评价SO2 、NO2、 CO、 O3、的小时平均

日评价SO2 、NO2、 CO、PM 10、PM2.5、的24时间平均、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

以GB 3095?2012中污染物的浓度显示为依据,对表8-1的评价指标进行达标情况判断,超标的评价项目计算其超标倍数。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指区域范围内所有学校建成区达标且非学校建成区中每个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均达标,任一个学校建成区或者区域点超标,即认为区域超标。校园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按下表进行统计表8-3 环境质量检测结果

1 2 3 4 5 6 7 8 标准值

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标倍数浓度超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 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DOC)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指导教师:高林霞 班级:11环境工1班 姓名: 学号: 组员:1班1组

目录 1、监测背景 (2) 2、监测目的 (2) 3、优化布点 (2) 4、监测计划设计 (4) 4.1检测项目 (4) 4.2采样时间及频率 (5) 4.3采样方法 (5) 4.4样品的运送保存 (10) 4.5检测方法 (10) 5、数据结果和处理 (12) 6、综合评价 (18) 7、收获和体会 (18) 8、参考资料 (18)

1.监测背景 地球上人口在急剧增加,人类经济在急速增长,地球上的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遭到破坏三个方面。 中国大气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目前人们谈论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 基于我国城市空气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现状,规定用SO 、NO X和TSP三项主 2 要污染物指标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2.监测目的 1、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 、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握测定空气中SO 2 2、根据三项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描述空气质量状况。 3、预习教材第三章中的相关内容,在预习报告中列出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3.优化布点 为了使监测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课设选取了四个地点分别是:草莓园、资源与环境学院、2栋教学楼、西区路口。 一共有8台空气采样器(硅胶)、6台TSP采样器(少2台,1组测完赶紧给2组) 示意图见附图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可编辑)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目录 第1章检测背景 1 1.1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1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2 2.2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2.1气象资料2 2.2.2地形及功能区划分 3 2.3设计方案的标准和规范 3 2.4设计思路 4 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 5 第4章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7 第5章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2 第6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14 6.1采样方法的选择14

6.1.1采样方法的选择14 6.1.2气体的采样14 6.2气体的保存17 第7章样品的预处理 18 第8章质量保证、评价方法和实施计划19 8.1质量保证19 8.2评价方法20 8.3实施计划24 第9章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建议26 9.1 NO2的防治26 9.2 二氧化硫(SO2)的防治26 9.3 PM10的防治26 第10章小结27 参考文献28 第1章检测背景此次课程设计是对洛阳理工学院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校园空气中各物质的含量,了解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来保护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环境。 (1)课程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2)熟悉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到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整套工作程序。

(3)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收集环境监测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此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5)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6)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们对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理论。 (2)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我们的运用能力。 增强布点、采样、处理、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步骤与方法,为以后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经过实地调查确定了几个重要的污染源,确定结果见2-1表表2-1 校园内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污染源排放的气体污染物排放的时间 二食堂与教职工家属区SO2、油烟、油类等有机物、CO等上午:5:30到7:30、9:00到11:30 下午:15:00 到17:30 学校路段来往车辆 NO2、TSP、CO 全天都有,集中上、下班高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 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 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 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 、CO 、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 、PM 10、SO 2、NO X 、CO 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校园空气监测方案

基于我校空气污染以实验楼污染,烟囱污染,垃圾堆污染为主的现状,规定用SO2 、NOx、和TSP 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 ,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资料采集 主要污染源:经调查研究,我校污染源主要分为锅炉及垃圾堆和实验楼及印刷厂及东王庄小区。 气象资料: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迁移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因此,要采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资料 (由于校园内风向均匀及风速较小则在测量时可不与考虑) 。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SO2 、NOx 、TSPA .PM10 监测点的布设布设方法: 东王庄小区采用网格布点法:由于污染源分布较均匀,将东王庄小区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方格的中心。 采样的时间及频率 时间:20XX 年年10 月29 日 上午8:00~8:40 中午12:00~12:40 下午5:00~5:40 采样工具 携带式采样器:采样速率0~1L/min;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样速率11.3~15mg/h 。PM10 采样器采样纪录污染物的名称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流量/L/min 采样体积/L 温度/℃ 大气压力/KPa 采样仪器所用吸收液采样者审核者 1.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及PM10 的测定(分量法) 一、原理 用分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PM10 的方法普通分为大流量(1.1― 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 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先后滤膜分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及PM10 的质量浓度。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二、仪器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 150L/min,滤膜直径8― 10cm。 2 .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3.气压计。 4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者聚氯乙烯滤膜。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切割器(用于测PM10 时将大颗物粒分离) 三、测定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

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西安工业大学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此次大气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巩固大气环境监测的原理与知识,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对校园的空气环境进行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 3.充分了解校园空气质量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趋势发展及变化。 2.方案设计思路 查找相关标准,确定监测的项目及内容,调查学校功能区分布及人口分布情况,查找校园气象资料,调查污染源分布,由以上资料确定监测点的布置。采集样品后查找相应国标方法测定结果并分析,最后与实际情况对比。

3.方案调研 大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 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3.1 背景调研 4.1.1 总体气象情况 西安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气温15.2℃。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平均气温21.8℃。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28℃,最低气温通常高于15℃。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日平均气温15~24℃。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日平均气温11~15℃。 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西安4~10月平均总降水量488.6毫米,平均总降水日数66天。平均日降水≥ 25毫米的大雨日4.5天。

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快,在城市中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校园环境的质量对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帮助我们识别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健 康。 1.目的 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对校园内的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校园环境的质量,以保护学 生的健康和安全。 2.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包括校园内的空气质量、噪声和气味。 3.监测设备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可以测量如PM2.5、PM10等指标,设备应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 器和数据分析软件。 以上设备应具有高质量精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准确监测。 4.监测操作 监测操作应该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 空气质量监测:安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在学校内的几个关键点,如学生宿舍、教学楼、食堂和体育馆。24小时监测记录,将数据分析和比较以确定任何潜在的污染源。 噪声监测:使用噪声监测设备对校园内的各种区域进行监测,比如学校周边道路的交 通噪声、学生宿舍内的噪声等。24小时监测记录,将数据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噪声水平是否达到了标准。 5.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监测时间和地点 * 监测指标 * 监测结果和结论

* 推荐的纠正措施,以改善校园大气环境 监测报告应该由专业人员撰写,并定期向校方汇报监测结果和建议的措施。 6. 总结 制定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是保障学生健康和安全的一个重要步骤。准确监测校园内的空气质量、噪声和气味,可以发现潜在的污染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环境和健康。监测报告应该由专业人员撰写,根据监测结果和结论提出纠正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作为校园环境的保护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和监测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

新版校园大气环境监测方案(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中北大学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实训可以更进一步的巩固课本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PM10的测定方法。 (2)通过对污染物的测定可以知道本校园的空气质量好坏,从而可以想到改善环境的方法,更好的营造一个舒适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3)通过实践操作,布点的基本原则,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布点,保证采集的样品无误,并掌握测定项目的一些采样方法。(4)通过实训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 二.监测区域资料收集及主要的监测项目 受西风环流和较高的太阳辐射影响,使其气候干燥,降雨量 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

气压、等资料,但学校校园内风向比较均匀,风速比较小,在监测时可以不考虑,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校园周边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可选TSP、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这四项作为环境的监测项目。 三.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根据布点的原则用功能区划分布点法来布置采样点。 测点编测点名称测点方位 号 1#学生居住宿舍楼附近 区 2#教学区教学楼前距教室大约十米左右 3#实验楼区实验楼附近 4#食堂区各个食堂的门口前 5#学校前门正对前门口保安室十米左右 区

四.监测时间和频次: 时间:2012年 10月日至2012年10月日 上午:9:00---10.00 中午:1:00---2.00 晚上:5:00-- -6.00 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TSP/PM的测试方法—重量法 1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SP/PM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法。 10 2.了解环保学院TSP/PM的浓度。 10 3.了解环保学院的环境情况。 二.实验原理 利用空气流体力学的原理,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采集到已恒重 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总体积,计算出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浓度。

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作为保障学生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日益被重视。本文将从监测的必要性、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项目的选择以及监测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的必要性 中小学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进行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校园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内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噪声情况以及辐射状况等,发现问题并及时切实进行改善。其次,监测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学校介入环境治理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监测结果的公开与透明,也有助于增强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学校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二、监测方案的制定 要制定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监测的目标与范围。确定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水、噪声、辐射等方面,以满足不同环境要素的监测需求。其次,确定监测方案的频次和时长,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灵活确定监测周期,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确定监测的方法与依据,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依据相关法规、规范等进行监测。 三、空气质量监测项目的选择 空气质量是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应包含的项目主要有:PM2.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同时,还可以综合考虑温度、湿度等因素,如通过测量二氧化碳浓度来评估室内通风情况,确保学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四、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 水质监测是保障中小学生饮用安全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水 中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指标等。此外,还需要监测水的pH值、溶解氧等指标,以全面了解水的水质。 五、噪声监测项目的选择 噪声会对学生的听力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进行噪声监测也非常重要。 噪声监测的主要项目有:噪声等效持续声级、噪声频谱分布、噪声峰值等。通过噪声监测,可以找出噪声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六、辐射监测项目的选择 辐射是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辐射监测的主要项目有:电磁辐射、核辐射等。通过辐射监测,可以了解辐射水平是否超标,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 七、监测结果的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中小学校园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监测结果可以为学校提供 合理的环境治理建议,促进学校的环境改善。此外,监测结果还需公开透明,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学校环境情况,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八、监测方案的实施 为了确保监测方案的执行效果,需要明确监测方案的实施责任和流程。学校应 明确监测方案负责人,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监测结果应及时汇总、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报告与反馈。 九、监测设备的选购与维护

校园环境监测方案范文

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校园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和方法,针对现有的校园环境监测设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校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同样需要得到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对校园环境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解决。校园环境监测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园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在校园环境监测领域,有必要对校园内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噪声等进行监测。校园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校园环境监测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在校园内监测空气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空气污染问题,并及时治理,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空气污染引发疾病。

研究校园环境影响 校园环境监测可以研究校园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校园内 监测噪声,可以研究噪声对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采取措施减少噪声污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保护环境资源 校园环境监测可以保护环境资源。例如,在校园内监测水 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水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和水质,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生活用水。 校园环境监测方法 目前,校园环境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监测方法和新兴的无 线传感器网络两种方法。 传统的监测方法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人工采样分析、仪器检测和实时监测。这些方法具有监测数据准确、仪器设备完善、操作简便等优点,缺点是监测数据采样点较少、监测困难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 另一种监测方法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监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系列自组织的、分布式的、低功耗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用于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这种方法具有监测数据采样点多、容易部署、共享数据等优点,缺点是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建立和维护成本较高等。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因其灵活、低功耗、 低成本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校园环境监测中。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监测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学校开学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学校开学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学校开始陆续开展线下教学,然而,由于室内空气质量对学生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以确保师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本文将讨论学校开学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方式以及监测结果的应对措施。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中,室内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尤其需要保持高质量的室内空气,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地学习。 第二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室内空气质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不良的室内空气质量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呼吸道感染、眼睛疲劳等问题,甚至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才能确保师生的健康和学习质量。 第三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 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可以通过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来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进行定期采样,并对采样结果进行分析。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传感器并联网,及时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重要指标,以便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 根据监测结果,学校可以了解到室内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如果发现室内空气质量存在问题,比如超标的二氧化碳浓度、异味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第五部分:室内空气质量优化措施 优化室内空气质量是保证学生健康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以下 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室内通风设备,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清洁空气,加强教室、图书馆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减少甲醛等污染物的释放。 第六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实施过程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并明确监测的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监测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监测结果,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师生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七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应用范围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应该适用于各类学习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不同场所的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八部分:学校与监测机构的合作与支持 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室内环境监测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并提供监测设备和技术支持。监测机构还可通过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帮助学校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第九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效果评估 学校应该定期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监测效果、改善措施的 有效性等。评估结果可以为学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第十部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完善与更新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案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境监测 标准的发展,学校应该及时调整监测方案,以确保与时俱进。 总结:

幼儿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幼儿园环境监测

幼儿园环境监测方案 一、引言 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空气质量对幼儿园内的孩子和教职工的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园空气质量监测至关重要,能够及时了解空气质量情况,预防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保障幼儿园内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2. 监测空气中的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 3. 监测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4. 监测空气中的温度、湿度。 三、监测设备 1. 空气质量检测仪:用于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物和温湿度等参数。 2. 甲醛检测仪:用于监测空气中甲醛的浓度。 3. 苯测定仪:用于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 四、监测方法 1. 室内空气监测:在不同时间段对幼儿园不同区域进行室内空气监测,包括教室、卫生间、活动室等。

2. 室外空气监测:对幼儿园周围的空气进行监测,了解室外空气 对幼儿园室内空气的影响。 五、监测频次 1. 室内空气监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 频次。 2. 室外空气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季节变化或特殊情况下可 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六、监测标准 1. 有害气体浓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规定的相关标准; 2. 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2001)规定的相关标准; 3. 甲醛浓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规定的相关标准; 4. 苯浓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规定的相关标准; 5. 温度、湿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幼儿园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规定的相关标准。 七、监测结果及处理 1.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保存;

学校校园环境监测和治理方案

学校校园环境监测和治理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校园环境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校园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急需进行监测和治理。 二、校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监测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校园环境的变化和问题,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同时,监测还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监管机构和学生家长提供决策依据。 三、校园环境监测的内容 校园环境监测应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噪音等多个方面。空气质量监测应关注PM2.5、CO2等污染物的浓度。水质安全监测应对饮用水及游泳池水进行常规检测,并关注重金属、细菌等问题。噪音监测应测量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的噪音级别。 四、监测设备和方法 校园环境监测可采用传感器、仪器设备等技术手段进行。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校园环境数据,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监测中心。同时,监测中心可利用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利用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利用是校园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形成可操作的报告。同时,监测数据还可用于制定校园环境治理的指导方针,以及为监管机构提供评估学校环境状况的依据。

六、校园环境治理方案制定 校园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可为校园环境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根 据监测数据,可以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如加强空气净化设施,完善饮用水处理系统等。此外,治理方案还应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 七、校园环境治理方法 校园环境治理方法应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空气质量问题,可加强 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提高通风系统的效果。对水质问题,可加强水源管理,提高水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对噪音问题,可加强场所隔音措施,设立禁音区域,规定安静时间。 八、校园环境改善方案的实施 校园环境治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责任体系和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 分工,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治理方案的落实和效果的监测。同时,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治理案例,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先进经验。 九、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学生和家长是校园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建立学生和家长委员会,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度,有效推动校园环境改善工作。 十、结果评估与效果监测 校园环境治理方案实施后,需要对改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通过与治理前的 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理成效。同时,还需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校园环境改善的满意程度。 十一、持续改进和经验总结

学校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学校校园环境监测方案 一、引言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十分重要,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关 键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推进,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受到污染和破坏。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全面、高效的校园环境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监测校园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监测, 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危害因素,提供舒适、安全和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监测内容和频率 1. 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监测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至少每个学期进行一次。 2. 水质监测:对校园内所有水源进行定期监测,包括饮用水、洗手间用水和灌 溉用水等。监测频率应至少每个学期进行一次。 3. 噪声监测:监测校园内的噪声水平,特别是教室、图书馆和宿舍等重要区域。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或每年进行一次。 4. 土壤监测:对校园内的土壤进行监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土壤酸碱度 等指标。监测频率应至少每个学年进行一次。 四、监测方法和仪器 1.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使用空气采样器、分析仪和传感器等设备,对空气中的 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质监测方法:使用水质监测仪器和设备,对水样进行采集和分析,包括 pH值、溶解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指标。 3. 噪声监测方法:使用噪声仪器和传感器,对噪声水平进行连续监测和记录。 4. 土壤监测方法:使用土壤采样器和分析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室内分析。 五、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 获取的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监测指标为基准,与相关标准进行 对比,确定是否存在环境问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 六、信息公开和沟通 及时向师生和家长公开校园环境监测结果,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定期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分享监测数据和经验,共同探讨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 七、紧急情况处理 在出现突发环境事件或危害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紧急预警和响应机制。及时 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八、经费投入和合作 学校应合理安排经费,购买必要的监测设备和仪器,聘请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校园环境监测的工作。 九、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校园环境监测工作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建立和完善校园环 境监测长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PM10、 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校园空气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 基于我校空气污染以实验楼污染,烟囱污染,垃圾堆污染为主的现状,规定用SO2、NOx、和TSP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资料收集 主要污染源:经调查研究,我校污染源主要分为锅炉、及垃圾堆。 气象资料: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迁移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资料(由于校园内风向均匀及风速较小则在测量时可不与考虑)。 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SO2、NOx、TSPA。 监测点的布设 布设方法: 采用同心圆布点法:由于污染源分布较集中,以锅炉和垃圾堆的链接线的中点为圆心,分别以10m和20m为半径化同心圆,再从同心圆做3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焦点作为采样点。 采样的时间及频率 时间:2012年5月20日 上午8:00~8:40 中午12:00~12:40 下午5:00~5:40 采样工具 携带式采样器:采样速率0~1L/min;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样速率11.3~15m³/h。 采样纪录 污染物的名称SO2、NOx、TSPA 温度/℃25 大气压力/KPa 101.325 编号0、2、3、4、5、6、 7 采样地点锅炉房采样仪器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样时间2012.5.20 所用吸收液显色液和水按4﹢1比 例混合而成 污染物测定 1.SO2的测定 1.1实验原理 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空气中的SO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在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SO2含量成正比。 1.2仪器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 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 、CO 、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表2 校园周边各路段汽车流量调查 ③ 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气象资料调查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 、PM 10、SO 2、NO X 、CO 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目录 一、监测目的 (2) 二、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 三、监测项目 (3) 四、设计布点网络 (3) 五、采样方法、分析方法、采样仪器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5) 1、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5) 2、采样仪器 (6) 3、数据处理 (6) 4.分析结果 (7) 六、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 (8) 样品保存 (8) 措施 (9) 七、监测报告及进度计划 (9) 八、监测报告说明 (10) 九、监测内容、地点和时间 (11) 十、校园环境概况 (11) 包括当天的天气、气温、风向、人流情况。 (11) 十一、监测方法及点位布设 (11) 1、监测分析方法: (11) 2、点位布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监测仪器 (12) 十二、评价标准 (12) 十三、监测结果 (12) 十四、结论 (12) 进度计划 (13) 十五、参考文献、资料 (13) GB-T15432-1995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13)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 (17)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2)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3)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4)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 (2)基础资料的搜集 ①气象资料 柳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柳州市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盛行偏南风,高温、高湿、多雨,冬半年(秋季10月到第二年春季3月)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年平均风速1.1~2.0m/s,太阳辐射量年平均为95~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平均1250~1570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