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途径和措施

合集下载

水稻分蘖期管理措施要点

水稻分蘖期管理措施要点

分蘖的发生规律
水稻分蘖一般从主茎基部开始,逐渐向茎端发展。
分蘖的发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即从第一节开始,依次向第二节、第三节 发展。
有效分蘖期一般出现在移栽后的20-30天内,之后发生的分蘖成穗率较低。
分蘖的优劣判断
优质的分蘖应具备以下特点: 发生早、数量多、素质好、成
穗率高。
判断分蘖优劣的方法包括观察 分蘖的发生时间和数量,以及 分蘖叶片的大小和色泽等。
水分调节
分蘖期需要保持适宜的水分,一般以浅水层为主,利于促进分蘖的发生。
06
水稻分蘖期的产量和品质 提升策略
产量结构优化策略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 分利用光能、提高群体产量 。
精确施肥
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 比氮、磷、钾等肥料,控制 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促进 分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
保持适宜的水分,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和 分蘖。
病虫害防治
除草
密切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 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证水稻的健康 生长。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水稻争夺养 分和空间。
05
水稻分蘖期的生长调节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促进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赤霉素、生长素等,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数。
成穗率是判断分蘖优劣的最重 要指标,一般来说,低位分蘖 的成穗率较高,高位分蘖的成
穗率较低。
03
水稻分蘖期的肥水管理
施肥管理
施肥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 配合施用,并补充微量元素肥
料。
施肥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状况 确定,一般每亩施用尿素10-15 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氯

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主要措施

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主要措施
叶面喷施
通过叶面喷施方式,快速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分 蘖发生率和质量。
施肥量调整
地力评估
根据土壤肥力和地力评估结果,调整施肥量,避免盲目增加肥料用量,减少浪费 和环境污染。
品种差异
不同水稻品种对肥料的需求存在差异,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施肥量,以满足其分蘖 生长的需要。
04 科学灌溉
分蘖期水分需求
生育期适中
这类品种往往具有适中的生育期,不 会过早抽穗,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分 蘖生长。
高分蘖能力品种
分蘖多:高分蘖能力品种具有天生的多分蘖性,能够产生更多的有效分蘖,增加稻 穗数量。
分蘖生长旺盛:这类品种的分蘖生长旺盛,能够形成健壮的分蘖,为高产打下基础 。
需要注意的是,选育优良品种应结合实际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进 行种植,以达到最佳的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效果。
预防为主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 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 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适时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 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防治,
提高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自然 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种植密度调整
合理安排水稻的种植密度,使植株之间有适当的空间,有利于光照和 空气流通,提高有效分蘖的发生率。
植株调整与支架应用
要点一
植株调整
通过摘除主茎顶端、控制株高等措施,调整植株的生长态 势,使养分更多地分配给有效分蘖,促进分蘖的生长。
要点二
支架应用
对于株高较高、易倒伏的水稻品种,可以应用支架进行支 撑,保持植株直立生长,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数和产量。

水稻分蘖过多解决措施

水稻分蘖过多解决措施

案例四:气候异常对分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05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调整播种时间
总结解决水稻分蘖过多的方法
控制施肥量
适度晒田
喷施调节剂
深入研究水稻分蘖的生理机制
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分蘖的生理机制,可以为解决分蘖过多问题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开发新型水稻品种
通过选育新型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地避免分蘖过多的问题。在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分蘖适中、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品种。
合理肥水管理
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适宜的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分蘖能力和适应性不同,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提高产量;对于分蘖能力较弱的品种,可以适当减少播种密度,保证产量和品质。
使用化学调控剂:化学调控剂可以调节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控制分蘖的数量和分布。常用的化学调控剂包括多效唑、烯效唑等。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量和用法,避免对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案例一:播种密度过大导致分蘖过多
案例二: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分蘖过多
过量施用氮肥也是导致水稻分蘖过多的重要原因。施用过多氮肥会使水稻植株过度生长,刺激更多的分蘖产生。
总结词
在施肥管理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并注意有机肥和磷、钾肥的配合使用,以使水稻植株得到均衡的营养供应,减少分蘖的产生。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过量分蘖,应及时进行修剪或拔除,以保持稻田的通风透光性。
此外,分蘖过多还会增加收获难度和成本。
02
水稻分蘖过多的原因
Chapter
不同品种的水稻分蘖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容易造成分蘖过多。
品种特性

东北水稻有效分蘖数 -回复

东北水稻有效分蘖数 -回复

东北水稻有效分蘖数-回复什么是东北水稻有效分蘖数?东北水稻有效分蘖数是指在东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植株中,能够有效分蘖的数量。

有效分蘖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分出的能够进行穗发育和成熟的分蘖。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域之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合理控制和提高东北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对于增加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东北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呢?第一步: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于东北地区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选择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是提高有效分蘖数的基础。

一般来说,具有较强分蘖能力和抗性的品种更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

第二步:科学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东北地区的土壤肥力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低磷素、低有机质等。

合理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提高水稻生长的养分供给能力,从而促进有效分蘖的形成。

施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需求进行合理配比,确保水稻植株充分吸收养分。

第三步:适时灌溉,保持水分平衡。

东北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在水稻生长旺季需要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的水分平衡。

水分充足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增加植株的补偿生长能力,从而提高有效分蘖数。

第四步:控制有害生物和病虫害。

有害生物和病虫害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它们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有效分蘖数。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定期检查、合理施药、生物防治等,可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从而促进有效分蘖的形成和增加产量。

第五步:合理管理和调节生长环境。

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一年四季温差大,这对于水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合理管理和调节生长环境对于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也十分重要。

包括增加温室效应、合理排水和保持湿润、遮荫等方法,可以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分蘖。

总结:东北地区水稻有效分蘖数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种植技术、肥料施用、水分管理、虫害防治、生长环境调控等一系列措施。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研究进展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蘖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

分蘖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控制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当前水稻分蘖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1 换茬栽培换茬栽培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轮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品种的作物。

研究表明,换茬栽培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的分蘖发生,提高水稻的单株产量。

这是因为水稻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枯竭和病虫害的滋生,而水稻在换茬的土壤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分蘖的概率。

1.2 适期施肥适期施肥是控制水稻分蘖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供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减少分蘖的发生。

一般来说,水稻在拔节-抽穗期和孕穗-灌浆期是养分需求最大的时期,适时地给水稻施入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的分蘖率。

1.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指在一定面积内栽植适量的水稻植株,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研究表明,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水稻的分蘖发生率,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单株产量。

这是因为密植可以促进水稻植株间的竞争,减少分蘖的生长,从而提高每株水稻的产量。

二、环境因素对水稻分蘖发生的影响2.1 温度温度是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的分蘖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抑制水稻的分蘖发生。

一般来说,水稻的分蘖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导致分蘖的生长受到抑制。

合理调控气温是控制水稻分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2.2 光照光照是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的分蘖生长,而缺乏光照则会抑制水稻的分蘖发生。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光照不足会导致水稻的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促进水稻分蘖多、早的有效农法_有机耕作践行者

促进水稻分蘖多、早的有效农法_有机耕作践行者

促进水稻分蘖多、早的有效农法_有机耕作践行者X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

水稻分蘖实质上就是水稻茎秆的分枝。

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叫分蘖节。

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分蘖的母茎。

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一般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

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

就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一、水稻分蘖机理稻株主茎上长出的分蘖为第一次分蘖,第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第二次分蘖。

依次类推。

同一稻株上可发生第三、第四次分蘖。

分蘖发生的早晚,节位的高低,对分蘖的生长发育和成穗与否均有显著的影响。

一般是分蘖出现越早,蘖位蘖次越低,越容易成穗,穗部性状也越好;反之,分蘖出现越晚,蘖位蘖次越高,其营养生长期越短,叶片数和发根量越少,成穗的可能性就越小,并且穗小粒少。

水稻分蘖发生是有规律的。

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分蘖没有规律。

比如旱育稀播的情况下,稻苗生长健壮,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大播量情况下,稻苗生长细弱,形成病苗、弱苗,分蘖发生也没有规律,表现为蘖位高、分蘖晚或不分蘖。

所以分蘖发生部位是水稻生长健壮与否的标志。

生产上应尽量采取一切栽培措施,促使分蘖早发生,多发生,这样低位次分蘖就多,形成的有效分蘖数和有效分蘖率也就高。

二、影响水稻分蘖因素那么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迟早、多少和分蘖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除品种本身的特性外,还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移栽质量等。

1、温度: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是15-16度,最适气温是30-32度,最适水温是32-34度,最高水温是40-42度。

低温往往是阻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

2、光照:稻田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

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增加,促进分蘖发生,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反之则分蘖发生少而迟,如移栽后遇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则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水稻分蘖数量影响产量,这些因素可促进秧苗分蘖,农民朋友别忽略

水稻分蘖数量影响产量,这些因素可促进秧苗分蘖,农民朋友别忽略

水稻分蘖数量影响产量,这些因素可促进秧苗分蘖,农民朋友别忽略水稻想高产,除了从壮苗移植以及移栽后水、肥、病虫害的管理外,促进水稻有效分蘖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促进水稻移栽后多分蘖呢?就这个问题,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水稻分蘖多出苗的小妙招。

水稻想要分蘖,这些内部因素要考虑水稻能分蘖多少,主要表现在稻体内的含氮量水平和绿叶数多少。

一般苗体含氮率超过3.5%时,分蘖发生快;2.5%时,分蘖生长停滞;低于1.5%时分蘖死亡。

绿叶数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秧苗的光合同化能力。

如果分蘖的上位叶枯死或严重损伤,由于养分供应不足,也不能产生分蘖。

水稻要想多分蘖,温度、光照、水、肥一个都少不了1、温度。

水稻分蘖的最低气温是l5一16℃,最低水温16一17℃;最适气温是30一32℃,最适水温32一34℃;最高气温是38一40℃,最高水温是40一42℃。

在田间条件下,日平均温度达20℃以上,分蘖发生才比较顺利。

2、光照。

光照弱,稻株光合量下降,光合产物少,稻株生长纤弱,分蘖发生迟缓或根本不能发生。

3、水分。

分蘖期受旱,光合能力下降,影响分蘖的能力下降,还会直接损伤幼嫩的分蘖芽和小分蘖,使其停止分蘖而死亡。

但灌水过深,由于植株基部温度低,光照弱,会抑制分蘖发生。

4、土壤营养。

田肥或施肥多,尤其施氮肥多,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期也长。

反之,分蘖发生迟,停止早。

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

在水稻播栽前要施足基肥,水稻移栽返青期宜早施分蘖肥,分蘖肥一般用20-25斤尿素加15斤氯化钾或20-30斤复合肥,水稻直播田宜在3叶1心期追分蘖肥。

5、插秧深度和密度。

浅插表土温度高,通气好,分蘖发生早。

大棵密植,插'包心苗'的不仅不能产生分蘖,主茎还会死亡。

分蘖是水稻的固有特性,在插足基本苗的前提下,适当争取分蘖,是稻株个体发育健壮的标志。

生产实践证明,主穗优于分蘖穗,低位分蘖优于高位分蘖,带分蘖主穗优于不带分蘖主穗,带的分蘖越多,主茎的经济性状越好。

促进水稻分蘖的措施

促进水稻分蘖的措施

促进水稻分蘖的措施1、平衡养分、施足氮肥氮素养分对水稻分蘖起主导作用,磷素养分对促进水稻早期分蘖有重要作用,水稻分蘖期若磷肥供应充分,则分蘖早而多,钾肥则对增加水稻抗逆力量,防止水稻颖花退化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要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必需在保证氮肥供应基础上坚持平衡施肥,特殊是在缺少磷、钾的田块,在底肥中应增施磷、钾肥,同时留意早追氮肥。

2、增施促分蘖肥提高水稻分蘖力,特殊是提高早期低位大分蘖,对后期成穗率、成大穗很关键。

而要促进低位大分蘖,就要留意增施促分蘖肥,这里推举使用水稻、小麦专用盛大生物分蘖增产肥——“蘖爆”、“妙配”、“硅太郎”及“钢筋元素”。

盛大生物的促分蘖肥均采纳独特配方,内含多种中微量元素,并特殊添加强效促分蘖因子,平安促分蘖,关心水稻实现快速返青;同时可替代多效唑,平安有效掌握株型。

在水稻返青期(直播田在分蘖初期)时使用上述产品1包/亩和尿素(10-15公斤)拌匀后撒施;也可以下底肥时可以用“蘖爆”、“妙配”、“硅太郎”或“钢筋元素”协作大化肥拌匀后施用。

3、科学水分管理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秧苗前期早发分蘖、形成大蘖。

因此水稻在分蘖前期,应尽量做到浅水勤灌,但不能断水受旱,晴天田间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即可,除低温阴雨天气或寒冷的夜间需灌深水外。

4、适时适度晒田晒田对水稻地上养分器官的生长起到临时抑制作用,能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系活力、削减无效分蘖,对培育大穗非常有利。

晒田要把握好时期及程度,一般以分蘖末期至主茎幼穗分化初期较为相宜,详细依据田间苗数打算。

晒田的程度要看苗看田,苗足、叶色浓、长势旺的要早晒、重晒;反之应迟晒、轻晒。

对于土质烂、泥脚深的田应早晒、重晒,低洼田、冷浸田,发苗不够也应早排水,轻度晒田。

晒田标准为田边开大裂、田中开小裂、人立不陷脚,多次轻搁的标准为田边开鸡爪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途径和措施作者:孙丹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年第3期孙丹(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盘锦124000)摘要:分蘖是水稻重要的生育特性,通过对水稻分蘖的发生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提高有效分蘖的途径以及管理要点的阐述,说明了要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这一优势,对水稻增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稻;有效分蘖;途径;措施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205 (2010)03-0036-031 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主茎外,往往形成众多的分枝,使整个植株呈现丛生状。

这一现象在农业生物学上被称为分蘖。

分蘖是禾谷类作物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产量。

分蘖是穗数的基础,也是稻株发育良好与否的标志。

因此,争取适度的分蘖,是田间管理上的重要目标,是增产的标志和条件,同时也是丰收的象征。

2分蘖的发生及其规律水稻主茎基部有若干密集的茎节,叫做分蘖节。

每个节上长一片叶,叶腋里有一个分蘖芽,生长成为分蘖。

着生分蘖的叶位,称为蘖位。

凡从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由第一次分蘖上还可以长出第二次以至三次以上的分蘖。

分蘖在主茎的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

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相差3片叶子。

但在生长密植的条件下,第二次分蘖很少发生,如果苗壮,适当稀植,而且外界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不仅可发生二次分蘖还可以发生三次或四次分蘖。

水稻的分蘖,规则是N-3,N是水稻主茎的叶龄,当N=3时,在主茎的不完全叶节上一般不产生分蘖(但如果条件适宜在不完全叶的叶腋处也会出现分蘖)。

当主茎长出第四叶,即当N=4时,第一叶的叶腋处就会长出一个蘖,在下位第一叶的叶鞘中开始长出第一个一次分蘖的第一叶。

以后,主茎每长出1叶,便增加一个分蘖,分蘖上也同时增出一叶。

分蘖上一般也是在长出第四叶时,开始长出第一个二次分蘖的第一叶。

这样,随着主茎叶龄的增长,有规则地依次长出各次、各个分蘖和叶片来,这种现象称为叶、蘖同伸规律。

根据叶、蘖同伸规律,蘖位愈低,分蘖发生愈早,分蘖上的叶片便愈多,将来成穗的可能性愈大,这种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出生迟的高蘖位分蘖则大都不能成穗,称为无效分蘖。

个数最多的时期为分蘖高峰期,以后分蘖逐渐减少,当分蘖全部停止时为分蘖终止期,分蘖终止后,水稻进入幼穗分化阶段。

因此,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才能达到增蘖、增穗的目的。

3影响分蘖的因素按照同伸规则,充分发生分蘖是稻株生育良好的标志。

外界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水稻的分蘖,关于影响分蘖发生的外界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营养秧苗的营养状况对分蘖的发生和发育影响很大,充足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可促进分蘖。

尤其是氮素营养起主导作用,因为分蘖的发生是通过细胞旺盛分裂产生的,氮素是形成新细胞的物质基础。

当叶片含氮量达到干重的4.0%时,分蘖能旺盛发生,当含量降到2.5%时,分蘖停止。

分蘖期吸收的氮以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不易被吸收。

在田间保持水层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氮以铵态存在,分蘖旺盛。

如果施肥不当,分蘖就会减少,甚至不发生分蘖。

所以要重视分蘖肥的施用,在分蘖期必须有充足的氮素保证。

3.2 温度在营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温度决定着水稻的分蘖速度。

在水稻的分蘖期间,水温比气温更为重要,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在适宜的温度以内,温度越高,分蘖发生的越早,数量越多。

3.3 光照光照对分蘖的发生也是个十分敏感的条件。

强光促进分蘖,弱光抑制分蘖的发生。

在分蘖期间,主茎叶片的光合产物有三分之一运入正在发育成长的小蘖,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主茎叶片所制造的光合产物,首先满足本身生长的需要,无力顾及小蘖,所以光照不足影响分蘖的发生,降低分蘖率。

3.4水分分蘖的发生与稻田的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

在缺水受旱或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主茎供给分蘖的养分减少,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养分供应不足,分蘖常常会因失水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

如果水分过深,水温就会降低,因为分蘖要求16℃以上的水温,如果低于此温度.分蘖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降低了分蘖率,如果苗小会因得不到氧气而死亡。

所以分蘖期要进行浅灌水,水深30mm左右,以提高水温促进分蘖。

此外,水稻分蘖还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

插秧的深浅也影响分蘖,插秧过深,不但不利于缓苗,而且还会提高分蘖节位,这样,就不能发挥低节位分蘖的优势,从而降低了分蘖率。

4提高有效分蘖的途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

在生产上要尽可能地利用低节位的分蘖培育壮秧,这是因为低节位的分蘖,独立生长期长,蘖茎粗,可孕大穗,有利于增加产量。

高节位分蘖,穗小,易形成无效分蘖。

提高有效分蘖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改变育苗方式实行用软盘旱育苗,减少播种量,提高秧苗素质。

秧苗素质对分蘖发生率的影响极大,壮苗是分蘖按同伸规则发生的基础,对单株生产力(穗数和穗重)有显著影响。

4.2 合理稀植适时早播、稀播育壮秧,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壮秧,为了利用低节位分蘖,起秧时要少伤或不伤根,运秧时防止折叶,折茎等人为伤苗,尽量做到边起秧,边插秧,提高插秧质量。

4.3水田整地要平整做到寸水不漏泥,施足底肥,花达水插秧,插浅、插直、插正、插匀、合理稀植。

稀植能改变田间气候,通风透光好,光能利用率高,而密植的,由于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个体与群体有较大的矛盾,因而无效分蘖较多,所以适当稀植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4.4调节养分平衡分蘖期是营养需求的最大时期,施好分蘖肥非常重要,同时要氮、磷、钾、锌等配合施用,不要盲目或过量施用氮肥。

分蘖肥要早施、分次施,可分为两次或三次施。

这样既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又能促进水稻的早生快发,促进早期分蘖。

5分蘖期的管理要点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的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为丰产打下基础。

5.1 早施、适施分蘖肥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是要早,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二是要适量,肥力水平较高的田一般亩施硫酸铵7.5—lOkg或尿素4—5kg,瘦田亩施硫酸铵10~12.5kg或尿素5—6kg。

如果在分蘖肥施后7天仍有缺肥现象,可补施1次接力肥,一般亩施硫酸铵5kg左右,最好施用复合肥5kg。

早、晚稻施用分蘖肥的技术不相同。

早稻生育前期气温较低,分蘖较慢.应抓紧时间早追和轻施分蘖肥:晚稻生育期气温高,应特别注意防止生长过旺,一般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不再施用分蘖肥,如果出现脱肥现象,也可以酌量及早追施分蘖肥。

水稻分蘖期的施肥措施是否合理,是决定水稻后期是否倒伏的关键。

水稻进入分蘖期后,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分蘖肥偏迟,用量又偏多,致使大量无效蘖增加、叶片披露、过早封行,因通风透光差,使得茎叶柔软。

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的长短和粗细直接影响着品种的抗倒能力,而分蘖期正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期。

在分蘖盛期氮肥过多,植株基部节间过长,茎秆壁变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后遇雨又刮大风,往往易造成倒伏。

所以分蘖期要注意早施、适施分蘖肥。

5.2浅水勤灌、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一般灌水30mm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

盐碱重的稻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

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

生长过旺时,可结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分蘖,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5.3 防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分蘖期除草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繁重劳动。

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加强预测预报,抓住病虫发生关键时期,重点进行根治,防止病虫蔓延。

返青后主要防治稻飞虱、叶蝉、蓟马,进入分蘖期后还要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白叶枯病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6 结论分蘖是水稻重要的生育特性,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这一优势,对水稻增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单位面积内的有效分蘖数,是构成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要促进水稻早分蘖,多分蘖。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总之,水稻的分蘖对产量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水、肥、气、热、光等自然环境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先进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分蘖优势,来夺取农业的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453-500.[2]王伯伦.水稻优化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8-123.[3]凌启鸿,张洪程,苏祖芳,等.稻作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4-149.作者简介孙丹(1974-),女,辽宁盘山人,大学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