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许多地区,水稻的产量低下,产量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不良:土地中的肥力丢失,土壤中缺乏重要的微量元素,比如锌、铜、镁等,这些缺失对于水稻生长和发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疾病,如黄叶病、白叶枯病、纹叶病等病害。
2. 水分不足:水稻是一种水生作物,水是其生长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水分不足,水稻就会出现干旱的生理状态,导致它的生长和发育受阻。
3.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会引起农田的流失,这会阻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改良措施:1. 合理使用肥料: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条件。
在肥料上,首先要做到合理施用。
在不同地段的肥料使用量不同,必须按照作物的生产要求在各个时期适时施用,这对于改善土壤质量很有帮助。
2. 灌水灌晒:在注重用水节约的同时,也要注重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善于掌握水分供给的方向、方法和时机,保证水肥平衡,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 防治水土流失: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稻的根系,避免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丢失,同时也能改善土地质量,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4.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加强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霉菌、蚜虫等重要病虫危害及时采取有效遏制措施。
总之,要提高水稻的产量,就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耕作和管理方式,旨在促进水稻健康的生长和发育,避免干旱、病害、虫害等意外情况给水稻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样,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高品质生产,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水稻生产中常见减产因素及应对措施

水稻生产中常见减产因素及应对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减产因素的挑战。
下面将介绍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减产因素及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水稻连作障碍:连作是指在一个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多年或多季。
连作一般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虫害种群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减少,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应对措施包括轮作种植,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使得土壤中的病虫害减少,养分也能得到调节。
2. 水稻病虫害:水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病虫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叶片、茎、穗部等受损,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
应对措施包括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合理施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以及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种植。
3. 土壤肥力不足:水稻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会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限,产量减少。
应对措施包括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4. 不合理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过密或过疏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应对措施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密度,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和区域条件,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以达到最佳的产量。
5. 水浸不足或过度:水稻是水生作物,对水分要求较高。
水浸不足或过度都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频次,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
6. 不良的耕作措施:不良的耕作措施不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还会加重土壤侵蚀、土壤团聚结构破坏等问题。
应对措施包括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深耕松土、及时除草等,保证水稻的生长环境良好。
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减产因素主要包括水稻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肥力不足、种植密度不合理、水浸不足或过度以及不良的耕作措施等。
对于这些减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轮作、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调整种植密度、合理灌溉和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实际生产中,水
稻的低产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分析水稻低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稻低产的原因分析
1. 土壤条件不佳
水稻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对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也较强。
由于土壤
污染、酸碱度不适宜、土壤贫瘠等原因,导致了水稻的低产。
2. 病虫害防治不力
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果防治措施不力,将会导致水稻生长
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低产。
3. 养分供应不足
水稻需要大量的养分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供应不足,就会导致
水稻的生长受到限制,产量自然就会降低。
4. 水稻种植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结构不合理,单一品种种植过多,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从而导致低产。
5. 农业技术水平低
部分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对水稻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导致了水稻的低产。
二、水稻低产的改良措施
1. 合理施肥
在水稻生长季节,合理施入氮、磷、钾等养分,以及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
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侵害,提高产
量。
3. 加强土壤管理
改善土壤的酸碱度,清除有害物质,保持土壤的肥力,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水稻生产中常见减产因素及应对措施

水稻生产中常见减产因素及应对措施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减产因素,如不良气候、土壤质量不佳、病虫害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和质量。
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应对这些减产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常见的减产因素及应对措施。
1. 不良气候不良气候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干旱、高温、寒冷、风灾、水灾等气候极端事件。
这些不良气候会使水稻生长缓慢、抗性下降,易患病虫害,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应对措施: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生长发育需要,采取灌溉、遮荫、增施化肥、喷洒生长调节剂等措施。
如在干旱期间,要加强灌溉,保证水分充足;在高温期间,要及时进行浇水、喷洒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2. 土壤质量不佳土壤质量不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缺乏养分、含有重金属等。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水稻根系的发育,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易倒伏、减产等。
应对措施:通过施用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做好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更好地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例如,增施有机化肥、石灰、磷等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在稻田里播种豆类等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 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这些害虫和病菌会破坏水稻生长部位,减缓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应对措施:通过选择抗病虫强度强、适应性强的品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控制害虫和病菌的生长繁殖,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例如,进行清田、浸种、熏种、灭草、病虫防治等措施,提高水稻耐病虫性,降低病虫危害。
4. 种植方法不当种植方法不当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一个原因。
如稻苗株距不均匀、插秧不整齐、水分管理不当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对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水稻产量关键因素1.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水肥管理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过量的用水和肥料会导致水稻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发育和产量。
而缺水和缺肥则会限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还需注意选用优质的肥料,以及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合理控制用水和肥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的产量。
2. 生物学措施生物学措施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措施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等方面。
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药物或者生物治疗等措施,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而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选择生物措施时,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当地土地、气候和作物习惯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注意及时清理草、夯实土壤,以便于水稻的成长,提高产量。
3.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一种优秀的种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
而错误或不适当的种植方式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直播种植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而在土质相对偏瘠或乾旱的地区,则应该采用适合的栽培方式,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品质关键因素1. 稻种品种的选择稻种品种的选择是影响水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下,选用不同的稻种品种,可以使水稻产出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探究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探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供给。
而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又十分复杂和多样化,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
一、土壤条件土壤是水稻生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和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比如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水稻生长,而土壤肥力低则会降低水稻的产量。
此外,水稻的根系较为发达,对土壤的通气、保水性都有一定要求。
二、气候条件水稻对气候的要求较高,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温暖、湿润且气温变化不大。
温度过低会使水稻生长缓慢,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水分快速蒸发,加重了水稻缺水的情况。
另外,水稻生长期间也需要充足的阳光,并避免遭受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
三、水分供应水分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必须因素,不同水稻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也不同,如秧苗期对水分需求较大,而灌浆期则需要充足的水分用于籽粒口感和重量的增加。
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养分供应养分供应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水稻所需的养分主要有氮、磷、钾等元素,其中氮元素的供应对水稻的影响较为显著。
合适的氮肥用量和施肥时间可以极大的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外,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等也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水稻田中的杂草会占用水分和养分,而南方地区较盛行的水稻病虫害也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稻的产量。
只有确保粮食的稳定产量,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在一些地区,水稻的产量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给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分析水稻低产的原因入手,探讨改良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当地的粮食生产状况。
一、水稻低产的原因分析1. 土壤质量问题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土壤质量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一些地区的土壤质量不佳,土壤中缺乏必要的养分,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大大降低。
2. 水稻品种问题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水稻品种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些地区的农民种植了不适宜当地生长条件的水稻品种,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
3. 水稻生长环境问题水稻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的作物,如果生长环境不佳,水稻的产量就会大受影响。
干旱、水浸或气温过高等都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
4. 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民在水稻种植中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水稻的产量低下。
不合理的施肥、不适当的田间管理等都会导致水稻产量不高。
5. 病虫害问题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防治,就会导致水稻的产量下降。
二、改良措施针对土壤质量不佳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良土壤质量,比如施肥、翻耕、绿肥和有机肥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当地的生长条件和气候特点,选用适宜的水稻品种。
只有选择适宜的品种,才能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产量。
针对水稻生长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调整,比如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解决水稻的生长需要,以及通过遮荫网等手段调节气温,确保水稻的生长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等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他们能够科学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的产量。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侵袭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调控措施

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调控措施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水分因素、养分因素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首先,生态环境因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的温度范围也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关键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适宜的湿度条件也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高湿度环境容易导致水稻病害的发生。
调控措施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来改善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比如选择充足的阳光照射、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范围。
其次,土壤因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的肥力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生产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主要是氮、磷和钾等主要元素,同时也需要微量元素的补充。
适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料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
此外,调整土壤pH值和改善土壤结构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例如,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调整土壤湿度和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再次,气候因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日照时间、降雨量和蒸发量。
过长或者过短的光照时间都会影响水稻的开花和结实。
适宜的降雨量和蒸发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调控措施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例如栽培合适的品种和采取适时的灌溉措施。
最后,水分因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并且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
调控措施包括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方法,以及选择耐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等。
综上所述,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生态环境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水分因素、养分因素等。
通过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篇一:拖累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利空因素分蘖期的管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分蘖期的阻碍管理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相同生育时期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决定着水稻的高低。
农作物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两个因素分别在不同生育风险因素时期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是由主茎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
主茎数取决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
逼不得已单位面积穗数的国土面积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
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的成穗率。
一般分蘖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
所以积极促进前期抽穗,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水稻分蘖期的影响风险因素因素和管理要点番木瓜水稻分蘖实质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幼苗多发生在基部节间极短的分蘖节上,主茎上所的分枝称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称二级分蘖,依此类推。
水稻大葱的发生是有规律的。
正常情况从第一完成叶的丁叶腋伸出分蘖。
但是,特殊情况下也有分蘖不轨迹现象,如健壮秧苗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细弱秧苗出现蘖位较低、分蘖晚或不分蘖等情况。
一、影响分蘖的因素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一直处于分蘖梢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瘤果以后生长中心转移,走向市场上部节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
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爆发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热量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终止生长发育。
3.分蘖遭遇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到自然光强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4.分蘖发生与水分有关:分蘖出现时需要充足初春的水分。
在盐化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市场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
5、水稻分蘖还与化工品特性还有关,多种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
二、分蘖期管理本田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越快到慢的过程。
当全田有10%的苗出现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时,称为分蘖盛期;全田分蘖数达到最多时,称为最高分蘖期;到全田总茎数和接著穗数相等时,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以后认作无效分蘖期。
水稻分蘖期主要包括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
1.早施、适施分蘖肥: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是要早,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二是要适量,肥力田水平较高的丰一般亩施硫酸铵7.5~10公斤或尿素4~5公斤加上“火苗”柯杈分蘖肥或“猛发兜”,瘦田亩施硫酸铵10~12.5公斤或尿素5~6公斤加上“火苗”柯杈分蘖肥或“猛发兜”。
如果在分蘖肥施后7天仍有缺肥现象,可补施1次接力肥,一般亩施硫酸铵5公斤左右,最好施用复合肥5公斤。
早、晚稻施用工艺技术分蘖大野的技术不相同。
早稻或中稻瓜菜生育前期气温较低,分蘖较慢,应抓紧时间早追和轻施分蘖肥(尿素或硫酸铵)加上“火苗”柯杈分蘖肥或“猛发兜”。
小麦分蘖期是否的施肥措施是否合理,是决定水稻晚期是否倒伏的关键。
水稻进入分蘖期此后,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分蘖肥偏迟,用量又偏多,以致于大量无效蘖增加、叶片披露、因通风透光差,使得茎叶柔软。
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的长短和粗细直接影响着品种的抗倒能力,而分蘖期正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期。
在分蘖盛时氮肥过多,植株基部节间过长,茎秆壁变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后遇雨又刮大风,往往易造成倒伏。
故分蘖期要注意早施、适施分蘖肥加上“火苗”柯杈分蘖肥或“猛发兜”,增加水稻迅速分蘖和抗倒伏的能力。
2.浅水勤灌、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过后,一般灌水3厘米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营养物质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大籽的发生和生长。
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
当有效分蘖期已经结束以后,要晒田结扎或中村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晒田结拜对减少病害较为明显和严防倒伏有明显作用。
3.防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分蘖期除草应用除草剂(移栽田抛秧田某些除草剂可以与尿素拌匀与“火苗”柯杈分蘖肥或“猛发兜”一起撒施),不仅可以铲除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艰苦劳动。
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白叶枯病等,虫害主要包括有二化螟、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篇二:水稻产量的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每穗粒数、叶牙龙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小,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配合各个因素协调高速增长,有所提升当全田总实粒数大幅提高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行成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有机体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基因型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帮斗高产田的构成利空因素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多半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型式、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长期的器官建成处理过程过程有着密切相关沟通,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日时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双季晚稻(沪选19)于 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晚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也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
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让,基本苗多,穗数也多。
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无须正常授粉结实。
总之,幼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形成有根大影响。
因此,要夺取水稻高产,必须狠抓足苗、适龄、壮秧这一环。
2.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
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所组成,适当增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每亩有效穗数的两个方面。
主茎市川决定于基本苗的多少,有时弱苗也不能成穗,壮秧若想足苗才能超越相应数量的主茎穗。
分蘖叶唇柱决定于分蘖成穗率,经济作物分蘖成穗率以该品种的分蘖特性、移栽叶龄、苗体壮弱以及栽培与气候条件者有关,移栽时叶龄决定有效分蘖的起始节位,栽培与气候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分蘖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从而损害分蘖的有效性。
增穗措施要下要在有效分蘖期,在分蘖初期施肥增穗效果功效显著,过了旱生高峰期施肥,增穗效果就不出现明显,分蘖期已过再或进行施肥,几乎看不出对增穗的效果。
因此,分蘖期的要求是促进早发和防止迟发,在十分积极促进早发的基础上,控制大葱发生过多,协调机制群体阶层与个体的生长关系,达到足蘖壮株,为足穗大穗奠定坚实基础。
3.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培植是培育壮秆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
每穗粒数的多少,既决定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外界影响。
分化颖花数多是增加粒数的基础,但分化颖花,正常未必能全部发育为正常颖花。
因此,增加每穗粒数,就必须既要增加每穗轮动颖花数,又要减少颖花退化,在高产条件下,后者的作用尤为突出。
每穗分化颖花数是以生长量为基础,但主要决定于第一苞原基分化到雌雄蕊形成期(即颖花增加期),而颖花退化催生则发生于花粉母细胞形成到花粉粒成熟(即颖花减退期),其中颖花退化大量发生于绒毛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后。
故生产上称产品销售颖花增加期的施肥为促花肥,颖花消退期的除草施肥为保花肥,而高产栽培营养生长量较大,一般具备了分化较多的状况颖花的条件下,保花肥的施用尤为重要。
长穗期是稻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乳腺时期,在幼穗结构分化的同时,茎秆、叶片和根系等器官生长均十分迅速。
有效分蘖蕨盲和无效分蘖结构分化,此时,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易于不利于高产的矛盾。
因此三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协调上述三者之间生长的关系,满足形成壮秆不倒、穗大粒多,根健活熟所需要的条件,保证减数分裂前后的肥水供应,则更是夺取高产的经济有效措施。
4.结实期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也是实际产量的决定四期。
空粒的形成,一是由于出穗前花器发育不牢固,不具授粉能力;二是发育完全的颖花,因温度、暴雨、强风、农药等致使不能恒定授粉。
秕粒则是因结实结实障碍灌浆中途停止偶发。
粒重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谷壳体积个数,谷壳的体积在减数分裂期已基本决定,二是出穗后灌浆物质的合成、运转对胚乳充实的脆弱性,以灌浆盛期婚姻关系最为密切,直至黄熟末期。
粒重和结实率主要决定于出穗后稻株的生育状态。
研究证明,水稻籽粒的物质作者约有2/3依靠抽穗后的上部三张叶片的光合产物,其余1/3依靠出穗前枝条鞘内贮藏的养分。
因此,要尽力防止“早衰”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寿命,增强光合效率,同时也要防止贪青迟熟而造成青壳秕粒,在生育后期一定要围绕着“养根保叶”加强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达到增粒、增重、高产的目的。
(二)水稻的物质积累和分配水稻各个产量风险因素的形成,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增加社会阶层的物质积累,才上所有可能在单位面积上得到更高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