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斗拱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这样复杂
什么是斗拱的“跳”?
斗拱中拱或昂每挑出 一层为一跳。
斗拱跳数越多,说 明等级越高。
右图中 跳数:一跳
上图中 外跳:二跳 里跳:二跳
下图中 外跳:四跳 里跳:三跳
斗拱
斗拱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斗拱(左) 翼角(右)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斗拱(左) 翼角(右)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斗拱
翼角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山西洪洞广胜寺
斗拱
唐(上) 宋(中) 元(下)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 半;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思考: 斗拱在建筑中有何作用?
斗拱的作用?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 屋顶的重量要通过斗拱传 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 起着承上启下、传递重量 的作用。
斗拱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出檐更 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门窗防雨防潮。
斗拱的作用?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 美观,如盆景,似花兰, 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
非同小可的木建筑
想一想: 1优点?
2缺点?
一屋三分
屋顶
屋身 台基
主要构件
椽
承屋瓦的圆木
柱
梁
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
两 柱 之 间
枋起 联 系 作 用 的 方 柱 形 木 材
斗拱
什么是斗拱?
+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大木辽作斗建拱精筑简版的《中檐国建柱筑史由》 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一、斗拱概念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斗拱
拱
斗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 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 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 拱、枓栱。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宋式 勾阑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大木辽作斗建拱精筑简版的《中檐国建柱筑史由》 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一、斗拱概念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斗拱
拱
斗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 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 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 拱、枓栱。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宋式 勾阑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斗栱》课件

中国古代斗栱的传承与保护
章节副标题
传承方式与途径
师徒传承: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将斗栱技艺传承下来
家族传承:家族内部传承,代代相传,保持技艺的完整性
书籍传承:通过书籍、文献等方式,记录斗栽技艺,供后人学习 保护措施:建立保护机制,如设立保护基金、制定保护政策等,确保斗栽技 艺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措施与政策建议
分类与功能
斗栱的分类:根 据结构、形式、 材料等不同,可 分为多种类型
斗栱的功能:承 重、装饰、通风、 采光等
斗栱的演变:随 着时代的发展, 斗栱的形制、材 料、工艺等不断 演变
斗栱的文化意义 :体现了中国古 代建筑艺术的独 特魅力和审美价 值
03
中国古代斗栱的构造与组成
章节副标题
斗
斗栱是中国古 代建筑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斗栱由斗、栱、 昂、翘、撑等 部分组成
斗栱的作用是 承重、支撑和 装饰
斗栱的种类繁 多,如单斗、 双斗、三斗等
斗栱的构造和 组成体现了中 国古代建筑技 术的高超和审 美情趣的独特
栱
栱是斗栱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斗栱 的上部
栱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三角 形等
栱的作用是支撑屋顶,保持屋顶的稳 定性
栱的材质多样,有木、石、砖等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中国古代斗栱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特点
斗栱是中国古 代建筑特有的 一种结构形式, 用于支撑屋顶
和承重。
斗栱的特点包 括:结构精巧、 造型美观、装 饰性强、具有 独特的艺术价
值。
斗栱的种类繁 多,包括:平 栱、斜栱、曲 栱、直栱等。
斗栱的应用广 泛,不仅用于 宫殿、庙宇、 园林等建筑, 还用于家具、 器皿等工艺品
章节副标题
传承方式与途径
师徒传承: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将斗栱技艺传承下来
家族传承:家族内部传承,代代相传,保持技艺的完整性
书籍传承:通过书籍、文献等方式,记录斗栽技艺,供后人学习 保护措施:建立保护机制,如设立保护基金、制定保护政策等,确保斗栽技 艺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措施与政策建议
分类与功能
斗栱的分类:根 据结构、形式、 材料等不同,可 分为多种类型
斗栱的功能:承 重、装饰、通风、 采光等
斗栱的演变:随 着时代的发展, 斗栱的形制、材 料、工艺等不断 演变
斗栱的文化意义 :体现了中国古 代建筑艺术的独 特魅力和审美价 值
03
中国古代斗栱的构造与组成
章节副标题
斗
斗栱是中国古 代建筑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斗栱由斗、栱、 昂、翘、撑等 部分组成
斗栱的作用是 承重、支撑和 装饰
斗栱的种类繁 多,如单斗、 双斗、三斗等
斗栱的构造和 组成体现了中 国古代建筑技 术的高超和审 美情趣的独特
栱
栱是斗栱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斗栱 的上部
栱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三角 形等
栱的作用是支撑屋顶,保持屋顶的稳 定性
栱的材质多样,有木、石、砖等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中国古代斗栱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特点
斗栱是中国古 代建筑特有的 一种结构形式, 用于支撑屋顶
和承重。
斗栱的特点包 括:结构精巧、 造型美观、装 饰性强、具有 独特的艺术价
值。
斗栱的种类繁 多,包括:平 栱、斜栱、曲 栱、直栱等。
斗栱的应用广 泛,不仅用于 宫殿、庙宇、 园林等建筑, 还用于家具、 器皿等工艺品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斗拱的艺术价值
1 2
美学价值
斗拱的造型和雕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华丽 的曲线、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物 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文化价值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古代文化 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可以了解古 代社会的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信息。
斗拱所体现出的结构特点和美学追求对现代建筑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建筑可以借鉴斗拱的结构 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此外,斗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对现代建 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借鉴斗拱所代表的文化精 神和价值观念,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06
结论
总结斗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 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住宅等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斗拱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承重作用,同时还是建筑艺术美学的体现。它的形态、尺 寸、比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
材料创新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斗拱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为现 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结构优化
通过对斗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功能拓展
在保持斗拱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如节能 、环保等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明清时期,斗拱不仅具备结构和功能性,还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形态多样, 制作精细。
大木作 ppt

“双抄双下昂”的建筑
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 应县木塔
双抄双下昂示意图
基础三铺作:
大斗层、 耍头层、 衬方头或檩层
四铺作 出一跳
斗口跳
把头绞项造
斗拱的历史变化:主要功能结构作用向装饰作用转化。(明清)
其他考点:重檐建筑上檐拱较下檐拱多一跳
宋清对比:
斗拱 宋:铺作 清:斗科、斗拱(江南:牌科) 梁 宋:梁/栿 檩 宋 槫(tuan) 清 桁(heng)(有斗拱称桁 无斗拱称檩)
塔的演变
塔源
犍陀罗
希腊 印度
犍陀罗佛教文化:希腊+印度 中国佛教文化:中亚+印度
中国
楼阁式塔的发展
印度式窣堵坡
犍陀罗式窣堵坡
犍陀罗楼阁式
汉化
三种类型:塔身砖造,周围木构;
全砖石砌体,仿木构; 全砖石砌体,简化仿木构
重楼
转译
发展
永宁寺塔(北魏)
土木结构
塔高133米,尺度复原法
应县木塔(辽)
斗拱
1最早形象记录:周青铜器
2材份制 材契为计量单位 宋:材分八等 清 十一等斗口
模数制度
以材为祖
模数制度
斗口制
斗栱
宋式与清式的名称比较
栌斗 交互斗 散斗 齐心斗
坐斗(大斗) 十八斗 槽升子 三才升
斗栱
宋式与清式的名称比较
华栱 瓜子栱 慢栱 令栱
翘 外拽瓜栱 正心瓜栱 里拽瓜栱 外拽万栱 正心万栱 里拽万栱 厢栱
屋顶
2.8.1曲线处理:
a.檐口曲线 南北朝出现 元代恢复平直 仅角部升起。
b.屋面曲线(横向)汉代出现 实物:南禅寺大殿
c.屋脊曲线 汉 出现 明清 恢复平直
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 应县木塔
双抄双下昂示意图
基础三铺作:
大斗层、 耍头层、 衬方头或檩层
四铺作 出一跳
斗口跳
把头绞项造
斗拱的历史变化:主要功能结构作用向装饰作用转化。(明清)
其他考点:重檐建筑上檐拱较下檐拱多一跳
宋清对比:
斗拱 宋:铺作 清:斗科、斗拱(江南:牌科) 梁 宋:梁/栿 檩 宋 槫(tuan) 清 桁(heng)(有斗拱称桁 无斗拱称檩)
塔的演变
塔源
犍陀罗
希腊 印度
犍陀罗佛教文化:希腊+印度 中国佛教文化:中亚+印度
中国
楼阁式塔的发展
印度式窣堵坡
犍陀罗式窣堵坡
犍陀罗楼阁式
汉化
三种类型:塔身砖造,周围木构;
全砖石砌体,仿木构; 全砖石砌体,简化仿木构
重楼
转译
发展
永宁寺塔(北魏)
土木结构
塔高133米,尺度复原法
应县木塔(辽)
斗拱
1最早形象记录:周青铜器
2材份制 材契为计量单位 宋:材分八等 清 十一等斗口
模数制度
以材为祖
模数制度
斗口制
斗栱
宋式与清式的名称比较
栌斗 交互斗 散斗 齐心斗
坐斗(大斗) 十八斗 槽升子 三才升
斗栱
宋式与清式的名称比较
华栱 瓜子栱 慢栱 令栱
翘 外拽瓜栱 正心瓜栱 里拽瓜栱 外拽万栱 正心万栱 里拽万栱 厢栱
屋顶
2.8.1曲线处理:
a.檐口曲线 南北朝出现 元代恢复平直 仅角部升起。
b.屋面曲线(横向)汉代出现 实物:南禅寺大殿
c.屋脊曲线 汉 出现 明清 恢复平直
《中国古建筑斗拱》课件

《中国古建筑斗拱》PPT 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介绍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独特魅力。了解斗拱的背景、 设计原理、代表作品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和应用。
背景与意义
探索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发展,并深入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 用。
构造与设计原理
了解古建筑斗拱的独特结构和精妙的设计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建筑的支 撑和美观。
强调古建筑斗拱修复与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保护并传承这一重要的文 化遗产。
结语与总结
总结全文并强调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作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特点。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揭示古建筑斗拱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丰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与应用
探讨古建筑斗拱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和应用,以及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 计相结合。
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介绍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独特魅力。了解斗拱的背景、 设计原理、代表作品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和应用。
背景与意义
探索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发展,并深入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 用。
构造与设计原理
了解古建筑斗拱的独特结构和精妙的设计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建筑的支 撑和美观。
强调古建筑斗拱修复与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保护并传承这一重要的文 化遗产。
结语与总结
总结全文并强调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作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特点。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揭示古建筑斗拱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丰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与应用
探讨古建筑斗拱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和应用,以及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 计相结合。
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第三节 大木作(官式建筑)

额枋
大小额枋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1
故宫午门阙亭局部——霸王拳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2
(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使用 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 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期在 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割或 雕刻海棠花纹。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宋代是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通进深的,若进深有四椽, 则称为四架椽屋。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 增的递减或者不规则排列的。
进深(通进深)示意图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 视图
二. 柱. 柱的分类
1. 柱的分类
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 按照结构所处的部位可以分为檐柱(檐下最外一列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
1/15左右。
内外柱的高度差别
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 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山柱(山墙正中的, 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 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童柱(在梁上, 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等。
斗拱PPT课件

15
华拱: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16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17
令拱: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
18
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19
柱头枋: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清也叫正心枋)20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21
59
60
明清斗拱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 风格富丽堂皇。
都表现有成组的斗拱,多为柱头铺作。
45
46
四、斗拱演变历史
第二阶段:唐朝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
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
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
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
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
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
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
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
56
四、斗拱演变历史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
、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
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
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
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
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
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
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
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57
58
山西榆次城隍庙建筑斗拱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27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28
华拱: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16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17
令拱: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
18
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19
柱头枋: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清也叫正心枋)20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21
59
60
明清斗拱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 风格富丽堂皇。
都表现有成组的斗拱,多为柱头铺作。
45
46
四、斗拱演变历史
第二阶段:唐朝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
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
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
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
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
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
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
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
56
四、斗拱演变历史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
、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
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
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
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
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
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
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
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57
58
山西榆次城隍庙建筑斗拱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27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三、 枋
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称为阑额,下面的 称为由额)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 (宋称普拍枋)
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 梁枋的净跨距离;(宋称绰幕枋)
四、斗栱
(一)作用: 1)结构作用:挑出以承重,把屋面大面积的 荷载传递给柱; 2)装饰作用: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使 檐下生动; 3)等级制度的象征; 4)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 斗口;
(三)斗栱组成: 斗:双向开口的构件
斗栱
升:单向开口的斗
栱:置于坐斗口内的横短木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单杪四铺作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独乐寺上层柱 头(双抄双下
昂七铺作)
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斗栱做法示意图
一、斗拱概念
斗拱
斗拱
拱
斗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 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 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二)类型:
名称 柱头斗栱 柱间斗栱 转角斗栱
(清) 柱头科 平身科 角科
(宋) 柱头辅作 柱间辅作 角 辅作
二、斗拱构造
的总和;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面做法;
金厢斗底槽 双槽
分心槽 单槽
满堂柱
副阶周匝
■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
清
宋
举 架—举折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厦两头
悬山顶—不厦两头
瓜 栱—瓜子栱
万 栱—慢栱
厢 栱—令栱
正心瓜栱—泥道栱
清
宋
翘 —华栱或卷头
梁 —栿或梁
单步梁—剳牵
桁或檩—禣
五架梁—四椽栿
脊桁 —脊禣
上金桁—上平禣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三 踩—四辅作
二、 柱
(一)柱的种类 檐柱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柱的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 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 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 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 枋;
清式勾阑 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
须弥座的雕饰分布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
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金柱
柱
山柱
瓜柱
角柱
直柱
柱 梭柱
檐柱:支撑屋檐的柱子,用于廊下;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山柱: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并且在山墙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三、栏杆(勾阑)
清式勾阑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第二节、大木作
一、 基本概念
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第一节、台基、踏步、栏杆
一、台基 普通台基
本构成
(一)普通台基构成
象眼石 垂带石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
砚窝石
(二)普通台基做法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 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 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宋式 勾阑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层次构成 体量权衡
格调韵味
宋式 分层多,9~12层 主次分明 个别线脚不合理 秀挺、精细、洒脱
清式 分层少,6层 无明显主体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敦实、粗壮、庄重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斗栱做法示意图
抱鼓石 的做法
二、踏道
踏道
阶梯形踏步
坡道
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 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 “左磩右平”则左斜平坡道,右 为阶级形踏跺;
故宫 辇道
《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 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 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 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 ,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 ,为慢道。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