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瓷器从宋代到清代的发展史(古代史结课论文)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陶瓷之美远近闻名。
如今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鉴赏和陶瓷文化展览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全球化进程中,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界,并且演变出新的发展方式。
一、古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自唐代起,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此后陆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瓷器种类,如青花瓷、白瓷、黑瓷、红瓷、绿瓷等。
此外,景德镇还是亚洲最古老的陶瓷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在宋代,景德镇瓷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不仅色彩斑斓、造型美观,而且釉面润滑,光泽明亮,质地细腻,瓷器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五代、金、元、明、清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的瓷器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二、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演变在当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是在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在设计、临摹、釉料、装饰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在市场上的取向上也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外销模式向内销和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的方向转变。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由惟利是图的工具向弘扬文化主旨发展。
现代景德镇的陶瓷作品注重创意、风格与时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及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文创园区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等多个场馆中均可见到,大大丰富了观赏者的学习与娱乐。
其次,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消费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品市场方向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外销市场向内销市场转变,成为了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的装饰品。
现代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已经注重实用价值、环保、物美价廉,不仅以廉价型产品进入大众市场,逐渐形成了既具有与民族文化共同属性,同时也满足城市白领家居装饰需求的中等消费类陶瓷产品。
三、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除了一些传统的技术问题和工艺问题,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陶瓷制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缺乏人才,影响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一、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⑴。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⑵。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⑶。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⑷。
《中国瓷器》课程论文

试谈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摘要: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景德镇自元代以后已成为中国陶瓷发展的中心,它诸多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景德镇特有的陶瓷文化特征。
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生产的主要产品,青花瓷经过了多次的发展,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器产品,本文就试谈一下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阶段。
关键字:景德镇青花瓷明清发展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始于元代。
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
”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
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感到美不可言。
众所周知,青花瓷器是—种白地蓝花瓷器,是釉下彩,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经高温烧造,白地蓝花的特点应该是白色釉地、蓝色花纹,如果不经细看,几乎所有的青花都是这同一色泽,但历代烧造的青花瓷的蓝色出入颇大,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变化,以下就分别谈谈明代和清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阶段。
一、明代的景德镇青花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
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个品种。
明代青花瓷几经变化,经过多次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几种风格,概括起来,明代的青花瓷器大体上历经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
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
多为碗类,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
但传世较少。
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二)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历史变迁

瓷器发明于距今约三千年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享誉九州,在明清两代时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景德镇瓷器中的青花瓷、粉彩瓷、薄胎瓷、影青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
虽然在近代经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进入新中国后,景德镇瓷器艺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兴旺昌盛的发展局面。
一、景德镇瓷器艺术的起源瓷器的出现起源于陶器。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人类最早摸索出将一种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成另一种全新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的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我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距今约8000多年前,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进步,陶器制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种类和色彩不断丰富。
正是在长期制陶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演变出瓷器。
与陶器使用一般黏土烧成相比,瓷器选择以含有高岭土、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分为主的瓷土为基本原料。
在釉料方面,瓷器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温之下与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胎体上釉后需经过1200℃至1300℃的高温烧制,胎体能够基本烧结。
与陶器相比,瓷器的胎体均具有半透明的特点,而且硬度较好,极难划出沟痕。
如果说制陶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泛使用,而瓷器则是中国最早发明的,这也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我国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青釉器,这种原始瓷器虽然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釉色不够稳定、胎料杂质较多,但已经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
由于这种原始瓷器较之陶器具有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大、不吸水等优势,因此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其技术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数量和地区都在不断扩大。
原始瓷器从商代开始,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便已经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瓷器技术和工艺逐步成熟完善,至两汉时期,青瓷作为最早成熟的瓷器种类脱颖而出。
这标志我国瓷器完成了从原始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瓷”这个古字也由此出现。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
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
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
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
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
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
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
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
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
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旅游文化知识: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中国陶瓷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景德镇则被誉为“中国陶瓷之城”,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
在景德镇,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了解其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以及现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详细介绍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古今交融,全面展示中国卓越的陶瓷文化。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产业的代表之一,其陶瓷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时期,景德镇因其优质的陶瓷原料和独特的制造工艺而成为了中国的著名陶瓷产地,不仅为当时的皇室所喜爱,还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了国外。
随着历史的转变,到了明代时期,景德镇陶瓷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工艺,其生产量和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特别是在明代中后期,景德镇陶瓷制作的技艺和品质均已达到超前的水平,成为明代宫廷御用瓷器的主要来源之一。
清朝时期,景德镇陶瓷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商品生产水平均处于历史上的巅峰。
这一时期,景德镇艺术水平备受瞩目,并且广泛流传至海内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
此外,在民间,景德镇陶瓷的制作也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瓷器的制造工艺、图案和色彩的运用都体现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景德镇陶瓷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成立了许多专业的陶瓷厂家和生产基地,使得景德镇成为当代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还得到了繁荣的展示和传承,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了“中国陶瓷艺术之都”。
二、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水、火、土、工”,其中“水”指的是景德镇丰富的水资源,得益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景德镇拥有丰富的山泉水和充足的降雨量,保证了瓷器制作过程中所需的足够水源。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一、概述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和地位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在
中国历史上,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
二、唐宋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唐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
在这
个时期,景德镇出产了许多著名的陶瓷器物,如唐代三彩、宋官窑等。
三、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出产了许
多世界闻名的陶瓷器物,如青花瓷、粉彩瓷等。
同时,由于海外贸易
的开展,景德镇的陶瓷新品种不断涌现。
四、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的变迁
20世纪初至1949年前后,在战争和政治动荡中,景德镇陶瓷新品种
的开发和制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49年后,景德镇陶瓷业得到了迅
速恢复和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
五、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陶瓷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六、未来展望
未来,景德镇陶瓷业将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态度,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和智慧,也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景德镇瓷器从宋代到清代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之誉。
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本文将从经济的角度,以宋元明清作为分期来阐述景德镇瓷器从宋至清的发展变化。
【关键字】:景德镇瓷器经济发展史
一.宋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北宋时期是中原经济大发展时期,宋朝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北宋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出口货物包括瓷器、糖、纺织品、茶叶等,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民办纸币“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为官办“会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纸币。
所有的这一切都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的统治者对瓷器的工艺非常重视,建立一系列制作水平高超、工艺精良的官窑,在民间,也有民窑。
官窑是政府控制专供皇家用品的窑场,规模巨大,技术精勘,而多数民窑则以烧造民用瓷为主,其中技艺精绝者也被政府指定烧造贡物。
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陶瓷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成就,成为宋代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元代时江西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烧制的青花及釉里红釉,开创了彩绘瓷的新局面。
民间的制作工艺总体上没有官窑制作水准高,但是个别的民窑制作的瓷器具有自己的特色。
磁州窑和吉州窑是宋代南北两座民窑。
磁州窑在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地区,宋属磁州故得名,以烧造白地黑花和黑釉剔花而著名,黑白对比,效果显著,朴素单纯,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吉州窑在江西吉安,树叶纹和剪纸装饰独具特色,另有白地画黑花和玳瑁釉等多种装饰工艺。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
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
的胜景。
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
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
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二.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
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
元政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元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
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
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
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
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
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
此外,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
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
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
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三.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
明朝的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经济
的发展刺激了瓷器的制作,由于明初统治者实行“安养生息”原因,明太祖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手工业兴旺:纺织业、制瓷业得到长足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并且出现手工工场,加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产生。
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
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
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
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
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产品畅销国内外。
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
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四.清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在清代,皇室成员对瓷器的热爱接近于疯狂,尤其是对汉文化致密的乾隆皇帝,规定了瓷器的制作水平和工艺,乾隆的审美标准左右了瓷器的制作,乾隆甚至在宫廷里面设置瓷器的制作作坊,以满足自己对瓷器的热爱。
在清代,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
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
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
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
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
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
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
缸豆红最为著名。
【参考文献】:[1]曹建文,《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
[2]读书时代,《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中央编译出版社
[4] 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江西美术出版社
[5] 蒋祈,《陶记》
[6] 洪迈,《斋隋笔》
[7]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8] 宋应星,《天工开物》
[9] 王世懋,《二酉委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