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项目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人因项目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人因项目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重庆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

(2)刘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方法研究(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 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何 (4)

3.2 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 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方案 (11)

4.2 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 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设计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公交车扶手改善的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大部分城市市区人口密集,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人们对公交车的性能、技术水平、乘座舒适性、车内装置、环保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公交车的设计还没有让人们感到满意,特别是在车内扶手这一方面。公交车乘客经常要保持站姿,站立的乘客要抓住扶手或者横杆。目前,我国常有关于公交车扶手横杆高度不当给乘客带来不便的报道。本文主要以公交车扶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人因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目前的公交车扶手,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各种新改善方案。

关键词:城市公交车、扶手、人因工程学、改善、人性化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坐公交车出行,而公交车内环境缺少人机设计,由此带来了很多问题,扶手设计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公交车扶手的设计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1.高个子不碰头,矮个子够得着;2.舒适抓握。很多

市民都有体会,交通高峰时公交车几乎车车爆满,坐公交车简直就是苦行修炼,其中体会最深的是抓不到扶手,没有扶手可抓,所以有必要探讨下公交车扶手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市民服务。本文通过分析人因工程学中人体相关尺寸及乘客使用扶手的习惯,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到目前公交车扶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交车扶手的人因工程学分析和改善。

2、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常有关于公交车扶手横杆偏高给乘员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的报道。出现乘员无法够到扶手或拉扶手时人体处于极度拉伸的现象,尤其是女性乘员。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人男子(18—60岁),女子(18—55岁)的身高均值分别大致为1671.5mm,1565.2mm,西南地区身高均值分别低于全国标准为24.5mm,19.2mm.若再考虑西南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的差异,现今,这一身高差距将大于上述的24.5mm,19.2mm.我国现行的公交车扶手高度设计多以全国均值为标准,这种设计显然不适宜西南地区乘员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寻求适用于西南地区的公交车扶手设计具有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扶手是公交车内饰主要部件,不仅因为其数量多占用车内空问大,更是因为大多数站立的乘客需要抓住扶手,以保持稳定的站姿。而根据人因工程学分析,扶手设计主要考虑人体立姿垂直手握高度,立姿侧向手握距离和手臂平伸手握距离,以及车辆运行的平均时速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涉及到伸手够东西的问题,如果采用高百分位的数据就不能适应小个子人,所以设计出发点应该基于适应小个子人,这样也同样能适应大个子人。

人因工程学

3、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本小组成员通过对城市公交车扶手进行了调研,对乘客针对城市公交车扶手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发现城市公交车扶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何

“扶手有点高,矮个子的人要抓住的话,有点难。”近日,不少乘客反映,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发现车内横杆扶手有点高,人多无座时又找不到其他好扶的地方。这些车上的扶手高度都在1.7米左右。站着的乘客,高一点的抓着车顶的扶手,但大多数尤其是女性乘客,都只能抓住车内的竖杆,或是座位靠椅。另一

类:吊环类扶手,也存在着同样的高度问题,其上端是不固定,车辆剧烈摇晃时人们会跟着摆动,并且吊环顶部的固定并不是很紧,这就存在了对乘客安全的隐患。

1700太高了

够不着

图(1)横杆、吊环扶手过高

3.2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大部分乘客表示,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基本不会抓横杆扶手,虽然能够抓到,但是还是有点费力。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乘车的人太多,根本就没地方可扶,当遇到司机急刹车时,很容易摔跤。

扶哪儿

呢?找个

位置真难

图(2)扶手紧缺

3.3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公交车扶手的一些设计不合理,乘客表示抓握不舒适,手臂很容易疲劳,不抓吧,站不稳;抓吧,简直就是活受罪(图(3)所示)。想一想,冬天冰冷的立式扶杆,令人难以抓握。以后再定制公交车辆的时候,就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考虑周全一些,多注重些细节上的改进,让乘客更舒适一些(图(4)所示)。

图(3)扶手设计不合理图(4)冰凉的扶杆

4、分析与改善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1、高个子、不碰头

不碰头即要求扶手高度应高于大多数人身高,所以取男性身高的99百分位为1814mm(男女共用,应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男性身高普遍高于女性身高,因此取男性身高99百分位)。

表1 人体身高数据

X:取99百分位身高为X=1814mm

Y:男性的穿鞋修正量,取Y=30mm

Z:公交车扶手横杆半径Z=30mm(具体半径视设计要求决定)

A:身高增长修正量A=14mm

所以满足高个子乘客不碰头,要求横杆中心距离车内地板高度为h≥X+Y+Z=1814+30+30+14=1888mm。

扶手中心距离车内地板高度为

H≥X+Y=1814+30+14=1858mm。

2、矮个子,够得着

扶手杆属男女通用的产品尺寸设计,舒适抓握即要求扶手应保证被大多数人抓得到且舒服抓握,所以取女性的5百分位(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女性身高普遍低于男性,所以取女性的5百分位)。

表2 立姿双手举起时的高度

X:女性立姿双手功能上举高5百分位X=1741

Y:女子的穿鞋修正量:Y=30mm

Z:人体身高增长修正量Z=14mm

A:人体上举功能高与人体舒适抓握扶手高度相差量。(同样2个在使用扶手杆的人体模型,自然状态姿势比立姿双手功能上举高姿势要更舒服。)取A=150mm

所以满足乘客抓的到,要求扶手中心距离车内地板高度为:

H≤1741+30+14-150=1635mm

3、综上结论:本着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从数理统计中95%的概率置信度出发,得出:适用于公交车扶手横杆中心高度为1 800 mm,吊带手环的中心高度为1 600 mm,才能尽大限度的满足乘客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

4、同样,在满足高个子不碰头的基础上,我们设计扶手的目的就是用来抓,故而抓得到同样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公交车出事故,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有的乘客个子小,抓不到扶手,而导致在公交车开停时立姿不稳,摔倒或压在其他乘客的身上,从而引起了受伤事件的发生。下图(4)所示为公交车扶手的位置范围。

图(4)扶手位置范围

4.1.2改善方案

方案一:在公交车内应该适当多增加一些竖直的扶手,取消吊环或者减少其数量,将顶盖扶手的高度设置为1800mm,现在年轻人一般个头都在1米8左右,这样高的年青人可以抓顶盖扶手,个矮的人则可以扶竖直扶手。由于扶手都是固定的,可以减少来自车体的摆动,如图(5)所示。

图(5)横竖杆结合

方案二:西南地区公交车扶手采用横杆加吊带手环设计,两者的中心设计高

度分别为1800mm,1600mm,该设计能达到满足西南地区成人中95%的乘员对扶手高度要求的目标。由上文分析的扶手高度数据可得到吊环最适宜的高度,设计出高低相间的吊环。从横杆一端开始每隔0.5m,按“低低高”的顺序配置扶手,即每三个扶手中有两个是距地面高度为1600mm的扶手,一个距地面高度为1860mm的扶手。这里做出的修正主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身高较低,故而低扶手与高扶手的配备比为2:1。如图(6)所示。

图(6)高低拉环

4.2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方案一:在车门处的扶手上应该加一些三杆弯状的扶手,以便人们上下车可以扶,而且能增加可以扶的人数,如图(7)所示。

图(7)

方案二:在公交车内增加图(8)这些不同形状、高度的扶手,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身高,年龄的乘客,而且可以增加可扶的人数,这样即便是在上下班高

峰期,也不用担心没地儿可扶了。

图(8)各种形状的扶手

4.3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在人机设计中,人体舒适度也是一种必需考虑的因子。公交车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时由于局部静态施力,容易引起疲劳,导致手臂肌肉酸疼。定制公交车辆的时候,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考虑周全一些,多注重些细节上的改进,让乘客更舒适一些。

方案一:横杆采用螺旋形设计(如下图(9)所示),同以前的普通直横杆相比,这样的横杆设计增加了立姿稳定性,让乘客感觉更舒适。

图(9)螺旋形公交扶手

方案二:冬天光滑的立式扶杆很冷,摸起来不舒服,采用塑料的又担心扶杆的材料可承受的负荷不够,加上布质又怕夏天时,手闷热。故而可采用在原来的铁杆上加上可拆卸式的防滑布(为了安全采用单杆布置),如图(10)所示,或将手握取得那一部分光滑的立式扶杆改用质感舒适的材质,图(11)。

可装卸式

防滑布

图(10)可拆卸式的防滑布图(11)质感舒适的材质

方案三:对于扶手,由于长期抓握,故而对其舒适度要求也较高,可以采用较粗的带透气孔的塑料圆环,如下图(12)所示。

图(12)圆环吊环

5、改进方案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各个改进方案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最后结果如下:

1、采用横竖杆结合的方式,立式扶杆采用单杆布置,材质为带凹凸的铁柱,配备可拆卸防滑布,在冬天套上。

2、适用于公交车扶手横杆中心高度为1 800 mm,吊带手环的中心高度为1 600 mm,才能尽大限度的满足乘客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

3、采用高低结合的吊环,这里做出的修正主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身高较低,故而低扶手与高扶手的配备比为2:1。

4、在公交车内增加一些三杆弯状的扶手或不同形状、高度的扶手,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身高,年龄的乘客,而且可以增加可扶的人数,这样即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也不用担心没地儿可扶了。

5、横杆采用螺旋形设计,这样的横杆设计解决了由于局部静态施力,容易引起疲劳,导致手臂肌肉酸疼的问题,而且它还增加了立姿稳定性,让乘客感觉更舒适。

6、在原来的铁杆上加上可拆卸式的防滑布(为了安全采用单杆布置),或将手握取得那一部分光滑的立式扶杆改用质感舒适的材质。

7、扶手环采用较粗的带透气孔的塑料圆环的结构。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B 一、单选题 1. (4分)下列有关混凝土强度及强度等级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 A. 混凝土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10~1/20,且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比值有所降低 ? B.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15~C80,划分为14个等级混凝土 ? C. 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标准养护条件是30±2℃ ? D. 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标准龄期为28天 得分:4 知识点:混凝土强度 答案C 解析2. (4分)在下列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中,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湿润角θ≤90°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 ? B. 石蜡、沥青均为憎水性材料 ? C. 材料吸水后,将使强度和保温性降低 ? D. 软化系数越小,表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得分:4 知识点:材料与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3. (4分)下列有关外加剂的叙述中,哪一条不正确 ? A. 氯盐、三乙醇胺及硫酸钠均属早强剂 ? B. 膨胀剂使水泥经水化反应生成钙矾石、氢氧化钙,从而使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 ? C. 加气剂可使混凝土产生微小、封闭的气泡,故用于制造加气混凝土 ? D. 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外加剂严禁用于使用直流电的结构以及距高压直流电源100m以内的结构 得分:4 知识点:外加剂 答案C 解析4. (4分)混凝土承受持续荷载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变形称为() ? A. 弹性变形变 ? B. 徐变 ? C. 应变 ? D. 残余变形

得分:4 知识点:混凝土 答案B 解析5. (4分)当材料的孔隙率增大的时候,以下哪些性质一定下降 ? A. 密度、表观密度 ? B. 表观密度、抗渗性 ? C. 强度、抗冻性 ? D. 表观密度、强度 得分:4 知识点:孔隙率 答案D 解析6. (4分)加气砼所采用的加气剂多为()。 ? A. 松香胶泡沫剂 ? B. 磨细铝粉 ? C. 氯化胺 ? D. 动物血加苛性钠 得分:4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3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C 一、单选题 1.(4分)合理砂率是指在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用混凝土拌和物获得( )流动性,同时保持良好粘聚性和保水性的砂率值。 A. 最大 B. 最小 C. 一般 D. 不变 得分:4 知识点:砂率 答案A 2.(4分)下列哪一种玻璃的保温节能效果最差? A. 毛玻璃 B. 热反射玻璃 C. 光致变色玻璃 D. 吸热玻璃 得分:4 知识点:玻璃 答案A 3.(4分)《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限制使用下列哪一类混凝土材料或工艺? A.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 B. 超细矿物掺合料C. 混凝土现场拌制 D. 预拌混凝土技术 得分:0 知识点:国家规范 答案D 4.(4分)下列绝热材料的热阻,在相同条件下,哪一个最大? A. 加气混凝土 B. 粘土空心砖 C. 泡沫塑料 D. 岩棉 得分:4

知识点:绝热材料 答案C 5.(4分)材料按微观结构可分为 A. 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B. 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 C. 承重材料、非承重材料D. 晶体、玻璃体、胶体 得分:4 知识点:材料的结构 答案D 6.(4分)试分析下列哪些工程不适于选用石膏制品。( ) A. 吊顶材料 B. 影剧院的穿孔贴面板 C. 冷库内的墙贴面 D. 非承重隔墙板 得分:4 知识点:石膏 答案C 7.(4分)下列哪一项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最合适? A. 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尺寸大到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水化热引起的体积变化的构件 B. 建筑物的基础、大坝等体积达到几十立方米以上的工程 C. 大型建筑物的基础、大坝等尺寸达到几十米以上的工程 D. 可以采取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得分:4 知识点:大体积混凝土 答案A 8.(4分)下面关于材料硬度与强度的内容,哪一项是错误的?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WTT 摘要:本文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即:材料种类上抓大放小、有重有轻;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法;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运用对比的方法;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注重课程教学资料与实验室的建设;强化做习题的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等,较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教学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46-0099-02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同于数、理、化及力学等课程,具有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各章自成系统;公式的推导或定律的论证和分析少,定性的描述或经验规律的结论多;概念多、术语多、涉及学科较多等特点,内容平淡枯燥,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因此教师难讲,学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1]。为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课程组经过长期、深

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出课程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 一、材料种类上抓大放小、有重有轻 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讲述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核心重要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等,这些也正是课程的难点,复习考试也要重点加强,使学生切实掌握其精髓,突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其它材料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二、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 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抓住一个中心、两条线索讲述。一个中心就是掌握材料性质,这是学好本课程的中心环节。各种材料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广,涉及原料、生产、材料组成与结构、性质、应用、检验、验收及储存等诸多方面,教学中应突出材料的性质,而一些次要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学。掌握材料性质的两条线索是:注意了解材料性质与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决定材料性质的基本因素;注意了解材料受外界影响性质发生变化的规律,即影响材料性质的外界因素。 三、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法 本课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条文叙述,采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做消极的听众,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常州机电学院项目课程教案P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

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 程序 中断程序 2 子程序2 主程序 中断程序 子程序m 子程序1 中断程序 n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二、相关理论知识: (一)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如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用户程序,由主程序、子程序及中断程序构成。主程序在周而复始地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子程序。这种模块化的软件结构大大地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方便了用户对程序的阅读、修改及编制。 以本模块工作任务中给出的主程序MAIN (OB1)为例,在网络1(NETWORK1)中,当接点SM0.0(ONE )接通时FILTER 子程序才得以执行。 在网络6(NETWORK6)中,COOLING 子程序的执行条件是当SM0.1(SCAN-1ST )= 0并且MD14512-11-0(机床参数)= 1。用户可以通过对机床参数MD14512-11-0的设定,来决定是否激活COOLING 子程序。 在表4-11中列出了SAMPLE 程序中的所有子程序及它们的功能。 表4-11 SAMPLE 中的子程序表 表4-12 子程序调用及子程序返回指令

(二)SIEMENS PLC 802的输入/输出信号滤波原理 SAMPLE程序为不同的机床接线而设计,即任何输入点既可以按常开触点接线,也可以按常闭触点接线。所有输入输出均通过子程序FILTER(SBR62),按机床数据参数MDl4512[0],[1],[2],[3]和MDl4512[4],[5],[6],[7]进行预处理。 根据下图可以了解输入输出信号与内部缓冲寄存器之间的关系。这里SAMPLE使用标志位存储区的MB100、MB101、MB102、MB103构成了输入输出信号的内部缓冲寄存器。在SAMPLE中M100.0表示输入点I0.0;M101.2表示I1.2;M102.3表示Q0.3;M103.4表示Q1.4依此类推。而SAMPLE(实例程序)中的所有子程序均使用MB100、MB101、MB102、MB103信号,而不直接使用IB0、IB1、QB0、QB1信号。 1.输入信号有效性参数 2.输出信号有效性参数 3.输入信号逻辑参性数 4.输出信号逻辑性参数 二、相关实践知识: (一)I/O处理参数的使用背景 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在出厂时,在SIEMENS PLC 802(内置PLC)中预装了一套PLC 的用户程序——SAMPLE,该实例程序SAMPLE涵盖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全部典型控制功能。SAMPLE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子程序调用的形式集成了数控机床各种控制功能。这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的使用——只需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激活相应的功能子程序,就能迅速地建立起对整个机床的PLC控制。 SAMPLE程序使得SINUMERIK 802Se/Ce数控系统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为了适应不同机床的硬件接线(输入信号:常开接点、常闭接点;输出信号:正逻辑执行元件、负逻辑执行元件),SAMPLE 程序设计了FILTER子程序。通过I/O处理参数的设置,FILTER子程序可以将不同的输入/输出信号,转化成统一的符合SAMPLE程序要求的信号,不必修改PLC程序。

控制工程基础教案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

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6.1.2传递函数描述法 MATLAB 中使用tf 命令来建立传递函数。 语法: G=tf(num,den) %由传递函数分子分母得出 说明:num 为分子向量,num=[b 1,b 2,…,b m ,b m+1];den 为分母向量,den=[a 1,a 2,…,a n-1,a n ]。 【例6.1续】将二阶系统描述为传递函数的形式。 num=1; den=[1 1.414 1]; G=tf(num,den) %得出传递函数 6.1.3零极点描述法 MATLAB 中使用zpk 命令可以来实现由零极点得到传递函数模型。 语法: G=zpk(z,p,k) %由零点、极点和增益获得 说明:z 为零点列向量;p 为极点列向量;k 为增益。 【例6.1续】得出二阶系统的零极点,并得出传递函数。 z=roots(num) p=roots(den) zpk(z,p,1) 程序分析:roots 函数可以得出多项式的根,零极点形式是以实数形式表示的。 部分分式法是将传递函数表示成部分分式或留数形式: k(s)p s r p s r p s r G (s)n n 2211+-++-+-=Λ 【例6.1续】将传递函数转换成部分分式法,得出各系数。 [r,p,k]=residue(num,den) 2. 脉冲传递函数描述法 脉冲传递函数也可以用tf 命令实现。 语法: G=tf(num,den,Ts) %由分子分母得出脉冲传递函数 说明:Ts 为采样周期,为标量,当采样周期未指明可以用-1表示,自变量用'z'表示。 【例6.2续】创建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2 1 1 2 0.5z 1.5z 10.5z 0.5 1.5z z 0.5z G (z)---+-= +-= 。 num1=[0.5 0]; den=[1 -1.5 0.5]; G1=tf(num1,den,-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C

1. 下列有关石油沥青改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常用橡胶、树脂和矿物填料来改善沥青的某些性质 橡胶是沥青的重要改性材料,它和沥青有较好的混溶性,并使沥青具有橡胶的很多优点,如高温变形小、低温柔性好等 在沥青中掺入矿物掺和料能改善沥青的粘结力和耐热性,减少沥青的温度敏感性 树脂也是沥青的重要改性材料,它与沥青相容性好,大部分品种树脂可以用来做改性材料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树脂也是沥青的重要改性材料,它与沥青相容性好,大部分品种树脂可以用来做改性材料 2. 中砂的细度模数MX为()。 3.7~3.1 3.0~2.3 2.2~1.6 1.4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3.0~2.3 3. 胶体是由具有物质三态(固、液、气)中某种状态的高分散度的粒子作为散相,分散于另一相(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系统.它具有_______特点。 高度分散性和多相性 高度分散性和二相性 高度絮凝性和多相性 高度絮凝性和二相性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高度分散性和多相性 4. 能反映集料中各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的是() 密度 细度 级配 颗粒形状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级配 5. ()树脂属于热塑性树脂。 聚氯乙烯 聚丙烯 酚醛 (A+B)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A+B) 6. 预拌砂浆中表示预拌抹灰砂浆的符号是()。 RM RP RS RR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RP

7. 为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应选用()的材料。 导热系数大 比热大 导热系数小,比热大 比热小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导热系数小,比热大 8. 硅酸盐水泥石由于长期在含较低浓度硫酸盐水的作用下,引起水泥石开裂,是由于形成了() 二水硫酸钙 钙矾石 硫酸钠 硫酸镁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钙矾石 9.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三条试体28天抗折强度分别为7.0MPa,9.0MPa,7.0MPa,则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为() 7.0MPa 7.7MPa 9.0MPa 8.0MPa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7.0MPa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讲义10混凝土的组成材料.doc

第5章混凝土 5.1混凝土的概述 5.1.1混凝土的定义 以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必要时加入的化学外加剂、掺合料、纤维等材料)为原材料, 按比例配料、拌合、成型,经硬化而形成的具有堆聚结构的人造石材,统称为混凝土, 5.1.2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5.1.3混凝土的分类 从结构及表观密度方面进行分类 (1)按混凝土结构分 1)普通结构混凝土 2)细粒混凝土 3)大孔混凝土 4)多孔混凝土 (2 )按照表观密度分 1)重混凝土 2)普通混凝土 3)轻混凝土 4)特轻混凝土 5. 1.4混凝土材料的特点 (1 )优点 1)成木低 2)可塑性好 3)配制灵活,适应性好 4)抗压强度高 5)复合性能好 6)耐久性好 7)耐火性好 8)生产能耗低。 (2 )混凝土的缺点 1)自重大、比强度小混凝土比强度比木材、钢材小。 2)抗拉强度低、变形能力小呈脆性、易开裂,抗拉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1/10?1/20。5.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有水泥、水、粗骨料(碎石、卵石)、细骨料(砂)。有时,

loo-A 为了改善某方面的性能,需加入外加剂或掺合料。普通混凝土硬化后的宏观组织构造如图 5.1所示。 5.2.1水泥 (1 )水泥品种的选择 水泥品种的选择,需在分析工程特点、环境特点、施工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泥的性能 特点来选择, (2 )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 水泥强度等级要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适应。 (3) 水泥的技术性质 对于所选水泥品种,应检验技术性质,需满足相关要求。 5. 2. 2细骨料 公称粒径在0. 15-4. 75mm 之间的骨料称为细骨料,也叫砂。砂按来源分为天然砂、人 工砂两类。砂的技术要求主要有: (1 )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了大小不同的颗粒搭配的比例情况。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砂了总体的粗细程度 砂子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可通过筛分析的方法来确定。 砂的粗细程度可通过计算细度模数确定。细度模数根据(5.1)式计算(精确至O.ODo A + 旗 + &)-5卜 M _ (& + A + (5.1) 式中:细度模数。A 、盅、人3、人4、&、&一分别为4.751顶、2.36mm. 1.18mm 、 600 /Am 、300 /Jin 、150 /.un 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 粗砂:3. 7?3.1 中砂:3.0?2. 3 细砂:2. 2?1.6 (2 )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 3规定。 (3) 有害物质 砂中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藐盐等的含量应符合表5. 3的规定。 (4) 坚固性 坚固性是砂在自然风化和其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根据 GB/T1464-2001规定,天然砂采用硫酸钠溶液进行试验,砂样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 合表5. 4规定。 (5)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砂的表观密度大于2500 kg ? m ;,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 kg ?m 3,空隙率小于47%。 (6 )碱集料反应 指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物及环境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 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膨胀反应。 (7 )砂的含水状态 砂有四种含水状态(如图5. 4所示): 1) 绝干状态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学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郭树荣(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114133)。 土木工程材料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直接构成土木工程实体的各种材料的组成、生产、技术标准、性质、使用及检测等知识。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质量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正确的选择和合理使用土木工程材料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土建类专业人才,我校土木工程教学团队通过细化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重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构建“一主线、三层次、立体化”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主线”是在讲授各种材料时,既突出重点(以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作为教学重点),又体现“一主线”的模式。“一主线”是按照“生产原料→生产工艺→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讲解各类材料的基本知识,授课条

理分明,学生学习思路清晰,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层次”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知识点分为逐层深入的三个层次———基础知识、观察和讨论、工程案例,并使每一个知识点达到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第一层次基本知识是依据以上突出重点、体现一主线的模式讲授,并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层次观察和讨论是通过观察建设工程中某现象(或事故)、某试验或试验结果,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结果的分析讨论,既加深对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中悟,悟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思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三个层次工程案例是结合所教授的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工程案例,分析讨论工程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立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立体化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立体化的教学内容结构。首先以教材为蓝本,广泛收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其次收集图片、视频、实物样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另外制作功能强大、师生互动网络课程,作为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突出“一定位、三最新、重优化”的教学内容

项目管理授课教案

《项目管理》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文) 《项目管理》 (英文) Project Management

●授课题目:项目管理概述 ●授课类型:教师讲授 ●授课工具:多媒体 ●教学目的: 介绍项目、项目管理的概念,通过对项目管理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项目与日常运营的区别,让学生对项目管理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向学生介绍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本章基本内容包括: 1.现代与传统项目管理 1.1项目管理的发展 1.2传统项目管理发展阶段 1.3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2.项目的基本概念 2.1项目的定义与概念 2.2项目的特性: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制约性、其它特性。 2.3项目与运营的区别: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不同、工作环境与方式的不同、组织与管理上的不同。 3.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3.1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普遍性、目的性、独特性、集成性、创新性。 4.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4.1定义 4.2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

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 4.3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现代项目管理所需的项目管理独特知识;一般管理方面的知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实施管理、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管理知识、专门行业知识。 ※重点: 项目的概念及特性,这是学科入门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概念;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只有对此部分深刻理解,才能对整个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茫然。 ※难点: 对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因为从狭义上讲,这里所说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主要是源自PMI,而APM和IPMP等组织也有自己的项目管理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好地区分这几个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通过向学生提问诸如“你以前是否听说过或接触过项目”之类的问题来引出项目;然后介绍项目管理的发展史,对项目发展史的介绍以时间为轴线,从中国和国外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在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初步印象后,给出几种受到广泛认可的对项目的不同定义,并通过列举一些项目实例来分析引出项目的特性;接下来以同样的方式介绍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其特性;介绍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并进一步介绍项目管理学科与管理学及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本章思考题:“项目管理过程与一般运营管理过程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参考资料 1.吴之明,卢有杰编著:《项目管理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美]詹姆斯·哈林顿等著,唐玉宁等译:《项目变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美]杰克·吉多等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试卷及详细答案电子教案

《控制工程基础》试卷及详细答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试卷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A卷.闭卷)适用年级或专业) 考试时间 120 分钟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即:、快速性和。 2、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 于。 3、控制系统的称为传递函数。一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二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 4、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 G s,则G(s)为(用G1(s)与G2(s)表示)。 5、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Z = P - R ,其中P是 指,Z是 指,R 指。 6、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 ()105 t t g t e e -- =+,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7、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 (1) K s s Ts τ++,则其开环幅频特性 为 ,相频特性为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 ( ) A.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B.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 传递函数也有影响; C.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s 的真分式; D.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2、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3、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0 (21)(5) s s ++,则该系统的开环 增益为 ( )。 A 、 50 B 、25 C 、10 D 、5 4、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 A 、增加开环极点; B 、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 、增加开环零点; D 、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5、系统特征方程为0632)(23=+++=s s s s D ,则系统 ( ) A 、稳定; B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 C 、临界稳定; D 、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2=Z 。 6、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1c ω=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 ( )。 A 、 1011s s ++ B 、1010.11s s ++ C 、210.51s s ++ D 、0.11 101 s s ++ 7、已知开环幅频特性如图1所示, 则图中不稳定的系统是( )。

兰大网院17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C

2017秋春兰大课程作业答案---单选题 下列哪种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 A: 矿棉 B: 加气混凝土 C: 泡沫塑料 D: 膨胀珍珠岩 单选题 石灰使用时需要“陈伏”两星期以上,其目的是: A: 有利于Ca(OH)结晶 B: 使石灰浆变稠 C: 减少熟化产生的热量 D: 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单选题 钢筋在高应力作用下,随时间增长其应变继续增加的现象为蠕变,钢筋受力后若保持长度不变,则其应力随时间增长而()的现象称为松弛。 A: 升高 B: 降低 C: 加快 D: 放慢 单选题 工程中一般采用抗渗等级来表示结构物的抗渗性,是按材料在标准抗渗试验时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确定的,如某种材料试验时在0.7MPa水压力作用下开始渗水,那么该材料的抗渗等级为下列哪一个? A: s6 B: s0.6 C: s7 D: s0.7 单选题 能反映集料中各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的是() A: 密度 B: 细度 C: 级配 D: 颗粒形状

单选题 玻璃体结构的材料具有的特征是() A: 各向异性,强度较高,化学稳定性好 B: 各向同性,强度较低,化学稳定性差点 C: 各向同性,强度较高,受外力作用时有弹塑性变形 D: 各向异性,强度较低,受外力作用具有触变性 单选题 材料抗渗性的指标为()。 A: 软化系数 B: 渗透系数 C: 抗渗指标 D: 吸水率 单选题 建筑石油沥青的黏性是用()表示的。 A: 针入度 B: 黏滞度 C: 软化点 D: 延伸度 单选题 石油沥青的牍号由低到高,则沥青的()由小到大 A: 粘性 B: 塑性 C: 温度敏感性 D: (A+B) 单选题 下列有关石油沥青改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常用橡胶、树脂和矿物填料来改善沥青的某些性质 B: 橡胶是沥青的重要改性材料,它和沥青有较好的混溶性,并使沥青具有橡胶的很多优点,如高温变形小、低温柔性好等 C: 在沥青中掺入矿物掺和料能改善沥青的粘结力和耐热性,减少沥青的温度敏感性 D: 树脂也是沥青的重要改性材料,它与沥青相容性好,大部分品种树脂可以用来做改性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第1-6章.docx

绪论 本章主要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和土木工程材料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特点。 一、 目的要求: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概念、轮点、组成;熟练掌握建材的国家标准 二、 重点、难点:建材的国家标准 讲授 2016.2.29 2课时 导入新课-新课内容-课后小结-作业 导入新课:小时候玩的—身边的—房屋 一、 土木工程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品统称为建筑材料。本课程的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 筑物地基、基础、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建筑材料的分类: 1、 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无机材料又分为金属材料(钢、铁、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烧土 制品等)、金属一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 复合材料又分为无机非金属一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一有机复合材料(轻质 金属夹芯板等)。 2、 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结构材料一一用作承重构件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 功能材料一一所用材料在建筑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防水、装饰、隔热等功能。 二、 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必须有以下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具有与使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久性; 具有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量的需求;材料价廉。 建筑环境中,理想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轻质、高强、美观、保温、吸声、防水、防震、防火、无毒和高效节能等特 点。 三、 技术材料的类型 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 1、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代号GB )、推荐性标准(代号GB/T )O 2、 行业标准 如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代号JGJ )、建筑材料行业标准(代号JC )等。 3、 地方标准(代号DBJ )和企业标准(代号QB )。 标准的表示方法为: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和批准年份。 小结:1、建筑材料的分类: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按材料的使 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2、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代号DBJ )和企业标准(代号QB ) 作业:土木工程材料的怎么分类? (P4. 1) 三、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视频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时间 六、 教学时数 七、 教学步骤 八、 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土木工程材料》 课程调研论文 题目: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现状与前景 教师: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11.15

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土木工程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无论在性能、质量还是经济方面,土木工程材料的使用对建筑物都有着重要影响,工程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及报废后的拆除等过程均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断产生废弃物,这些问题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不断发展的同时,土木工程材料也需要不断进步和改善。本文就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调研对材料中的钢材作出设想和讨论。 关键字: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前景钢材 土木工程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土木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土木工程材料是所有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简单说就是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和制件。土木工程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的外观、质量以及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自然资源被无节制的开发,资源面临枯竭,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如何能在建材使用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1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土木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的高楼大厦、

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在桥梁工程发面,我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得成就。在宽阔的长江、黄河、珠江上相继建设起了多座跨江大桥。有多座桥梁居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排名之首,广州的丫髻沙大桥为跨度最大的中承式钢。除此外,我国的海底隧道工程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粤、港、澳海底隧道现也正建设中。 在公路和铁路建设工程方面,截至2000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20年内增加了35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336公里,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87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我国的交通建设除了在数量上的提升外,在工程技术和施工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青藏铁路的建成使用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在水利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兴建大中小水库8.6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0亿m3,建设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达7000多亿元。我国先后建成了青海龙羊峡大坝、四川二滩大坝等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820万千瓦,超过了伊泰普水电站而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的数量、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就要求更多的建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单是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城市建筑尤其是房屋建筑,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口的增多,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水土、空气污染的发展难题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必须肩负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完整版)控制工程基础(第一章)

辽宁科技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 任课教师:杨光 开课系部:机械学院 开课教研室:机制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度第1学期

教学内容备注 一、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论研究机械工程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1、系统(广义系统):按一定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 2、动力学问题:系统在外界作用(输入或激励、包括外加控制与外界干扰) 下,从一定初始状态出发,经历由其内部的固有特性(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所 决定)所决定的动态历程(输出或响应)。这一过程中,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 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为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上式中y(t)为微分方程的解,显然它是由系统的初始条件,系统的固有特性,系统的输入及系统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决定。 对上例,需要研究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从1868年马克斯威尔(J.C.Maxwell)提出低阶系统稳定性判据至今一百多年里,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或古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阶段:大系统控制兴起和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智能控制发展阶段。 经典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等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装备,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1868年,马克斯威尔(J.C.Maxwell)提出了低阶系统的稳定性代数判据。 ?1895年,数学家劳斯(Routh)和赫尔威茨(Hurwitz)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高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即Routh和Hurwitz判据。 ?二战期间(1938-1945年)奈奎斯特(H.Nyquist)提出了频率响应理论 1948年,伊万斯(W.R.Evans)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形成了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要方法的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特征: (1)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即用于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2)只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反馈控制系统; (3)只讨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对系统的外部描述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 由于经典控制理论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只注重系统的外部描述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随着航天事业和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线性代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法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迅速发展起来。 1954年贝尔曼(R.Belman)提出动态规划理论 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提出极大值原理 1960年卡尔曼(R.K.Kalman)提出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在数学工具、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不仅能提供系统的外部信息(输出量和输入量),而且还能提供系统内部状态变量的信息。它无论对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或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或多变量系统,都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当今世界,控制技术无处不在,世界随处可见控制与反控制。 控制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是多种技术的融合。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B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B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_B 一、单选题 1. (4分)下列有关混凝土强度及强度等级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混凝土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10~1/20,且随着混凝土强度 等级的提高,比值有所降低 B.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混凝土强度等 级从C15~C80,划分为14个等级混凝土 C. 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标准养护条件是30±2℃ D. 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标准龄期为28天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混凝土强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2. (4分)在下列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中,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湿润角θ≤90°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 B. 石蜡、沥青均为憎水性材料 C. 材料吸水后,将使强度和保温性降低 D. 软化系数越小,表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材料与水的关系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3. (4分)下列有关外加剂的叙述中,哪一条不正确 A. 氯盐、三乙醇胺及硫酸钠均属早强剂 B. 膨胀剂使水泥经水化反应生成钙矾石、氢氧化钙,从而使混凝土 产生体积膨胀 C. 加气剂可使混凝土产生微小、封闭的气泡,故用于制造加气混凝 土 D. 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外加剂严禁用于使用直流电的结构以及距高压 直流电源100m以内的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外加剂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4. (4分)混凝土承受持续荷载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变形称为() A. 弹性变形变 B. 徐变 C. 应变 D. 残余变形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混凝土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5.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摘要:指出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案例式教学的内涵和实施步骤,探讨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最后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深层次剖析,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0-02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和提高适应能力。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的培养思想,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控制工程基础”设为全院所有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全面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理论严谨,系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该课程不仅可以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是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看到的是

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高深的理论失去信心。二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讲授式教学,虽然逻辑严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见全貌,并且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三是笔者所在工程院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同于控制专业的学生,通信、电气等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与本专业没什么关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改革。其中,案例式教学就是一种运用日益广泛且相当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中合理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加深学员对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其定义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一套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1]学员在案例处理中,运用课程所学的“源知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解决问题,在参与中理解、探索出“衍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业:86-96-96

一单选题 1. 下面关于外加剂的叙述中,哪一个不正确? 氯盐、三乙醇胺及硫酸钠均属早强剂 加气剂可使混凝土产生微小、封闭的气泡,故用于制造加气混凝土 膨胀剂使水泥经水化反应生成钙矾石、氢氧化钙,从而使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 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外加剂严禁用于使用直流电的结构以及距高压直流电源100m以内的结构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0.0 用户解答: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外加剂严禁用于使用直流电的结构以及距高压直流电源100m以内的结构 标准答案:加气剂可使混凝土产生微小、封闭的气泡,故用于制造加气混凝土 2. 木材可分为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木材称为软木材,是土木工程中的主要用材,下列哪一个不是针叶树种? 松树 柏树 杉树 水曲柳树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水曲柳树 标准答案:水曲柳树 3. 在下列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中,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湿润角θ≤90°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 石蜡、沥青均为憎水性材料 材料吸水后,将使强度和保温性降低

软化系数越小,表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软化系数越小,表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标准答案:软化系数越小,表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4. 下列有关混凝土和易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搅拌、运输、浇捣成型,并获得质量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一项综合技术性能 通常用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项内容来表示和易性 流动性测定方法最常用的是坍落度法和维勃稠度法 坍落度法适用于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坍落度法适用于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 标准答案:坍落度法适用于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 5. 下列三种材料的抗拉强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请作出正确的选择: 花岗岩、松木(顺纹)、建筑钢材 松木(顺纹)、花岗岩、建筑钢材 松木(顺纹)、建筑钢材、花岗岩 建筑钢材、花岗岩、松木(顺纹)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花岗岩、松木(顺纹)、建筑钢材 标准答案:花岗岩、松木(顺纹)、建筑钢材 6. 烧结普通砖的强度等级评定,当δ>0.21时,采用()。 强度最小值和强度平均值 强度最小值和强度标准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