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以下为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宗教和家庭传统掌握知识技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成为主流教育思想,推崇文化。

3.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封建大一统制度下,严格控制教育,以培养文臣武将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并存,学术涵盖广泛。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传统,设立官办学校,科举制度成为主流。

6.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成为儒家教育的重点。

7. 科举制度:在唐宋元明清五代时期流行,选拔文武官员。

二、中国近代教育史1. 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为传统教育的体系带来改革和创新。

2. 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接续和逐步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 1912年设立首都大学堂,标志着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开端。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被重新组建。

5. 五年规划: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后面的教育规划),组建起教育新体系。

6. 教育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师资短缺、教育多元化等问题,开展了义务教育、高教改革、留学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

三、西方教育史1. 古代希腊教育:发展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哲学、文学、体育、音乐等为主。

2. 古罗马教育:依靠奴隶、特殊职业教师和家庭传统,强调掌握拉丁文和传统文艺。

3. 中世纪教育:在基督教影响下,有了维护天主教会利益的修道院学校和由城里富商等资助建立的大学。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视人文主义,推崇复兴精神,重新审视古典文化。

5.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和普及教育。

6.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由于科学技术、工業化和国家教育的发展,教育体系得到了强化。

7. 现代教育:链接了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培养全人类的公民和领袖提供了更好机会。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士人文化的传承,早在商周时期,书写文字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

据史书记载,周朝已有“上书戒背:下书责罪”的制度,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教育就已经确定下了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此后,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问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富、地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教育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

比如,乘车受学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射箭是大夫和士兵的专业技能,而百家争鸣则成为了学士们的科举考试和主要资源。

自秦汉时期至元末,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了较为成熟的状态。

这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便是科举制,也就是文化考试。

这一制度带动了中国士人文学、语言、数学以及政治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此之前,“诸子百家”的兴起颇有声势,这个时期许多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等提供了巨大帮助。

此后,中国教育逐步走向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二、西方教育发展西方教育的发展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公立学校的建立。

在中世纪之前,学校基本都是由宗教团体负责,对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早已经没有了社会意义。

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公立学校得以开始自己的发展。

在此之后,欧洲虽经历了战争、工业化等复杂过程,但教育一直保持着初衷,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已经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文艺复兴运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欧洲14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类本身,观察、探究人类本性,并将这些探究结果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3.孟子认为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

4.原为养马、习武场所,后成为夏代发展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的是校。

5.荀子的讲学活动主要是在稷下学宫,荀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大儒。

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化性起伪、虚一而静、兼陈中衡、天地君亲师。

荀子的教师论。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师视为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2)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

故教师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

(3)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6.先秦私学中墨家教学内容主张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对待传统文化,儒家的态度是述而不作。

7.八股取士起自明代。

8.中国私学产生于春秋中后期。

9.“文翁兴学”是在西汉。

10.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急就篇,11.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太学。

12王守仁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

13.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4.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5.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干部教育第一。

16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倡行者是邰爽秋。

17.以"察举制"为选士制度的朝代是汉代。

18.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19.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学事为主,并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

20.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

21.近代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陈鹤琴。

22.《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蔡元培。

23.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类、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认为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提出以下重要原则: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7、苏格拉底教学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基本分为三步骤: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所以它又被称为“产婆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是指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制”。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

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普遍。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特点①各国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主要面向贵族、奴隶主等社会上层子弟开放②教育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品格教育,既满足了各级官吏培养者③教育类型和教育机构多样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行,不同类型的学校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教育需要④教育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实施个别教学,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和讲授方法开展教学,盛行体罚⑤教师常由僧侣和官员等出任,社会上尊师重教之风盛行,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比较比较:代表了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雅典:和谐教育的开端。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政治家&商人)。

(3)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价值与意义:追求真理,认识自己(二)论教育目的:有政治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政治家(三)论美德与知识: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美德可教(美德由教育而来)(四)苏格拉底方法:对话、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哲学王)(二)论教育任务:学习即回忆;灵魂转向,追求善的理念(三)学校教育阶段:学前-普通-智慧-理性。

(“寓学习于游戏”)另:取消家庭教育、实行儿童公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论城邦的教育职责:培养有道德和文化的公民(二)论灵魂与教育:身体-情感-理性(柏拉图: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三)论年龄教育分期与教育阶段(灵魂发展的先后次序):植物的灵魂,身体教育;动物灵魂,情感和道德教育;理性灵魂,智育。

倡早教(含胎教),学前以游戏为主;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阿卡德米-大学;女性教育西塞罗论优秀雄辩家的素质良好的天赋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高尚的道德品质(雄辩即德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2)教育内容:道德、知识、雄辩技巧(3)其它: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反对体罚骑士教育背景:采邑制、十字军东征性质:家庭教育;效忠封建领域的忠勇武士内容: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骠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教育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

7岁前,其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

7岁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级把儿子,一般为次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

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一直到14、15岁。

这一阶段又称礼仪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从14、15岁开始,21岁时结束,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侍从还要侍奉领主和主妇。

该阶段结束后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意义P2641.人本主义(儿童天性)2.古典主义(古典作品)3.世俗性4.宗教性(反教会不反宗教)5.贵族性公学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洪堡的大学理念/大学改革P282(再整理)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弱化神学强化自然科学;重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原则)新式大学重视学术研究和教学,倡导教学自由和科学研究,在教学科目和方法上有重大发展。

但学术研究还没有成为大学的基础,仅仅是一种附属功能。

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教育P2911.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1871,文部省)2.初等教育得以普及(1907,97.3%)3.中等教育得以发展(实业教育&基础教育;寻常中学&高等中学)4.新式大学得以创办(东京大学等)另:1890,《教育敕语》,忠君爱国,富国强兵;国家主义、军国主义。

(日本近代教育总纲领)泛智论P295(自己整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育的内容:周全教育(“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萃的总和”“百科全书式”)→智力、道德、宗教教育的对象:人人都应接受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P2981.核心:回归自然(消极),培养“自然人”→ ①在自然中;②遵循自然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独立、平等、自由和自食其力)3.自然教育的内容:①自然的教育;②人的教育;③事物的教育。

4.自然教育的实施①婴儿(0-2):身体养护、锻炼②儿童(2-12):感官训练,继续发展身体;反对智育和德育;自然后果法;反对读书③少年(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在实际活动中自觉学习④青春期(15-20):回到城市,进行道德教育;自爱-他爱-博爱;宗教和道德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化P302(教育要建立在心理活动和房展的规律上)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2.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儿童主体性培养)教学阶段论+三中心P308赫尔巴特教学阶段,三中心是什么赫尔巴特十分重视教学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道德的重要渠道。

结合其官能心理学中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

他认为,教学分为四个形式阶段:第一,明了。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注意”。

在这种静止的专心状态下,学生能够看清楚各种事物。

教师则应运用提示的教学方式,将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混乱的事物分离出去,或将教材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使学生可以逐一进行理解。

在提示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或求助于实物和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第二,联想。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期待”。

学生在上一阶段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融合,形成一般的观念。

教师则采用分析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进行自由的交谈,将儿童脑海中逐渐累积的教材知识分解为较细微的内容,逐步显示事物的特征。

分析教学是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第三,系统。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探求”。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前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处于“探求”的心理状态。

教师则应采用综合教学,通过采用谈话指导、讲解概念和定义、要求学生课前复述、复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将获取的新旧观念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方法。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行动”。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运动状态的“审思”中,不断练习,使模糊、混乱的观念重新纳入知识系统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教师则指导学生通过活动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这样不仅新旧观念得到了检验和巩固,还可以更好的吸收新知识。

杜威的教育思想P331(大简答)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1.学校要与社会生活和变革相联;2.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做中学(活动课程)(一)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内在条件&外部条件;反对卢梭的自然生长观点。

既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也是民主主义社会的条件。

(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做中学)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二、教育的目的(一)生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身的目的。

”“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二)指向人的教育目的民主的教育&民主的社会人的素质:公民素养、思维方法、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三、课程与教材(一)传统课程的不足由前人间接经验构成,不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经验。

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人类经验拆分成各种门类的学科,使儿童对世界认识的全面性。

社会精神匮乏,缺乏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二)做中学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四、思维教学法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五、道德教育新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合作精神在社会情境中进行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国防教育法》背景+内容背P353美国《国防教育法》简答背景内容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引起美国社会极大震惊,这表明美国在”官战”中正在输给苏联。

美国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多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学收教育水平的低下,并强烈要求改革美国学校教育。

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件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该法令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教学。

加强实验室、视听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师资水平。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为实现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地区应建立专门领导机构,以培养更多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3)加强“天才教育”。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培养拔尖人才。

(4)增拨教育经费。

增拨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增加学生贷款,加强“新三艺”教学,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促进天资优越学生的培养,增添现代教学设备,改善职业教育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在20世纪20-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