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简答: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考笔记⾃考资料科⽬: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1.2.“虞庠之学”2.1.校2.2.“六艺”3.1.⽂⼠3.2.五伦3.3.《⼤学》3.4.《学记》4.1.书同⽂4.2.⾏同伦4.3.颁挟书令4.4.黄⽼之学4.5.焚书坑儒4.6.⽞学4.7.汉代“太学”4.8.汉代“宫邸学”4.9.鸿都门学4.10.国⼦学4.11.国⼦监4.12.隋朝监属五学4.13.六学⼆馆4.14.学⽥制4.15.三舍法4.16.升斋积分4.17.社学5.1.三纲五常5.2.“必仁且智”5.3.《上仁宗皇帝⾔事书》5.4.《进学解》5.5.《三经新义》5.6.朱⼦读书法5.7.⽩⿅洞书院揭⽰5.8.⼋股⽂6.1.马礼逊学堂6.2.宁波⼥塾6.3.魏源6.4.洋务教育6.5.《劝学篇》6.6.中体西⽤6.7.癸卯学制6.8.严复6.9.梁启超6.10.维新教育7.1.《对于教育⽅针之意见7.2.壬⼦⼀癸卯学制7.3.⼤学院制7.4.国⽴幼稚师范学校7.5.庚款兴学7.6.留法勤⼯俭学7.7.国⽴中学7.8.抗⽇军政⼤学7.9.黄埔军校7.10.陈鹤琴1-1.智者1-2.“七艺”1-3.“苏格拉底法”1-4.“⼗⼆铜表法”1-5.亚⾥⼠多德1-6.柏拉图1-7.西塞罗1-8.昆体良2-1.教会学校2-2.修道院学校2-3.⼤教堂学校2-4.堂区学校2-5.宫廷学校2-6.骑⼠教育3-1.⽂艺复兴运动3-2.“快乐之家”3-3.伊拉斯谟3-4.《巨⼈传》3-5.蒙⽥3-6.马丁·路德3-7.加尔⽂3-8.耶稣会4-1.⽂法学校4-2.公学4-3.“学园”4-4.“星期⽇学校”4-5.“导⽣制”4-6.“新⼤学运动”4-7.《国家教育论》4-8.《费⾥教育法》4-9.巴西多4-10.柏林⼤学4-11.贺拉斯·曼4-12.《⽑雷尔·拨地法》4-13.昆西教学法4-14.福泽喻吉4-15.《学制令》5-1.《⼤教学论》5-2.泛智教育5-3.《教育漫话》5-4.“⽩板说”5-5.《爱弥尔》5-6.《林哈德和葛笃德》5-7.《普通教育学》5-8.《⼈的教育》5-9.“恩物”5-10.《教育论》6-1.现代教育制度6-2.现代学制6-3.现代教育⾏政体制6-4.教育系统6-5.综合中学6-6.双轨制7-1.“新学校”7-2.蒙台梭利。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1、《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
2、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荀子。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4、古代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6、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程朱理学。
7、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8、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八股文。
9、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10、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1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12、提出“产婆术”的古希腊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3、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14、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爱弥尔》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6、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1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18、三大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黔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19、墨子:墨翟。
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约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间。
基本上生活、活动在战国初年。
20、存天理、灭人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说的“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所说的“人欲”,则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的心。
要实现道德教育“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常见名词六艺教育: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
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文教制度(包括西文、西艺和西政等重要内容)。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
“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
23. 新式学堂分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4.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
时务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
2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并将原国子监并入。
26.中体西用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中制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27.2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习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28.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29.1912年蔡元培《对于新的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废除了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的核心,赋予了德育以自由平等亲爱的资产阶级观念,把美育列入其中. 30.1927年蔡元培决定以大学院取代教育部法案名称《提议设置大学院案》《大学院组织法》;1927年10月蔡元培任校长,北洋政府先后更换教育总长三十人。
31.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招收女生。
32.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秋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创办了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33. 1926年10月"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做实验区。
34.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规模小,设备简陋。
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以学习拉丁文为主。
35.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巴黎大学是北方型大学的代表,是在12世纪初在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36.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被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先生大学”。
37.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其中主要包括: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38.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
事实上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引发西欧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变革。
39.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变革。
在他任教育部长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
40. 1900年,颁布的“基尔法令”规定,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与文科中学的毕业生一样具有升大学的资格。
同时,一批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新型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学科领域的高等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
41. 1968年“五月风暴”引来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标志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或“富尔法案”,其中心原则是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原则。
42.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43.新传统派教育理论的三个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
其中要素主义派影响最大,他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坚决主张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展的根本要素。
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着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羁绊。
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
他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教师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他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他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样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友谊。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
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
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美育方面,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
在美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他对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美育时,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
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
在劳动教育方面,他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
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获得教育效果,就必须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的分配这种价值。
在教育管理方面,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养,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
他还明确提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教育者、好教师。
”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他坚持做到(1)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的研究总结自身的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
(2)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的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
(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1. 1951年学制的主要内容?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是:a.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b.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
d.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应在全面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
2. 1958年学制改革的特点?A. 受极“左”路线影响,似乎修业年限越短越革命越好,课程越少越浅越好,甚至用领袖语录,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科学技术课程。
B.搞群众运动,缺乏科学,严肃的态度和方法,导致学制呈现出混乱状态。
C.实行推荐免试入学,降低入学条件和标准,不仅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水平。
3. 苏格拉底法的内容?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辩论的方法。
此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a.苏格拉底讽刺。
B.定义。
再前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C.助产术。
因此,”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4.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1)教学组织形式。
他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老师对全班组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