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_陈昌来

有 学 者看 到 q 内部的复 杂 性 和 多 重 性 不 把它 们看 作 单 一 性质 的单 位 认 为 同 一 个
, ,
q
在 不 同 句 式 中可 表 达 不
,
同 的 意 义 不 同 的 意 义 在 形式 上 有 不 同 特 点 因而 有 不 同 的性质
,
.
。
这 我 们 称 之 为 多重说
“
、 。 、
,
、
,
q
的 一 面 特 点 能 表 示 动作 变化 的 趋 向 或 方 向 趋 势
,
:
、
q
”
用 在 动词 后
、
q
的 全 部意 义 0 8 期
,
q
在 有 些 场合 还 有 其 他 意 义 如 抗 战下 去
“
”
、
“
喜欢 上 文 学
“
攻下 三座
41
・
汉 语 学 习 19 9 4 年 第 2 期 ( 总 第
)
・
山头
”
、
“
说起 来 好 笑
”
、
“
这 问 题 想 来 也 不 算难
、 。
”
、
“
迷 信 开 中 医 等结 构 体 中的 q 都 没 有 趋 向意 义 仅 表 示 某种虚 化 的
”
,
、
结果 或 动作进 程 状 态 算 不 得 助 动 词 副词 或 内动 词 趋 向动 词 有 的不 好看 作 补 语 更 算 不 得 向心 结 构 的 中心
,
,
q
,
是 表 示 动作的 趋 向 方 向 趋势 等
、
、
含 有 一 定 词 汇 意 义 的词 二 是 认 为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韩国〕辛承姬提要本文在分析趋向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从而勾画出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
0 引言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动词属于这一系统?本文试图寻求答案。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
(1)但若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较容易引起争论。
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
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
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
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
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
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
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
这点与前两者不同。
那么,象“退”“入”“往”这样的动词也都表示趋向,它们是否也应该算作趋向动词呢?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动词?本文在兼顾语义特征的同时,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
一语义特征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辨别趋向动词的基础性条件。
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
比如“笑”,比如“骂”,比如“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一)向背位移趋向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
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
“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
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二)非向背位移趋向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
典型的是“上”和“下”。
论“来”、“去”的运动轨迹

98论“来”、“去”的运动轨迹张 帆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要: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同特征是“移动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
为避免叙述内容冗杂,这里只就“来”和“去”的移动义及其语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趋向动词;移动义;省略;虚化一、概述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趋向动词研究主要体现在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并一步步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家族相似性”,即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
①这突破了以往以范畴来划分“类”的限制,因为范畴是封闭的。
“趋向动词”是根据[+趋向]语义来确立的,事实上,仅有这点相似性是不够的,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动词也具有[+趋向]语义,如“爬、拔、登”等,这样,趋向动词的范围就很难确定。
另外,从语法特征来看,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语,如:“太阳下去了,星星还没有出来了。
”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窜出一辆奥迪”,“窜出来一辆奥迪”,“窜出一辆奥迪来”。
所以,综合语义和语法特征,将趋向动词定义为:能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能够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
二、“来”、“去”的移动方向(一)古代汉语:《说文》时期《说文·来部》:“周所受瑞麥來麰。
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
”②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
”可知,“来”是一个象形字,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
③从语音来看,“來”和“麥”的声符正是“來”。
“來”字在甲骨文就已假借为“來往”的“來”,古书当中也一般用它的假借义。
《说文·去部》:“相違也。
从大,聲。
”④可知,“去”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来/去”两个词最早表达的空间意义是比较客观的,“来”表达“至,到达”。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标签:趋向动词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
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
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
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
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
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
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
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
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趋向动词_上_语法化初探

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蒋 华内容提要:趋向动词“上”的语义十分复杂,分别表示动词的趋向、结果、时态、语气,我们认为,“上”的语义从表示动词的趋向到结果到时态到语气,是一个不断语法化的过程。
关键词:语法化;上;趋向动词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5-0045-04 一 引言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上”归为趋向动词,其它大学教材都持同样观点,他们大都从意义出发来讨论“上”词性的归属;上述看法给我们以启迪。
“上”与动词连用,由“上”组成的词语可以用在动词短语之前,如“上车买票”;由“上”组成的词语也可用在动词短语之后,如:“乘车上班”、“打的上课”;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上”用在动词后的用法,动词与“上”组成“动词+上”结构。
对这类结构中“上”意义研究比较经典的有: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基本意义:由低处到高处引申意义:1、表示趋近立足点2、表示由开而合3、表示使某物存于某处4、表示达到了很不容易达到的目的5、表示达到了一定的数量6、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7、表示添加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的解释:1、向上2、两个以上的事物接触到一起3、附着4、得到,到手5、“上”是衬字6、进入某种状态这些研究把“上”的意义分开来研究,很是细致,给我们很大以启迪;但其所分析的意义比较复杂且缺乏系统性,从中也难以发现它们的内部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试着从趋向动词“上”的逐步虚化来研究,以期获得对趋向动词“上”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 “上”的虚化过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很多“动词+上”形同实异,表面上都是“动词+上”,而其实质却大相径庭,根据“V”与“上”的关系,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一)“上”表示“V”的趋向(二)“上”表示“V”的结果(三)“上”表示“V”的时态(四)“上”表示轻松的语气2.1 “上”表示“V”的趋向“上”表示“V”的趋向是指“上”用于动词之后,表示趋向意义。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表义丰富。
“V+趋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A+趋动”往往少有涉及。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对“A+起来/下来/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结构及语义、语用、A的选择限制、组合搭配。
标签:A+趋向动词结构语义选择限制组合搭配一、引言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X+趋向动词”表意丰富、用法灵活。
其中,“X”大部分为动词“V”,小部分为形容词“A”。
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一直是“V+趋动”结构,而对“A+趋动”结构的研究往往很少涉及或仅作为“V+趋动”的补充来论述。
“A+复趋”具有其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对它的深入分析能够促进我们对“V+复趋”以及汉语语法语义系统的观察和理解。
二、“A+复趋”的结构及语义研究我们发现,前人对“A+复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起来/下来/下去”。
这是由于趋向动词没有完成语法化的历程,在表达时间等虚义上还不太成熟,因此并非所有的趋向动词都可以和形容词结合。
这三者也恰恰是高频使用结构。
覃远雄《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1993)认为只有三种格式:S1:A+起来;S2:A+下来;S3:A+下去。
根据杉村博文(1983)①对下1、下2的划分,将S2分为:S2a:负向A+下1来[+起点];S2b:负向A+下2来[+终点]。
解释了S2有时表示起点,有时指向终点的原因,并认为S1与S2a相似。
将S3分为:S3a:负向/少数正向A+下1去[+继续];S3b:负向A+下2去[+终点]。
所以S3格式可以加少量正向形容词,且只能进入S3a中。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1994)“A+复趋”作为形容词动态化的一种,包括:“A起来”(兴发态);“A下来”(垂临态);“A下去”(延展态)。
文章认为“A+复趋”具有时间性、度量性和抽象趋向性,并比较了三者语用价值的不同。
从使用范围看,A起来>A下去>A下来。
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表现》(199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7)都将“起来”“下去”作为汉语体系统的一部分,前文又增加“下来”,认为三者是非典型的体形式。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毛丽(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是语法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本文从趋向动词出发,概要地介绍了单纯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构成和意义区别,并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关键词:趋向动词;单纯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趋向补语的教学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2一,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动词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表示趋向的,叫作趋向动词,包括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种: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X"来","去"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着眼点,"来"是叫对方向说话人的位置移动,如:老师问学生:"你来学校了吗?",说话人老师的位置是在学校;"去"则是离开说话人的位置向目的位置移动,学生的妈妈说:"你快去学校吧,老师等着你呢",说话人妈妈的位置是在家里. "上","下","进","出","回","过",以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为着眼点,如:跟人打电话时说"你快回家吧",就是以对方的位置为着眼点向目的位置"家"移动.复合趋向动词是两种位置的综合表达, 如:"进来",除了表示移动的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之外,还包含叫对方进入某一处所的意思.趋向动词除了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形容词之后,充当这个动词,形容词的补语,即趋向补语,如:爬上,滑下,走进,跳出,寄回,飞过;爬上来,跳下来,走进来,跑出去,送回去,扔过去.下面介绍几个较特殊的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意义.1.单纯趋向补语:"来","去"(1)由不及物动词加"来","去"充任补语的述补结构后边只能带一般宾语,不能带处所宾语,处所宾语要插在述语和补语之问.如: 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进来教室(X)进教室来(,/)(2)如果述语是及物动词,指人或物的宾语也可以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寄来十块钱——寄十块钱来请来一个人——请一个人来二者的区别在于,前式是陈述,表示已然行为,"寄来十块钱"表明钱已寄到,"请来一个人"表明请的人已经到了;后式是祈使,表示未然行为,"寄十块钱来"表示要求对方寄钱,"请一个人来"表示要求对方去请人,"寄钱"和"请人"两个动作都还没有发生. 2.复合趋向补语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所带宾语的位置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宾语是一般宾语还是处所宾语:一般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处所宾语只能插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即"进,出,上,下,回,过"之后,"来,去"之前.如:一般宾语:走进来一个人走进一个人来处所宾语:走进屋里来拿出图书馆去(2)宾语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无定宾语的位置比有定宾语自由, 不论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无定宾语都可以占据以下三种位置:(a)述语之后:飞了一只苍蝇进来拿了一本书进来(b)复合趋向补语中间:飞进一只苍蝇来拿出一本书来 (e)整个述补结构之后:飞进来一只苍蝇拿出来一本书而有定宾语只能在述语是及物动词的格式里出现,而且只能占据 (a),(b)两种位置,不能占据(C)的位置:(a)叫老王出来(b)叫出老王来(C)叫出来老王(X)(3)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在述语是不及物动词的格式里,有定的体词性成分不能作为宾语出现,只能作为主语出现: 那只苍蝇又飞进来了老王跑回去了","下来","下去"的意义区别 3."起来"起来","下来","下去"实际上都表示某种性状的延续,差异在于:"起来"是延续中具有起点,着重于开始,多用于积极意义;"下来"是延续中有终点,着重于结果;"下去"表示动作或状态已进行并将继续,着重于将来;"下来","下去"多用于消极意义(也有例外). 如:气氛开始慢慢缓和起来——气氛终于慢慢缓和下来逐渐响起来——一直响下去胖起来/瘦下来(去)声音高了起来/低了下来(下去)二,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1.引入在学习了"来,去"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组词,让学生熟悉复合趋向动词.采用组词的方法,用"来","去"和"上","下","进", "出","回","过"搭配组词.上下进出回过来去核对答案的时候用动作解释每个词的意思.利用讲台讲解"上来, 下去,上去,下来",老师边示范动作边造句:"我上来/下去,上去, 下来了."之后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两人根据对方要求分别示范以上四个动作;利用教室讲解"进来,出来,回来,进去,出去,回去", 请同学在教室门内外做示范;利用手势讲解"过来,过去",并请人示范.2.关于"来,去"的单纯趋向补语教学 (1)采用结构比较法:vi.+来/去+athing/aperson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vi.+aplace+来/去进来教室(X)回去学校(×) 进教室来(,/)回学校去(,/) (2)结构比较和图示法: vt.+来/去+n.vt.寄来十块钱请来一个人+n+来/去十块钱来请一个人来已经做了某事请求别人去做某事 (havedone)(asksb.todosth.inneefuture)(3)练习:A.选词填空.上下来过上来来去进进去出出来端一杯水来走大自然跑一只小狗游一条小诃踢了一个球丢教室里飞一只小鸟递只笔登山顶搬房间里爬一只乌龟掏一张车票B.改正下列句子(a)过去那家饭馆儿吃饭.(b)他的要求给我们带困难来了.(上转第187页)作者简介:毛丽,女,1980年10月26日生,汉族,四川西昌人.2004年毕业于ft.山师范学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5年,现为四)ll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汉语国1~--4~育硕士研究生.?204?_C魅h力ar中m国nga于营造一种富有激情而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让全体馆员真正树立起爱岗敬业,以从事图书馆工作为荣,以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为己任的思想.4,注重"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图书馆人本管理必须注重"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以读者为本, 是实现"一切为了读者"思想的前提,要把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懂得只有更多的读者使用图书馆,只有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信息服务,才能为图书馆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读者为本"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目的之"本".强调从读者的角度开展图书馆的工作,更能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建立合乎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源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流通机制科学合理的建立可以使书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更易满足读者的需要.对流通书库藏书的借书周期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对其中的新书,畅销书缩短借书周期,方便读者的受众需求.在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围绕服务读者借阅行为而进行的系列管理活动, 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及激励机制,有效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促进馆员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图书馆更要着力为读者创造一个优雅安静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设,又要具有施和设备要为读者着想,既要注重图书馆安静,清洁,明亮人性化设计.一进图书馆,阅览室,借书处,目录,保安,急救,失物招领处等指示当一应俱全.可以安排一个适当空间让读者在里面抽烟, 喝水,休息,清醒一下大脑,这样才能更好吸引读者来图书馆,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为读者着想,要为到馆的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读者来馆,不断延伸和扩展图书馆的影响,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馆员素质,也提高读者阅读水平和受众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接第204页)(c)走,我们找来小王.(d)他拿床头的灯下.(e)我们爬山顶上去.(f)老师送我回去家.(g)老师让小王明天带来一本书.3.关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上文所介绍的复合趋向补语结构比较复杂,在讲解的时候,只能深入浅出,分次逐步学习,或是在学生单独问问题时才能派上用场,最好还是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中去把握.这里仅作简单的引入和练习. 复合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引入时,老师边做动作边说:我走进来了./我走过来了. /我跑回来了./我走出去了.之后,老师自己做动作,让学生描述.或者学生1做动作,学生2 描述.练习:用下列词语填空: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a)把杂志放原来的地方(b)把窗户和门关,不要让他跑.(e)我的车在马路对面,你去把它开,我在这儿等你.(d)奶奶的病已经好了,今天我们要把她从医院里接.(e)墙上什么都没有,把我们的照片挂吧.(f)你从图书馆借的书都还没有?(g)你去一楼等着吧,我帮你把行李搬楼.(h)她看了我一眼就把脸转,不想再看我了.(i)爸爸在房间里休息呢,你把饭菜端给他吃吧.(j)你把身上的旧毛衣脱,穿这件新的.(k)老和尚把蜂蜜藏——了,但小和尚一找就找到了.(1)把馅儿切好以后,都放大碗里.4."起来","下来","下去"的教学.(图示法)三,结语人本理念是图书馆文化的精神载体,管理机制是图书馆文化的内部规则,服务是图书馆文化的公众形象.在创建和培养图书馆文化过程中,领导和馆员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先进文化的理念,并做到身体力行.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专班人负责策划,构建图书馆人本管理框架, 整合图书馆精神,营造图书馆人文氛围.要使图书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对内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款,对外要通过对服务质量的控制让所有读者切身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人既是主体因素又是根本目标, 加强人本管理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条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这一新理念,指导图书馆管理实践,迎接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大力构建图书馆的人本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新要求,也是广大读者的新期待,将构建图书馆的人本服务新理念变成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是图书馆为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的前提.参考文献[1]张冶理:《论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2]赵研科,莫雪梅:《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思考》,《图书馆》,2005年第5期.[3]殷黎:《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理念》,《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年第3期.[4]武继山:《关于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 2005年第2期.[5]魏云:《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7期.积极意义(起)——起来一(强调开始)下来(强调坚持到现在)f消极意义(下),下去(强调动作将继续)练习:用"起来","下来","下去"填空.(a)这个活动既然已经开展了,就要坚持开展(b)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C)我们班参加长跑的同学都坚持(d)见到信,妈妈的心才放了——(e)天热了.(f)教室里安静了.'(g)再这么热,过几天就可以游泳了.三,结语趋向补语尤其是复合趋向补语是汉语语法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要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进行,明确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难度,切不可急于求进以致适得其反.解释语法点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借助图片,符号,公式,简笔画,道具,情景,表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对比, 翻译,由学生自己解释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辅以足量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归纳和把握这一语法点.参考文献:[1]《朱德熙文集l》,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99 [2]《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现代汉语》,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armln 魅g力Ch中in国aI.18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作者:杨德峰来源:《辞书研究》2009年第06期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趋向动词的释义进行详细的考察,发现其中趋向动词的释义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问题,还有释义准确性以及用例方面的问题。
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辞书义项顺序本义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五版”)与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四版”)相比,确实有了不少的变化。
五版除体例作了一些调整外,所有词语都标注了词性,并且对四版中的释义、例句作了全面的审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对趋向动词的释义考察后,我们发现五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四版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五版中除了个别趋向动词的义项、例句略有增加或释义稍有变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五版中趋向动词释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释义准确性问题,还有用例问题等,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义项排序问题五版中趋向动词义项的排列一般遵循着由本义到引申义、由具体义到抽象义这样一个顺序,但是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例如:过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能力、数量充分(多跟“得”或“不”连用)……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来到自己所在的地方……③用在动词后,表示正面对着自己……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回到原来的、正常的状态。
“过来”的本义应该是②,①应该是引申义。
按惯例,应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但此处却先出了引申义,本义变成了第二个义项。
其他的趋向动词,特别是与“过来”相对的“过去”,都是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
二、释义用语问题释义用语不简练、释义用语不一致、释义用语缺乏协调和照应是释义用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释义用语不简练五版的释义总体上比较简练,但个别释义有些啰唆。
例如: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②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言
徐静 茜 ( 9 3 1 8 )的 《“ 向动词 ”应归属何 种词类 ?》认 趋
在 现 代汉 语 中 ,趋 向动 词是 一个 比较特 殊 的 、相对 为趋 向动词符合 “ 轻读 ”和 “ 附”两大特征 ,应看 成是 粘
封 闭 的 动 词 小 类 。 趋 向动 词 的 数 量 虽 然 不 多 ,但 使 用 频 率 “ 态 助 词 ” 。刘 叔 新 ( 9 1 的 《 于 助 词 的 性 质 和 动 18 ) 关
高 ,其语义功 能及 句法特点也相 当复杂 ,所 以在词类 中占 类别 问题 》把 “ 起来 、下来 、下去 、起 、来 、去、过来 、
有 比 较 重 要 的地 位 。 自2 世 纪 2 年 代 起 , 汉 语 学 界 就 开 始 过 去 ”看 作 “ 态 词 ”。 赵 元 任 ( 9 9 的 《 语 口语 语 0 O 形 17 ) 汉 对 趋 向动 词 进 行 研 究 。但 到 目前 为 止 , 关 于 趋 向动 词 的 性 法 》 、王 力 ( 9 5 18 )的 《 国现代 语 法 》 、 陈 昌来 (9 4 中 19 ) 质 、 范 围 、句 法 功 能 和 语 义 功 能 仍 存 在 很 大 争 议 。本 文 将 的 《 后 趋 向动 词 性 质研 究述 评 》 、刘 月华 主编 (9 8 的 动 19 ) 从这 四个 方 面对 趋 向动 词 的研 究 成 果 作简 要 概 述 。 《 向补 语 通释 》认 为趋 向动词 具 有 “ 趋 多重 性 ” 。
不论是在 广度还是 在深度上 ,现 代汉语趋 向动词研究
已经 取 得 了 很 多 成 果 , 也 依 然 有 不 少 问题 尚待 解 决 。就 趋
向补 语 通 释 》 、 周 一 民 ( 9 9 的 《 语 趋 向 动 词 规 范 向动词 的范围 、句法 功能而 言,学者们 的看法 还没达成一 19 ) 汉
语 言本体研 究
现代汉语趋 向动词研究概 述
口刘 汉 武
摘 要 :趋 向动词是现代汉语 中一个比较特殊 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 、范围、句法功能、语 义功能等四个
方 面进 行 研 究 并取 得 了不 少 成果 。 关 键 词 :趋 向 动词 性 质 范 围 句法 功 能 语 义 功 能
谈 》 。可见 ,分歧主要集 中在合成 趋 向动 词是否 能独 立充 致 ,所 以 需 要 对 趋 向动 词 进 行 规 范 ,这 是 学 者们 今 后 要 面
当谓 语 。
以 “ 来 、 上 去 ” 和 “ 来 、 拿 去 ” 为 例 , 它 们 之 上 拿 间 可 以加 上 表 可 能 的 “ / ” 以 及 宾 语 ( : 上 不 去 、 不 得 如
等 ,这 些 问题有 待 进 一 步探 讨 。
20, ( 6 2). 0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 究所词典编辑 室. 现代汉语词典 ( 0 2 2 0年
参考文献 : 增订本 )[]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z. O 3
【】 1 高名 凯. 论语言 系统中的词位 []北京 大学学报 ,1 6 , ( ) J. 92 1
实在 、 过 于 狭 窄 。 “ 向 ”不 仅 表 示 人 或 事 物 在 空 间 上 位 趋
关 于 趋 向 动 词 的 性 质 语 法 学 界 持 有 不 同 的 认 识 。黎 所 表 示 的 意 义 有 关 。 趋 向动 词 主 要 是 从 语 义 的 角 度 来 命 名 的 《 国 语 历 史 文 法 》 把 它 们 归 为 “ 动 词 ” 。 吕叔 湘 的 概 念 ,所 以 我 们 认 为 不 应 该 把 “ 向 ” 意 义 理 解 得 过 于 中 助 趋
主 编 ( 99 1 5 )的 《 语 知识 》 、 丁 声 树 等 ( 9 1 的 《 实 到 虚 的 用 法 。 尽 管 趋 向动 词 的 “ 向 ” 有 实 在 的 趋 向 汉 16 ) 现 趋
代汉语语法 讲话》把它们 作为动词 的附类 ,称作 “ 向动 意义、虚化 的趋 向意义等多种 理解 ,但其各种意义 、用法 趋 词” 。张静 ( 9 1 1 6 )的 《 谈汉语副词 的范围》则 归为 “ 词 之间却存在着无 法割断 的关系 。因此 ,我们 比较 同意趋 向
学版 ),2 0 , ( 2). 03 1
义 。我们 从各 种 词位 变体 中发 现 ,有 些词位 变 体 有待 规 [】 7曹炜. 现代汉语 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 . J 学术交 】 流,20, (2 . 03 1 )
8 胡华. 从词位到词位变体过程 中的制约因素 [] 池州师专学报 , J. 范, 比如 :语 音变体 中的异 读字 ,书写变 体中的异形字 等 f]
表 树 ( 9 1 的 《 代 汉 语 语 法 讲 话 》 、 黄 伯 荣 和 廖 序 东 进 入 新 状 态 ”和 “ 示 已进 行 的 动 作 或 已存 在 的 状 态 继 16 ) 现 ( 9 1 的 《 代 汉 语 》 、 丁 崇 明 ( 0 9 的 《 代 汉 19 ) 现 20 ) 现
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川达州 四川文理学院中文 系 6 5 0 ) 0 0 3
语 言本体研 究
三 、趋 向动 词 的 范 围 由于 语 法 学 界 历 来 对 趋 向动 词 性 质 的 认 识 有 分 歧 , 果 意 义 、 状 态 意 义 , 如 : 陈 昌来 ( 9 4 的 《 动 后 趋 19 ) 论 向 动 词 的 性 质 — — 兼 谈 趋 向 动 词 研 究 的 方 法 》 、 刘 月 华
目前 ,语 法 学 界对 趋 向动 词 的句 法 功 能: 有 一些 分 义 是 比结 果意义更为虚 化的意义 。它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时 还
歧 ,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第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简 单 趋 向动 词 和
复合 趋 向动 词 既可 以作 谓语 ,也可 以作 补语 ,如 :丁 声
从而增强 了 “ 词位 ”这 一 术 语 在 词 汇 学 研 究 上 的 实 用 性 。
[] 4 高名凯. 语言论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 . M. 9 9
[] 5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北京:商务 印书馆,2 0 M. 05
在 判 断 具 体 的 词 位 变 体 时 , 要 注 意 词 的 语 音 形 式 、书 写 形 [] 6严戎庚. 6 论词位及其共时态 Ⅲ . 新疆大学学报 ( 学人文社会科 哲 式 、 语 法 形 式 , 也 要 考 虑 词 义 ,尤 其 是词 汇 意 义 和 核 心 意
素 ” , 陆 志 韦 ( 9 4 的 《 语 的 构 词 法 》 也 持 这 种 观 动 词 的 “ 重 性 ” 的 说 法 ,把 趋 向 动 词 看 作 能够 表 达 各 种 16 ) 汉 多
点。房 玉清 ( 9 1 1 8 )的 《 词 的语法 特征 及其 分类 》 、 助
三 、结 语
“ 向”意义的动词 。 趋
[] 3武占坤 ,王勤. 现代汉语词 汇概要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 M.
版 社 , 1 83 9 .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 从 特 定 形 式 和 核 心 意 义 出 发 具 体 地 界
定词位 ,使我们 在判断词位 的实际操作过 程中有 了依据 ,
法 讲义 》认 为有2 个,刘 月华 主编 ( 9 8 4 1 9 )的 《 向补 语 趋 通 释 》则 认为趋 向动词有2 个等 ,分歧主要集 中在对 “ 8 起
去 、 拢 、 拢 来 、 开 、 开 来 、 开 去 、 到 、 到 … … 来 、 到 … … 去 ” 的认 同上 。 然 而 , “ 去 ” 只 存 在 于 一 些 方 言 里 , 普 通 话 中 并 起 不 存 在 ; “ 、拢 来 ”带 有 吴 语 的 方 言 色 彩 : “ ”在 语 拢 到 义 上 不 表 示 起 点和 续 段 、不 表 示 位 移 、 又 不 : 针 对 说 话 有 时指说话 人的主观心 理位置 。因此在没有任何语境 或上 表示 者或 动 作者 的任 何 趋 向关 系 ,在 性质 上 它 与 “ 、往 、 奔 向 ” 等 词 有 更 多 的 一 致 性 , 把 “ ”看 为 动 词 兼 介 词 较 为 到 合 理 ; “ 、 开 来 、 开 去 ”在 表 义 上 与 其 他 成 员 有 明显 区 开 别 , 不 能 归 入 趋 向 动 词 。 因此 , 我 们 认 为 趋 向动 词 只 有 2 为 基 本 结 果 功 能和 非 基 本 结 果 功 能两 种 。 齐 沪 扬 还 对 趋 向 2 个 , 包 括 “ 、 去 、 上 、 下 、 进 、 出 、 回 、 过 、 起 ”等 9 短 语 的 非 基 本 结 果 功 能 进 行 了具 体 分 析 , 认 为 这 种 非 基 本 来 个 简 单 趋 向动 词 和 “ 来 、 上 去 、 下 来 、 下 去 、 进 来 、进 上 去 、 出来 、 出 去 、 回 来 、 回去 、 过 来 、过 去 、起 来 ” 等 1 表 示 。具 有 非 基 本 结 果 功 能 的趋 向 短 语 要 比具 有 基 本 结 果 3 个 复合 趋 向动 词 。 四 、趋 向动 词 的 句法 功 能 下 文 提 示 时 , 各 种 语 言 活 动 中 的 说话 人 确 定 用 “ ” 还 是 来
语语 法 教程 》 。第二 种观 点 认 为简 单趋 向动词 可 以作 谓
语 , 也 可 以作 补 语 ,复 合 趋 向动 词 只 能 作 补 语 ,不 能 单 独
作 谓语 ,如 :朱德 熙 ( 9 2 1 8 )的 《 法讲 义 》 、李临 定 语
( 9 9 的 《 代 汉语 动词 》 、刘 月华 ( 9 8 的 《 18 ) 现 19 ) 趋
各家 所 界定 的趋 向动 词范 围 也不 一致 ,如 :张 志 公主 编
( 9 9 的 《 语 知 识 》 、 丁 声 树 等 ( 9 1 的 《 代 汉 15 ) 汉 16 ) 现 语 语 法 讲 话 》 认 为 趋 向 动 词 有 2 个 ,赵 元 任 ( 9 9 的 3 17 ) 《 语 口语 语 法 》 却 认 为有 2 个 , 朱 德 熙 ( 9 2 的 《 汉 6 18 ) 语 语 法 特 点 》 中 认 为 不应 把 “ ” “ ” 的 立 足 点 复 杂 化 。 来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