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夫子自道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夫子自道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夫子自道

夫子自道

【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

(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

(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

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

(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

(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不对

..

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

..也

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

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

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

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

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

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子路的回答显示了他重承诺、讲义气的豪勇气概;颜回的回答则显得谦虚、谨慎,很有修养;孔子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仁德”,已成为千古名句。

3.第三至六章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至六章都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好学好问,乐以忘忧,智、仁、勇。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平易,描绘出孔子超越世俗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4.理解孟子所强调的“义”的内涵。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者所强调的“义”是儒家的道义,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要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作者能有这样的抱负,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要发扬“舍生取义”的精神。

阅读课文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解析]A项,“没”通“殁”,去世。B项,“卒”,完毕、终了。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D项,“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答案] B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考查。

通假字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替代。其一是以声旁字(独体)替代同音的形声字(合体),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2.音近替代。一种是声母相同,即双声通假。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和“纳”的声母都是n,故相通。另一种是韵母相通,即叠韵通假。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与“披”因都含“皮”而通。

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1.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做到自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岁,一切都能听之入耳,并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第二》2.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道:“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论语·公冶长第五》3.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罢了。”

——《论语·公冶长第五》

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很多乐趣。不符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5.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做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第七》6.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论语·宪问第十四》7.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道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本是我所喜欢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免祸害的事情,哪有不干的呢?(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避免祸害,却不去干,由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喜欢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这种本性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着便活下去,得不着便死亡,呼喝着给予他,就是过路的饿人都不会接受;脚踏过再给予他,就是乞丐也不屑于要。万钟的厚禄如果不问是否合于礼义便欣然接受了。万钟的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着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便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 1、弟子问仁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 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教学内容:《人与文化》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 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重难点: 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 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 二、文本研读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 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翻译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 (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法超越。人即使要断绝自己(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浙江省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夫如是,,。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 6.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10.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17.子曰:“志士仁人,,。” 18.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 ,,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27.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2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是规 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背诵默写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9.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0.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二、人的起点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2.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三、仁者爱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9.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10.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论语选读原文与译文 四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选读 默写检查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 子曰:“,,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吾恐季孙之忧,,。” 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颜渊曰:“回虽不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曰:“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天下有道,。”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刑罚不中,。,。君子于其言,。”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 子曰:“志士仁人,,。” 子曰:“,小人喻于利。” 子曰:“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曾子曰:“,。,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 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损矣。” 子曰:“,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 十全注:当翻开《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时,他的第一篇附文,竟是2011年浙江省高考论语的对比阅读的原题,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附文重视一下 一、圣人务法 原文: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定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定要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几万年也造不成车轮。自然长成的直杆和圆木,既然千年万载也没有一个,那为什么大家还都能有车坐、还都能射箭打猎呢?因为应用了加上木材的工具和方法。虽然也有不经过加工就自然合用的直杆和圆木,但好工匠是不看重的。为什么呢?因为要坐车的不是一个人,射箭打猎也不是只发一箭。虽然也有不靠赏罚就能自行去做好事的人,但明君是不看重的。为什么呢?因为国法不可丧失,而所要统治的也不是一个人。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随和偶然的天生善行,而推行必然的政治措施。 二、今日知为皇帝之贵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 考题展示 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考向分析 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热点题型一以短语、成语或名句形式考查《〈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内的文化知识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的是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依法治国”。韩非子的材料虽是课外,但“依法治国”的思想在讲解“以德治国”时必有所涉及。 参考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依法治国。 技法解密1.熟识课文和标题。《〈论语〉选读》的课文是由一章章的语料构成,知道选材来自哪篇课文就知道了材料的思想文化主题是什么。可以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按课文的编排顺序作梳理分类识记。《〈论语〉选读》按主题编排把全书15课大体分为政治(1~4课)、修身(5~9课)、学习与教育(10~13课)、哲学(14~15课)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的专题。

论语(一至三章)译文

论语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