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物理问题解决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章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

第十章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

廖伯琴(2001)基于Larkin等的表征层次理论,(即表征分
为四个层次:文字表征,朴素表征,物理表征,数学表征),
展开了该理论的动态研究,分析了各表征在整个表征体系中所 占的比重,以及学生在表征时的一些特点。
物理问题表征体系的两大特征,即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动
态特征认为随着问题解决的发展依次建构不同层次的表征。静 态特征指问题解决者在各层次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动态特征 与问题解决者作业的时间有关,而静态特征则与个体表征层次 的解题策略及相关知识有关。
认知结构 分解、转换问 题 同化 解题思路
未同化 问题图景 同化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教 学的实际,提出明确问题、探求解法、实施计划、检验结论、 讨论反思的五阶段构想。 明确问题 探求解法 实施计划 检验结论 讨论反思
明确问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探求解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实施计划则是展开解题思路、构思解题步骤、实施具体运 算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 在明确了问题情景、解题思路之后,还需要相应地寻找一些解 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步骤,作出简明扼要、完整规范的推理、运 算或作图等,从而得出结论或提出假设。对于具体的问题,用 什么方法求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里提出两点要求:第一, 解题过程要规范。遵循解题规范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要求。 主要应做到:解答过程完整条理、图形表格清晰整洁、单位符 号使用统一,计算结果符合题意。第二,解题方法要精选。许 多物理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解答时不要以求得答案为惟一目 的,要有意识地从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通过比较,选出最简便、最巧妙的解法。
梁树森认为: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问题情境与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 的过程。解决物理问题要抓住如下五个关键环节: (1).识别物理现象 识别物理现象是指在充分读懂、理解题目文字叙述的基础上,抓住已给的解题线 索,形成具体问题情境的大致物理轮廓,并对解题方向做出初步判断的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包括定性 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分析物理过程是继识别物理现象之后,把环境问题转化 为物理问题的另一个关键。 (3).选择合适的方法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 之一。方法是否合适,决定了解题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解题的简捷程度。 (4).运用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个关键,又是推理计算求出结果 的必然途径。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①通过找出数量关系,给物理 模型加入定量的因素;②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③根据物理规律列出问题中物理量 间的关系式。 (5).讨论验证结果 这一过程是对原来的环境问题作出深入评价的关键,也是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是否 成功做出自我评价的环节。

认知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1)

认知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1)
最后是表征结果的输出。
知识库
新生 知识
先期 知识
无关 知识
算子 约束
设计 任务
(输入)
提取任务 信息
•厂家信息 •产品信息 •设计要求 •用户信息
搜索先期 经验
•形象功能 •公司要求 •吸引消费者 •体现创造性
确定算子
•广告设计 通用算子 •特定任务 专用算子
任务表 征
(输出)
广告设计专家任务理解过程模式图
界定含混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界定含混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 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 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 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 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 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实验五
目的:通过比较广告设计专家、新手和生手的问题表 征,研究广告设计专家的问题表征特点及过程。
任务:用30分钟为一种假想的家用机器人设计一张招 贴画形式的广告方案。
被试:专家9人;新手20人;生手20人。 材料:广告设计任务说明;引导式问卷, 口语纪录分析。
时勘,傅小兰,王辉,张侃,郭素梅. (1998). 广告设计专家的任务理 解过程。《心理学动态》, 6(1), 58-63。
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 (Simon,1986)
有时按常规方式表征的问题难以求解,但若换一个角度来表征 同一个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Simon,1991)
三、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是人对信息加以操作的办法、计划、方案, 它使人的认知活动成为有组织的有机的统一体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 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苏科八年级物理第十章压强课件

苏科八年级物理第十章压强课件

5.进行实验: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 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G G G



压力 6.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 越 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 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时,
大象的体重60000N,每只 大象的体重60000N, 60000N 脚掌面积600cm 600cm² 脚掌面积600cm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 2.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 的 重心 。 4.试一试:(1)作出图1中物体对水平地面作用力的示意 图 ;(2)作出图2中图钉对竖直墙壁作用力的示意图 ; (3)作出图3中物体对斜面作用力的示意图 。 F2 F3 F1
压力
定义 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 力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 受到的力
产生原因
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挤 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挤 地球对地球表面物体的 接触的物体互相 压,发生形变而产生, 吸引作用 发生形变而产生, 属于弹力 与受力物体接触并挤压 受力物体的物体 受力物体的表面 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 并指向其内部 地球 物体的重心 总是竖直向下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一辆坦克的质量为20t,每条履带 每条履带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每条履带 2 m2,问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分析:坦克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本身的重力,受力 分析:坦克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本身的重力, 面积为两条履带的总面积,根据公式p=求坦克行驶时 面积为两条履带的总面积,根据公式 求坦克行驶时 对地面的压强. 对地面的压强. 解:G=mg=20×103kg×9.8N/kg=1.96×105N × × × 根据P= , = 可得 根据 =F/s,F=G可得 P = F/s= G/s =1.96×105N/4m2=4.9×104Pa × × 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是4.9× 答: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是 ×104Pa. .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机械与人 10.4 做功的快慢 课件(共41张PPT)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 机械与人   10.4  做功的快慢    课件(共41张PPT)

4、变形公式: W=Pt t=W/P
5、功率的单位:瓦特(瓦)符号W千瓦(kw)
1W=1J/s,1kW=1000W,
6、1W的物理意义: 1W即1J/S,表示物体1s的时 间内做功1J。
练习
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功率70W表示机械在1s内做了70J的功.
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做功哪 个快?为什么?
-20-
-21-
4. 如图所示的是某公司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其质量为 1000kg,该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20m/s。 (1)若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15倍,求汽车牵引力的功 率。 (2)若汽车匀速行驶时功率不变,行驶5min,求汽车牵引力 所做的功。
-22-
-23-
5. 如图,为迎宾路高架桥的部分路段示意图,水平路面AB =200m、斜坡BC=120m、坡高CD=6m。搭载乘客后总重 为G=1.5×105N的公交车,轮胎与水平路面总接触面积为 0.4m2.当它以恒定功率P1匀速通过AB段时,用时t1=20s ;以恒定功率P2匀速通过BC段时,用时t2=16s。公交车在 AB段和BC段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始终是车总重的0.01倍。请 完成下列问题: (1)求出公交车静止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以及通过 BC段时的速度。 (2)公交车通过AB段时,牵引力的功率P1是多少瓦特? (3)公交车通过BC段时,牵引力的大小为多少牛顿?
-27-
-28-
7. 2007年4月28日,新型高速列车“和谐”号动车组开始驰骋 在主要铁路线上,从而拉开了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序幕 。CRH2型动车组由5节车厢组成,车组最大牵引功率为 4800kW.当列车以最大速度在平直轨道上行驶时,匀速行 驶10s通过的路程为800m。问: (1)最大速度是多少? (2)当列车以最大速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是多少?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在流体中运动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在流体中运动说课稿
2.教学难点:
(1)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流体中物体所受到的阻力和升力的计算方法;
(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理解复杂抽象概念时仍需依赖具体实例。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和动手操作类的内容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相对较低。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仍在培养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4.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索物理现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则以实际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掌握流体中运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流体中物体受力情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第十章学习活动设计九-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奥秘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第十章学习活动设计九-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奥秘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预测学生回1答.:力由于和这时运电场动力不的是恒关力,系方法—一不—适用牛,方顿法二第仍适二用。定律
学习活动设计九: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奥秘
B.微粒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根据带电粒根子受据到的带静电电力,粒用牛子顿第受二定到律求的出加静速度电,结力合运,动学用公式牛确定顿带电第粒子二运动定的速律度、求时间出和位加移等速。 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2.功能关系——动能定理 学习活动设计九: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奥秘
2.在如图甲所示的平行板电容器A、B两板上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开始时B板的电势比A板的高,这时在两板中间的电子由静止在静电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在 t=0 时,奇数圆筒相对偶数圆筒的电势差为正值,此时位于和偶数圆筒相连的金属圆板(序号为0)中央的一个电子,在圆板和圆筒 1 之间的电场中由静止开始加速,沿中心轴线
由粒子动能性的变。化量若等于初静电速力做度的功为知:v0不等于零,推导最终的速度表达式。
引导学生总结: 则金属圆筒的长度和它的序号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第n 个金属圆筒的长度应该是多少?
B.只有E≤ 时,小球才能沿斜槽运动到B点
由粒子动能的变化量等于静电力做的功知:
设初速为v ,末速为v,则据动能定理得: 1 1 提问3:如图,两平行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板间电压为U,有一电荷量为e,质量为m的电子,以初速度为v0从左侧极板附近2加速,求:电2 子的加速度和到达右侧极板时的速度。
学习活动设计九: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奥秘
学生讨论总结: 1.由于金属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等于0,电子在各个金属圆筒内部都不受静电 力的作用,在圆筒内是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在相邻圆筒的间隙中才会被加速。 2.为使电子在所有间隙中都能受到向右的静电力,电子到达间隙处的电场强度 必须是向左的。所以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周期性变化的,每半个周期,电场强度的方 向左右变化一次,也就是电子匀速穿过每个圆筒运动的时间恰好等于交变电压的周 期的一半。 3.由于电子通过每一个间隙所增加的动能都等于eu,由此可知电子在各个圆筒 内的动能和速度,而各个圆筒的长度应该等于电子在该圆筒中的速度大小与交变电 压的半个周期的乘积。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件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 F浮=r液 gV排
r液——液体的密度;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 F有关,
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
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三、例题分析
例 1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 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 ( C )。 A. 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 B. 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 C.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 D. 物体的质量、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及形 × 状等因素
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例5
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它们质量相同,其密
度分别为5×103 kg/m3和10×103 kg/m3,甲球挂在甲
弹簧测力计下,乙球挂在乙弹簧测力计下,并且让
金属球全部没入水中,这时( )。
A.甲、乙两球所受到的浮力之比为2:1
B.甲、乙两球所受到的浮力之比为1:2 C.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为8:9 D.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为11:12
例2 一个体积为300 cm3 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它的2/3体积露出水面,它受的浮力是多大 1 N。(g取10 N/kg) 【解析】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ρ液gV排 据题意V排=V/3
F浮=ρ液gV排
=1.0×103 kg/m3×10 N/kg×10-4 m3=1 N
例3 把两个物重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浸没在 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 B )。 A.相等 B.铝球的比铁球大 C.铝球的比铁球小 D.浮力都等于重力 【解析】 铁球和铝球的重力相等,则质量相等
4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水能和风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课件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水能和风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课件
第十章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四节 水能和风能
课前导入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具有 大量机械能,可以为人类服务。
流水具有机械能
风具有机械能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水能的利用和价值; (2)掌握风能的利用和价值。
一、水能
新知探究
看一看,想一想
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磨粉
流水推动水轮车转动
2、海水的潮汐也具有巨大的能量,海水涨潮时是

能转化为 重力势 能;海水退潮时是
重力势 能转化为 动
能。
随堂练习
3、风是流动的 空气 ,具有 动 能。
随堂练习
4、水从高处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水的动能逐渐增加,机械能增大 B.水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逐渐减小 C.水的动能逐渐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D.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这类水轮机的功率不大。
新知探究
一、水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水能利用的发展
早在1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制造了木质的水轮, 它的功率不大。
18世纪,制造出大功率的水轮机,供纺织厂、冶金 厂使用。此时的工厂必须建在河流旁。
19世纪,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工厂的选址限制 问题解决。
大型的水轮机,修筑拦河大坝来增大能量。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水能
自然界的流水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 水能的利用:磨粉、汲水、水力发电等。
二、风能
自然界的风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 风能的利用:帆船、风车转动发电等。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流动的河水具有 动 能。在河的上游修筑拦 河坝是为了提高水位 ,从而增大水重的力势 能。 水从上游的大坝流下时,水的重力势 能转化为动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物理问题解决教

1.什么是问题解决?如何理解问题解决?
2.什么是物理问题解决?如何认识物理问题解决在 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常见的物理问题解决有哪几种形式?
4.解答计算题的正确思路和基本程序
5 .几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6.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7.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1)定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发现问题,或预 测结果,或剖析现象解释 原因等方面的练习,叫做 思考练习题。 (2)要求:在解答时,要做到论据充分,论点明确, 逻辑性强,说理有力。 (3)作用:培养和训练学生善于通过分析、思考, 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去寻求现象的物理本质。
2021
16
如:1、“为什么在简易工作台上转动的电动砂轮机, 在它停下来之前,总要在一段短时间内发生强烈地振 动。“ 2、如图:L1和L2规格相同,线圈的直流电阻与电阻R的 阻值相等。请 思考,合上K时,哪个灯先亮?为什么? 如果将R 去掉,换上电容,结果如何?
,提高判断能力。 (4)应用:常应用于笔试中考察掌握知
识的理解能力。
2021
13
判断、选择练习,有难、易各种层次,有的属于记忆、
了解的,有的属于理解的,有的属于运用的
例:1、 “任何电磁波在真空中都是相同的是”
(a)频率;(b)波长
(c)波速;(d)能量。
[

案:
]
2、“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7
5、物理练习是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检查教 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 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通过课上的观察、提问等 方式来了解以外,最主要的通过学生完成习题的情 况来了解,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查 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物理问题解决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2021
8
1、体现双边活动,调动主体作用; 2、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运用;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4、澄清概念混淆,扫清思维障碍; 5、教学检查考试,体现检测功能; 6、因人因材施教,培育智力能力.
8.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2021
1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如何理解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 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 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问题解决是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基本能力
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021
2
二、什么是物理问题解决?
• 物理问题解决是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 题的实践活动。狭义是指物理练习。
• 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巩固程度的
一种手段, • 又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运
用能力的一种措施, • 是掌握物理知识、发展能力过程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阶段。
2021
5
3、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 解决问题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 物理问题解决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起点。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十分集中和解决地 状态。迫使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聚精会 神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并 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求得解答。
(1)判断、选择练习
(2)思考问题练习
(3)实验设计练习
(4)推理论证练习
(5)计算练习
(6)作图题
(7)课题研究
2021
12
1、判断、选择练习
(1)定义:根据概念的逻辑要求直接做 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
(2)特点:概念性很强,逻辑思维强。 (3)作用:澄清是而非,非而是的问题,
有助于理解概念,掌握规 律
6、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
7、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 作出回答;
8、解决它需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活动。
2021
11
传统抽象习题
传统抽象习题是指物理教材或辅导材料上的例题、思考题、 练习题,以及测试题等,这种习题是把物理现象进行抽象、 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物理练习题。
(a)只要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就一定有感生电
流;
2021
14
(b)感生电流的磁场跟原磁场方向相反;
(c)感生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
的磁通量的变化量成正比;
(d)一段 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一定会
产生感生电动势”。
• [答案
]
题型:单解选择、组合选择、多解选择、 填空选择等。
2021
15
2、思考题练习(问答)
着的抽象概念和规律。
• 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解水平的一个新层次。
• 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并形成技能是必须通过练习才能达到。
2021
4
2.物理问题解决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 • 由于教材内容要受到系统性和课时的限制,有些与 基础知识有关的、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可能全部 编入教材,通过练习题可以加深和扩展必要的知识。 •例 • 重力的问题。 • 物体的受力分析等。 • 教材中没有介绍,教师在练习中解决。
2021
9
三、常见的物理问题解决有哪几种形式?
(一)原始物理问题与传统抽象习题
原始物理问题 是关于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是自然界及社会生活、 生产中未被抽象加工的典型物理现象。
例1:一些人认为婴儿由成人抱着坐在汽车里是很安全 的,现在请你估计一下,在一切发生在很短时间的撞车 中,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抱住婴儿?
2021
3
如何认识物理问题解决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巩固、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
•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概念、规律以后解决实际问题,
要比解答同一概念、规律的抽象问题和公式的练习更难。

原因是学习概念、规律时,是从各种现象中理解其共
同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则是从一个具体问题中理解所隐含
2021
6
4、物理问题解决能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理 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 学生在做物理问题解决时,要将学到的物理原理、 概念、规律应用到个别具体情况中去,这自然地建立 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 如果问题解决是围绕生产、生活、交通、军事等实 际内容,也就达到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2021
2021
10
特点:
1、是对物理现象的客观描述,没有对物理现象作任何程度的抽 象;
2、基本是文字的描述,通常没有任何已知条件,其中隐含的物 理变量、常量等需要学生自己去设置;
3、没有任何示意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图像需要学生自己画出;
4、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 5、来自真实生活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