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地理学科《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地在地图中指出全球六大板块的位置;2.利用地图说明相邻两个板块之间运动方向不同所致的不同边界类型,和不同的运动方向所产生的结果。
3.在地图上指出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4.了解著名山系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示意图,推断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大胆猜测一下:几千万年以后人们有没有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美国?你们觉得可能吗?这个猜测等上完这节课你们再给我答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偶然的发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二)教学过程活动1:观察此地图,讨论:(1)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哪几大板块?(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图会发现,图上有很多红色的小箭头,这些箭头是表示板块的运动。
再仔细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几种?老师不可能象科学家那样带你们去实地考察或研究,课堂上我们只能通过做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3:做板块张裂运动的模拟实验。
先把桌面两块泡沫板拼合在一起。
然后两个同学各抓紧一块泡沫板朝相反的方向慢慢用力拉。
思考:(1)在拉的过程中会发现两泡沫板会分离,刚分离时先出现。
《地理教案:板块运动与地震》

《地理教案:板块运动与地震》地理教案:板块运动与地震引言: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其表面由多个大型岩石板块组成。
这些岩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下,引发各种地质现象,其中包括了我们常见的地震。
本教案将介绍板块运动及其和地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板块运动的概念1. 版块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海底山脉、断层系统等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推断出地球表面存在着多个大型岩石板块。
2. 定义和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板块分为主要板块和次要板块。
主要板块包括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等;次要板块则有菲律宾海牙提台板、阿拉伯-非洲南贵湖盆等。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1. 地壳运动:指岩石层在地球内部构造力作用下沿着某一方向移动或发生变形。
包括推移、挤压、剪切等形式。
2.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四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构造性边界、消失性边界、转换性边界和拆离性边界。
这些板块边界是地震活动频繁发生的地区。
三、地震的成因1. 断层运动引发:- 积累与释放能量:当岩石板块在长时间内被应力作用积累能量时,一旦超过了其承载极限,就会发生自然释放或爆发。
- 弹性回弹:断层处于“卡住”状态时,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岩石断裂,释放出大量储存的能量。
2. 热液循环演化:地球内部高温环境下岩浆流动产生强大的压力,进而引起地壳的突然抖动。
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地震1. 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一种,它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崩溃、土地滑坡等,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
- 社会恐慌和心理创伤:地震的突然发生会导致社会恐慌,人们普遍感受到无法控制的力量,带来心理创伤。
2. 地震科学与减灾:- 预测与预警系统: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历史和地球板块运动规律,努力提出预测方法和实施预警系统,以便在地震发生前能够采取适时的措施。
- 建筑设计与防护准则:结构工程师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建筑物响应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建筑设计与防护准则,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世界主要洲际板块的运动

(以下为)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世界主要洲际板块的运动一、引言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岩石和熔岩构成的巨大球体,在漫长的变化中进行的构造和地貌变化是地球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
地壳由若干块称为“板块”的大陆地皮部分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移动和变化,导致了各种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山脉、分裂和聚合等。
本文将介绍地球板块的运动。
二、地球板块概述地球板块是指地球上形状不规则的大陆碎片,这些碎片构成了地壳中的大陆,每个碎片称为地球板块。
这些板块并不稳定,它们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不停地移动和改变形状。
地球表面的板块定义为岩石层,由地球上的Lithosphere层和Astenosphere层组成。
岩石层不是均匀的,而是分散在地球表面,构成了所谓的地壳板块,或称为岩石板块。
地球上有七个板块,包括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变化,导致了各种重要的生态和自然环境问题,并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各种影响。
但在地震、火山喷发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这些板块的运动也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三、地球板块运动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动态变化的,包括地球在内。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上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地球上各种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两类:一是板块间的相互移动,另一类是板块内部的变化,如弧形扭曲、拉伸和压缩等。
板块间的相互移动是由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流动是由地热和地壳运动的作用造成的。
地球内部温度非常高,形成了地球的热带,这些热带产生的热量通过地球表面向外传输,使地球板块发生相互移动。
板块间的相互移动是由地球部的两种流体作用引起的,即岩浆和地球的巨大皮层。
在地球内部流动的巨大岩浆和地壳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各种现象,导致地球板块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
板块内部的变化是由板块内的应力变化和热变形产生的。
板块运动 教学设计

【板块运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含详细旁白稿)】单元编号 对应课纲 教学模式3-3-2-2 3-3-2板块运动 具体概念、观察与反思、验证与评量 学习目标 1. 2. 1. 2. 课程内容 知道板块的基本概念。
知道其与地壳变动的关系。
单元名称 预计教学时间板块运动 53 分钟引起动机:以 3D 来说明板块运动,将地球现知的七大板块以立体方式呈现其相对移动,当中在板块边界可加一些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 的发生,让学生先有板块的具体观念。
课程内容 (1) 利用动画或简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的基本概念。
(3) 用动画将每一个板块边界分述其类型及特性,包含动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动画中并可穿插 BCE(另外拉出对 话框)加以详述。
单元内容简介1. 学习评量 2.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Setup.exe),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作反馈另ㄧ种类型的实 际例子的板块剖面。
由 3 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的翻牌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 学的汇整概念。
时间 编 实体 教学 4分 设 计 理 元件 设计 1分 念 设 计 要 号 教学元件 3-3-2-2-a《板块构造》动画 引起动机:以简报来说明板块运 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 体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 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 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藏;以引 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需强调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 变地形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 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 旁白稿 固态的地球外层是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分裂成大 大小小不等的板块,浮在软流圈之上,随着软流 圈的热对流带动,上头的刚性板块也跟着运动, 【3-3-2-2板 就象是百货公司的电扶梯一样,人站在上头不 动,就可被移动的电扶梯带上载下的。
地理《板块运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赏析地理——板块运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读图说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还能掌握运用地理技能、获取地理信息的地理基本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步提升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科素养,还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并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的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带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1.对学生学习兴趣动力的培养2.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2.自主探究法3.合作交流法四.教学流程:(一)导入学生绘图、手工制作小视频导入,展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鼓励同学们向身边的正能量学习,养成认真书写、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新授课一.地理视角互动一:知识梳理由学生代表组织全班同学知识梳理。
温故知新、承上启下,鼓励同学们养成认真书写、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知识梳理:(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互动二:新闻分享老师分享一组关于近期地震的新闻,由学生分析原因: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鼓励同学们学会学以致用。
二.赏析地理互动一:珠峰之旅赏:片段一:重温电影《攀登者》九名队员成功登顶时刻,鼓励同学们在班集体团队里做一个给别人温暖和帮助的人。
火山、地震带六.教学反思认识世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我希望通过地理课打开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让孩子们心中向往美好、心怀热爱。
在学习中也动力十足、积极向上!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让地理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能力、分析地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难点: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变动及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的意义。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3.分析板块运动过程: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4.探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的活跃性。
5.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8.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板块运动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板块的运动方式3.板块交界处的特点4.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专题5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专题5 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熟记全球六大板块及边界
2.熟记世界两大地震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分布特点
3.读图辨别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分析生长边界:裂谷和海岭的成因,分析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4.识别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区别震级与烈度,以及烈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海岭、海沟、岛弧链、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难点:板块边界与世界地貌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练习册:专题5 教学反思:。
《板块运动》的实验教学

西瓜好吃口难开——谈《板块运动》的实验教学诸城市诸冯学校管延相板块构造学说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难点之一,很难理解也很抽象,它不像陆地上的山脉、河流、铁路、公路一样,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众多的现象总结出来的,学起来难度很大。
因此,讲板块运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制的教具,为什么世界上两大山脉带也是两大地震带?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毛主席说:“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真知是从实践中来,但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接收实践的检验。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并不是科学家早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地震,地震就发生在这里,而是查阅了很多火山地震的资料,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来的。
然后,人们通过检验,世界上的火山地震,确实主要发生在这些区域,从而,这一学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措施: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人人都想做的课外作业,晚上回家吃一个西瓜,但不能白吃,要按我的要求吃,吃完了就要把《板块理论》吃会了,要求如下:制作工具:西瓜、小刀、水笔、泥浆、胶带等。
制作过程:先在西瓜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然后用刀子按要求将西瓜割成六块(仿照板块图),吃完后再对起来,大洋板块要挖的薄一点,大陆板块要留的厚一点,然后对好,用胶带绑起来,挖上一个小洞,将里面灌满泥浆,一个简单的板块模型很快就制作出来了,学生爱吃西瓜,也很愿意制作,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1):将制作的地球板块用力挤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泥浆沿裂缝处喷出,岩浆喷出、岩层变形,形成火山地震,板块交界处形成山脉。
世界上火山地震频繁的地方就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山脉也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世界上两大山脉带也是两大地震带。
说明: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实验(2):将一本厚书和一本薄书用力挤压,会发现薄的压在底下,厚的隆起,说明:板块交界处隆起形成山脉。
实验(3):将两块很厚的冰块对严,然后把它放在水面上向相反的方向拖动,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裂缝处灌满了水,这说明:板块张裂处会形成海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讨论地震突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ppt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组,6-8人一组。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火山、地震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提出什么是火山、地震?分布在哪?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等问题?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对比实践,明确关系
活动一:敲鸡蛋求结构: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分发一个鸡蛋,学生观察鸡蛋后将鸡蛋壳敲碎,分析蛋壳与地壳的相似性。
教师活动:展示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与鸡蛋相似,分为三层,鸡蛋的外层叫蛋壳,地球的外层叫地壳,提示学生这两个字同字不同音。
敲碎鸡蛋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归纳出地壳特点,地壳不是完整的,而是分成了许多部分,在地球表面破碎的地壳就是板块。
转承:全球究竟有哪些板块呢?
活动二:初拼图识板块
学生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六大板块拼图模型,让学生对照板块示意图拼图活动后回答问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2、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总结:全球岩石圈除六大板块外还包括许多小板块。
活动三:再拼图明关系
学生活动:将七大洲模型图粘贴于六大板块拼合图上,观察后回答问题:
1、板块的名称与七大洲四大洋的命名有什么样的关系?
2、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在哪个板块?
3、中国、澳大利亚分别在哪个板块?
4、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哪个大洲,在哪个板块?
特别强调: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转承:学生看图分析,板块示意图上还存在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板块构造示意图上存在“←→”“→←”符号,转入板块运动教学内容。
环节三:游戏探究,
活动一:了解原因:地壳的活跃与稳定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活动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42图2-22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设疑讨论、服务生活:学生观看两幅地震灾后图,讨论总结当地震来临时应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
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演示——合作探索等巩固了前
面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后面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