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的机械通气治疗-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后急性肺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

间 (P P x . S IA ma )3 ,呼吸频 率 ( P ):1 ~1次 / n :为 0 BM 0 5 mi。I E
1% ~9 %。应用 过 程 中根 据患 者 呼 吸情 况及 血 气分 析 结果 调 整 0 0 呼吸机 参数 。
3 讨论
急性 肺 损 伤 是 各 种 直 接 和 间接 致 伤 因素 导 致 的肺 泡 上 皮 细
主要 病原 体 。传统 的临床 微生 物检 测方 法 ,存 在检 出率 低 、特 异
性差 、灵 敏度 较低 、易交 叉污 染 、周期 长 等缺 点 ,给 临床 诊断 带 来 困难 。实 时荧 光定 量 P R 在 常 规P R 础 上加 入 荧 光基 团 ] C是 C 基 或 荧 光 染料 ,利 用 荧光 信 号 积 累 ,实 时 监 测整 个 P R 过 程 ,对 C
吉林 医学 2 1年 1 第3 卷第 3 01 月 2 期
4 4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U、C 、H VI型 、N T S I G和HP V是 导 致 生殖 泌 尿道 感 染 的
多 缺点 ,能 同时对 一份 标本 进行 多 种检 测 ,且操 作 简单 ,结 果客 观 准确 ,可 及 时为 临床 提供 可靠 的诊治 依据 ,在临 床诊 断和 治疗 中的具 有很 高 的应用 价值 。
资 料 ,评 价无 创机 械通 气治疗 严重 胸外 伤后 急性 肺损 伤 的可行性 和 安全性 。无 创机 械通 气是抢 救 呼吸衰 竭 、心力 衰竭 等危重 病患 者 的 主要 手 段之 一 。无 创通 气 的 模式 以辅 助 通气 为 主 ,其 中 , BP 是 最 常用 的模 式 。B P P i AP iA 的工作 方 式相 当 于有 创通 气 中 的 压力 支持 通气 ( S P V)+ 呼气 末正 压 ( E P)。呼 吸机通 过 感知 PE
应用机械通气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气体交换

急性肺损伤概述
定义
急性肺损伤是指由各种非心源性 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 竭,其病理生理特征为肺泡-毛细
血管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 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 表现为双肺渗出性病变。
诊断标准
根据柏林定义,急性肺损伤的诊断 需满足氧合指数(PaO2/FiO2) ≤300mmHg,并伴有双肺渗出性 病变。
改善肺内分流
机械通气可以减少肺内分流,使得更多的血液流经通气良好的肺泡,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效 率。
降低呼吸功和减少呼吸肌疲劳
降低呼吸功
机械通气可以承担部分或 全部呼吸功,从而减轻患 者的呼吸负担,降低呼吸 功。
减少呼吸肌疲劳
通过降低呼吸功,机械通 气可以减少呼吸肌的疲劳 ,避免呼吸肌衰竭的发生 。
改善呼吸力学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如小潮气量、高呼吸频 率等)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需个体化调整参数
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参数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急性肺损伤患者 的气体交换问题
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1 2
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肺水肿和肺泡塌陷,影响气体交换。
表面活性物质失活
降低肺泡稳定性,加重肺不张和肺实变。
3
炎症反应
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肺功能。
气体交换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01
02
03
低氧血症
急性肺损伤的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改善低氧血症。
2 减轻呼吸负荷
通过辅助呼吸,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
3 防止并发症
通过机械通气,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机械通气的方法与原理
通气机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通气需求选 择合适的通气机型号。
气道管理
通过插管或面罩,将氧气送 入患者的气道。
通气参数设置
调整通气压力、频率等参数, 以满足患者的通气渐减少通气支持,以及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
机械通气后并发症的防治
防止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细菌 感染的发生。
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和肌 力,预防并发症。
胸部理疗
通过按摩和物理疗法,促进 痰液排出,预防气道堵塞。
机械通气护理的重点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氧气饱和度等指标。
急性肺损伤的机械通气治 疗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提供足够氧气和辅助呼吸。
临床表现与病因
病因复杂多样
包括感染、创伤、烧伤等导致的肺部损伤。
呼吸功能下降
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
影响全身器官功能
病情严重时,机体其他器官受到影响。
机械通气的意义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气压伤
长时间高压通气可能导致 肺泡破裂和气胸。
肺损伤
过度的气体刺激和机械振 荡会导致肺部进一步损伤。
呼吸肌功能退化
过度依赖机械通气可能导 致呼吸肌的衰竭。
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征与方法
1
生命体征稳定
包括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保持正常。
2
自主呼吸能力恢复
肺保护性通气在治疗创伤性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

6d 通气模式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快 ; 躁不 安 、 烦 发绀 、 部 闻及 湿 哕音 。使 用 P ip 气时间为 3—1 , 肺 hl s i SM P E ) 主要 使 用 参 数 MP0监护 仪监测 脉 搏 、 吸 、 5 呼 血压 、 血氧 饱 和 度 , 并 (I V)+呼气 末 正压 通 气 ( E P ,
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 ( a : 、 氧化碳分压( a O ) P PO )二 P C : 及 H值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 )胸 片有明 .5 , 显变化 , 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伤性急性肺损伤 的治疗 中应用 。
最佳 P E E P和 小潮气量 的肺保 护性通气在 治疗创
伤性肺损伤中能改善 氧合 , 理 P E 合 E 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 HC 对 血流 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 合在创 P ) 适 【 关键词 】 机械通气 ; 保护性通气 ; 急性肺损伤; 呼气末正压 【 中图分类号】 R 6 【 5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65 (00 l—o6 3 03- 30 21)4 7—o - - -
4例 , 并休克 4例 。 合
13 2 机械 通 气治 疗 .. 8 4例 分别 于 伤 后 1 — 2h行 其 1例经 口气 管 插 管 ,3 4 12 诊 断 所 有 患 者 均有 外 伤史 ; 胸 痛 、 . 有 胸 7 机械通 气 治疗 , 中 4 呼吸机 为 D  ̄e vt 2d r , rgr i ua 机械通 E a 闷、 嗽 、 痰 或 痰 中带 血 、 吸 困难 、 吸 频 率 加 例 行气管 切开 , 咳 咯 呼 呼
u : 机 械 通 气 ( cai lV nitn 是 对 各 种 原 有患者均符合 A 诊断标准 J①有发病 的高危 Mehnc etao ) a li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7-04-11T15:45:24.8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作者:程向宇牙生?艾山[导读] 对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进行探讨。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 841000【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3月收治132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
观察组应用肺部保护性通气治疗,对照组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带机时间、病死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开展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收获显著疗效,使患者临床症状、动脉血气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并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机械通气;临床效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因肺外或肺内原因造成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存在呼吸窘迫、呼吸急促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该疾病的特点包括病死率高、发展快、发病急等[1]。
实际中治疗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机械通气,其能够使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为对疗效进行深入了解,本文选择我院收治患者进行研究,对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3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
两组患者均满足临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标准,每分钟呼吸频率超过29次;Pa02/Fa02小于26.8kPa(200mmHg);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双肺浸润;肺部双侧或一侧可见湿罗音较为广泛。
观察组包括28例女、38例男,平均年龄(42.7±6.3)岁。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研究进展

A D 。A 和 A D RS u R S的临床特征 均为进 行性 呼吸 困难和 顽
固性低氧血症 … 。
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治疗 A IA D L/ R S的主要手段 , 同时 但 也存在诸 多矛盾 。A IA D L R S患者一方 面肺泡出现不均一 性 / 萎陷 , 机械通气需要有 足够的潮气量 和通 气时间甚至 呼气 末
一
A D 患者最佳 P E RS E P的方法 。但研究发现 , 在较低 P E E P水 平 (2e ) 1 mH 0 时随着 P E 水平 的增加 ,a EP PO 逐渐增加 , 但 在较高水平 PO 增加不 明显 。因此有 学者提 出,E PPO a P E —a,
可以和 P E 一 E P顺应性曲线共 同判断最佳 P E E P水 平。这种方 法很少需要患者的参 与而且容易操 作。但 临床患者 P O 的 a: 增加还与心输 出量 、 氧性肺血管 收缩等肺泡复 张以外的因 低 素有关 , 因此 , 在把氧合作为最佳 P E E P水平 的判断标准时应
该特别谨慎 。
、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正常人潮气量多为( 7 m / g但 目前对 A IA D 6— ) lk , L/ R S患
者多采用(2— 5 m/ g的潮气 量进行机 械通气 , 1 1 ) lk 因肺泡 过
度扩张和气道压过高以及小气道和肺单位的周期性开放和闭
合增加的局部剪切力等 因素共 同作用 , 发呼吸机相关 性 易诱 肺损伤( A I 。多年来 , V L) 人们努力 寻找一种相对安全 的通 气
c t n jr, A I 的问题 。因此 , 择最合适 的机械 通 ie l gi u V L ) adu n y 选
拐点 的测定和判 断。Rnr等发现 , 着 P E ae i 随 E P的增加 而复
机械通气致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VI I 原 发 病 及肺 损 伤 类 型 、 度 、 间等 有 L 与 程 时 关 。其早 期 主要表 现 是 肺 泡 的 炎症 反 应 , 随后 发 生
肺 间质增 生 和 肺纤 维 化 , 至 支 气 管一 发 育 不 良 。 甚 肺
肺损 伤 ( I I 的发生 率也 逐 渐增 高 。对 VI I 伤 V L) L损 机 制的研 究经 历 了气压 伤 、 积伤 、 切伤 和生 物伤 容 剪 等几 个 阶段 。通 常 认 为 , 械 通 气 导 致 VI I 多 机 L 是
种损 伤机 制综 合作 用 的结 果 , 非 某 一种 损 伤 作 用 而 的结 果 。现对 VI I L 的各种 损 伤机制 作 一综述 。
并发症 之 一 。在 F a kJ A. rn . 等 的报 道 中 , 又将 其 细分 为通 气机 相关 性 肺 损伤 ( VAL ) 呼 吸机 所 致 I及 VI I二 者 既有 区别 又有联 系 , L, VAL 指不 管 在 临床 I 设置 还是 实验 研究 中对 已有 损伤 的肺 行机 械通 气时 造成 的额 外 的损 伤 ; VI I 常 指 的是 由有 害 性 而 L 通
通 常将 机械 通气 分为 传统 的有 创机 械通 气 和无 创机 械通气 ( V) NI 。有创 机械 通气 自 2 O世 纪 5 0年 代 以来 得 到广泛 的 应 用 , 急 重 症 患者 提 供 了一 种 为
救命 的手段 。 自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 V 开 始 得 NI
虽然 在 临床上 有些 肺 损 伤 不 易 被 发 现 , 难 以 区分 也 原有 的肺 部病 变 和 AL , 机 械通气 所 导致 的 VI I I但 L 是广 泛存 在 的 , 不 同 的 是 其 程 度 和 持 续 的 时 间 。 所
早期应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

明 显 升高 ( P< 0 0 1 , 氧 化 碳 分 压 无 明 显 变 化 .0 )二 ( P>0 0 ) 见 表 1 , 中 4例 通 气 过 度者 应 用 镇 静 .5 ( )其 剂 后 , 氧化 碳 分压 第 2天恢 复 正 常 。3例 神 经 源性 二
肺 损 伤 患 者 在 保 护 性 通 气 前 , 大 量 的粉 红 色 泡 沫 有
不低 于 9 mmHg 舒 张压不低 于 6 mmHg。 0 , 0
定 的 效 果 , 在 治 疗 期 间病 情 进 展 程 度 和 死 亡 率 没 但
有得 到很 好 的控 制 , 其 原 因 , 械通 气 造 成 的 肺 再 究 机
撤 机 标 准 : 情 稳 定 , 气 分 析 正 常 , 氧 浓 度 病 血 吸 逐 渐 降低 , 令 通 气 频 率 逐 渐 减 少 , S和 P E 指 P E P逐 渐 降低 ( 般 先 降低 吸 氧浓 度 至 3 %以 下 , 一 5 在血 气 分
至 1 0次/ n以下 , S c mi P 一6 mH2 P E O, E P一5 mH2 c O,
1 资料 与 方法
1 1 临 床 资 料 本 文 急 性 肺 损 伤 患 者 1 . 0例 , 4 男 例, 6 , 女 例 年龄 2 ~ 6 6 5岁 , 均 3 . 平 8 8岁 。神 经源 性
痰 从 气 管 插 管 内 喷 出, 给予 保 护 性 肺 通 气 1小 时 后 即 完全 控 制 。治疗 过 程 中, 8例血 氧饱 和 度 均保 持 在
9 % 以上 。至撤 机 时 , 2 氧疗 指 数 均 在 3 0以 上 , 均 0 平
等 镇 静 剂 。通 气 参 数 : 6 7 / g( 准 体 重 ) V 一 ~ mtk 标 [ 标 准体 重 一身 高 (m) 0 ( 性 ) 身 高 (m) ( c 一1 9 男 或 c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0.1 0.1420. 10.141 7:11:47 17:11:4 7Octobe r 14, 2020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这个机家会叫明天 6、
。2 020年1 0月14 日星期 三下午5 时11分 47秒17: 11:472 0.10.14
• 适当潮气量:正常8~10ml/kg • 高流速 • 快:控制通气25~30次/min
自主呼吸< 40次/min • 吸呼气时间比:1:1.5左右
急性肺损伤治疗的最终目的
• 维持组织的足够的氧供 – 适当的心输出量(合适的MV) – 适当的血容量(白蛋白) – 足够的血红蛋白(100~140g/L) – 适当的氧合(SaO290%)
分流
• 实变区:持续性 • 陷闭区:间歇性
– 顽固性严重低氧血症
切变力
•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切变力=△V/△t
法向力
法向力=跨肺压
肺循环阻力增加
• 陷闭区和实变区:静脉血 – 反射性肺血管收缩 • 肺循环阻力增加 • 肺动脉压力增加
P-V曲线
UIP V
N ALI
FRC LIP
P
通气压力的选择-定压通气
• 陡直段的容量是肺组织能耐受的潮气量 • 是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的适宜部位
高位平坦段的特性
• 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呈平坦的反抛物线关系 – 容积轻度升高、压力显著增大 •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 气压伤发生的机会显著最多 – 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 呼吸做功显著增加 • 面罩机械通气 – 动态死腔大 – 漏气多 – 胃涨气的机会多
• 指令性模式:定压为主 – 低氧血症较严重的患者
• 反比通气:低压为主 – 顽固性低氧血症
• BIPAP通气 – 可取代指令性通气和反比通气
撤机
• 及早脱机 – 全身症状缓解 – PEEP</=5cmH2O
• 气压伤的发生 – 初期 – 缓解期
利尿是否减轻肺损伤的肺水肿
• 不能减轻肺组织水肿 • 仅能导致正常组织脱水 • 降低血容量和组织供氧
急性肺损伤的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的作用
• 改善通气 • 改善换气 • 缓解呼吸肌疲劳 • 改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P-V曲线
UIP V
N ALI
FRC LIP
P
陡直段的特性
• 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呈线性关系 – 容积显著增大、压力轻度升高 •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 气压伤发生的机会少 – 对循环功能的抑制轻 – 呼吸做功少 • 面罩机械通气 – 动态死腔小 – 漏气少 – 胃涨气的机会少
间质部
肺泡毛细血管膜
ALI-间质水肿期
•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 间质明显水肿,呼气期肺泡受压萎陷
– 显著影响气体交换
间质部
肺泡毛细血管膜
ALI-实变肺泡
• 肺泡毛细血管膜和表面活性物质损伤 • 间质、肺泡明显水肿、肺泡内无气体
– 显著影响气体交换
间质部
肺泡毛细血管膜
陷闭肺环阻力增加
激素的应用
• 适应症 – 直接损伤 – 非感染性间接损伤 – 暂时缓解感染性损伤的症状
• 使用方法 – 大剂量短疗程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
1、
功的路 。20.10.1420.10.14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 后部:实变肺组织30~40% • 不能机械通气
陷闭肺区
• 吸气期肺泡开放充满气体 – 进行气体交换
• 呼气期肺泡萎陷不含气体 – 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 呼气期的间歇性分流
正常肺泡-毛细血管结构
•
毛细血管 间质部 肺泡
肺泡毛细血管膜
ALI-早期
•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泡结构存在 • 间质轻度水肿-影响气体交换
正常肺P-V曲线的特点
• 两段一点 – 陡直段、高位平坦段和高位拐点 – 陡直段容积超过2000ml
• 提倡大潮气量通气或常规潮气量+PEEP – PEEP=3~5cmH2O
ALI机械通气
ALI病例改变
• 双肺弥漫性病变 • 重力依赖性
– 前部:正常肺组织约30% • 无需机械通气
– 中部:陷闭肺组织20~30% • 需要机械通气
• 避免在此位置进行机械通气
UIP的位置
• 跨肺压 35~50cmH2O – 相当于控制通气的Pplat 35cmH2O
• 肺容积的85~90% – 相当于吸气末肺容积(Vei)<20ml/kg
正常肺陡直段的容量
• TLC=5000ml • FRC=5000×40%=2000ml • UIP=5000×90%=4500ml • UIP-FRC=2500ml
呼吸机联接方式
• 无创性经(鼻)面罩通气
– 大部分患者
•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 面型不配或面罩通气依从性差的患者 – 气道分泌物过多 – 一般情况较差 – 咳嗽反射较弱 – 通气不稳定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无创性通气无效的患者
•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 插管超过或预计超过1周者
通气模式
• 首选自主性模式:PSV或PAV – 可用于多数患者
• 避免MV对肺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
pH intracellular CSF
t
通气模式
• 首选自主性模式:PSV或PAV – 可用于多数患者
• 指令性模式:定压为主 – 低氧血症较严重的患者
• 反比通气:定压为主 – 顽固性低氧血症
• BIPAP通气 – 可取代指令性通气和反比通气
•
2、
。1 7:11:47 17:11:4 717:111 0/14/2 020 5:11:47 PM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
3、
。20.1 0.1417: 11:471 7:11Oct-2014-Oct-20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
4、
。17:1 1:4717: 11:471 7:11We dnesda y, October 14, 2020
• 维持适当的低压 – 等于或稍高于LIP – 8~12cmH2O(或10~15cmH2O) • 降低分流量 • 降低肺循环阻力 • 减少切变力损伤
• 控制高压 – 低于UIP – 小于35cmH2O
正常肺陡直段的容量
• 实际TLC=1/3预计TLC • FRC降低 • 陡直段容量约1250ml
呼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