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自考-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的革命活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一)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后,列强对清政加强控制,加强扩大在华的经济实力——投资规模急速扩,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掠夺目标。
2、各国列强瓜分掠夺中国土地加重,国家独立、主权、土地都被严重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904~1905,日、俄争华利益,在东北,开战。
清政“局外中立”。
日本战胜,俄国转让东北南部所取的一切权益。
同时,英国侵入,德国争夺英国在华势力围的长江流域。
(二)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清政对外赔款,对“新政”,财政开销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全国民变、爱国运动四起。
(1901~1911,财政开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开始反抗——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
1902~1911,各地民变1300多起。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
在这些运动中,资产阶级为主角。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人民开始清醒,社会动荡,暴风雨将来临。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列强,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为得到外强信任,平息乱,拉拢改良派,在1901.4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清末“新政”的主要容(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1901.7,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各省建武备学堂,裁去绿营、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1906,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事业。
颁布《商律》,奖励兴办实业有贡献的人(5)A. 迫于外压力,1906,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先发大纲》,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5第三章辛亥革命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4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5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分崩离析。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三章辛亥革命

华兴会
光复会首领蔡元培、章太炎
光复会
岳王会旧址 芜湖安徽公学
岳王会会长陈独秀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 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 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 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 的革命小团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政府权威丧失、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 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政治权威的丧失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及随后签订屈辱的《辛丑 条约》,使清政府的权威遭受致命打击,政治 威慑力大大削弱。公开嘲弄政府已不再危险, 各地离心倾向显著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逐步走向瓦解,同时也潜伏下国家分裂的危险。
八 国 联 军 占 领 北 京
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上:加强控制清政府,干涉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政
1903年,清政府任俞廉三任山西巡抚,“驻京 英、美、法三国公使联名照会政府,略谓晋省传 教最盛,今简俞廉三顽固性成之人,为该省巡抚, 将来教案之起,正未有艾,请另简他员补授,以 为防患未然云云,遂令俞廉三退官。” 1904年,清政府任命胡廷斡署山东巡抚,就因 德国公使反对而改调杨士骧。 赫德等外聘人员依然控制着中国一些要害部门。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5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210417

从东京向东北,先到水户,福岛,再到仙台
•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 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 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 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 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 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 中国的学生。······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6 年 , 清 政 府 被 迫 宣 布 “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 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原名仙台医科大学
到仙台学医 的介绍信
光绪三十年 1904年
日俄战争时期
1904-1905
周树人,出生于1881 年9月25日
江南陆师学堂 普通科 光绪二十四年~ 二十七年 1898~1901 17岁~20岁
东京私立弘文学院, 速成普通科 明治三十五年~ 三十七年 1902~1904 21岁~23岁
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 立,宣告了清末“新政”的 破产。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 中国代表团与西人合影
孙中山:(清王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 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 速其颠覆。
1906年丙午年,丙午官职改革,清 政府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压制地方总督 巡抚及大臣的权力。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 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 《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是非题1、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进程。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工商业资本家。
( )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4、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6、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7、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
( )8、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宣告中国的封建统治历史到此结束。
( )9、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
( )11、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运动,而且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12、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场历史性巨变。
( )13、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所护的“法”是《中华民国约法》。
( )14、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 )15、辛亥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 )16、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17、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 )二、单项选择题1、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年。
A、1898B、1900C、1906D、1908年2、1894年,孙中山给()上书,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光绪皇帝B、李鸿章C、康有为D、袁世凯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是是()A、兴中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岳王会4、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C、《警世钟》D、《猛回头》5、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A、兴中会B、光复会C、同盟会D、国民党6、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才”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7、《革命军》的作者是()A、邹容B、陈独秀C、陈天华D、章炳麟8、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名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
①帝国主义对话的经济掠夺表现于取得铁路修筑权②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另一重点是采矿权
③帝国主义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进一步恶性膨胀
(2)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清政府的新政措施及其影响
(1)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原因:①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政策要求清政府能够承担代理人的职责②清政府的国家及其已经运转不灵③清政府已丧失信心
(2)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政治机构改革②编练新军和举办新政③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新式学堂④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清政府新政的客观作用:①编练的新军为发动辛亥革命的一支力量②举办“新政”加租加税激起人民群众斗争,成为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催化剂③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也有主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奖励工商业政策有助于民族资产姐姐成长壮大,为推翻清朝通知奠定了阶级基础⑤新政为袁世凯扩充个人势力提供了机遇
3、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长。
体现在:(1)纺织业是中国名族工业最集中和资本实力最雄厚的企业(2)民族资本主义在交通运输业方面获得显著发展斗争(3)在收回利权运动中出现了商办铁路的高潮(4)民族资本主义在金融业也取得了发展
5、民众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首先,民众自发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其次,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开始兴起。
革命斗争新特点:各种革命力量开始聚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洪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新形势和阶级之间联合的新格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艰难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掠夺②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封建生产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③清政府的苛捐杂碎也束缚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第一,成立革命组织。
第二,进行革命宣传。
第三,进行武装起义。
第四,和立宪派进行论战。
2、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即种族革命(排满),民族革命(反帝),民主革命(民权主义),社会革命(民生主义)
三、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提出及内容
1、孙中山对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阐发
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指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饿腐朽清政府,建立统一的汉人当权的民族国家(民族革命)②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
从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特点:1)提出了权、能区分理论,也即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2)提出了实现立宪的三阶段理论,由军法之治到约法之治,最后过度到民主立宪。
③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的社会改良进步之增加,收归国有,为国民共享(社会革命)2、三民主义的历史评价
(1)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
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鲜明和完善的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三民主义的两大局限性:
首先,民族主义的宣传只突出了反满内容。
其次,民权主义的局限性:①没有刨铣产生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②没有对封建主义进行系统的批判③过于强调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再次,民生主义取法彻底的反封建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的原因
2、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
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府。
依据:①国体上来看。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处于主导地位②从政体上看,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是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③从南京政府的内外政策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袁世凯逼官和清敌退位(清政府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268年的清王朝终结)
首先,帝国主义支持;其次,革命派的内外交困:1)帝国主义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2)一开始就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3)南京政府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4)同盟会内部涣散5)军事力量小。
五、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为:1)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提出了系统反映资产阶级要求和理想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3)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4)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宣告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终结,同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树起了民主共和国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第三,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派把爱国、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结合,促进了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形成,引起了民众对中国之前途、命运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热情。
第四,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大变动以及在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第五,心海恶名推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从而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成文法,在中国宪政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其力量远远超过革命力量
主观原因:①从思想上来看,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没有经历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君主专制政府而没有通过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使国民真正觉醒起来②从辛亥革命动
力看,资产阶级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从本阶级力量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基本失去了本阶级的支持④从组织上来看,辛亥革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以领导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