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摘要:当今世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充灌于耳。三种“实力”均有强化自身、弱化对手的冷战色彩。“暖实力”则表现出更高的境界。一个“暖”字强调以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的方式与别国打交道,以打动和温暖人心的态度和举措,加深相互的感情交流,消除隔阂和戒备,力争做到安心、知心、贴心,使相互往来成为一种愉悦和期待。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美国假借重返亚洲之名,厉行决战亚洲之实,把军事重心由柏林移至关岛,拼凑美日韩澳“亚太版北约”,接着拉拢越南和菲律宾,将南海变成东海之后又一冲突热点,继而另搞一套“亚太经济合作协定”,妄图从经济上挖空中国墙角,左手政治军事战,右手经济金融战,重拳不断,狠招频出,紧锣密鼓,其战略用心之险恶,其战术组合之机巧,均堪称前所未有,继而导致国人对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面对的深切焦虑。针对此时的内忧外困,“暖实力”应顺应时事,成为中国外交应对美国“巧实力”战略,以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新观念。

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中国外交暖实力

一、硬实力与软实力

1、硬实力的定义

硬实力(hard power),又称“硬权力”,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是国际上长期用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从构成要素方面看,硬实力主要是由一国的国土、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自然资源等物质要素组成,是国家实力的基础。从作用方式方面看,硬实力是“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者去做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典型方式就是军事大棒加经济胡萝卜。”军事和经济只有被作为“大棒”和“胡萝卜”来使用,才能发挥出“惩罚的威胁”和“回报的承诺”的作用,此时才能被称为硬实力。

由于硬实力主要由物质要素组成,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硬实力是通过物质性要素来体现的实力,是显性的,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是决定国家秩序的核心力量。硬实力主要以军事力量为支撑,通过战争、强制性外交等手段或以经济力量为支撑,通过制裁等手段呈现,这表现出硬实力的强制性。在对硬实力应用的最终效果上,具有支配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命令和支配受力者,若是应用合法,具有正当性,那么可能对国家形象有着积极的提升作用。但若是滥用硬实力,则会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国际上一些不当的经济制裁等强权主义行为会对国家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2.“软实力”的基本含义

“软实力”(soft power),也称“软权力”,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在其《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明确提出。黄牧仪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软实力是由多种社会意识集合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反作用力。

软实力侧重于从国民或民族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观等精神领域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性,使软实力具有意识性。软实力的精神性使其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它的传播载体可以是国家、政府,也可以是跨国公司、民间社团甚至个人,这就使得软实力具备了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硬实力与软实力

3.硬实力与软实力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软实力与硬实力在特点、作用方式和影响结果方面存在着对立性的差异,但它们作为同

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因此,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3.1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对立性

对立性也可称为差异性。首先,在构成要素上,硬实力主要由物质性要素构成,从属于物质层面,是社会存在的范畴,客观的事物及其数量是硬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软实力主要由意识性要素构成,从属于精神层面,是社会精神的范畴,软实力与行为主体的精神状况相联系,这些不同点决定了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作用效果的不同。硬实力的特点是“硬”,是可以量化的,有可用于计算的衡量指标,如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军队装备等;而软实力的特点则是“软”,它无法量化,无数据可测量,通常是外化为产品、标志或符号等形式,其目标主要是难以被看透的战略目的,通过诱惑或说服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竞争双方的心理、思想等,从而改变竞争的结果。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作用,竞争主体要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效用。

3.2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性

虽然硬实力与软实力存在差异性,但二者作为同一竞争主体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又互为前提,可以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首先,硬实力为提升软实力创造了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一定硬实力的支持,无论是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形成国家意识形态还是增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国家凝聚力,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强,该国的软实力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就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推广美国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提供了强大动力,提升了美国的公信力。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力量、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国家制度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其次,软实力也会对硬实力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硬实力的产生是由它的创造主体自觉创造出来的,是通过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而对软实力的运用不当,会使国家在国际外交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被孤立,难以赢得民心,从而削减硬实力。

3.3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

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非机械的、单向的,而是辩证的、双向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一方面,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一个国家硬实力发展到某种程度难免会遭遇瓶颈时期,这时,软实力可以对硬实力发挥保护或延伸的作用。例如在上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通过媒体制造和传播了大量虚假信息,利用国际媒体的力量成功左右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使人们误认为北约国家对南联盟的战争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为其军事行动开路。可见,软实力可以本国硬实力提供运用的环境,开拓硬实力的战略空间,削弱由于运用硬实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软实力也可以通过其本身的作用达到硬实力的效果。例如,加拿大、荷兰等国把诸如经济援助和维和行动等有吸引力的外交事业,都归入本国利益的范畴,由此产生了广泛的、有益的政治影响,弥补了其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不足。可见,主体的软实力间接转化成了自身的硬实力。

结语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外交事业,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建设,二者要同时进行,不可偏废,既要稳固国家的传统性硬实力的根本地位,也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信息、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因素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另一方面要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合理应用。合法地使用硬实力,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取得更多的优势,通过软实力树立国家公平正义的形象,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战略。

巧实力

“巧实力”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的,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究其实质,“巧实力”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硬实力与软实力,又没有对使用软硬两种实力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任何决策者实际上都可以声称其对实力的运用是“巧实力”。巧实力这一概念的弱点在于“巧”字具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与“软”“硬”之类的客观划分有区别。每个人都可以将其所执行的政策称之为“巧实力”,而将对手的政策贬低为缺乏“巧实力”。

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力量的基地,也是要实现美国目标的“工具箱”。它既强调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就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因为这能使美国的压倒一切的实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观达成一致。

“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势必引发大焦虑。笔者以为,战略机遇关乎我国出路,它受制于战略格局,也受限于战略思维,思维短板也是战略短板。美式“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旨在打压竞争对手、巩固全球霸权,乃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违背我国反对单极霸权、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也有违我党打造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的内政战略。故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暖实力/冷实力’夕新思维,走出战略思维受制于人之困局,自主营造并延续战略机遇期。

无论是美国战略思维,还是其全球称霸战略,都早已定型并延续百年,它符合美国自身利益,也符合西方联盟利益,绝不会因中国一己之愿而改变。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揣摩或改变美国战略思维,而是在判明其是否违背我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变局适时调整自身战略思维与战略布局。

一、“巧实力’夕思维剑锋直指中国

自古以来,政治斗争就是实力较量。不同的是,在注重国土与财货的旧时代,政争偏重军事

实力和经济实力;在盛行金融战与舆论战的今天,政争则需兼顾金融实力和文化实力。为此,作为美国当代战略思想家,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以新瓶装旧酒之道,提出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夕学说。在奥巴马政府的大力宣扬之卜,尤其是在国务卿希拉里的卖力推销卜,此说如有神助、大行其道,乃至各国官员学者趋之若鹜。

哲人曰,思路决定出路。此言虽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对世界格局的反映,绝非照镜子式的直观机械反映,而是主客体交融的主观能动反映。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是对战略格局的解析,还是对战略机遇的判断,都受制于战略思维是否科学适用。某一战略思维合乎某一时期某些国家的战略需求,但未必契合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战略目标,更未必符合另一时期另一些国家的战略雄心。以当代中国为例,其“和谐世界’夕理念与美式全球霸权野心背道而驰,若一味抄袭沿用美式思维,既会深陷美式战略思维之陷阱而不能自拔,更会深陷美国战略包围而难以突围。

很遗憾,国内学者大多两眼紧盯战略机遇,而很少有人去深入反省战略思维。如此一来,即便各有实据、针锋相对,也难免陷于同一思维陷阱而毫不自知,导致“战略思维缺乏战略性”的悖论,既无法在实际战略上胜人一筹,也无望在战略思维上高人一等。因此,问题的严肃性与严}赏h}在于,在判断“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夕之前,必须先行判明“美式战略思维是否有利于中国后续发展”。它若能推进中国日后发展乃至和平崛起,自当全面学习乃至全盘照搬;若与中国战略雄心背道而驰,理应另当别论,另辟思维蹊径,另谋战略出路。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不妨暂且抛开迷乱复杂的当卜情势,一起优游从容地回顾一卜美国“巧崛起”史。美国建立之初,内政未稳,羽翼未丰,只好一心扮演“美洲孤鸟”,埋头建设“美洲人的美洲”,决不轻易卷入亚欧大陆纷争。1914年,交战双方均无正义可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先是隔岸观火,待双方消耗殆尽、局势明了后,才高举“正义”大旗,坐收渔翁之利。1939年,为了称霸世界,德国率先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故伎重演,再度充当了名利双收的“残局收拾者”。凭借这两步深思熟虑的“妙棋”,美国击败了当时最有望亦最渴望称霸的德国,在“巧崛起’夕之余得以“巧称霸”。

可见,“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虽属约瑟夫·奈首倡,但实在并无多少新意可言,它至多是美国“巧崛起、巧称霸”史的理论总结,而未能逃脱古典霸权主义的案臼,后者在古代东西方早已践履千年。无论是我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帝国时代,还是西方罗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大不列颠等帝国时代,其“硬实力+软实力’夕组合的技巧,虽有熟练度与自觉度之差异,但包括穷兵默武的秦始皇与成吉思汗在内,没有一个大国帝土会傻到全凭“硬实力’夕而无视“软实力”。约瑟夫·奈等美国战略家的高明之处,仅仅在于其提高了“巧实力”的自觉程度,他们自身就是美国“巧实力’夕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巧实力”学说,美军、美货分属“硬实力”中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美式英语、价值观则属于文化“软实力”。其实,无论是美国货畅销全球,还是美元被哄抬为“世界硬通货”,或是美语被追捧为“世界语言”,都植根于“强硬通行世界”的美军。若无“美军+美元+美语+美货’夕联姻,就无美国全球霸权可言,四者均颇富单极性与单边性,故“硬实力/

软实力’夕仍是正宗的冷战思维,它充斥着“美国独霸’夕式的寒冬冷风,而极少“同舟共济’夕式的暖春气息。

尤须警醒的是,随着世界日趋多极化,美国相对实力持续卜滑,它迫于形势转而倡导“巧实力”,虽然经过了巧妙粉饰,但战略锋芒始终直指中国。尤其是稍有新意的“软实力”,更是剑锋直指我党主推的社会主义文化。对此,凡是稍具文化自觉的中国官员与学者,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早做好充足准备。

就固有传统而言,我国主流文化是儒释道合流所催生的新儒家,其“天卜大同’夕观迥异于

欧美霸权思想。古代中国主张“和而不同”,只求消极防范“以夷变夏”,而从未主动“以夏变夷”。此说虽有“华夏中心主义’夕之嫌,却始终扎根于儒释道的和谐共生,并无多少排他侵略性、殖民性可言,大体契合原始儒家的“土道”思想。与此相反,“欧美中心主义’夕扎根于高度神圣化、一神化了的基督教,始终极富排他,侵略性、扩张性,乃是典型的“霸道’夕思想。在贩卖非洲黑奴、屠杀印第安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中,它更是展示了举世空前的嗜利性、野蛮性、血腥性,这些恶行孽债既给亚非拉民众留卜了悲惨深重的记忆,也会从根基上钳制吹嘘过度的西方“软实力”。因此,国人既要熟知中西文化对决的历史与后果,也要悟透西方“软实力’夕的根基与本质,既不必对自家文化实力太过悲观绝望,也不必对西方文化实力过分高估崇信。

就新文化建设而论,我们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大国,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它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势不两立。随着经济成为“首要政治”,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确实有所弱化,但正如约瑟夫·奈所挑明的,舆论战、文化战、学术战既是美国熟能生巧的强项,也是中国疏于防范的战略短板,在美国军事与经济等“硬实力’夕相对衰弱之后,它更是唯一能够拉拢“共同价值观’之国、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的“屠龙宝剑”。以其精心炮制的“中国威胁论’夕为例,西方充分利用舆论优势和我国四邻的恐惧心理,将中国包装成“专制大国”、“军事大国”、“污染大国”,从而极大损害了我国我党的国际形象。这既严重脱离中国的发展实情,也严重违背我国的战略目标。因此,美式“软实力’夕剑锋直指中国软肋,唯有及早实现文化自觉、制定精当文化战略,我们才能逐步扭转舆论、形象、学术劣势。总之,基于对历史脉络和当代格局的深入分析,我们不必责怪约瑟夫·奈之流故弄玄虚,也不必叱责本土先行觉悟者耸人听闻。相反,若真要苛责的话,既要批判明知有诈却依然大肆行骗的西方人士,也要批评自目跟风却又自诩高明的中国人士。唯有如此,才能在“战略思维突围’夕之余实现“战略突围”。

二、“暖实力’思维的战略价值

常言道: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战略思维亦需与时俱进。某种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无法通过思维自身来证明,而只能看它是否契合世界大势。

“霸道”思维之所以能高奏凯歌至今,源于迄今为比的政争不至于毁灭地球,只要战略得宜、组织有效,强国就可以“抢占先机、转嫁危机’夕之道,谋取最大化权益与利润,建立称霸一隅乃至全球的霸权。可以想见,只要西方联手,作为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柱,美国霸权还会延续相当长时问。然而,随着核武器和其他超大杀伤力武器的发展,人类已可数次乃至数}一次摧毁地球。更严峻的是,鉴于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国际协调机制软弱无力,或许根本不需要一场核战争,而只需一场生态环境大灾难,地球就会崩溃乃至万劫不复。

为此,国际既得利益者势必催患精神分裂症。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它会尽力延长西方霸权;为了避免首当其冲,又必须避免地球毁灭。西方施行“抢占先机、转嫁危机’夕战略,亚非拉弱国深受祸害,纷纷沦为政治动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灾区,西方“资本外输、利润回流’夕利益链日趋崩溃,再无多少闪转腾挪的战略空问。更何况,以先后重创美国的卡特里娜、桑迪“超级咫风”为例,西方无法仰赖上帝优待而免于环境破坏、生态崩溃、利益链断裂之苦,不仅后发展国家无望复制西方崛起之路,连西方自己也万难延续“抢占先机、转嫁危机”战略。

故就整体趋势来说,一国独霸的“霸道’夕思维,已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编,其战略根基与战略空问日趋损毁。至于天卜一家的“土道’夕思维,也不再是无根无基的乌托邦幻梦,而是合乎世界大势的唯一活路。相应地,“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大势已去,无论是凭借“硬实力”造成对手硬伤,还是借助“软实力’夕击中他人软肋,最终都会因为损毁全球利益链、生态链而自掘坟墓。

换言之,“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夕思维的硬伤与软肋,在于它执着于单边、单极、非对称性霸权,而无视其战略根基渐被掏空、世界大势无法逆转的事实。作为美国“巧崛起、巧遏制、巧霸权”的利器,“巧实力’夕思维成功于一个“巧’夕字,最终也将败于一个“巧’夕字。它完全符合靠工商、金融、战争投机起家的“美国性格”,虽有“学术”的科学外观,实为违逆客观情势的“权术”,并无多少科学含金量,即使费尽心机、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美国性格’夕和世界大势。对此,国人必须有清醒而精准的认识。

与机关算尽的“巧实力’思维相比,“暖实力+冷实力=好实力’夕思维之魂,在于一个“好’夕字。此“好”既是谋求和谐世界的道德理想之“好”,也是契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品质之“好”,更是推进中华复兴的实践价值之“好”。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我们顺应全球化新情势,更有利于我们占领道义、真理、权力制高点。

以异常酷烈的暴力为例,其本质并非冰冷军械之力,而是抱团取暖的“抱力”。无论是激发暴动、血战到底的革命信念,还是运筹帷握、决战千里的军事思想,无论是深入骨髓、生死与共的民族情感,还是同文同种、同气连枝的文化记忆,都是最能温暖人心、温润人性的温清之物。诗人曰:铮铮铁骨亦有柔情,岂是一个“硬’夕字了得。以朝鲜战争为例,若不能激发大众激情深爱,“硬实力’夕万难持久钢硬;纵使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也会因丧失民心而瞬问解体。同理,各国的经济、金融、文化实力,最终也取决于强化认同、凝聚人心的“暖实力”。那些严重两极分化之国,纵使富翁阔婆无数,也会一夜之问崩溃。

概言之,所谓“暖实力”,指消除歧视、化解矛盾、破除垄断、限制特权、拆除壁皇、填补鸿沟、优化配置、和谐共生、民族共和、温暖人心、升华人性的能力。细言之,消解种族、性别、等级、党派、地域、户籍隔阂以打破权力垄断的能力,可称之为“政治暖实力”;消除投资、开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就业、积累等歧视以打破财富垄断的能力,可称之为“经济暖实力”;至于拆除宗教、文化、艺术、科技、学术、教育、舆论樊篱以打破知识垄断的能力,则可称之为“文化暖实力”。

至于“冷实力”,则指人为制造歧视、壁皇、矛盾、垄断、鸿沟,从而形成非对称性优势以打击毁伤对手的能力,它亦可相应细分为“政治冷实力”、“经济冷实力”、“文化冷实力”。“暖实力’夕大多存在于共同体内部,“冷实力’夕则主要存在于敌对阵营之问,唯有化敌为友、非敌非友、亦敌亦友、敌我交叉之际,出于策略性暂时相互借重之需,敌我之问才会有一定“暖实力”。若非丧失理性而宁可同归于尽,政治斗争总是要求自家阵营抱团取暖之余,积极应对敌方阵营的正面挑战。因此,“暖实力’夕与“冷实力’夕是孪生子。“暖实力’夕是先决性前提,堪称权力家族之长兄;“冷实力”则是并生性后果,可谓权力家族之小弟。两者一体,互相转化互为因果,不可颠倒,不可割裂,不可偏废。当内部抱团以对抗外敌时,“暖实力’夕会转化为“冷实力”;当内部抱团走向外部联盟时,“冷实力’夕亦可转化为“暖实力”。

进而言之,勇于内斗内耗、怯于外交外争者,其“暖实力’与“冷实力’均很有限,都会异常快速地毁灭。只善于内部抱团、偏安一隅者,虽有一定“暖实力’夕与“冷实力”,但始终难以扩展强化,只能消极防御、荀安一时。唯有既善于内部抱团又善于化敌为友者,才能由小变大、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由野蛮变文明。更深层的问题是,即使是GDP总量和人均值都相同之国,其国内两极分化程度也是迥异的,各国“暖实力’夕因而仍会有天壤之别。若能雨露均沾、全民分享,经济实力可化为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的“暖实力”;若是两极分化、苦乐不均,它则会沦为弱化认同、撕裂社会的“冷实力”。届时,即便是如今称霸世界的美国,也可能因“占领华尔街’夕运动所谓,”1%与99%“之争而最终瓦解。

可见,“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偏重权力的抽象性质,“暖实力/冷实力’夕思维则注重权力的具体效用。前者虽也讲究实力巧妙组合,但毕竟只求单边单极霸权,后者则转而建构互利双赢的和谐世界。所以,只要仍执迷于一国独霸,无论“硬实力/软实力”,还是鸡尾酒

式的“巧实力”,都只能是一家欢喜众家愁的“冷实力”。以美国为例,它频频发动军事战、贸易战、金融战,即使常人也能感受其“硬实力”的刺骨寒意。至于其“软实力”,不求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只求推进美国文化殖民、扩张美式文化霸权,为此不惜肆意削夺弱国文化主权,堪称“软酒醉人、软刀杀人”的典范。无奈之余,处于语言、舆论、形象、学术劣势的文化弱国,被迫纷纷投入母语保卫战、文化保卫战,积极制定语言、影视、新闻、文教、学术等方面的应对战略,乃至像中国那样将其提升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高度。可见,“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夕之说,虽能哄骗世界舆论于一时,但绝对无法欺骗全球民众于永久。

正如伟大战略家毛泽东所言,人心才是真正持久强大的战略后方,从人心出发思考全盘战略,乃是一流战略家的必备素质。作为典型的“持久战”,无论是苦撑八年的抗日战争,还是持续百年的中华复兴,都要以暖人心、聚民心为根本。总之,一国实力大小,不能只看光鲜亮丽的舆论宣传,也不能只看抽象生硬的统计数据,更不能只看冰冷僵硬的武器库,而要看其化解矛盾、抱团取暖的综合能力。前三者有形可见,常人都易感知,第四者则无影无形,非大智慧者无法把握。

三、“暖实力’思维的实践之路

政治是抱团取暖、共赴危难的艺术,故而作为权力的客观形态,“暖实力”与“冷实力’夕早已存在几千年,对此有所散论的先知先觉者,亦星云流布于古今各国。至于它未能理论化乃至成为主流思维,则大可不必苛责前贤先哲。它源于古典政争不至于毁灭地球之大格局,至于它如今呼之欲出,亦是当代政争之大趋势使然。

换言之,“暖实力+冷实力=好实力’夕思维的科学性,在于它看到了国际政争的巨大惯性而不抱幻想,更在于它洞察了全球新难题背后的重大机遇而不悲观失望。

一方面,鉴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印尼、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霸权’夕与“和谐世界”的对立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另一方面,鉴于全球核扩散、环境破坏、生态危机急剧恶化,连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同归于尽的噩梦逼迫人类同舟共济。在此背景卜,“暖实力/冷实力’夕思维得以破茧而出,并渐与“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分庭抗礼。

因此,“暖实力+冷实力=好实力’夕思维的科学性不成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其理论圆熟度与实践自觉度。若能自觉完善并践行之,“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临近终结’夕就会成为假命题,“中国战略机遇期可以无限扩展’夕则会成为真命题。随着全球经济深度一体化,内政与外交的古老鸿沟渐被填平。正如当代战略家所言:唯有放眼全球,才能立足本土。全球是大局,本土是小局,若迷失大局,虽精于小局,也会重蹈偏安土朝的覆辙。换言之,“外交服务于内政”固然有理,“内政优先于外交’夕却未必正确,它不合乎历史实情,也不合乎当代大势。

举例来说,直至1840年,大清仍是世界首富之国,它拥有全球最成熟的帝制,儒教治国,科举取士,民族融合,边疆巩固,既无藩土作乱、皇嗣失常之危,也无外戚干政、太监专权之弊。故虽存在军事短板,任何一国单挑,都未能击垮它,纵使是列强联手、多轮攻击,它仍硬撑了百余年并幸免于“全殖民”巳运,远非印度等一击即溃者可比。然而,大清最终还是覆灭了,其主因是昧于世界大局、大搞愚民统治,毫无基于全球视野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

由此可见,“内政优先于外交’夕不够准确,“内政立足于外交’夕更为精当。常言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内政日程表之轻重缓急,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格局,急大局之所急,重大局之所重,而不可反其道而行。鉴于美国正在精心编织包围圈,中美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我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乃是增强国际“暖实力”、打破美式包围圈。为此,必须加大与欧洲、中东、拉美诸国抱团取暖的力度,在美国战略后方率先争取战略主动,从而牵制、阻滞、打

乱其战略重心东移计划,迫使其半途而废或大加延缓。至于中美战略冲突的前沿,应优先发展与俄罗斯、印度、中亚、东盟的互利合作,在巩固自身战略后方之余,撕开亚太包围圈的战略缺口。其实,美日韩澳“准北约”也并非铁板一块,韩、澳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最高,故其战略决心也最为游移,不妨刻意扩大经济依赖度而牵制之。美日联盟虽然稳固,但也是貌合神离,鉴于美国自身软肋,在短期内,它不愿也不敢与中国大规模直接对抗,而只想躲在身后,由日本充当打手。日本虽然很冲动,但也非纯然大傻,身为“亚洲孤鸟”,无论出于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之考量,还是出于经济命脉之考虑,它都不可能与中国全面持久对抗。故我国日后外交,不应只是有所作为,而应是大有作为。“韬光养晦”虽为我国赢得了巨大战略缓冲,但也给世界留卜了中国必将称霸的错觉。其实,反对霸权主义并非我国一时之需,而是社会主义国体决定的永久战略之需。所以,在首倡“和谐世界’夕新理念之余,不妨登高一呼,光明正大地首倡“暖实力’夕新思维,抢占道义、思想、权力制高点,抢夺国际政治经济议程的主导权。尤其在应对全球金融海啸、核扩散危机、生态环境灾难等危急险重议题时,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战略主动,这既可一举击中美国的硬伤与软肋,又可变“中国威肋、论’夕为“中国机遇论”,从而为自身续航赢得新机遇,也为全球繁荣尤其是新兴大国发展赢得新机遇。中国拥有核威慑力量,金融储备充足,战略纵深广阔,国内市场巨大,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高度融合,毕竟不是各色新旧灾难最深重之国。无论是欧、美、日、澳、韩,还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俄罗斯等新兴大国,或是祸不单行的亚非拉穷国,都远比中国更急需抱团取暖。因此,“暖实力’夕外交急中国之所急,也是急各国之所急,无论是其亲和力与感召力,还是其战略价值与施展空问,都是非常可观、大有作为的。

至于日后中国内政,也必须以提升国内“暖实力’夕为首务。在前段时期,我国经济短板非常明显,确实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即便如此,经济建设也不等于经济增长,而必须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强化国民认同、推进政治文明,从而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来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更何况,随着发展阶段和出口情势的变化,我们理应在“扩内需、调结构’之余,及时补足军事、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战略短板,战略重心应从总量“冷实力’转向整体“暖实力”。必须警醒的是,鉴于东西差异、城乡差距、贫富矛盾、官民冲突日趋严重,我国总量“冷实力”虽有大幅增长,整体“暖实力”却仍然n}}待提升。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虚心向西方学习,其对外“冷实力”的现代大扩张虽属事实,但它始终扎根于凯恩斯革命之后的国家福利体制。换言之,唯有化“实力”为“福利”,才能凝聚人心、激励创新、强化认同。否则,任由两极分化加剧、民族认同弱化,中华复兴也可能重蹈苏联覆辙。

总之,思路决定活路。战略机遇关乎民族兴衰,它虽受制于战略格局,但也受限于战略思维,思维短板亦是战略短板。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反对冷战与霸权,但又不自觉地沿袭了冷战思维,从而在实践路径与思维路径上都陷入了严重被动的路径依赖。在财政赤字、环境赤字、生态赤字危如累卵的今天,西方霸权已无多少“透支未来、赢家通吃’之空问,“温室效应’夕背后的寒冬冷意迫使人类抱团取暖,变“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为“暖实力/冷实力”思维正当其时,它既可为国人洞察世界新格局提供新思维,也可为中国续航提供新航标与新机遇。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13111111111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以下我将对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形势和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定位做一次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形势 1、南海争端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总体上看,南海安全局势基本上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仍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南海岛礁被周边海洋邻国蚕食,各种矿藏资源被周边国家盗走,域外强国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多年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修建违章建筑,疯狂扩建,是侵占盗窃我国南海利益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开展勘探油气资源钻探活动,越南出动了大批船只,冲撞中国在现场执勤的护航安全保卫公务船,非法干扰中方作业。越南甚至出动了水下特工“蛙人”,在水下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越南的野蛮行为严重危及中国南海维权执法人员和“981”钻井平台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给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侵占南海利益较多的另一国家是菲律宾,采取多种手段染指黄岩岛。多年来,菲律宾海警强登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抓扣中国渔民,公开挑战中国,掠夺南海利益。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宾策划全球反华示威活动,制造反华舆论、拉拢美国介入、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不断侵犯中国主权。 2、朝鲜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上午,朝鲜第四次核爆举世震惊。其实,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所以,朝鲜说,它的威胁来自美国,所以它拥核是“迫于无奈”。其实,朝鲜的核遏制力只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并非什么保卫主权和生存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是如此,朝鲜在安全上所以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何况,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再看看第四次核爆后朝鲜发表的声明:自主权不受侵害下不会用核武器,自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核武器,此次氢弹试验标志着“我们的核武器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朝鲜这份声明意义,因为,对朝鲜来说,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存在主动出击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朝鲜拥核充满了担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而是它的不可控性。一个退出了六方会谈、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两度撕毁朝鲜停战协定,且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世袭制国家,如何让人放得下心?因此,可以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 e y w o r d s (1) 一、儒家思想 (1) 二、道家思想 (3) 三、佛家思想 (4) 小结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 指导教师杜宪兵 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 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 Tutor Du Xianbing 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 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国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为人类、为这个星球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开始初现端倪了。不过,在那众多令人鼓舞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因为山爬得越高,一旦摔倒,

可能摔得更重,爬得越高风景越美,也可能更加孤寂、寒冷。现在中国就恰巧处在高山,风景更加壮美,同时又是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地。而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进死胡同。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就是这一表现。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画面中,我们的海外安全问题在日益凸现,包括海上通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在日益加剧。据悉,现在有关部门一天所接到的海外遇险事件比过去一年都多,而且多数是没法处理的,还有我们的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我们很多能源、物资都需要通过海洋从海外运输回来,而一旦海洋通道被切断,就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越高,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我国虽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大国的地位,但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南北发展不平衡,某些国际的武断专横。还有各极势力的划分与制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波涌动。还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冲突。这些都给中国外交造成很大的压力。

浅谈民间外交的发展及其意义

浅谈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摘要】民间外交作为外交中的特殊形式,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就中国的民间外交探讨其历史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民间外交国际关系 对民间外交的界定和称呼没有非常统一和确定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在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中,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为本国国家利益、本同官方外交目标或补充官方外交行为不足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体么一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行为主体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非官方的跨国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民间外交旱现出强劲发展的状态。 一、民间外交兴起的原因 冷战后民间外交的兴盛,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所引起的,其中既有同际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官方外交的主观需要;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调合作,并通过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惯例、国际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和争端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伴有文化渗透、制度移植等现象,以及与其发展进程相适应的政治变迁,这就使世界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的本质足公民社会在令球的拓展,它容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推动着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反过来又使新的“文化”、身份和民间力量进入了以前封闭的国际政治体系,以往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国家主体越来越多地被非国家主体补充或代替。这一切使民间外交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对国家问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次,弥朴外交工作中“政府失灵”的需要。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就要发展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民间外交的出现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动因:一是对于某些国际敏感的问题,官方来应对处理常常比较尴尬,进退空间不大;二是对一些长期性、全局性 1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兼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载于《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

浅谈国际形势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策略.

浅谈国际形势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策略 摘要: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治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了解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来了解整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形势政治中国外交策略 形势与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让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在他的讲课中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下面谈一下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奠定了基础。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