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1
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古镇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一、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的特点民族地区的古镇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古镇中的建筑、街道、遗址、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些古迹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民族地区的古镇也有着一些共性。
例如,多数民族地区的古镇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水乡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优美,以及民俗文化传承较为完整。
这也决定了古镇的旅游开发需要注重保护自然、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内涵,不能过度商业化,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开发。
二、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1.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继承。
因为民族地区的古镇中,存在着大量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建筑和景观。
旅游开发需要考虑到保护性开发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破坏。
2.历史人文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合民族地区的古镇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文化内涵,旅游开发需要挖掘这些内涵。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都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护文化内涵的实践,可以采用慢旅游模式、文物复原、历史文化体验等方法,让游客可以更好的认识和体验当地文化。
3.景点与商业的平衡旅游开发需要考虑到商业和景点的平衡,不能完全追求商业利润而破坏景点的文化内涵。
旅游开发需注重在经济和生态间寻求平衡和发展,让景点和商业相互依存,达到带动数以千计的地方居民增收的效果。
4.联合旅游开发民族地区的古镇大多与周边景点、地方村庄联合开发,以形成丰富的旅游线路。
例如,可以将塞罕坝林区、云冈石窟、草原、湖泊景点等结合起来,共同推出一条与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线路。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安阳殷墟景区为例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安阳殷墟景区为例作者:陈朋艳郭文浩朱凯凯胡文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陈朋艳郭文浩朱凯凯胡文婷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是解决旅游地发展中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安阳殷墟文化遗产旅游地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从游客旅游体验角度出发,对殷墟旅游产品创新的条件与基础以及体验型旅游产品的特征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
从殷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得出了殷墟旅游产品创新是必然之路,并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潜在产品的挖掘,以便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度。
最后,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对殷墟旅游产品创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地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结晶,2006年安阳殷墟世界文化审遗成功,为河南安阳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抓住契机的同时如何使安阳殷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获得更好的发展,是近几年殷墟遗址景区一直努力的方向。
安阳殷墟要想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尽快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与创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体验研究成为旅游界研究的重点。
Cohan将旅游体验划分为5种类型,希腊学者stamboulis提出体验式旅游是预设的,Graefe 和 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的形成有很多个性因素,Pine认为体验式旅游的模式塑造上要重视对游客的感观刺激。
为解决重复性开发问题G·Richard 提出了“创造性旅游”在文化旅游中融入新元素使游客产生新的体验。
国内研究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讨。
武一闻探讨了体验式旅游用于文化遗产景区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景区开发的对策;李经龙强调旅游者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我国研究着重于从资源自身特性来进行旅游开发研究,尽管一些学者提出了“游客体验”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但是仅仅作为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进行更为全面、深层次的、较为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摘要】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详细阐述了大足石刻的历史、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
最后在展望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趋势,总结了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启示,并提出了研究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可以为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大足石刻、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历史、地位、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趋势、启示、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虽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也面临着文物保护、游客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其发展现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其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文化遗产旅游是指游客为了感受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前往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目的地旅行的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研究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承和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实践、表现形式、各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活动方式,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旨在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传播,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增加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进了解和沟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方式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比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传统技艺表演等。
2.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通过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挑战和对策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包括传统村落旅游、非遗展示展览、非遗体验活动等。
传统村落旅游是利用原生态、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风貌和传统文化。
非遗展示展览是通过展览方式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和特色,让游客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非遗体验活动是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技艺体验、传统节庆参与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来确定。
需要认真调研和分析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承情况和含量的特点等。
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选取适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如果当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如果有非遗展示展览场馆和设施,可以开展非遗展示展览;如果有传统节庆和技艺传承人群,可以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非遗展示展览和非遗体验活动中,应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和过度开发。
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增加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资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是对古代人类活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学科,是考古学和旅游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研究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对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调查和解释正在深入,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完善。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的明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我们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工作。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 文化传承: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
3. 教育意义:古人类文化遗址是历史的活教材,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公众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 旅游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的元素和内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国际交流: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 正文2.1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最初,人们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2019·12“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多彩多样。
山西省大致可按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地区划分,整体非遗种类繁多,可利用资源十分丰富,其数量由北向南大致呈现为由疏至密的分布特征,具有极大的非遗市场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完全可作为山西省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山西省对“文旅强省”战略的重视,不仅促进了山西省非遗旅游经济效益,还为山西省非遗文化旅游宣传提供了便利机会。
一、山西非遗文化旅游现状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类A pp 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游玩的参考首选,同时也是有效传播当地文化的载体之一。
据现阶段笔者了解,关于非遗文化旅游类的A pp 几乎为零,大多都是关于非遗文化的类别及种类介绍。
就旅游线路而言,以市面上常见的旅游产品(如携程、去哪儿旅行、飞猪、游山西等旅游A pp )中的线路规划为例(图1、2),其都是以景点观赏为主,并未在其中涉及或穿插与当地相关的非遗文化旅游项目,非遗项目无法展现在“文化游”的主题当中。
二、山西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非遗文化数量和传播率成反比山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非遗数量种类繁多,且至今保有较高的原真性。
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共有157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达150人,排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省和江苏省。
山西省非遗虽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但是被外界所知的甚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商业化开发的浪潮下,我国的非遗不断地受到权益侵害,对于非遗的保护及传播并未投入与之数量相应的保护机制和宣传力度。
就山西省而言,需要保护的非遗数量极其繁多,但是大多数人对非遗的传承缺乏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够传承所有的非遗技艺,只留下了一些现阶段在地方尚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项目。
(二)非遗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就现阶段而言,非遗的传播主要还是依靠着杂志、报刊等纸质版读物,或是电视广播等较为传统的媒体方式进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种非物质文明遗产组成的遗产系统,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和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民族或地区文化的根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则是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感受文化魅力、自然风光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旅游方式。
本文将研究如何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传承自古并存续至今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结合了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1. 促进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将非物质遗产融入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在自然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 保护自然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当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带动地方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兴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 提升旅游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融合了文化和自然,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和娱乐性。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丹霞山为例,丹霞山是广东省韶关市的一座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丹霞山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侗族歌舞、土家绣花、客家瓦窑、广府凉茶等。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丹霞山地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打造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项目,包括参观非遗保护基地、学习手工艺技艺、参与民俗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
姓名:韩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韩福文
20080501
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
作者:韩静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1.学位论文艾佩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2008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到了体验经济时代。
体验经济的到来,使旅游消费有了新的趋势:旅游消费中情感要素的比重逐渐增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旅游者期望得到综合体验;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这些新的消费趋势,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了机遇与挑战。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核心供给是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分为物质层、思想制度层和文化心理层。
旅游者对遗产文化的体验,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体验中层和核心层的文化,深入到文化核心层的体验是最难忘的。
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体验载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景区具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载体,这些载体构成了景区的体验载体系统。
它由舞台体验载体系统、活动体验载体系统、环境体验载体系统和服务体验载体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舞台体验载体系统是旅游体验载体系统的基础与前提,活动体验载体系统是旅游体验载体系统的核心,环境体验载体系统和服务体验载体系统是支持系统。
影响旅游者体验的因素包括体验的主体、客体、媒介三部分。
从体验主体上看,体验效果取决于旅游者的知识构成、态度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从体验客体上看,遗产地文化的挖掘是否深入,文化特色是否明确清晰,文化所展现的内容是否丰富,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
从体验媒介上看,它是否在统一的主题线索的引导下,是否具有完整、丰富、创新的体验载体系统将影响旅游者的体验效果。
在进行文化遗产体验化设计时,要利用“体验主题(内容)、体验载体系统、体验项目互动模型”。
首先,需要进行体验化设计的两个基本分析:旅游市场分析,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其次,要进行体验主题化设计,把体验内容一致化、归纳化,以此来设计出鲜明的主题体验,强化旅游体验。
再次,进行体验载体系统的设计,通过舞台体验载体系统、活动体验载体系统、服务体验载体系统和环境体验载体系统的设计,使旅游者能够体验到文化遗产的主题。
最后,要注重各种载体的配合,设计出展现主题文化的体验项目。
2.期刊论文艾佩.梁留科.AI Pei.LIANG Liu-ke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许昌学院学报
2007,26(5)
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载体系统是增强产品易读性和易理解性,使旅游者获得深层文化体验的凭借.旅游体验载体系统由舞台体验载体系统、活动体验载体系统、环境体验载体系统和服务体验载体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给旅游者提供综合体验.
3.学位论文吴娟子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澳门为例2008
文化遗产旅游,作为遗产旅游的一种类型,顺应了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升级中对文化性旅游产品的现实需求。
自其出现以来,深受旅游者的青睐,促使文化遗产旅游在全世界迅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中坚力量。
同时,在理论研究领域,文化遗产旅游也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围绕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议题如雨后春笋,日渐显现。
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城市文化遗产旅游,选择当前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发展模式为研究角度,并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文化遗产资源较为典型的城市——澳门为实证研究对象,分七个部分对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释。
第一部分导言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对目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城市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行了科学的述评;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理论支撑部分,提出了四个主要理论依据,并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进行基础分析;
第五部分在构建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三大要素“需求、供给、空间”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体系;
第六部分根据第五部分的研究体系,通过资源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下的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最后提出了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第七部分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展望。
4.学位论文李笑白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开封市历史街区为例2007
目前国内对于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街区保护、历史街区的更新等方面,而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研究很少涉及。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方面研究给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现状入手,研究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历史街区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范畴,它反映着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
历史街区具有脆弱性且容易受到忽视和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膨胀、交通运输、污染等问题都给历史街区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量游客进入以及利益趋动下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都给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开发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于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学和文物保护的角度。
本文在理论方面的创新之处,是主要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予以研究,并将体验经济和文化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引入历史街区旅游研究中。
通过归纳与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开封市历史街区实例对其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文章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提出历史街区演变的动力模型,从真实性、原真性、品质和视觉价值的角度分析历史街区的价值,采用城市意象学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开封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评价层次模型,对开封历史街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图层分析法制定了开封历史街区的保护框架与层次,封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方案设计,并对其旅游开发机制予以探讨。
全篇论文分为八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辨析与界定,分析历史街区的内涵与特征,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第三部分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综述和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影响,并指出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内容与措施,并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理论。
着重论述如何在对历史街区进行特征分析和价值衡量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第六部分是对开封历史街区的发展和形成现状的分析,采用城市意象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开封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评价层次模型,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得出历史街区形成的动力模型。
第七部分结合开封的案例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理论予以应用。
为其进行了分层保护方案和旅游开发设计,并对开封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机制进行了探讨。
第八部分是结论部分,指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予以总结。
5.期刊论文许建.XU Jian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正进入体验消费时代,游客期望的是通过自身参与而得到难忘的整体旅游体验.结合体验旅游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