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学具PPT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è)传不习乎 (chuá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11论语十二章(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11论语十二章(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上的困难等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明确的讨论主题和指导性问题,确保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的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相处之道。
-运用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论语》智慧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让学生理解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复习和实践;
-引导学生从“温故而知新”中认识到复习旧知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特别是句式、词义等方面的掌握;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11论语十二章(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学习生活”中的11论语十二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论语》十二章的经典语句及翻译;
2.分析《论语》中关于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3.探讨《论语》中的名句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
-《论语》中抽象的道德观念和际生活相结合,学会运用古文解决现实问题;
-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讨论、分享,提高课堂参与度。
举例解释:
-在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时,解释“施”字的古义和今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仁爱”和“忠诚”的内涵;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其次,关于儒家思想核心观念的传授,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讲述得还不够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仁”的概念时,我应该多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用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还有待改进。有时候问题设置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4.论语第四章:《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第九章:《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12.《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寓教于乐大讲堂(统编2024版)

12.《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寓教于乐大讲堂(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和《论语》,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2.教学难点: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孔子及其《论语》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孔子、《论语》。

(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孔子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文本知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文本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2.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翻译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重点)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论语十二章》中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和修身之道并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核心素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他与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国十四年,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划线书籍为“五经”,与“四书”合称“四书五经”。

)。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其核心思想是“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其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作品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纂而成,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书在文学体裁上属于语录体散文,共20篇492章。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四书五经”的核心经书。

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古代学校的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考书之一。

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用意深远。

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论语》一书。

北宋宰相赵普曾这样称赞此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注释补充:“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世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

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句子赏析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