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全)
五行归类表

五
行
人体
五时
五畜
五果
五菜
五谷
五嗅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天干
地支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变
五神
五主
五液
五荣
五脉
平旦
鸡
李
韭
麻
膻
角
酸
青
生
风
甲乙
寅卯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魂
色
泪
爪
弦日中羊杏薤麦焦
徵
苦
赤
长
暑
丙丁
巳午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神
嗅
汗
面色
洪
日西
牛
枣
葵
稷
香
宫
甘
黄
化
湿
戊己
辰未戌丑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意
味
涎
唇
缓
日入
犬
桃
葱
稻
腥
商
辛
白
收
燥
庚辛
申酉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魄
声
涕
毛
浮
夜半
猪
栗
藿
豆
腐
羽
咸
黑
最新中医五行归类表知识讲解

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动握忧哕咳栗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五行的特性与属性推演及归类

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季
人 体 五 五 五 形 五 五 变
音 味 色 化 气 方 节
行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心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脾 胃 口 肉 思 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
木 升发、条达 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
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
火 炎热、向上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燃烧之火,其性温热,其焰上升,因而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火。
类,从而将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 五行规律,进而阐释、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及变化。例如: 1. 以方位配属五行。 2. 以五脏配属五行。 应当指出,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比类外, 还应用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 3. 同属事物的相关性:五行学说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 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肾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根据上表,主要能说明三方面内容。 现以“木”为例,其联系如下: 从横向来 说,木性柔和条畅,春季多风,阳气上升,草木滋生,郁郁青青,而青葱之果木多有酸味,因
此,就把木和春、风、青、酸、生等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结合人体,则肝性条达舒畅,喜 滋润而升发,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易发生震颤、抽搐、 惊厥等病变),于是亦和属木的一类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其他脏腑亦是如此。应当看到,这 种属性归类或联系虽有表象的一方面,但其内部也应有其合理的因素。若从纵向来说,则可表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学说是以五⾏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属性的。
事物的五⾏属性,并不等同于⽊、⽕、⼟、⾦、⽔本⾝,⽽是采⽤“取象⽐类”的⽅法,将事物的性质、作⽤或形态与五⾏的特性相类⽐,从⽽得出事物的五⾏属性。
这样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类,从⽽将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之中,考试⼤站医师,整理并在五⾏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五⾏规律,进⽽阐释、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及变化。
例如: 1. 以⽅位配属五⾏。
2. 以五脏配属五⾏。
应当指出,事物的五⾏属性,除了可⽤上述⽅法进⾏取象⽐类外,还应⽤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法。
3. 同属事物的相关性:五⾏学说认为属于同⼀五⾏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现将⾃然界和⼈体的五⾏属性,列简表如下:事物五⾏属性归类表⾃然界 五⾏ ⼈ 体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季⾳ 味 ⾊ 化 ⽓ ⽅ 节 五 五 五 形 五 五 变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酸 青 ⽣ 风 东 春徵 苦 ⾚ 长 暑 南 夏宫 ⽢ 黄 化 湿 中长夏商 ⾟ ⽩ 收 燥 西 秋⽻ 咸 ⿊ 藏 寒 北 冬 ⽊⽕⼟⾦⽔ 肝 胆 ⽬ 筋 怒 呼 握⼼⼩肠 ⾆ 脉 喜 笑 忧脾 胃 ⼝ ⾁ 思 歌 哕肺⼤肠 ⿐ ⽪ 悲 哭 咳肾膀胱 ⽿ ⾻ 恐 呻 栗 上述归类,可参阅《素问·阴阳应象⼤论》、《⾦匮真⾔论》、《五脏⽣成篇》及《灵枢·顺⽓⼀⽇分为四时》、《五⾳五味》等篇章。
根据上表,主要能说明三⽅⾯内容。
现以“⽊”为例,其联系如下: 从横向来说,⽊性柔和条畅,春季多风,阳⽓上升,草⽊滋⽣,郁郁青青,⽽青葱之果⽊多有酸味,因此,就把⽊和春、风、青、酸、⽣等事物或现象联系在⼀起。
结合⼈体,则肝性条达舒畅,喜滋润⽽升发,肝与胆相表⾥,开窍于⽬,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易发⽣震颤、抽搐、惊厥等病变),于是亦和属⽊的⼀类事物或现象联系在⼀起,其他脏腑亦是如此。
应当看到,这种属性归类或联系虽有表象的⼀⽅⾯,但其内部也应有其合理的因素。
3-五行学说

作业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特性 简述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
3.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泻火法。 指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 足,心火偏亢之证。
此外,五行学说还可用于指导选择脏腑用药和针灸取穴, 以及帮助纠治精神情志病变等。
如: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 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 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
(四)指导确定治则与治法 :
五行学说可帮助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前者主要用于母子两脏虚弱之证;后者主要用 于母子两脏俱实之证。
体现“虚则补其母”治则的治法: 例: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 证。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水生 木)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是:
肝生心,肝藏血可以济心; 心生脾,心阳可以助脾之运化; 脾生肺,脾运化精微上输于肺; 肺生肾,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主水; 肾生肝,肾藏精能滋养肝之阴血等等。
五脏相互制约关系是:
肾制约心: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
火之亢烈;
心制约肺: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
盛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
生化、承载、受纳 沉降、肃杀、收敛 (刚柔相济)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中医五行归类表详解

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动握忧哕咳栗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4五行学说

克我者——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
金为木而不胜
如:金克木。以木而言 木为金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 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 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 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 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 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 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 性的概念,衍化为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白色、辛味入肺,如白果、石膏色白,生姜味辛入 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黑豆色黑,牡蛎味咸入 肾经以滋养肾阴。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某一脏病变,在临床治疗时,先处理好原发疾 病的脏,然后根据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传变 规律,预测其可能累及的内脏,同时给予或补 或泻的处理,以阻断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盛衰。 “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 规律。
金
曰从革
水
曰润下
引申义 生长、升发、条达 温热、向上、光明 生化、承载、受纳 能柔能刚,变革,肃杀 寒凉、滋润、下行
•木曰曲直:“曲 直”是指树木能 曲能直、向上、 向外伸长舒展的 生发姿态、引申 为具有生长,升 发,条达,舒畅 等作用或性质的 事物及现象,都 可归属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