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识目标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内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

(四)呈现教学内容

(五)提供学习指导

(六)展现学习行为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个别化教学

(一)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三)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三、群体动力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三)课堂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