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教案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教案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色和声音的传播时间。

难点: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别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让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入声音的特征。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拿一根钢皮尺(或锯条)把它夹紧在抽屉缝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皮尺(或锯条),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皮尺弯曲的程度,用眼看钢皮尺振动情况(振动幅度的大小),用耳听钢皮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强弱,并把观察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活动三:同学们可以用手摸喉头,发出强声和弱声,感觉一下喉头的振动幅度哪次大,哪次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同学们分析讨论,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并归纳结论。

3、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一:拿一张硬纸片,用同样的力在木梳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此,听一听纸片划过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将声音的高低与纸片划过时振动快慢联系起来(划得快时,同一时间内硬纸片跟梳齿的接触次数多,也就是说,每一秒钟纸片振动的次数比较多。反过来,划得慢时,硬

活动二: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并把观察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同学们分析讨论,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大小的关系,并归纳结论。

4、辨别声音

活动一: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活动二:让会乐器的同学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同学们是否能区分出每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并用恰当的形容词描述这些声音。

活动三:用收录机播放音乐磁带,同学们欣赏之后说一说这些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如钢琴演奏的《秋日私语》、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小提琴演奏的《梁祝》等。)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5、随堂练习

⑴声音的三个特征为、和。

⑵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有关,振幅大,响度。

⑶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

⑷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

⑸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6、科学探究

1、在收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并开大音量,观察绸条会怎样?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2、你可以就地取材,让物体发出声音,研究物体在发声时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4、实验描绘音叉振动的“波形”。

用蜡将一小段细导线A粘在音叉B的一个叉鼓端上(导线弯折向下),将音叉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音叉刚好水平地位于桌面上方。找一块玻璃C,用蜡烛的烟火将其一面熏黑,将熏黑的玻璃板放在音叉下面(熏黑一面朝上),用手指弹击音叉,让其振动,以适当的速度沿桌面拉动玻璃板,导线就在玻璃板上划出波形

实际做做看:(1)以不同的速度拉动玻璃板;

(2)换用不同的音叉重复上述实验。

7、课堂小结

8、课后作业

课本P14 ①②③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案中图版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 的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图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 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 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地理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 二、传授新课: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读图:读p44B图。了解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读p44.C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 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绘图:让学生结合课本p45.D表;绘“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引导 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3、分析:进一步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4、讨论:让学生阅读p45阅读材料后,提出人过多,过少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 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 5、读图:让学生看p46E图,再由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 的突出的人口问题。 6、补充: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 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

滁州市明光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

滁州市明光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将某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所示,可见波形竖直方向的最大值在减小,表示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 . 音色 B . 响度 C . 音调 D . 周期 2. (2分) (2019八上·长春月考) 如图所示声的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3. (2分) (2018八上·浉河期中) 下列关于音乐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乐曲时说法正确的是() A .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 . 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根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C . 小提琴的音色与二胡的音色相同 D . 小提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4. (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来减弱噪声的 C . 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可闻声 D .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听到身后传来小刚的说话声,小明是通过音色辨别出小刚的

5. (2分) (2016八上·丰城期中) 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 . 音调 B . 音色 C . 响度 D . 音色和响度 6. (2分)(2017·牡丹江) 下列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 .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B . 用麦克风唱歌可以提高音调 C . 听到的鼓声是通过地面传来的 D . 小声说话时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7. (2分)(2019·天门)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B . “男高音”和“引吭高歌”中的“高”都是指音调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物理 第八章 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第二节二力平衡 1 课时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根据力的平衡的条件计算力;判断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探究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判断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与实物投影仪, 学生用: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①如何改变小车水平方向受到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 ②如何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实验探究】 (1)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加不同/相同的钩码,手后观察现象;分析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合力”知识点是否需要补充 个人以为,“合力”的知识点最好是补充进来。 要想让学透彻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必须将“力”落实到“合力是否为0”上。否则,没有合力的概念,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懵懂,不成体系。 我是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前介绍的合力的概念。包括合力的定义,研究方法(等效);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公式。(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合力为0,在这是就已经抛给学生)。 介绍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通过实验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交锋。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里的“力”也要落实到“合力”上。然后第二个途径是教材上的《牛顿第一定律》。 “平衡力”的“平衡”,就是“抵消”的意思,就是合力为0.有了合力的知识铺垫,平衡力不再是难点。 增加“合力”知识点,不会对学生的理解、学习造成负担。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归纳的出,否则,会是一个难点。 附件1:

八年级地理上册 1_2 众多的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课时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

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二力平衡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二节二力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自己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道理。 二、引入新课 活动10.3 观察与思考 教师:思考四个插图中的各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什么?各自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并在a图和c图上直接画出力的示意图。 学生:讨论1分钟并作图。 学生①答:吊在天花板上的灯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和电线的拉力作用。学生②答: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其余回答略。)教师:板画a图和c图力的示意图,同时指出: 在物理学中人们常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称为平衡力。如果只有两个力平衡,则称为二力平衡。在刚才的例子中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轮船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回收舱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都是二力平衡。 从刚才的讲述中我们应当明确,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将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节:二力平衡。 三、新课部分 1、活动10.4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平衡力中最简单的情形就是二力平衡,那么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平衡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重点要讨论的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中的内容推测一下两个力要达到平衡,力的三要素之间有应具备什么关系呢? 学生:推测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做一做”中的内容,然后由大家上讲台完成步骤1和2。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2分钟。 教师:说明步骤1:使两条线向相反的方向拉,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线的末端挂钩码。通过操作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卡片平衡,什么情况下不平衡。 学生①:当两侧挂的钩码个数相等时,卡片平衡,如不相等,则卡片不平衡。即两侧的拉力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双项表 说明: 1.学习要求分为三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具有观察、描述、归纳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包括反映、体验、领悟。 2.检测方法分为口头检测和书面检测;检测题型包括:A.填空、B选择、C做图、D实验与探究、E计算与运用。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重点难点的确立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三)、教材前后联系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报刊、上网查询、调查采访等途径找出相关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进行辩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辩论等。 教具准备:中国人口密度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 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声音的的特征 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的特征; (2)了解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了解声音的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声音特征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重点:响度、音调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过程: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新课引入:1、播放课件开头的四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呢? 2、童心回放:《鼓上的小米粒》,让同学们思考,儿歌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二、新授 1、问题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1: 实验:敲鼓,使鼓发出声音,听鼓声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 思考:要使听到的鼓声响一些,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技巧:有时振动的幅度太小,看不见,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米或用乒乓球靠在鼓面上来显示微小的振动。 提出猜想:振幅、鼓的大小、鼓皮的材料等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视频验证: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鼓声的大小与鼓膜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交流:哪些事例说明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讨论:响度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有哪些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2、问题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引入:视频欣赏——青藏高原,在这首音乐中,你除了听到声音的强弱外,还感受到声音的什么? 学生活动2: 探究1:用小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一次划得快些,另一次划得慢些,听小纸片发出声音的高低和小纸片振动的快慢。 探究2 :音调的高低和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提出猜想:声源振动的快慢等 设计实验:视频提示实验的方法:如视频中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用示波器观察课件中视频的方法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巩固练习:播放课件中牛和蚊子的叫声,说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3、问题3:声音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3:辨别声音 音乐欣赏1:播放音乐时,调节音量,改变了声音的高低还是强弱,由此想到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大小的区别; 音乐欣赏2:听一听,用几种不同和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辩一辩:声波的波形 看书:P14图1—14 课件点击——小结:音色——声音的品质;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想想议议:由于每个人的声音千差万别,因此声音可以用作安全认证的依据之一。美国的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5)

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平稳力的概念,明白得二力平稳的条件。 明白物体受平稳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自己的观看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自己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解决实验咨询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引入新课 活动10.3 观看与摸索 教师:摸索四个插图中的各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什么?各自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并在a图和c图上直截了当画出力的示意图。 学生:讨论1分钟并作图。 学生①答:吊在天花板上的灯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和电线的拉力作用。 学生②答: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其余回答略。〕 教师:板画a图和c图力的示意图,同时指出: 在物理学中人们常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稳状态,使物体处于平稳状态下的力称为平稳力。假如只有两个力平稳,那么称为二力平稳。在刚才的例子中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轮船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回收舱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差不多上二力平稳。 从刚才的讲述中我们应当明确,在实际咨询题中,物体受到平稳力作用时将处于平稳状态;反之在平稳状态下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平稳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节:二力平稳。 三、新课部分 1、活动10.4 探究二力平稳的条件 教师:平稳力中最简单的情形确实是二力平稳,那么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达到平稳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重点要讨论的咨询题。 要求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中的内容估量一下两个力要达到平稳,力的三要素之间有应具备什么关系呢? 学生:估量二力平稳的条件。 教师: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二力平稳的条件。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做一做〞中的内容,然后由大伙儿上讲台完成步骤1和2。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2分钟。 教师:讲明步骤1:使两条线向相反的方向拉,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线的末端挂钩码。通过操作明白在什么情形下卡片平稳,什么情形下不平稳。 学生①:当两侧挂的钩码个数相等时,卡片平稳,如不相等,那么卡片不平稳。即两侧的拉

众多的人口教案

众多的人口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核对计算结果后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解放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百年战乱结束,人民得解放进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时期,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2节 二力平衡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二力平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物理就在身边的道理。我采用复习设疑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平衡状态是否一定是不受力呢?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桌面是的粉笔盒,

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案1人教版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2)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快乐点击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户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31.6%,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关于中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基数大 中国现有人口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1.6%,它比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巴西几个人口大国之和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2)人口增长迅速 1949年我国大陆人口为 5.4亿人,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 (3)总人口中年轻人较多,意味着未来结婚有生育能力的人越多。1982年普查0~14岁的女性人口约为1.6亿,她们在20世纪前后进人婚育期,使我国面临着一个新的生育高峰。同时,有些城市的人口开始进人老龄化。 (4)农村人口比重大。总的来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全国市镇人口占36%,农村人口占64%。农村人口多,生育率又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人口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必须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注意控制人口,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导致生活水平降低,而且还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 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从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腾冲县一线为分界线。东西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特别是沿海的省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内陆的几个省区人口密度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呢?东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条件好,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众多的人口》教案精选练习题

中图版初中地理 重点知识精选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风景风俗各不相同,大家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吧! 中图版初中地理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辩论等。 教具准备 中国人口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人口。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讲授新课 (一)人口基数大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41页第二段文字。 (板书)13.71亿(2010年),占世界20%,最多(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 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增长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活动)根据表C“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出1691-2010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折线图。 1.从1850年到201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950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即是我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13.40亿。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中国人口多好还是少好? 活动过程: ①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即“多而强”和“少而精”组。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观点。 ③正反方各选出4人小组代表,并确定主辩手、副辩手、三辩手和四辩手。 ④双方展开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