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⑤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 (3)潮间带类型 ① 泥滩潮间带
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③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
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
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④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的(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
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⑤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于污染物作用
的生物部位有关。
⑥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已成热点。
13.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1)石油(几个例子)
① 海洋石油污染:
② 油品入海途径:
③ 影响和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危害: 对水产业的影响:
3.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的主要机制。
4.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第二章 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5.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海洋中 CO2 的比例为什么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章 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潮间带海洋环境 (2)河口海洋环境 (3)海湾海洋环境 (4)浅海海洋环境 (5)大洋海洋环境 2.潮间带海洋环境 (1)潮间带: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一般环境特征
环境海洋学复习题.doc

第一章一、海洋环境(定义)及其特点1、定义:地球上海洋的总水域,包括河口、大洋、海湾、近海,环境要素包括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洋上空的大气,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具有物质能量來源、舒适、处理、信息和文化功能。
2、特点:(1)全球海洋连通和区域分异性;(2)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特异性;(3)海洋生态系统的庞杂耦合性;(4)海水运动形态效应的复杂性;(5)海洋大系统的多方位开放性;(6)海洋环境功能多层次重叠;(7)海洋资源的时间空间变化性。
二、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及特性1、表现:海洋口然灾害趋频趋重;海洋环境损害屡禁不止;海洋资源紧缺益趋明显;海洋污染排放与日俱增;海洋生态破坏后果严重;濒海人口剧增难以承载;全球海洋变化不期而至。
2、特性:(1)海洋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海洋坏境污染的多源性;(2)海水运动的复杂性,导致了海洋环境污染的难控性;(3)世界大洋的连通性,伴生了海洋污染扩散的无界性;(4)海洋环境污染的累积性,酿成了污染治理的低效性;(5)海洋生态系统的庞杂性,增加了污染致害的严重性;(6)海洋环境的复杂耦合性,加大了治理修复的风险性;(7)海洋功能的重叠变动性,增添了开发管理的矛盾性。
第二章一、海与洋的基本特征,重要的海和重要的洋般深T 2000m; (4)有各自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犬的洋流系统;(5)水温、盐度等特征受犬陆影响小,年变化小。
2、重要的洋:(1)太平洋:北界:白令海峡;东界:北美、南美洲;南界:南极大陆;西界:亚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2)大西洋(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南界:南极大陆;西界:北美、南美洲;东界:欧洲、非洲、厄加勒斯角,大致呈“S”形;北界:格陵兰、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连线;(3)印度洋:北界:亚洲;西界:非洲,厄加勒斯角;南界:(南极大陆);东界:马來半岛、印尼、澳犬利亚,塔斯马尼亚经线;(4)北冰洋(世界最小、最浅、最寒冷的大洋):在亚洲、欧洲、北美洲Z间;(5)南大洋:特殊洋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为从南极大陆到4(TS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最南部至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第一章绪论1.海洋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2.洋:海洋中面积较大的部分,是海洋的主体海:海洋边缘与陆域毗邻或交错的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3.中国海▪范围:南北纵越纬度44°,东西横跨经度32°▪流入河流:约有1 500条,其中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著名河流;▪海底地形:复杂,受大陆的影响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潮汐类型:主要全日潮、半日潮和不规则潮汐等类型▪分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渤海▪最大深度:为80m(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平均深度为18m▪盐度:较低,年平均为30,近岸河口区为22~26▪水温:变化较大,夏季为24~28℃, 冬季在0℃左右▪分界线:老铁山角到蓬莱角的连线5.黄海▪最大深度:140m,位于济州岛以北,平均深度为44m流人河流:鸭绿江、淮河、灌河以及大同江、汉江等▪分为二部分: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角之间的连线,分为:南黄海、北黄海6.东海▪最大深度:为2 719m,位于八重山群岛以北,平均深度为349m。
▪海峡:朝鲜海峡,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
▪流入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7.南海▪最大深度:5 559m,位于菲律宾附近。
海域平均深度为1 212m▪流入河流:珠江、赣江以及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亦称中国南海诸岛8.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近海带、大洋区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9.潮间带: 是指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
其上限是大潮高潮最高潮线,下限是大潮低潮最低潮线。
潮间带以上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特点:光线充足;潮汐和波浪的作用强烈;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渡类型;生物种类多样化、食物丰富;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大陆影响大。
海大环境海洋学期末复习参考

海大环境海洋学期末复习参考海洋学:生物部分一、海洋环境的特点1.广阔性1)面积:地球表面的71%2)平均深度:3800米,最深处11000米3)海洋的总体积是陆地和淡水提供的生活空间的300倍;表层和底栖二、海洋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重力、水、温度)大海是生命的摇篮。
生物从海洋迁移到陆地,一些陆地生物返回海洋。
海洋环境的不利因素:光照、营养物质和相对单一的生境三、海洋环境区划1海洋底栖环境1)沿岸带(浅海带,深度200米以浅):食物丰富,光线充足,海水温盐变化大,水运动显著,栖息地多样,生物多样性高a.潮间带b.潮下带2)深海带(深度200米以深)2.海洋水层环境1)沿海地区(深度小于200米)200米是亮区和暗区的边界2)海洋地区(深度大于200米)海洋水层生物:浮游生物(被动地漂浮或漫游)和游泳生物四、影响海洋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限制或影响海洋生物生存和时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1.光照强度阳光的重要性表现在:光合作用、视觉、取暖、杀菌等2.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首要环境因素。
每种海洋生物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如下:1)控制生物代谢和生长的速度2)影响水团的垂直运动3)确定海水中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浓度4)影响生物体的分布5)影响生物体的进化3)盐度:盐度对海洋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渗透压。
各种海洋生物都有自己的盐度“生态范围”,可分为两类:窄盐物种和宽盐物种。
4.学生来源要素大量元素(c,o,s,n,p,si)和微量元素(fe,mn,cu,mo等)生源要素过量→赤潮五、浮游生物1.浮游植物分类1)硅藻形态:单细胞,个体大小2-1000?m、有些物种形成链状聚集体。
所有物种都有外骨骼或硅藻壳,由二氧化硅组成,基本上形成两个阀门。
2)甲藻门形态特征:有两根鞭毛,可以活动;除少数裸型种类外,多数具有厚的主要是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无性的细胞分裂是普遍的繁殖方法,有性生殖罕见。
3)蓝藻没有细胞核,但在细胞中心有核物质。
《海洋环境》重难点知识归纳

《海洋环境》重难点知识归纳一、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洋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表层温度水平分布同一海区:夏季>冬季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同一季节:低纬>高纬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同一纬度:暖流区>寒流区洋流性质垂直分布表层—)深层,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性质(导热率低),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于海洋表层深层(1000m以下):低温状态,变化小二、海水的盐度图表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大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如上图所示。
赤道海区P>E,盐度较低;副热带海区P<E,盐度最高;中高纬海区P>E,盐度较低。
三、大洋环流的形成及特点环流类型反气旋型洋流气旋型洋流西风漂流季风洋流分布位置热带、副热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南纬40°-60°海区北印度洋海区主要动力信风、西风西风、极地东风西风南亚季风环流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逆时针自西向东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洋流性质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全为寒流多为暖流环流个数北半球2个;南半球3个2个1个1个四、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及其成因归类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盛行风有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和季风,密度流可分因温度差异和盐度差异所致,补偿流则主要因信风和季风等离岸风的影响而形成。
盛行风风海流名称低纬信风1.北赤道暖流;2.南赤道暖流中纬西风1.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2.北大西洋暖流——挪威暖流;3.西风漂流(寒流)极地东风1,千岛寒流;2.东格陵兰寒流;3.拉布拉多寒流季风1.北印度洋季风洋流(1)风海流(见表)(2)密度流(下表)。
①由海水温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主要为暖流,分布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岸,是因为较低纬海区太阳辐射强、海水受热膨胀、海面稍高,致海水由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海区。
②由海水盐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范围较小,多分布于一些主要海峡附近。
海区密度流名称类型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太平洋西岸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温度差异盐度差异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大西洋西岸墨西哥湾暖流、巴西暖流曼德海峡印度洋流向红海南印度洋西岸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流向波斯湾南大洋赤道逆流黑海海峡黑海流向地中海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流向北海(3)补偿流(下表)。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索海洋的奥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01
研究对象
• 海洋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特性 • 海洋气象与气候条件 • 海底地形与地貌特征 • 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 海洋环境污染与污染防治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海洋环境科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
• 海洋探测技术:遥感、声纳、无人机等 • 海洋数据处理方法:数值模拟、统计、人工智能等 • 海洋污染防治技术: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废物处理等
应用
• 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海洋环境科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合作
• 政策支持:国际海洋法、海洋环境保护等 • 技术交流:技术转让、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等 • 资源共享:数据、信息、设施等
• 微生物:细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 植物:海草、褐藻、红藻等 • 动物:鱼类、甲壳类、哺乳类等
海洋气象与气候条件
气象条件
• 温度:日、月、年变化 • 湿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 风速:风速、风向 • 降水:降水量、降水频率
气候条件
•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 气候分布:纬度、经度、地形影响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
海底地形与地貌特征
海底地形
• 大陆架:坡度、沉积物类型 • 大洋底:地形、地貌、地震活动 • 海沟:深度、宽度、地形
海底地貌
• 沉积地貌:沙脊、泥火山、礁石等 • 构造地貌:山脉、海岭、海沟等 • 侵蚀地貌:峡谷、洞穴、天窗等
海洋科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大地水准面(P14)地球的形状一般是指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即一个等位势面的形状.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两者统称大地水准面。
海和洋的区别(P22-24)洋:1、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2、远离陆地,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陆地影响,且年变化小;3、水较深(平均2—3千米);4、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5、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海:1、面积小,占总面积9.7%;2、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3、深度较浅水色低,透明度小,4、无独立的潮波系统;5、底质为陆屑。
大陆边缘的类型(P27)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洋中脊的概念(P30)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沙坝、潟湖的概念和发育过程(P42)沙坝又称障壁岛,堤岛,堡岛等,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潟湖是指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海水域。
发育过程:海湾潟湖——半封闭潟湖——封闭潟湖——埋藏潟湖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的五种类型(P46)1、远洋粘土2、钙质生物3、硅质生物4、陆源碎屑5、火山碎屑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水分子的缔合(P56)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水分子的缔合。
等温压缩(P61)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绝热变化(P62)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增加。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1]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55e6fc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8.png)
一.名词解释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
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的仅有11种,包括、2+、2+、和2+五种阳离子,、42-、32-(3-)、和五种阴离子,以与H33分子。
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6.碳酸碱度:由32-和3-所形成的碱度7.硼酸碱度:由B()4-所形成的碱度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
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2-,并进一步转化为3或4+的过程11.反硝化作用: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2的过程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在海洋中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3、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13比值:海洋漂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一般按照C:N:106:16:1进行,这一比例关系常被称为比值。
14.营养盐限制:营养盐比例不平衡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某一相对不足的营养盐,通常被称为营养盐限制。
15.氮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氮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氮营养盐。
16.磷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磷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磷营养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
1.海洋环境科学总体上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海洋环境演变规律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引发海洋环境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引发海洋
环境变化的最大外在动力。
3.太阳辐射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是海洋生产力的主要最终
能量来源。
4.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基本类型包括:组成变化类型、结构变化类型、
功能变化类型、基因突变类型、生理变化类型、个体形态类型、综合变化类型。
5.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6.海洋水文观测方式主要有:大面观测、断面观测、走航观测、连
续观测、同步观测。
7.海洋环境监测分类为: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海洋资源监测、
海洋权益监测、海洋监测、基线调查、常规监测、定点监测、应急监测、专项调查。
8.退化海洋环境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减少污染物入海量,改善水质、生境
修复、生物修复。
9.海洋环境科学是综合应用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运用环境科学
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法律、经济因素,实施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综合性新应学科。
10.海洋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海区气候、海水环境要素、
波浪、潮汐、海流、主要生物类群、生态系统等。
11.海洋自然灾害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
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
12.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分为海洋个体污染效应、海洋群体
污染效应、海洋生态系统污染效应三个层次。
13.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物理机制、化学机制、
生物机制、综合机制。
14.海岸带地质灾害主要指在海岸附近发生的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
海岸侵蚀、地震、沙土液化和滑坡等。
15.光照强度和温度是决定潮下带下限深度的重要环境因子。
16.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滩涂围垦、海洋污染、海洋
资源利用、河流水利工程和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17.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60%源于海洋灾害。
18.海洋环境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结合各海域的使用功能及其环
境质量管理目标、预测该海域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最大量。
名词解释
1.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特定海洋生态环境及其组分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
的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2.海洋自然保护区: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保护对象在内
的一定范围内的河岸、河口、岛屿、湿地或还与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海洋环境监测: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合理的采样和监测手
短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入海物质质量。
4.海洋环境容量: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结合各领域使用功能及环境质量
管理目标预测该海域允许的污染物最大量。
5.赤潮:海洋微藻和细菌和原生动物在一定的海洋和气候条件下,爆发性增殖
或聚集而引起水体的生态异常现象。
6.海洋环境:海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些事物的总和。
7.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海洋环境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其浓
度降低乃至消失,达到自然净化的标准。
8.海洋环境调查:运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资料,并对获取的数据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并阐明事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9.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进行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域海岸的灾害。
10.生态恢复:恢复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
简答题
1.简述海洋环境的梯度变化:1)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简述海洋潮间带环境特点:①光线充足②潮汐和海浪的作用强烈③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④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度类型⑤生物种类多样性,食物丰富⑥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大陆影响大
3.简述海洋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源广②持续性强,危害大③扩散范围广④污染控制难度大⑤
4.常见的海洋生境破碎化表现有:1)海水空间减少和海水质量的退化2)近海水域、滩涂、红树林丧失3)海草床和海藻床退化消失4)海底状态的破坏
5.简述海域使用论证原则:①科学、客观、公众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③坚持集约、节约用海促进海域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④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⑤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⑥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维护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
6.简述海洋环境的特点:①整体性与区域性②变动性和稳定性③海洋环境容量大
7.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水质和低质质量降低2)生境丧失3)海洋生物退化和消失4)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5)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降低
8.简述海洋环境常见评价方法:1)单因子评价法2)综合指数法3)水体营养水平评价4)水质有机污染程度评价5)生物生态评价
9.简述海洋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
①供给功能: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材料、提供基因资源等产品,满足和维持人类物质需求
②调节功能:指人类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调节过程中获得服务功能和效益
③文化功能:提供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印象消遣和娱乐和美学体验等方式从海洋生态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
④支持功能
10.简述海洋海底的环境特点:①光线极微弱或完全无光②部分海底湿度终年很低,无季节变化,但在有热液喷口的海底水温变化急剧③海水很少垂直循环,仅有微弱的水流流动④没有任何光合作用植物生长⑤但栖息有能依赖氧化氢或甲烷以取代能量并进行碳酸固定的化学合成细菌,他们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因此,栖息生活着不少种类的底栖生物。
论述题
1.论述海洋环境的划分
(1)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底部。
(2)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
(3)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
(4)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金海带、大洋区界线
(5)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深海带、超深渊带、潮下带、深渊带
2.试述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内容
(1)概述:介绍项目的背景,项目建议书或公司的批复情况(项目开展前提)海域使用联系单(论证根据)等方面的内容
(2)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a用海项目建设内容、b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c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d项目申请用海情况、e项目用海的必要性
(3)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a自然环境概况、海洋生态概况、自然资源概况、b开发利用现状、海域使用现状
(4)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a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b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c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d项目用海风险分析
(5)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a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b利益相关者界定、c相关利益协调分析、d 项目用海对国际安全和国家环境权益的影响分析
(6)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a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b项目用海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分析、c项目用海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d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7)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a用海选址和理性分析、b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c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平面分析和优化、d用海方式合理性分析、e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f宗海图绘制、g项目用海面积量、h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
(8)海域使用对策措施
a区域实施对策措施、b开发协调对策措施、c风险防范对策措施
(9)结论与建议
a结论b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