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2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2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23
【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对汉代政治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 对民族精神
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
10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国。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9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殷商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 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 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14
【构图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核心观点:(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15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思想和科技文化(共48张PPT)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思想和科技文化(共48张PPT)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__儒__家__经__典__,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
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_先__秦__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
重点1 展现人情世界趋向平民化的文学特点 【史料印证】
史料一 (2015·高考江苏卷)
1.历史素养——历史概念解读
(2015·高考福建卷)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
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
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
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文化,是封建正统思 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 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上林赋》。
古代中国文学成就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 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 恢弘气势的时代。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

2.(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调研)汉初,陆贾告诫X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陆贾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与社会教化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

3.(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X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

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从上天接收到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二 第2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二 第2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张给封C建o皇py权r披i上g了ht神圣2的0外04衣-,有2利01于1加强A君sp主o专s制e。Pty Ltd.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K12课件
15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材料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①。
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Ev。aluation only. ith4.书A法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1)小C篆o:创py始r于i秦g代ht。字2体0略04长-,笔2画01圆1匀,A富s于p图o案s美e 。Pty Ltd.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大一统, 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 大一统等角度归纳相关知识,形 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2) 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 的经济和文化却差异很大,学习
中注意归纳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科技 (1)2016·海南卷,2: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 文化 (2)2013·海南卷,3: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发展(隶书)
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K12课件
5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铁工冶金具业水:排西。汉时期,出E现v高a炉l炼ua铁t和i炒o钢n技o术n;东ly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 ith②制As瓷p业o:东se汉.烧S出l成id熟e的s青f瓷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K12课件
12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秦汉思想科技文化(共31张PPT)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秦汉思想科技文化(共31张PPT)
思考:材料中 武帝时相对于汉初 发生了什么变化?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实行内朝外朝 实行察举制 盐铁官营,发展经济 打匈奴,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经济恢复,国力强 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土地 兼并、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答
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2
1.科技方面:
( 1 ) 造 纸 术 : 西 汉 时 期 发 明 纸 , 东 汉 时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2)地位:儒家思想官方化;
罢黜百家=?禁绝他家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它学派加以“灭”、“绝 ”,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其它学说只是被剥 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 压。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 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 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 ……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 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 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2、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特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核心突破】 对比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特点
为现实政治服务 外儒内法,兼采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K12课件
12
主题一 发展中的变异——汉代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 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五常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 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 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 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 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 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 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7
[图解历史]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
★该文物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属于麻纤维纸。这说明早在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并 且已经传到河西走廊一带。
K12课件
8
[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K12课件
9
1.概念阐释——天人合一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 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 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 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 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文化:(1)汉代造纸术。(2)小篆和隶书。(3)汉赋。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 竹木简、帛。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 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 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美]德克· 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造纸术问世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纸草: 易断裂,难以保存 巴比伦泥板: 笨重 印度桦树皮: 不易保存 希腊羊皮: 昂贵 甲骨;青铜;竹木简;丝絮 中国: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2.备考策略:(1)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归 纳相知识,形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 (2)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却差 异很大,学习中注意归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 影响,并能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一、秦朝文化
统一文字
(1)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 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 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 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 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 即为“坑儒”。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秦汉时期的经济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复习建议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

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选A。

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

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选C。

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项。

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但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4.(2017·济宁模拟)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

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解析:选A。

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选A项。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统制经济”的实施B.诸侯势力的削弱C.“独尊儒术”的提出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选C。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

“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选C项。

6.(2018·邹城期中)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儒家思想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解析:选C。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得知,董仲舒主张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统治秩序,据董仲舒的建议由政府出资来“置师养士”,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独尊儒术”来加强思想控制,故选C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在上述材料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解析 (1)读题可知本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主张,结局,原因。

解题方向是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2)则要回顾人文主义的内涵,据“关注人,关注人性,注重人的价值”回答。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结局:统治者没有采用。

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局: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原因: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2)有体现,如材料一中民本思想,如材料三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

2.(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解析:选D。

题干引文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

3.(2018·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

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选B。

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

4.(2018·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

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5.(2018·洛阳期中)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解析:选A。

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的弊端,但未表明反对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

6.(2018·邵阳联考)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材料观点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解析:选C。

根据题意,学者何新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儒家思想经历了“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到“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从原始到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化,故选C项。

7.(2018·枣庄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选A。

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选D。

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选D项。

9.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目的在于(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解析:选D。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及人类的起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强调的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10.(2018·德阳模拟)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