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 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制 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0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3)直接目的:强调其“急迫性”。是指当事者要达到的最近的、急于 马上达到的结果或结局。常采用“直接目的”“目的是”“意图是”等 用语。如需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 利益最接近。
1.(2021·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 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赋税、兵役、徭役沉重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法律严酷
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
问题,汉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视角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 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 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 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 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 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 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 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1.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 背景
会动荡不安 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新 ,西汉灭亡 改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 灭亡 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返回
(2)评价 “抑商”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 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持了社会稳定。但随着“抑 商”政策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被堵塞,整个社会趋于 保守,人们缺乏创新意识,满足于现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 步发展。
二读图明史——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返回
[解读] “耦犁”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农学家、搜粟都尉赵过 发明的一种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它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 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了促进作用。按《中国史稿》和 《中国农学史》的观点:“耦”是“合犋”的两头牛,“犁” 是犁地的意思或工具,即二人在前牵牛,一人在后扶犁(即一张 犁),共计二牛三人。从西汉晚期起,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已逐 渐为一人扶犁并驶二牛的方法所取代。
返回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相对较长,信息丰富。①~③反映了盐铁官营政策实行的 背景;④~⑦反映了盐铁官营的具体措施和适用范围;⑧⑨反 映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分析时一定要厘清内容, 概括归纳。 [提示] 历史背景:工商食官传统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加强;对匈奴战争致使财政亏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特点:控制生产与流通;民制官收与完全官营相结合;严格管理。 作用:①积极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对匈奴战争 的实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改进与 推广。②消极作用:抑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产品质量 低劣,价格昂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返回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 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③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在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 独尊 地位。 (三)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1.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
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正统思想 ,对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本思想。 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
系。 3.史料四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
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某某某某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选D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
2.(2019届某某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3.(2019届某某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此说法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
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
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井技术等传入西域。
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
解析:B分析材料可知,从中原传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对比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的信息,故排除A 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物种交换和技术传播,并未提及贸易方式,也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
4.(2019·江苏南京二模)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解析:C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官方政治地位上儒学是独尊的,高于其
他学派;第二,民间学术上,其他学派可自由发展,故可判断C项正确。
A 项只适用于第一层意思,排除A。
材料没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挑战,B项错误;由“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由此可见,当时()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解析:B材料吴章、疏广、夏恭、刘茂讲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弟子门徒“千余人”“数百人”“自远方至”,可反映出当时私人讲学推动士人阶层的壮大,而私人讲学的兴盛又和儒学官方地位确立、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有关,故B项正确。
私人讲学兴盛,不等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逻辑上推不出,A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到吴章、疏广等人讲授不同的经书,而不是一种经典在同一个世族内部传承,C
项错误;材料记述涉及五经,但不涉及四书,D项错误。
[背景知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减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B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强调“隶变”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联系,A 项单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不合题意,故排除A项;另据题干
中隶书易书写、易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便于书写和掌握,故秦始皇采用隶书,比小篆更有利于下层人士书写和掌握,更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D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扬州期末)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材料三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
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
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点,根据材料一“人亦应以德政为主……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施行德政,推行教化;第二小问手段,根据材料一“教化行而习俗美”得出教化;第三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仁义礼乐。
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二“受命于天”得出君权神授;第二小问特色,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第(3)问,从新儒学理论本身及统治者需要两方面思考。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
手段:教化。
内容:仁义礼乐。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