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迈向强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秦汉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复习相关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建立与统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战争,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1. 政治制度的改革秦朝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和郡县制、郡县制及郡县制的改革是秦朝政治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嬴政废除了以前诸侯国的封建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进一步实现了中央集权。
2. 统一法律与文字秦朝对法律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者独行,秦朝还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标准,使得全国的法律和文字统一,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统治。
3. 建设工程在秦朝,兴修了烽燧、官道、遮山、长城等一系列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二、秦汉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兴起,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
1. 儒家与法家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兴盛,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法家学说则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学与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和名篇。
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以奇特的思想和豪放的文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艺术领域,汉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秦汉经济与治理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同时,秦汉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教材补遗 2.九卿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由此可见九卿中大部分机构本 来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这种设置既体现了“(皇)家” 与“国” 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又体现大一统初期政治制度的 不成熟,之后这些机构逐步演变出新的专业的外朝官系统。
➢评价:(一分为二)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维护统一,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教材补遗 1.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 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知识点高三历史学科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和持久影响。
本文将就秦汉时期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1. 政治改革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采取了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此外,还设立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以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
2. 建设工程秦始皇下令修建的著名建筑是万里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修筑修整灵渠、开凿蜀道等一系列的灌溉工程,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为秦制。
秦始皇以强制的方式统一了六国的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 中央集权秦朝采取了集权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消除了封建藩国并推行郡县制,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通过设立三公九卿等官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法家思想秦始皇追求一种强大的统一国家,他采取了法家思想,整顿法律制度,统一文字,以及开展焚书坑儒运动,以达到统治的目的。
三、秦朝的经济与农业秦朝将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1.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秦朝经济政策的核心。
秦始皇推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以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同时,秦朝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商人对农产品的垄断,使得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流通与交通秦朝推行了标准化的货币制度和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商品交换的便利性。
此外,秦朝还开凿了蜀道、修筑灵渠等交通工程,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内地的发展。
四、汉朝的兴起与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国家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久后就发生了动乱,最终导致了汉朝的兴起。
汉朝相对于秦朝来说,更加重视儒家思想,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高三历史 模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经营
形态
经营
方式
特点 规模较大,资
产品
用途
流通
方式
地位 明中叶以
民营 民间私 手工业 人经营
金雄厚,以营
利为目的
产品用于 在市场 民间消费 流通
后占主导
地位 作为农户 的副业, 一直存在 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以家庭 规模小,没有 产品主要
家庭 为单位,太多的资金, 用于交纳 剩余部 手工业 自主经 不以营利为主 赋税和自 分出售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确保贵族特权利益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 天子—诸侯—卿大夫—
诸侯拱卫王室
士
嫡长子继承,次子分封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瓦解 春秋开始,战国末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了贵族特权
(2)经济发展:
①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 管理。
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
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拓展归纳] 运用辩证及发展的观点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
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 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 竹木简、帛。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 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 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美]德克· 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造纸术问世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纸草: 易断裂,难以保存 巴比伦泥板: 笨重 印度桦树皮: 不易保存 希腊羊皮: 昂贵 甲骨;青铜;竹木简;丝絮 中国: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2.备考策略:(1)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归 纳相知识,形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 (2)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却差 异很大,学习中注意归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 影响,并能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一、秦朝文化
统一文字
(1)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 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 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 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 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 即为“坑儒”。
速写秦朝知识点总结高中

速写秦朝知识点总结高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它被誉为中国帝国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专制政权的建立者,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秦朝的知识点总结。
一、秦朝的建立秦朝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阶段。
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靠近华夏文明的中心,与齐、晋、楚等公元前七世纪初建立的国家相比,秦国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二、秦始皇的治国政策横扫六国后,秦始皇奉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秦国的政权得以巩固。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联茂政,这是以“炙铜炊人”、收俑于炉、焚书坑儒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来诉诸威胁和恐惧来维护新生政权,为了稳定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推行了中央集权政治。
此外还建立了郡县制,推行统一法律,简化文字,并进行了对一些骚扰政权的人进行镇压。
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使得秦国的国力迅速增长,从而为秦朝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三、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在法律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秦朝废除了五刑酷刑,建立了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律法制度。
其次,秦朝在保护私有财产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奴隶制度和土地制度。
在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推行下,秦朝政权的巩固得到了保障。
四、秦朝的军事政策在军事政策方面,秦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为了加强军队,秦始皇推行兵役制度,组织生产力、加强军事,确立了以军国体制来统一全国的治理。
秦始皇先后对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进行了征讨,扩张了秦国的疆土,并且在对外征战时,对其亲信将领分封功臣,使得国家的统治得以稳固。
五、秦朝的文化秦朝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多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秦朝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秦朝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根本思想体系。
在艺术方面,秦朝秦始皇陵墓的壁画馆楼房宫门,都是对全国文化的繁荣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秦汉文化的特点。
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
司马迁与《史记》;《汉书》。
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
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一、秦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二、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2.数学3.医学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三、哲学与宗教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2.董仲舒的儒学3.王充及其《论衡》4.佛教的传入5 道教的形成四、史学的巨大成就1.司马迁与《史记》2.《汉书》五、文学的新成就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2.汉代诗歌六、雕塑与绘画1.陶塑艺术2.绘画艺术3.音乐歌舞(指导阅读)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二、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教师宜加强直观教学,从形象入手,来引入本节的教学。
如果条件许可,采取电教辅助手段,可剪辑制作录像带,其内容包括:长城(应为汉长城的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帛画、洛阳白马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大幅教学挂图。
本节的教学课时数为2课时。
建议教师:前一课时,讲授秦汉文化的特点、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后一课时,讲授史学、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的有关内容,以及对秦汉文化进行小结。
如能在后一课时里,留出1/4课时,用以总结本章基本线索、时代特征,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关于“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讲述秦汉文化特点一目时,教师要围绕教材所列的四个特点,突出重点地展开。
其一,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秦朝、汉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
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趋同与统一,同时,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区(包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统一,使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对于这个特点,无需多作展开,但应联系前节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
其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秦汉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
这就使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其四,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笔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关。
至今,人们站在长城、站在秦陵兵马俑阵前,阅读《史记》、吟诵“大风歌”,无不为之折服,而由衷地叹其伟大、宏大与博大。
本目内容既是秦汉文化一节的开篇序曲,又是本节的总纲。
在以下各目的教学中,宜时时注意呼应,以此为纲,逐次展开。
四、关于“科学技术”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贯为中国古代人们所重视的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又有了新突破。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更具开创性,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关于天文历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制订并颁行“太初历”。
汉初沿用秦历,即“颛顼(zhuān xū)历”。
但秦朝颁行的“颛顼历”行用百年,误差越来越明显。
汉武帝命天文历算专家制订的更科学的新历法,太初元年(前104)编定。
这部新历法就是“太初历”。
它以正月为岁首,而且努力协调太阳纪年、太阴纪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较完整,在当时也更科学的历法。
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
第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准确记载。
第三,张衡的科学成就。
他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
”(张衡《灵宪》)他还制作了地动仪。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
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关于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九章算术》。
这是西汉最重要的一部数学专著,其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前期。
全书共分九章,以算法应用编次,清楚地汇编了246个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国古代算学的完整体系。
关于中医、中药学的发展,讲授宜突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这个核心,以华佗、张仲景的成就为重点,展开教材的主要内容。
其一,简介汉朝成书的、反映中医药学早期成就的两部著作。
《黄帝内经》,看来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由多人反复修订补充而到汉朝才编定,以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贯串全书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录有三千多种药物,并均有详细说明。
其二,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华佗,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
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
中药麻醉剂不仅可靠、安全,还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点。
其三,东汉“医圣”张仲景。
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应让学生掌握下列内容:第一,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当时的纸张残片实物已多有出土。
第二,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原料更易寻,造价也低廉些,这使造纸术与纸的使用有了推广的可能。
第三,造纸术的外传。
对照地图,说明外传的情况。
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播以及思想交流,纸的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五、关于“哲学与宗教”儒学、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教材首先归纳指出了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斗争激烈,王充在唯心主义泛滥之时独树一帜;佛教传入,道教始创,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然后课文分门别类叙说评议了各方面的具体史实。
在本目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思想核心和他的著作。
儒家的独尊,由董仲舒首倡其议。
他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它宗教化。
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
“天人感应”: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瑞祥;“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君权天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从这个基点出发,他提出了封建伦理纲常。
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着,课文讲述了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
东汉前期,张衡等人都反对谶纬之学,王充及其《论衡》高举唯物主义旗帜,在理论上大加阐发,反对唯心主义。
他认为:万物皆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天也是“含气之自然”,因此“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彻底否定了天人感应。
他认为:精神依存于肉体,“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谶纬迷信都是人们编造的谎言,是“后人诈记以明效验”的鬼话。
关于佛教的传入,课文只要求学生了解: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不久,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时的传入,为后来的广布提供了基础。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让学生了解: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经典,道教的早期活动。
道教是以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结合为基础,又杂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等,逐渐形成的宗教。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内容非常庞杂,大部分内容为布道教化和伦理道德,也有些内容提出了反对富豪聚敛财产,主张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观点,这些观点对平民极有吸引力。
东汉末年,道教分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别。
宗教信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宗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宗教天国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他们利用宗教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