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产业3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合集下载

红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红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红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梨是世界上种植和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之一,而红梨是梨种类中的一种。

红梨在我国具有很高的种植和消费量,是重要的水果产品之一。

本文将对红梨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红梨产业的趋势。

首先,就红梨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红梨生产国家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红梨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红梨主要产地集中在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省份,其中山东是红梨的主要产区。

此外,红梨的销售市场也非常广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有很高的需求。

红梨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营养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红梨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红梨的种植和销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农民从红梨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不仅改善了生活水平,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红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气候和水资源要求较高,为农田的保护和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红梨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红梨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量,导致红梨产品质量不过关。

此外,红梨的运输和储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红梨易受损和腐烂,如果储存和运输不当,会导致大量的损失。

另外,红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较大,不利于农民稳定的收入。

针对红梨产业的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红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强红梨产业的质量监管和风险防控措施。

加强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管,建立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红梨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可靠。

其次,应加强红梨的后期处理和储存技术研发。

研究开发先进的储存和运输技术,减少红梨的损失和腐烂,延长保鲜期。

另外,可以通过建立红梨产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整合资源,提升红梨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未来,红梨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水果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红梨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我国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概述梨是我国的传统果品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区域分布广、产量丰富等特点。

目前,我国梨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然而,梨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生产效益低、市场需求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

二、现状分析1.生产效益低由于种植技术不够先进,农民对梨树的管理不够细致,梨果的品质和产量都得不到保证。

而且,我国的梨果种植地区广阔,农民间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差距也较大,导致了生产效益上的差异化。

2.市场需求不足我国梨产量虽然居世界之首,但市场需求并不旺盛。

这是因为梨果的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对梨果的需求水平不高;同时,梨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3.产品质量不高我国梨果生产的农业技术和标准还有待提高,很多地区都没有制定梨果专业标准,各地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

产品严重缺乏统一的包装标准,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受到影响。

三、发展对策1.技术创新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梨产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可以鼓励对梨树的深度义务教育,普及一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比如加强梨产业生产标准测定,提升梨的生产供应链质量;推广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和农业职业教育。

2.经营理念转变梨产业经营者应该增强管理意识,发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加强对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注重投入品质量的监管和检验,确保梨果的品质和品牌的稳定性。

3.市场营销创新积极开展现代营销活动,加强针对不同需求的梨果市场推广宣传,掌握好市场的需求信息,强化对消费者意见和评价的反馈,提高梨果的品质,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调整梨树种植结构,提供更多样化的梨果品种和产品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4.国际合作加强梨果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开发相应的梨果国际市场,通过贸易合作,进一步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质量,强化品牌竞争力,优化中国农业竞争状况,促进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梨产业近4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山西省梨产业近4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现有老梨园效益。

(4)塑品牌。

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有资质、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及个人使用。

设计具有可追溯功能二维码的包装箱、礼品盒,交给市内各果品经营企业、合作社、个人印制使用,统一果品包装,全力塑造彬州梨品牌。

(5)避灾害。

尝试推广避霜、防雹栽培模式,解决灾害问题。

还可采用智能型烟雾发生器进行熏烟、果园浇水、树体喷水、喷防冻药剂等措施,预防果园早春低温霜冻。

设置防雹点、架设防雹网防冰雹。

依托政策性果园保险项目,对梨园全部进行投保,降低灾害损失。

(6)冷贮运。

发展以气调、冷藏方式为主的果品贮藏企业,并配套初加工设备。

组建彬州梨标志性运输企业或专业车队,发展冷链运输。

(7)广营销。

通过政府设立、企业设立、合作社(生产大户)设立3种方式,在果品主销区一、二线城市建立彬州梨直销窗口。

指导企业、合作社、个人建立彬州梨官方旗舰店,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通过网络销售彬州梨。

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山西省梨产业近4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尉亚妮(山西省果业工作总站,太原030001)梨是山西省主要果树资源之一,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于各种梨树生长,据有关资料记载,山西省梨栽培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1978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效产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1发展历程与成就1.1生产发展过程(1)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年)。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以及果树矮化砧和矮化栽培的成功引进和示范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果树的积极性,使山西省又恢复起发展梨树的热潮。

从1978年到1985年,梨园面积由5.381万亩发展到30.69万亩。

(2)快速发展时期(1986—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果树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梨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梨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梨产业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梨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果品种,在国内具有广泛的种植和消费市场。

本报告旨在对国内梨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梨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等方面,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建议。

1. 梨的种植和产量梨的种植面积在国内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9年全国梨种植面积达到X万公顷,比上一年增长X%。

主要梨产区集中在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等省份,其中河北省梨种植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X%。

另外,一些南方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也有梨的种植,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梨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以2019年为例,全国梨的总产量达到X万吨,比上一年增长X%。

梨的产量增长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和品种改良的推动,使得梨树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高。

2. 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梨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水果,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梨作为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此外,梨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理想的健康水果选择。

消费趋势方面,新鲜梨仍然是市场主导。

尽管梨干等梨制品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新鲜梨的消费仍占据主导位置。

此外,消费者对于梨果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3. 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梨产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国内外市场对梨的需求前景较好,为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尤其是一带一路、农产品出口等政策的推动,为梨的国际贸易拓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梨产业还可以结合旅游业和农村发展进行深度开发,提升梨的附加值。

通过农家乐、观光果园等方式,将梨种植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

然而,梨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梨树病虫害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梨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梨产业在品种选择、品质控制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亟需改进和创新。

此外,梨的后期处理和储运环节也需要加强,以确保梨果的质量和新鲜度。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

果 树 科 学,16(4):239~245,1999Journal of Fruit Science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王宇霖(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摘 要 全面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科技成果。

1996年我国梨果的栽培面积已由1952年的10.69万hm2发展至93.1万hm2,扩大了4.5倍;产量由39.4万t增至636.5万t(1997年),增加了15.1倍,相当于世界梨总产量的47.8%。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梨果科技各个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每hm2产量在30t以上的果园已不乏其例;我国培育的梨新品种在品质上有的已可跻身于世界优质梨品种的行列。

提出了21世纪我国梨果产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关键词 梨;面积;产量;科技A Retro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ar Industry 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Wang Yulin(Zhengzhou Fruit Rese arch Institute,CAAS,Zhe ngzhou,Henan450009)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ar indust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were reviewed.The pear industry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ing fast since80 s.According to the state s s tatistics the acreage in1996was931thousand hm2and the output had been reached up to6.35million t,amounted to47.8%of the world total production.The p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have been advanced greatly,many local and national pear monographics were published;more than50new pear varietieswere released,some new red skinned high q uali ty varieties are tested nationwide;the pear p roduction per area unit has been increased greatly,30t hm-2is quite common in different pear producing areas.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21st century in demand of high quality Chinese pears some measures and research program mes were outlined.Key Words Pear industry;Acreage;Output;Science and technology1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发展的历程梨是我国人民最喜爱食用的水果之一,它肉质脆嫩多汁,酸甜可口,有的尚具有芳香,风味十分优美,因此一向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乐以食用;加之我国梨树资源丰富,而梨树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又强,因此它一向是我国南北各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果树,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海滨,几乎到处都有梨树栽培;其栽培范围之广,为其它各种果树所不及;又因梨树对栽培管理条件要求较低,而产量较高,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一本文于1999 08 06收到。

我国苹果和梨的生产成就

我国苹果和梨的生产成就

中国果树 China F ruit s 1999(3):3~6 1999年8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专栏我国苹果和梨的生产成就窦连登 刘凤之 汪景彦(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 建国5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在种植业中异军突起,成为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水果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居第3位。

在重点果区,水果产值占农业总收入的40%~60%,因此,水果生产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果农收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有关资料,1992年我国水果总产量2440万t,为世界第2水果生产大国,1994年总产量达到3729.8万t,居第1位,1998年全国果树总面积863.55万hm2,水果总产量已达5452.9万t,稳居世界首位。

我国果树资源丰富,生态条件适宜,共有300多种果树,其中经济栽培的有30余种。

如苹果、梨、柑桔、香蕉、桃、山楂、荔枝、龙眼、李、杏、梅、柿、枣、杨梅、葡萄、猕猴桃、石榴、核桃等。

其中,以苹果、柑桔和梨发展最快,面积和产量最多,除上述三大果树树种外,近10年来,其它树种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现仅就我国苹果和梨的生产成就概述如下。

1 面积剧增,产区形成1.1 苹果 苹果生产发展速度与栽培规模居我国各果树树种之首。

解放初(1949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只有2万hm2,1952年增至3.1万hm2, 1957年为16.3万hm2,至1976年达到68万hm2(栽培面积已远远超过世界苹果主产国,居首位,为法国的1.5倍、美国的2倍)。

1980年缓慢增至73.8万hm2,1997年猛增到298.7万hm2,近20年来,苹果面积增长3.04倍,为建国初期栽培面积的149.35倍,由于品种和树种结构的调整,1998年栽培面积降至283.8万hm2,比1997年下降5%,占全国果树总面积的32.8%。

2022年中国梨产业产量、种植面积、进出口和价格分析

2022年中国梨产业产量、种植面积、进出口和价格分析

2022年中国梨产业产量、种植面积、进出口和价格分析一、梨产业概述1、梨梨作为我国主要水果之一,营养价值丰富,具备鲜甜可口,香脆多汁的特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相较其他主流水果,梨每百克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较高,另外梨和其他水果一样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钙元素等。

2、分类状况梨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苹果亚科,种类较多,大小因品种不同而各异,目前国内主流种植品种包括黄金梨、水晶梨、酥梨、香梨、鸭梨和丰水梨等,形态和果皮之间差别较大,口感、硬度和水分之间也存在一定区别,除此之外,红梨、翠冠梨、圆黄梨、红肖梨、秋月梨等等也是我国国内的主栽梨品种之一。

二、梨产业发展现状1、产量梨在我国是仅次于苹果、柑橘的第三大水果,就我国梨产量变动情况而言,2021年整体梨种植效益较好,受灾影响较小,产量再创新高,达1781.5万吨,同比2020年增长2.9%。

2、种植面积就我国梨园种植面积变动情况而言,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梨园整体变动幅度较小,基本在920-980千公顷之间,2021年梨园面积出现明显下滑,仅为921.61千公顷,但整体效益较高,每平米提升明显,导致国内梨产量整体反而有所上升。

3、省市分布就我国梨省市分布情况而言,新疆、河北、山东、辽宁等是中国梨的集中产区。

数据显示,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前十省市基本相同,就产量情况而言,2021年河北、新疆和河南占比我国梨产量前三位置,分别为366.58万吨、179.59万吨和139.63万吨。

就种植面积而言,河北、辽宁和新疆种植面积位列前三,分别为115.43千公顷、84.72千公顷和71.93千公顷。

4、进出口目前我国鲜梨出口远高于进口,随着我国鲜梨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我国鲜梨整体出口保持稳步增长趋势,进口金额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鲜梨进出口金额分别为1736.1万美元和60542.9万美元,分别同比2020年下降2.92%和9.33%。

云和雪梨产业化发展成效与措施

云和雪梨产业化发展成效与措施
国实业 志 》都 有 云和 雪梨 的记 载 。 年 。 和县被 中国果 品 流通 协会 评 打小 闹 局 面 , 成 梨 农 分 种 、 业 云 形 企 云 和 雪 梨 单 果 重 4 0 12 0g 果 为 中 国优质 雪梨 基地 重 点县 。 5 ~ 0 , 皮 绿 色 ( 袋后 呈乳 黄 色 ) 以个 大 套 ,
1 4 m ,成 为 浙 江 省梨 产 业 规 用 技 术 研 究 、组 装 配 套 和 推 广 工 0h 4
个 , 国优质 早熟 梨 奖 4个 。 仙 宫 模 最 大 的县 ( ) 一 。 全 “ 市 之
作, 使标 准 落实 到企 业 和农 户 。 同
二 是经 营 产业 化 。 和县 仙 宫 时 , 极 申报 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云 积 绿
业合作 社 , 改变 “ 三无 ” 无 品 牌 、 ( 无 水 、 天 白云 、 蓝 天然 氧 吧 , 全 可 以 完
前 云 和 雪 梨 已逐 步成 为 县 域 农 村 地 推 动 了雪梨 基地 开 发 . 进 了基 雪梨 市 场竞 争 力 的根本 途径 。0 2 促 2 o 经 济新 的增 长点 , 县雪 梨 栽 培面 地 的规模 扩 张 。 全 全县 以 云和 盆地 为 年 云 和 县 制 订 和 颁 布 了 云 和 雪 梨 积 最 高 时 曾 发 展 到 14 0 h 4 m 。 核 心 , 以云 和 镇 、 云坛 乡等 5个 乡
地方 标 准 ,并通 过 培育 龙 头企 业 、
20 0 0年 以来 ,云 和 雪梨 在 省 级 以 镇 为重 点 ,共 开 发 云 和雪 梨 基 地 建设 示 范基 地 等措施 , 好 新 的实 抓 上 的评 奖 评 优 活动 中获 得金 奖 l 1
湖 ”牌 云 和 雪 梨 20 0 3年 、0 6年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改革开放30年梨产业发展历程及成就我国是世界栽培梨的三大起源中心(中国中心、中亚中心和近东中心)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远在周朝时期我国已种植梨树,《诗经•秦风•晨风》中就有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2100多年前的梨树种植情况。

梨在我国不仅栽培历史久、而且面积大、产量高。

由于梨果质脆、汁多、酸甜适口、多具芳香,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因此,梨果一向深受人们的欢迎。

梨树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北各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果树,东至海滨,西自新疆,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几乎到处都有梨树栽培;其栽培范围之广,为其它各种果树所不及;又因梨树对栽培条件要求较低,而且产量较高,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国梨树面积107.13万hm2,产量1289.5万t,分别占全国水果总面积的10.2%、占世界梨果收获总积的57.9%;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2.2%,占世界梨果总产量的63%,可谓是世界梨果生产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梨产业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前5年,即1979年-1984年为逐步恢复阶段;第二阶段:1984-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88年—1992年为结构调整阶段:第四阶段即1992年—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第五阶段即从1996年至现在进入稳定提高阶段。

我国梨产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是以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外延式扩张,生产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从第五阶段开始走向以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区域布局和调整品种结构为主的发展之路,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使我国梨产业稳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位置。

(一)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发展变化在第一阶段,我国梨树种植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284.26千公顷恢复到1984年的301.33千公顷;在稳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到1988年全国梨树面积突破487.47千公顷。

与第一阶段末的1984年相比面积增长了1.6倍;在结构调整的第三阶段,其面积增长缓慢,5年间全国梨面积只增加了33.73千公顷。

在快速发展的第四阶段,全国梨面积由1992年的521.2千公顷增加到1996年的932.65千公顷,4年间面积增加1.79倍。

在第五阶段,梨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缓,15年间面积仅增加了154.35千公顷,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全国梨面积均呈稳中略降得态势。

(见下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1979年至2007年29年间全国梨园总面积从301.2667千公顷发展到到1071.7千公顷,增加了3.6倍。

全国梨园总面积变化在1979年—2007年间梨面积增长出现了2个拐点,分别在1988年和1996年。

就产量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梨的产量基本成增长趋势。

其中总产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9--1988年的9年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产量从143.79万吨上升到27.213万吨;第二阶段:1988-1991年,3年期间梨的总产量程略优下降的态势,由1988年总产272.13万吨下降到1991年的249.78万吨;第三阶段;从1992—2007年,其总产量直线上升,15年期间总产量从1992年284.61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1289.5万吨,净增加了1004.89万吨。

就单产而言,1979年到1995年的变化趋势正好与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反,每一个发展高峰的出现,导致了平均单产降低。

而从1996年开始,随着面积的平稳发展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单产业呈稳定上升状态。

到了2007年全国梨果平均单产达到了12.04吨/公顷。

,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今梨单产翻一番的目标。

(二)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质果率较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5%提高到现在的45%,其主要表现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提高,果品安全质量的上升。

如更加注重果形的端正一致,口感的酸甜适度,农药残留量的逐步降低,无公害果品已成为梨果质量的基本标准。

但总体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果实整齐度差、果个偏小、果形不正、色泽不均。

在内在质量上表现为:部分品种果肉颇粗,石细胞稍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风味较淡,口感欠佳。

优质果和高档果率比例偏低。

而发达国家在果实采收后,要进行精选、分级、清洗、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冷链运输,在冷气货架下销售,优质果率可保证高达70%以上,可供出口的高档果占总产量的50%左右。

(三)采后贮藏保鲜及加工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梨果贮藏保鲜业快速发展。

目前,梨果贮藏保鲜能力从1977年的50万吨上升到2007年360余万吨。

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28%左右。

贮藏保鲜技术也由过去的“半地下室窖藏、土窑洞贮藏逐步发展到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

但这种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量与生产量相比仍显得数量很少,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在加大梨果贮藏能力的基础上,梨果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工能力迅速提高,到2007年鲜梨加工量达到了100万吨左右,占全国梨果总产量的7.8%。

加工品也由过去较少的梨清汁、罐头或梨糕糖产品逐步向梨汁饮料、浓缩汁、梨罐头、梨脯、梨酒等多种产品发展。

由于梨浓缩汁在国内外市场比较受欢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较高,如美国东部报价有2005年的730到2006年1400美元/吨,因而梨浓缩汁生产线不断增加,梨浓缩汁产量也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梨清汁、浊汁也有生产。

梨罐头也是梨的主要加工产品之一。

梨罐头在2000年的出口量为2170.38 t,出口售价约合人民币0.547-0.614万元/t。

主要出口到欧洲、北美洲各国,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但总体而言,我国梨加工业起步较晚,滞后于梨的栽培业发展。

由于受经济和技术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这种产业特点决定了我国梨的90%以上是鲜食品种,缺少加工品种,而先进国家加工品种一般在50%以上。

同时我国梨加工水平低,加工产品少。

梨浓缩汁和梨罐头是最重要的梨加工品。

由于原料性能品质不专一、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品种有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力不高。

(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我国梨果生产总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首位,但是梨果出口量多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位置(6万吨以下),梨果出口与生产量极不相称。

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加大了梨果出口的力度,梨果出口总量自1980年以来稳步上升,年均增幅达9.23%。

1998年以前中国梨果出口量一直处于10万吨以下,增长速度缓慢,1980—1997年均增幅仅为6.65%,但2001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我国梨果出口量达到40.12万吨,同比1980年增加了7倍。

2001年以后中国梨果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中国加入WTO,给梨果出口带来了机遇,我国梨果出口面临的外贸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促使中国梨果出口跨越式发展。

2001—2007年则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8.04%、60.12%、49.29%、46.7%、44.19%,39.75%,36.49%。

2001年为18.22万吨,2002年达到了24.35万吨,2003年达到了29.7万吨,2004年达到31.35万吨,2005年为33.13万吨,2006年达到36.83万吨,2007年达到40.12万吨,创历史新高。

(五)品种和熟期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世界梨属植物约有35个种,用于栽培的主要有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4个种类。

目前,我国梨栽培品种涵盖了这4个种类,传统大量栽培的品种有近100个,如秋子梨系统的南果梨、花盖、安梨、京白梨等;白梨系统的鸭梨、雪花梨、茌梨、库尔勒香梨、长把梨、金花梨等;砂梨系统的苍溪雪梨、云南宝珠梨、黄花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来一大批品质优良、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黄冠、翠冠、红香酥、中梨1号、金水酥等,并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见下表),取得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积极引进国外梨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品种类型。

选后从日、韩引进了诸如丰水、新高、黄金梨、园黄、幸水、南水、晚秀等品种,近年又从欧、美引进的西洋梨如巴梨、康佛伦斯、红安久、早红考密斯、阿巴特等品种在我国表现较好。

上述品种的培育成功和引入,不仅优化了我国梨品种结构,而且对梨品种和熟期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梨品种和熟期结构更加合理。

目前我国早、中、晚熟梨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前的7:23:70调整到现在的18:27:55。

具体表现在早熟梨品种在逐年增加,由1978年前的不足7%上升到现在的18%,主要栽培品种有:翠冠梨(约占8.0%)、中梨1号(绿宝石,约占3.5%)、早酥(占2.5%)、雪青(占1.5%),其他品种约占2.5%。

中熟品种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1978年前的23%上升到现在的27%。

其主要品种有:丰水梨(占7%)、黄金梨(占6%)、黄花梨(占5%)、黄冠梨(占4.5%)、园黄(2.5 )湘南梨(占1%),其他品种约占1%。

晚熟梨比例在逐年下降,从1978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55%。

主要品种有:砀山酥梨(占23%)、鸭梨(占12%)、库尔勒香梨(占5%)、南果梨(占4%),金花梨(4%),雪花梨(占3%)、新高(1%)、苹果(1%),其他品种占2%。

(见下图)。

(六)区域布局更加优化我国梨种植范围很广,除海南省、港澳地区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梨树栽培。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北白梨区(河北及鲁西北);环渤海(辽、冀、京、津、鲁)秋子梨、白梨,西部地区(新、甘、陕、滇)白梨,黄河故道(豫、皖、苏)白梨、砂梨,长江流域(川、渝、鄂、浙)砂梨五大产区。

这种生产的区域性分布由改革开放前的普遍种植到现在的相对集中发展。

从栽培面积来看,2007年冀、川、辽、新、陕、鲁、甘、云、豫、黔为我国10大主栽省。

共有栽培面积715.2千公顷,占全国栽培面积的66.67%。

就产量而言,位居前10位的省份是河北、山东、安徽、四川、河南、辽宁、江苏、陕西、新疆、湖北。

拥有产量1022.51万吨,占全国梨总产量的79.29%。

从地域来看,华北白梨区是我国梨的最大产区,其产量约占我国梨总产量的25%,其次为西北黄土高原白梨区,其产量约占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9%,再次为长江流域砂梨区及黄渤海湾秋子梨和白利区,上述两区各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6%,排在第五位的是黄河故道白梨、砂梨区,其产量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3%(见下图)。

这种区域的相对集中为我国梨的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打下来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