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

物品管理
.
三、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环境管理
❖ 新生儿科(室)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 关规定,洁污区域分离,功能流程合理;
❖ 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 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 、设备。室内温度足月儿室24-26℃, 早产儿室26-28℃,相对湿度55%-65% 为宜; ❖ 设立普通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早 产儿室、隔离病室、更衣室、配奶室 、沐浴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区域, 病人通道与工作人员通道、垃圾通 道分离;
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 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 用药疗程不合理; ❖ 给药途径或给药时间间隔不当; ❖ 使用抗菌药物作预防用药和过度使用高档或广谱抗菌
药物; ❖ 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必须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
.
三、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环境管理
人员管理
规范的诊疗 护理操作
国内的概念
❖ 对于新生儿的某些感染,难以明确感染部位时即可诊断为新生儿感 染
具有以下临床症状或体征中的2项及以上:
1、体温不升或发热,氧合指数下降;
2、精神反应欠佳,面色苍白或灰暗;
3、进奶量减少,胃潴留、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四
肢肌张力下降;
4、频繁呼吸暂停;
5、体重不增;
6、环境因素
❖ 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密度大; ❖ 流动人员较多,增加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会; ❖ 科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
途径之一; ❖ 空调过滤网未定期清洗也是造成院感原因之一。
.
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概述医院感染,也称“卫生机构感染”,是指在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微生物在感染源和感染的易感性宿主之间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为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管理水平,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下是与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1. 感染控制管理规定(1)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病例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制定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工作计划和措施。
(2)制定医院感染的诊疗流程和规范化操作规程,明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要求。
(3)对新生儿科病区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相应的隔离措施。
(4)建立患者感染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患者的感染情况,确保感染病例及时处理和报告。
2. 设施设备管理规定(1)建立医院消毒供应室和专门的消毒管理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消毒操作和质量控制。
(2)新生儿科病区应配有单独的消毒设施和操作室,对患者用具、器材、药品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3)对空调、暖气及水管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消毒操作,保证空气质量和水源安全。
3. 医务人员管理规定(1)要求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感染性疾病防护接种,特别是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等从业人员,要接种乙肝、麻腮风疫苗等必要的预防性疫苗。
(2)建立新生儿科病区医务人员登记制度,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对存在感染风险的医务人员及时调离工作岗位,确保患者安全。
4. 患者管理规定(1)建立患者排队候诊、就诊、住院登记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2)在新生儿科病区内建立相应的隔离措施,将病情危重的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对感染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进行医学观察和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扩散。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儿科病房的环境控制:儿科病房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定期进行通风换气。
定期消毒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并保持乳房清洁。
2.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保持手部清洁。
在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医务人员应正确洗手。
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液进行洗手,洗手时间应达到20秒以上,包括手背、手指间、指尖等部位。
医务人员还应经常戴手套,并定期更换。
3.母婴身体卫生:新生儿及其母亲的个人卫生尤为重要。
母亲应定期洗澡,更换干净的衣服和内衣,保持外阴清洁,并注意产后恶露的处理。
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也十分关键,需要定期消毒和更换干净的尿布。
4.母亲的乳房护理:鼓励母亲母乳喂养,但同时要保证乳房清洁。
母亲在喂养前要用温水清洗乳头和乳晕,避免细菌感染。
如果乳头出现裂伤或糜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5.使用消毒器具: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经过消毒处理后使用,确保清洁和无菌。
对于高风险的操作,如插管、穿刺等,应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6.隔离措施:对有传染病史或患传染病的新生儿进行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婴儿。
同时,也要对感染危险的孩子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7.新生儿将医院外部带进来的感染控制:医院应加强通风、消毒和定期清洁,以确保环境的清洁无菌。
医院还要规范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减少人员流动,降低外界感染的风险。
8.研究和培训:医院要定期研究和总结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培训医生和护士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控制方式,确保感染的最小化。
总之,新生儿科医院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需要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并加强医院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家属了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共同维护婴儿的健康。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境,需要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来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五个部分,包括感染预防、消毒与清洁、医护人员培训、病房空气质量管理和感染监测与报告。
一、感染预防:1.1 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新生儿前后,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2 新生儿父母的教育:医院应向新生儿父母提供关于感染预防的教育,包括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方法,以及避免带有传染性的疾病接触。
1.3 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实施隔离措施,避免感染传播给其他新生儿。
二、消毒与清洁:2.1 定期消毒:医院应定期对病房内的器械、设备和表面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确保无菌环境。
2.2 床上用品的清洁:床单、毛巾等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确保干净卫生。
2.3 病房的清洁: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和其他表面的清洁,以及垃圾的及时清理和处理。
三、医护人员培训:3.1 感染控制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清洁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3.2 感染病例的报告和处理: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病例的报告和处理培训,学习如何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感染病例,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3.3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护人员应接受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培训,包括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四、病房空气质量管理:4.1 空气消毒:医院应定期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设备和方法,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
4.2 通风管理:医院应保证病房的通风良好,避免空气污染和积聚。
4.3 空气质量监测:医院应定期对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五、感染监测与报告:5.1 感染监测: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和感染原因等。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标题: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针对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规定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院感制度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院感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院感制度的必要性
1.2 设立院感管理机构和责任部门
1.3 制定院感制度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二、院感风险评估和监测
2.1 对新生儿院感风险的评估方法
2.2 定期对院感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2.3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院感预防控制措施
3.1 新生儿院感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3.2 新生儿院感的感染源及防控措施
3.3 新生儿院感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四、院感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
4.1 设立院感事件报告机制
4.2 制定院感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4.3 对院感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五、院感制度的评估和改进
5.1 定期对院感制度进行评估和检查
5.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院感制度
5.3 建立院感制度的长效监督机制,持续改进和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结语: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各医院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加强院感管理,共同维护新生儿的健康和幸福。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应该建立严格的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定期消毒和清洁1.1 定期消毒:新生儿病房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床铺、设备等。
消毒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操作,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
1.2 清洁操作: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洁病房内的设备和用具,包括婴儿床、呼吸机、监护仪等。
清洁操作应遵循正确的步骤和规范,使用合适的清洁剂,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
二、洗手和个人防护2.1 洗手: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进行充分的手部卫生。
洗手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至少持续20秒。
洗手后应用纸巾擦干双手,并避免直接接触任何物品。
2.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照顾新生儿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
这些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员工健康监测:医院应定期对从事新生儿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测量和症状筛查。
发现有感染症状的员工应立即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病房空气质量控制3.1 通风设备:新生儿病房应配备有效的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和新鲜。
通风设备应定期检查和清洁,避免积尘和细菌滋生。
3.2 空气过滤器:病房内应安装高效过滤器,过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过滤器应定期更换,以保证其有效性。
3.3 空气质量监测:医院应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包括温度、湿度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环境。
四、医疗废物管理4.1 分类收集:医院应建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制度,将感染性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进行分别收集和处理。
各类废物应有专门的容器,并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封存和运输。
4.2 定期处理:医疗废物应定期进行处理,包括焚烧、消毒等方式。
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当前,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生儿是最脆弱的患者群体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极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
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能够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保障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首先是空气管理。
新生儿室应设有适当的通风与空气过滤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同时,要避免人员过度拥挤,控制房间内的人流量,保持空气流畅。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是规范的手卫生。
所有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在每次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
医护人员还应定期接受手部消毒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手卫生操作的规范与有效性。
此外,还应定期更换并维护手消毒液的供应。
有效的清洁与消毒是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室的病房、设备、床单、衣物等都要经常清洁和消毒。
清洁与消毒的方法应符合标准程序,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清洁人员需要定期接受操作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此外,还应有相关的清洁记录和检查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病原体的监测与预防也是关键的一环。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病原体监测体系,对新生儿室的环境、医护人员和新生儿进行定期、随机的病原体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要加强新生儿感染预防的宣教工作,提醒家属和医务人员注意感染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最后是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医护人员要掌握正确的抗生素使用知识,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使用抗生素。
此外,要加强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应包括有序的空气管理、规范的手卫生、有效的清洁与消毒、严格的病原体监测与预防、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侵入性操作
01
气管插管、吸痰、留置胃管、动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
了皮肤黏膜屏障,增加了感染机会。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02
医疗器械如呼吸机、温箱、监护仪等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交
叉感染。
医务人员手卫生不规范
03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手卫生不规范可
能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环境因素及消毒隔离问题
0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患儿自身因素
免疫系统未成熟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 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营养不良或基础疾病
部分新生儿存在营养不良或基础疾病 ,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增加了感 染的风险。
新生儿皮肤薄嫩,黏膜屏障功能不完 善,易受损伤和感染。
诊疗操作相关因素
宣传资料编制和发放
编制宣传手册、海报等资料
结合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特点,编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 传资料。
在医院内醒目位置张贴海报
将宣传海报张贴在医院走廊、候诊区等醒目位置,方便患者和家属 了解相关知识。
向患者和家属发放宣传手册
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和家属发放宣传手册,提高他们对新生儿科 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度。
提高家长参与度和认知度
1 2
开展家长课堂或座谈会
定期组织家长课堂或座谈会,向家长讲解新生儿 科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
鼓励家长参与清洁消毒工作
指导家长正确进行手卫生和新生儿用品的清洁消 毒,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3
建立家长沟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家长沟通渠道,及时解答家长疑问, 增强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新生儿病室要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4、新生儿科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7、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8、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9、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0、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院感科
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