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地表的图形描写,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
谈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到领会 、 运用 。 二、 加 强 对 地 图 的训 练运 用
三、 有 效利用 辅助教 学 的地 图, 进行 细致 的讲解 , 让 学 生 掌 教学过程 中, 教 师要 有 效利 用 挂 图、 板 图 或 者 多 媒 体 地 图 等, 注 重 地 图和 教 学 内容 的 有 机 结 合 , 细致讲 解 ,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培 养 填 图 绘 图 能 力 。填 图 、 绘 图训练 多用于地 理新课教 学后 , 一 力 和 理顺 学 生 读 图 思 维 , 又 能 培 养 学 生 运 用 地 图 去 学 习掌 握 地
般 作 为 巩 固 作 业 。它 有 助 于 强 化 学 生 的 空 间概 念 , 并 加 深 对 知 理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习 惯 , 提 高读 图 、 析 图能力 ; 更 能 使 学 生 直 观 地 识 点 的 理 解 和 记 忆 。① 填 图 训 练 。一 般 指 在 “ 地 理 练 习册 ” 上 的 记 住 各 种 地形 名称 及具 体位 置 , 避免张冠李戴 。
区域图 、 经 济 区域 图 ; 平面地 图、 立 体地 图、 数 字 地 图 等 等 。不 论 查 找 了 相 关 资 料 , 通过资料分析 的教学方式 , 进 一 步 了 解 更 多 的
是怎样的地 图, 都 有一 定 的数学 法则 , 经过 高度 概括 , 利 用 一 系 知识 。第 三环 节 , 整理信息 , 构 建 知 识 框 架 。先 让 学 生 回顾 所 学 列的符号系统表 现大量 的地 理信 息 。因为地 图的直 观性 , 可 以 知 识 , 用 简 单 的词 语 进 行 描 述 , 然 后整 理归 纳这些 知识 , 构 建 起
八年级上册地图相关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图相关知识点地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它为我们提供方向和指引,使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
在八年级上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地图的概念、分类、表达方法、使用技巧等相关知识点。
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年级上册地图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图的概念地图是人类制作出来的具有方向、距离和比例的平面图。
它是人类记录和表达地球表面地貌、水文、气候、自然资源、交通和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工具。
地图是对地理实体空间关系的抽象表达,它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距离,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地球现象的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地图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图的分类根据制图目的、比例尺、表达对象和表现形式,地图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普通图:是以真实地理现象为基础的图,一般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2. 统计图:是以各种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图,一般用于社会经济、人口、气候等领域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3. 简化图:是在普通图的基础上根据制图需要对地图进行简化处理,突出重点和重要信息的图。
4. 专题图:是以某一主题为内容,按照规定的制图符号和颜色等表现方法表达出来的图。
5. 三维图:能够显示地面高低差异,使地图更加直观、逼真的图。
6. 电子地图:是利用电脑技术和数字化成果绘制的地图,具有动态更新、查询和分析的功能。
三、地图的表达方法地图的表现方法通常会有比例尺、图例、方向指示、度量单位、网格和坐标轴等要素。
1. 比例尺:是地图上表现实际距离与地图上相应距离之比的尺度,它是地图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2. 图例:是能够解释制图符号、颜色、线型等内容的说明表格,它使得地图上的制图符号能被人们正确地解读。
3. 方向指示:是表现地图正面(北面)的标记,能够辨明地图上各方位的位置。
通常是以北为上,南为下,东为右,西为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4. 度量单位:是用于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的数量程度的单位,比如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等。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直观的表达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难点的处理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点和内容对初中生来说都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感到学习地理很头疼,甚至实在学不会有放弃这一科的想法。
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点经验,那就是重视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让学生会读图,更重要的是简单图的还要会绘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很高,不仅引导学生读图,而且自己也要会画图。
地图能在教学中起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它是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大量的信息;又能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
地图中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地理课中如果能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教师绘制板图,教学生绘图,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地理教学中运用绘图教学,还得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1. 选准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地图教学法要求通过绘图,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如教“地球仪”时,通过教学生绘制地球仪,来掌握经线、纬线、地轴、回归线、极圈等地理名词。
又如教学生“大洲与大洋”时,教学生自绘“七大洲、四大洋”示意图,既让学生明白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又让学生明白了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分界线。
2. 紧扣“地图”教学,师生互动在选好教学内容后,应紧紧围绕“地图”调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带入地图中。
对于其它的内容,要能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全部或部分的反映到地图上。
以学生看图、析图为基础,以教师绘图为前提,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为重点,以最简捷的方式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地图”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概念】
1. 地理概念: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世界地理空间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等因素为一体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地理空间结构、地理现象的类型和特征、地理运动及其规律、地理发展的演变过程及趋势、地理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等等,它让我们对世界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保持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2、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必备工具,它是把当前世界地理空间结构和地理运动变化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记号,它能够直观地向我们展示地理空间结构、地理特征和地理运动变化的全貌,进行快速准确的地理把握,是研究地理空间结构的必要手段。
3、地形图:地形图是一幅表示地球表面的测量图,它用自然色彩描绘出自然地貌形态,并根据地形地貌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表示,从而可以准确地把握和研究特定地区的地理特征、形态及地貌运动变化。
4、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图是将土地上各种地貌形态和按其土地利用性质、形态和功能分类归纳为多种地貌类型,真实、准确地表现出地理空间实体间的地貌、土地利用变化。
5、气候图:气候是反映地球表面的空气状态的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总和,气候图是把地球表面气候状态客观反映在图上的一种空间图,它描绘出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温度、降雨、相对湿度等气候特征的分布和变化状况,是了解气候状况的重要依据。
6、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图是把地理空间上按照人口分布数量或比率等特征将地理实体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一种表示方式,它能准确反映出某一地区人口密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并能研究人口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之间关系。
7、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一种用符号表示图像的图标,它是将地理空间结构和地理运动变化的有关内容表达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字语言,它能准确地反映出地理空间特征和特征变化过程,便于我们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和把握。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表达的。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
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
”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及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地图的起源地图的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图。
现在保存下来的世界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4700多年前生活在亚洲西部的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而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实物地图是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
2.地图的分类2.1按性质分: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2按要素分: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2.3按技术分:包括三维透视地图、电子地图、卫星影像图等。
3.让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
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像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识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
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事物的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如何学好地理,关键在于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地理老师要把地理教好,解决的根本途径不是教学生学什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的方法。
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强调讲课文对照图,看图习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判断、推理,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地理教学中很好的利用地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课本插图的运用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
这许多的图、画、表和照片,大部分插附在课文之中,小部分则附在课文之前或课本之后,总称为课本插图。
它是组成地理课本的有机部分,也是地理课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课本的最明显的特征。
课本插图,它既是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既起到“教具”的作用,又起到“教材”的作用。
概括起来,课本插图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图与课文紧密配合,互为补充,两者结合起来共同阐明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说明问题和验证问题是课本插图所具有的显著功能。
2.插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更便于解释用文字难以说明的问题,插图在课文中的出现,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利用插图可以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解决好教材的关键问题。
3.插图具有简明性和直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图代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课本中有些内容只用三言两语提示而过,有些甚至只字未提,但有些问题又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如采用插图方式,既可以减轻课时有限的压力,又可以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20智慧树,知到《地图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地图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地图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地图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国际上三大通用语言分别是:()。
A:音乐B:绘画C:英语D:地图答案:音乐,绘画,地图2、地图文化的特性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具有时间性特征B:具有空间性特征C:具有科学性特征D: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特征E:具有大众化特征答案:具有时间性特征,具有空间性特征,具有科学性特征,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特征,具有大众化特征3、魏、晋时期的杰出地图学家()提出了“制图六体”的概念。
A:裴秀B:贾耽D:朱思本答案:裴秀4、古希腊地理学家()撰写了《地理学指南》,成为西方古代地图编制理论的代表。
A:埃拉托色尼B:墨卡托C:托勒密D:亚里士多德答案:托勒密5、唐代贾耽编制了《海内华夷图》,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
()A:对B:错答案:对6、沈括被后人称为中国地图学之父。
()A:对B:错答案:错7、清朝末期,我国的绘图技术出现了由“计里画方”制图法向“现代的经纬网”制图法的转变。
()A:对答案:对8、地图文化在传承中是连续性,不存在非连续性。
()A:对B:错答案:错9、中世纪出现了“T-O图”,又称为“寰宇图”,是西方地图学史上的一个漫长而黑暗的年代。
()A:对B:错答案:对10、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也就是绘在丝绸上地图,这三幅地图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A:湖南长沙B:湖北武汉C:河北满城D:河南郑州答案:湖南长沙11、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地理学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内华夷图》。
A:裴秀C:沈括D:朱思本答案:贾耽第二章1、地图上表示各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地图符号系统来实现的。
()A:对B:错答案:错2、地图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和专题地图。
A:地形图B:普通地图C:专门地图D:地理图答案:普通地图3、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在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
所以,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看图: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是有许多符号组成的。
看图,首先看地图的三要素:面对一幅地图,比例尺有多大,让你对这幅图的范围有所了解;然后确定这幅图的方向;接下来详记图例和注记,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取知识的基础。
比如: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的海拔;政区图上要分清大洲的界线与国界线,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的符号不同,山脉、河流、湖泊的表示方法……这是识图的基本工具。
其次要看图形特征,这是记图和绘图的前提。
比如学习“中国政区”时,能看出中国轮廓特征、各省轮廓特征以及长江、黄河的轮廓特征,就不难记住河流流经的省区了,绘制中国政区图也就很容易了。
二、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及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
比如读等高线地形图,区别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的分布;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读降水柱状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读大洲大洋图,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读国家图知道一个国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等。
总之,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想象力。
读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是地表的图形描写,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众多地理知识的载体。
它既是直观教具,又是知识的来源。
地图与地理教学如影随形、始终相伴,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讲授地理、学习地理,都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区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这是地理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地理事物十分浩繁,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看到所有的地理事物,也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的地理景象。
而我们却能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缩影到地图上,使你一目了然,一览无遗。
同时,利用缩影着丰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比如,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利用地理挂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的位置和形状,并逐一将它们的名称填写在地理填充图册上,储存在脑海中。
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就形成了。
脉络分明,内容清楚,记忆牢固。
以后在提到中国的疆域时,头脑中马上就可呈现出一张全国地图,恰似一只雄鸡:鸡头是东北三省,鸡尾是新疆边陲,鸡腹是东南沿海,鸡脚是琼州海南,鸡颈是首都北京,宝岛台湾省在东边与大陆隔海相望,祖国概貌全盘展现在脑海中。
要查找某个地点,便可迅速而较准确的反应出来。
二、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的生活会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翻开地图,我们可以找到,当年从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
经过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
结合相关史地知识,我们将“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地图,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就能发现其演变的过程:早在西汉之前,丝绸之路还是水草繁茂而又人烟鼎沸的繁荣之路,那时客商云集,生意兴隆,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它既标识了华夏帝国的辉煌,也记录了自然地貌的兴衰。
由于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迁,地下水的枯竭,那片片绿洲慢慢变成了黄沙滚滚的大漠,出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凉景象。
在缺水、缺粮、缺草的恶劣生存环境中,人们不得不放弃了“采菊东篱”的农耕生活,这正是人们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地理环境,人类的生活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地图把这些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十分有利于地理课的学习。
三、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地表上地物及其现象的空间分布,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如学习“新疆地形图”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讨论后认识到:(三山夹两盆)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气不易到达,干旱少雨,因此沙漠面积大;北疆准葛尔盆地大致呈三角形,盆地西北面有一些缺口,大西洋的水气可以进入,因而降水稍多,并且大部分沙丘被固定下来。
所以,南疆、北疆两大盆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
从地图上还能分析出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通过“南亚次大陆地形图”的学习,就能知道,原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巴基斯坦,由于从海洋上来的西南季风吹不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所以形成干旱的热带沙漠气
候;而同纬度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印度的乞拉朋齐,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临西南季风,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所以形成了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
正因为气候的差异,这两个地区的物产也截然不同。
黄麻喜湿润气候,因此,南亚东北部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的东北部都盛产黄麻,加尔各答就成为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相反,棉花生长需要光热充足,雨量较少的气候条件,因此棉花产地集中在南亚西北部,巴基斯坦就盛产棉花,而接近棉花产地的孟买就成为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四、地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的道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理环境是一个浩繁复杂的、由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巨大系统。
其核心的内容是环境与生物的平衡,而环境与生物平衡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开我国的主要河流、湿地、草原等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明了:如果破坏了“三江源头”的生态,就破坏了长江和黄河的淡水供给,带给农业和人类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再不拯救诺尔盖湿地,我们将失去“大地之肺”,沙漠化就会步步逼近我们;地图把整个世界浓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呈现,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更加努力地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才是人间正道。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地
理知识,分析地理成因,学习地理原理,认识地理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