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有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1理清结构思路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高考作品结构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整体考查,即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型——句段结构分析题。
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另外,分析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题也会涉及作品结构,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把握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具体命题形式为结构思路和线索,本题型重点复习结构思路,线索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2词句理解题课件(共29张PPT)

含意角度理解。
表层 意思 深层 意思
裁缝和其他工作一样,是辛苦的。做什么工作都是辛苦的。
专题三
题点1 词句理解题——三思一抓,三联一依
梳理·核心知识 强化·关键能力 规范·解题思路
-7-
一
二
4.“抓住”关键词,揣摩词义、句意 关键词,是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 于它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句 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 补等修饰成分,它们是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 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 表达效果和目的。
专题三
题点1 词句理解题——三思一抓,三联一依
梳理·核心知识 强化·关键能力 规范·解题思路
-5-
一
二
1.思考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①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 关的词语。②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③主观情采浓烈或理解 上容易产生偏差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 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所谓“重要句子”,一是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句子,如总结 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的句子;情感强烈的句子,表达作者观 点态度或文章中心的句子。这类句子,牵涉到对全篇的理解和对作 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结合文章结尾处“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 干事物人情”,作者认为自己与别人的世界中间有一层隔 膜。
这篇散文由实到虚,写出了生活中的窗子隔开了生活中的 世界;观念、习惯中的“窗子”分开了自己与别人的世界,同 时,窗子兼具象征、比喻意味。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三(二)散文阅读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课件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1·湖北卷)请概 题干中有“××段”“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内容要点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 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 出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 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 3 大题型:概括段 (层)意、概括主旨和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4·湖南卷)概括 要注意区分“概括”“主旨”
Hale Waihona Puke 全文主旨。和“概括”“分析”“思想情感”
(2012·山东卷)你认 “感受”的差别;“概括”“主
为本文表达了怎样 旨”要全面些,除了要求“概
的思想感情?请结 括”“思想情感”外,还要表
合文本作简要分 述写了什么形象的特点,反映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 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 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 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 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 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 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2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 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 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 ——生拌, 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 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 “紫苏就是给 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 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 “尽管掐吧,紫 苏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技法探究
JIFATANJIU 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型,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 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如上面[例 1]中 问的是四堡雕版及文化衰落的原因。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 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 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说到底,散文往 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 尽量把“因”找全。如上面[例 1]中“果”就是四堡雕版及 文化衰落。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 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 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 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 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 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 „„一如 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 精选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讲+概括散文要点与主旨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 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 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 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 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 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 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 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 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 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 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 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思维解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题干明确指出该题概括的信息点是“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 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 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 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地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 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 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
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
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1)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课件 (共14张PPT)

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 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 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 式。 ③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 “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 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 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峨一中 段居洪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 ×××× (2) ×××× 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 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 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 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 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 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 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 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 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 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 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 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 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板块一 专题三 第二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题型一 局部内容概括 一、归纳概括文意的原则——————————————————————— “局部概括文本内容”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 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一般来说,有两种考 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不 管哪种考法,都要遵循如下原则: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 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 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 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 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 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 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 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 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备考方略•突破] [演练巩固•提升]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文本助读] 1.写作背景 鄂温克这个人口较少民族是新时代变化的缩影——他们结 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从最初的狩猎民族变成了 大森林的守护者,从砍伐人变成了守林人,成了保护生态 环境、坚守大森林的民族。这篇散文正是写的这批森林的 守护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局部概括“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高考常见内容概括往往是原因概括和特点概括。
(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⑫那么,谁救四堡呢?(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
对其原因的分析集中在第⑥至⑪段,逐段概括,然后根据内容划分层次:第⑥段“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是现代商业对其的冲击;第⑧段“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是现代人对先人留下东西的不重视;第⑨段“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是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第⑩⑪段是写专家与政府对这种文化的不重视。
综合以上即是“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原因概括原因概括题,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大多是作者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特点概括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特点概括“步走”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
明确是什么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层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层次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层次三,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
题干中关键词出现在原文中的区域往往是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根据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题型二 整体概括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2]),完成后面问题。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从答题区间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将之概括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由标题的含义可知文章强调的是母语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通读全文,母语的意义可概括为:和少年时代的伙伴用家乡话谈起来感到过瘾,母语与世界的关系,母语可以抒发感情,母语可以守卫民族文化,母语可以让人找到安全感,母语创造了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共同精神财富。
【答案】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概括情感态度散文作品阅读中的“概括情感态度”类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考向:1.情感变化类。
题干要求多有“情感变化”字眼,如2013年大纲全国卷第17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情感梳理类。
如2014年北京卷第20题“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3.情感认定类。
题干要求多有“情感”“如何”等关键词,如2014年四川卷第16题“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因为有这些考向,所以解答此类题需要: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具体考向。
第二步,掌握各类概括情感态度试题的技巧。
1.情感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
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简单重复。
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涉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