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56中圉啦由教霄2011年第26冀日DO[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1.26.028"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摘要:针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高的现状,在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分析了各方在该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了运行机制.旨在全面整合优势资源,以政策为指导,企业及产业应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结合科研院所的协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作者简介:涂亚庆(1963一),男,重庆人,后勤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毛育文(1982~),男,湖南邵阳人,后勤_r-4~学院信息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重庆401311)基金项目:本文J~.2009年重庆市教委重点教改研究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09—2-025)的研究成果.中圈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6—0056-03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高.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在实践中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等.""为贯彻落实该纲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变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之路.一,研究生创新能力要素组成与影响因素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本文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等.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1.研究生创新能力要素组成(1)知识结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研究生作为面向信息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想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需要的知识积累包括基础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l2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取得创新成果.(2)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的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口创新意识是创造新知识,提出新见解,寻找新方法,探索新领域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动力.(3)创新思维.研究生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应当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把握创新规律,这比单纯的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更重要.『2(4)创新品格.创新品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等.创新品格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研究生应当将创新内化为精神品格,形成贯穿终身的能力.脚2.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指研究生对实际问题是否有创新的意愿反映,是研究生个人意识作用的结果.tSl一是兴趣动力欠持久.有的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升职或职业转行,而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因而自主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有所创新和建树.二是缺乏合作精神.有的研究生还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人功利主义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知识结构欠合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部分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得研究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四是缺乏实践意识.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加强.部分研究生缺乏实践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理论段,是影响其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2)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对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各种外部因素.一是学科环境建设上的问题.目前,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环境中存在着学科单一,学科重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存在着研究生专用实践与科研平台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专门针对研究生的高质量学术报告数量不够等诸多问题.嘲另外,有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上停留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研究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较弱.二是硬件与师资匮乏.完备的硬件条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但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生均可支配教育资源目趋紧张.导师队伍建设滞后,导师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嘲三是实践环境缺乏.怎样引导研究生去关注和研究所处行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机制.有些导师争取不到科研课题,无法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有些研究课题与应用需要, 总第213期研究生教育市场需求脱节.单纯学术环境中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实践经历,制约了其创新潜力的激发.[71二,研究生培养的合作教育模式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工学交替.【8将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研究生理论学期在校内学习,实践学期到校外工作.具体实施的如"2+1"模式,即研究生前两学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2)"订单式"模式.在创设订单教学基础条件后,制定"订单式"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及考核方式.这些均围绕订单企业用工岗位的职业要求展开,以实现校企供需的零距离"无缝对接".【8】(3)共建实习基地,研究生顶岗锻炼.t9]1)A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等方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研究生接触社会与生产实际的机会.(4)分散式合作教育.【9】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由研究生自找门路,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5)校内合作教育.构建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主的集成创新环境,引导研究生通过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及社团活动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巩固提高.(6)科技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创办科技产业园,融产学研于一体,实现产学研结合,让所在学科的研究生参与其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类科技园如北京的中关村,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7)校企合作研究与开发.l】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研究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项目,或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深入生产实际或应用实践,实现校企双赢.(8)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教育.I8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研究课题,以项目为直接驱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1)至(5)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推广起来亦存在一定的障碍.(6)要求学校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由于参与的学生有限,大多数地方院校不具备这种模式的培养条件.相比之下,采用(7)和(8)并辅以必要的社会生产实践,则更易推行,效果也合更好.但是这两种模式参与部门较少,资源整合程度不够,没有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利用.2"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随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已有的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探讨更为深入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产学研用"模式强调进一步整合多方优势教育资源,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的优化合作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与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应用单位和用人单位等进行紧密联合,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研究生从项目研发,生产管理和行业应用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急需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及应用理论;从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获得政策与经费支持,从用人单位获得人才培养需求与培养目标,从企业获得设备,项目,技术,然后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按照企业或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通过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来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学习理论和技术,后参与到学校,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工作,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企业中及项目实践中积累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然后又进行理论学习与总结,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反复过程,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学校应当积极引进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其他部门的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对研究生进行共同培养,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全面合作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产学研用" 合作教育模式如图l所示.此模式中,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为中心目标,各环节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与培养服务.参与合作教育的各方是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其主要作用与功能包括: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提供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企业和产业应用单位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纳研究生进行认识性实习,顶岗实习和承担部分毕业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必要的师资及学术环境,科研院所以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项目实践机会;用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成果的使用意见反馈和人才创新能力评估反馈等, 以便于完善科研成果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联合作用,发挥各方的优势,弥补学校硬件和师资的不足,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图1"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示意图三,"政产学研用"各方在研究生合作教育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应用单位,用人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提升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和行业应用环境有机结合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教育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政府的指导作用国外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政策对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英国的"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等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与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有密切关系.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法规对于指导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参与研究生合作培养发挥了推动的作用.随着"政产学57中国电由教育2011年第26期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观念,调整现有职能.作为"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服务机构和中介,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到"只掌舵,不划桨",侧重于研究制定合作培养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立足于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而不过多干涉其他各方参与合作教育的管理运作和具体实施.2.企业及产业应用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机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企业和产业应用单位.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和产业应用单位可派员参加学校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并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变化和产业应用单位人才需求等方面提供最新信息,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提供咨询.学校从合作企业或产业应用单位聘请专家到校介绍产业领域内的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技术,定期开展产业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讲座等,为研究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及产业应用的主导作用,使研究生的科研选题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应用需要,立足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3.学校的主体作用学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硬件平台,师资,学术环境等.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研究生思想创新环境,让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对学校而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涉及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师资建设,学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学校主体创新环境的构建是研究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必备土壤,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院所,也应发挥主体作用,不断营造更加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4.科研院所的协作作用对于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院所,则应当发挥协作作用.科研院所主要职能是技术研发,同时又与市场和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研院所与学校的合作培养主要建立在共同项目的研发上.以项目为依托,鼓励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中去,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5.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2009年明l3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部署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时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传统的"产学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字,产学研合作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用"具有"用户","应用"的含义,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意义.l1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主要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科研成果应用情况反馈和对人才本身创新能力情况的反馈.研究生的创新科研成果作为新产品往往还有一个成熟期,这一过程需要应用单位来实现.应用单位是研究生创新科研成果的检验平台,对于创新科研成果的完善改进具有最直接的发言权.对于研究生本人,用人单位也可对其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反馈到学校,以便于学校修订和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四,"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1.秉~--'F等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部门由于各自目标和任务不同,在研究生培养需求方面也不同.要想使合作长期进行下去,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应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寻求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建立"多赢"运行机制,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长久不衰."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和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政产学研用"结合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用户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制定柔性化,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企业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科研院所应当积极寻求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使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快捷,通畅的人才培养信息流.2.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健全研究生创新制度多方共同参与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可由政府教育部门或企业等出资为在校研究生设立专项创新基金,资助其学位论文创新和自发的创新性强,可行性大的小发明,小制作项目.学校可根据学科专业优势,制定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创新激励制度,为研究生创新提供场地时间,知识资源,导师选择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研究生风险选题,大胆科研,在制度上解决其应对风险的后顾之忧.3.依托共建实体配置资源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逐渐深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已建立起一部分联合共建实体,这些实体包括共建的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机构(如研发中心,研发集团,中试基地,研究所等),联合学院,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形式.在"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已有联合实体的作用,为研究生培养共享教育资源(包括信息,基金与技术等)和师资人才'使其拥有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用最大化,并使参与的各方从中受益.4.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及"多师"指导制度开展研究生"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建设,培养和提高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适应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合,派出教师到用人单位代职学习,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口0'也可根据有关条件和程序,由企业或用人单位推荐一些专家,经学校评审后确认为指导老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双师"制或导师组集体指导的"多师"制,【l发挥不同学科导师的专业优势,强化研究生的学科交叉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5.加强创新型实践基地建设多方参与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中心,在技术,经费和实验场地方面给予支持.为研究生提供设备,实验材料,场所等实验条件,由研究生自己提出课题设计进行创新实践.如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它们是创新型实践基地的成功尝试之?,勾勒出一条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路: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创新实验为基础带动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扩大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参与范围,突出研究生参与实验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创新活动,加强创新氛围的营造,支持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在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6.后勤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为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院成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室"(简称"研创工作室").研创工作室秉承"让青春与创新共舞"的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以学校的政策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油气储运,营房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为实践切入点,以学校各部系现有学科资源,师资为主体依托,与渝高软件公司,耐得工业公司,商达信息技术公司等企业(下转第62页)中圃电由敏奢2011年第26期研究生各方面的工作显得有点力不从心.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工作部门,负责研究生的13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两条线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建立体的研究生教育网络.在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可将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归口到学院学工办,与本科生一道,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在学院学工办设研究生辅导员岗位,明确职责.这样可以很好地杜绝部分高校由学院研究生秘书额外承担辅导员工作,却职责不明,因此造成学院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人过问的情况.2.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首先,不能片面地理解"导师负责制",即不要完全依靠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导师主要还是在学术上给予学生引领.其次,要选聘责任心强,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研究生班主任或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班主任对班级13 常管理的作用,而不是徒有虚名.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党支部的杨堡垒作用,借开展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支部学习等组织活动的契机,与全体研究生党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偏颇的苗头及时予以引导.再次,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辅导员作用,辅导员与研究生交流更多,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应在研究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惑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家庭贫困的研究生,由于经济压力比较大,考。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者: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命题,是企业社会服务意识的再升级,是全方位开展创新服务的新使命。
论文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系列建议,以求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government,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and a new miss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innovative services. Taking Jiyua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ntry's first whole-regio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serv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關键词】“政产学研用”;济源示范区;协同创新【Keywords】"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iyuan demonstration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G649.2;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155-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我国政、产、学、研四大创新主体未能有效融合,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且相互分离,国家创新体系不完整。
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06-22[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地合作平台的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20〕90号,编号21);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编号42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室内空气品质与辐射环境安全、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新工科建设吹响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正是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主动响应和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在校地企“大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改革”,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大总结”,完善校地企多方共赢机制;政产学研用“大协同”,拓展协同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111-03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战略、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1]。
2018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项目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并投入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中,主动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育了一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整体发展形势,学校对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2]。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在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验收结果获得“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教育部与湖南省第二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如本项目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力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同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领域的崛起,工程科技在人类社会中日益重要。
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工程人才,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则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实践。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以政府、产业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对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
其中,政府在政策导向、投入支持、人才招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业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则负责教学和指导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实验平台;企业则提供实践岗位和帮助学生形成实践经验。
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工程人才获得了全方位的培养与锤炼,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更具备市场适应性。
实践证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这种模式打破了各方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交流互动和协作创新,真正实现了学术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产业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实践锤炼和经验积累,更加适应市场需要,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提高了科研水平和产业发展速度。
学校和科研机构有机地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了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推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新工科建设中,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首先,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产业界和学校深度合作,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次,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力,提高培养工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不断探索创新性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最后,产业界应加大对学校和人才的支持,通过提供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等方式,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工学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

工学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工学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和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界对高素质工程师的不断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挑战。
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现代工业需求的工学人才,产学研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工学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工业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培养工学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
这种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经验,同时为工业界提供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毕业生。
产学研结合的核心理念是将学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1. 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产学研结合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解决复杂挑战的能力。
2. 促进创新:产学研结合鼓励学术界与工业界合作进行研究,促进科技创新。
这种合作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推动产业升级。
3. 丰富教育资源:通过与工业界建立联系,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践机会和财政支持。
这些资源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4. 增加就业机会:产学研结合培养的学生通常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他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并且获得了工业界的认可。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施过程1. 建立合作关系:学校需要积极与工业界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这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项目以及提供实习机会来实现。
2. 设计实践性课程:学校应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以满足工业界的需求。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实验课、实习和项目实践。
3.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
4. 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以确保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工学人才。
四、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产学研结合在世界各地取得了许多成功案例。
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

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蒋咏志陈仁祥陈兆玮(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庆400074)摘要:本文基于新工科下对机械类相关专业培养要求,结合重庆交通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提出在专业建设下进行产学研用和多方协同育人的改革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构建各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新工科培养目标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缓解目前学校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窘境,真正做到培养新工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学院专业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1(a)-0154-04Teaching Refor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New EngineeringJIANG Yongzhi CHEN Renxiang CHEN Zhaowei(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Vehicle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jors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first-clas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a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is bui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engineering,so as to fundamentally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school training mode and the talent needs of enterprises,and truly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needed by new engineering,so a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mpound talents; Reform如今,产学研用成为了各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不少学校都致力于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与应用实际相结合的目的[1]。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王雪芳;曾钦志;陈礼辉【摘要】Combining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is a major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but there has not been a permanent and efficient mechanism,leading to inefficient and short-lived cooperation. So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interests of each part and construct a permanent and efficient“five-in-one”mechanism of government,enterprise,university,institute and employing unit,and ensure the training mode can carried out permanently and effectively,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the incen-tive mechanism,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linkage mechanism,enterprises should guarantee the supply of resources,institutes should establish mechanism of innovation,students should be motivated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致使大部分合作效果不佳、时效不长。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受到重视。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需求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则是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政府、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育人,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要议题。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对于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其意义、定义、特点、途径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具体展示。
通过对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新工科建设的意义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具备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摘要:工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在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紧密联合的有效手段,能够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Etzkowitz等学者指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地区,产业界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科研和创新政策的基石。
Baldwin、Link等学者以美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产业界和大学的合作研究不仅在由工业界支持的学术研究份额中不断增加,而且合作联盟和其他研究开发伙伴关系的数量也不断增长。
Fransman、Geuna等学者提出在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欧洲也出现了相同的趋势。
产学研多年来的发展使得大学、产业界及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机制已经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作为新知识的来源之一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1 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工程教育起步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继颁布,表明了国家决心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
2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工程教育诞生至今,所培养的工程人才为世界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和升级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当前的工程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主要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而产业升级的根本在于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校根据工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和需要改革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对我国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张 瑾(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随着科技、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和实现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结合我国当前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政府全面服务的合作模式,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工程教育 政产学研用 创新31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1132中国高校科技2012・11已经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
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
3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产学研合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UNISPAR 计划(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即我国通称的产学研结合。
我国1992年起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就联合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得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
强调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资源整合、开放与共享,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提出,说明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功能现在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产学研用”说法还不够完整,“政府”作为“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介入。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学研”,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不需要政府的参与,相反,当前政府的“服务”作用对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政府”作为“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介入,只有“政产学研用”的密切合作才能更快地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
4 基于工程教育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4.1政府的服务作用“政”代表主体“政府”。
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政府的主要任务应从服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科技计划,完善政策环境,加强评价机制,解决利益分配等问题,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较大,提高本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政策、法律方面,政府应制定合作过程中扶持、投入、评估、税收、技术转移、人员流动、激励等多方面的政策,为“政产学研用”的密切合作提供支持。
同时,可以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建立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解决目前政策和法律滞后的现实问题,“政产学研用”合作各方才能够实现共赢、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评价方面,政府一直以来都在为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的合作项目上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没有评价机制, 合作的效果是难以保证的。
应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对合作的目标、条件、内容、形式、经费、运行、管理、验收等方面进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评价。
特别是针对高校连年的大跃进扩招,定期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很有其必要性。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情况纳入到大学评估的项目中,调动高校参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改革都有现实意义。
利益分配机制对于我国“政产学研用”的密切合作相当重要,涉及到政府的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企业考虑到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成本,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保证为自己服务,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有限,以及忽视用户需求等问题。
各方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对“政产学研用”密切合作要有全局意识,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既可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能增加高校的资金投入,使就业率提高和科研成果增加,促进学校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升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外部的企业形象,既可以得到政府优惠政策和补贴又可以引进高校的科研成果,企业的效益和参与热情都会提高。
同时,随着学校就业率的提高,大批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进入产业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用户需求的引导下确定科技研发方向,同时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制造出市场所需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益。
从了解用户的需求到产品研发成功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企业效益的提高必然会使国家税收增加,国家财政就可以给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减税以及补贴。
4.2产业界的主体作用“产”从宏观的角度指的是产业界,从微观的角度指的是企业。
无论是从产业界还是从企业出发,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
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主要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既缺乏链条上游的科技研发、战略规划、品牌策划,又缺乏链条延伸部分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导致拼成本、拼价格的恶性竞争循环困境,造成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的特点,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界的创新能力不强。
首先,在科研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2009年高校、科研机构及大中型工业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增长了近3621.8亿元,达到4663.8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了2651.4亿元,达到3211.6亿元,占总额的68.9%;2002~2008参与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增加了61.6万人,达到125.5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了48.5万人,达到79万人,占总人数的62.9%。
由以上数据可知,近几年工业界在R&D经费支出和人才投入上远远高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显示出我国不断提升产业界创新能力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需求。
其次,产业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大在科技R&D上资金和人才上的投入,还可以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通过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密切合作。
企业既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大学、科研院所成熟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合同委托的方式,与高校组成联合项目组完成某一项目或在学校建立常驻机构就某一领域进行力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非常注重合作教育为企业带来的短期利益,希望学生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大型、中型及小型企业对合作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中型企业由于自身处于发展期,对合作教育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鉴于此,高校应扩展思路、拓展渠道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合作需求,调动各类企业合作的主动性。
第四,在企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上,高校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加速知识更新的速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产业界和高校的合作不应是局部性,而是全方位的,在高层方面建立和推广高校董事会机制,行业专家、企业领导要同高校一起共同设计、推动和实施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工作。
在基层方面,高校教师与企业骨干应加强双向培训、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编撰教材,联合授课等方面的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3学、研的基础作用“学”指的是学校,“研”指的是科研院所,对于高校和具有培养研究生资格的科研院所,尽管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科生源和巨大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市场,但是,我国的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与产业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而且现在工科院系普遍不再培养工程师,而是转向培养科学型研究人才,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在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工程人才上任务艰巨。
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我国“大一统”的教育体制。
所谓的“大一统”教育制度,就是教育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来决定和管辖。
这种计划经济思维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又牢固的,从专业设置到招生计划,从研究经费分配到成果的奖励,从教授资格的审定名师的授予到级别、待遇和岗位津贴的规定无所不包。
教育领导部门应当转变职能,从控制功能转向服务功33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1134中国高校科技2012・11目和技术研发,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将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一个标准,提升教师的参与工程教育改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