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要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这也是本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严格把关的首要方面。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新教材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依托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新教材力求在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生活、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经济生活领域应用学科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新教材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经济生活》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新教材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准则,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主线,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高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切实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新教材自始至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将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严谨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形成,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多姿多彩,就业、创业方式多种多样,多种分配方式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经济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向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因此,《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尽力寻求经济学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会点,注重“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也就是将经济学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例如,第一单元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劳动的重要和自主创业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

其次,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统领新教材的编写,使教材突出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是分不开的,要立足现在,把握未来,了解我国未来20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明确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例如,第四单元专门设有“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集中体现了十六大、十七大的基本精神,简要介绍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基础、经济目标和战略重点;第二单元在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展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再次,新教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而且还体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思想教育内容的生成性,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2.教材构建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

《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关

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经济生活》的每一课都设计了若干真实情景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由此引出相应的观点,并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材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多个镜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新教材把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新成果的素材加以典型化,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

3.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新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既充分反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教材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并配以解决问题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因此,现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教师、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有的还要利用家长、学校直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济生活》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教学容量的分布上,作出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全书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分为二~三课。单元前面有“单元导语”,简要概括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点;每课的前面有引言,说明本课的基本要点。每课安排2框,每框安排1课时的容量。另外,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要用1课时,共计4课时。本教材的总学时为26节,剩余课时作为活动机动课。

考虑到教材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发挥,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特殊性,教材在每一课的呈现方式上并不强调完全统一,而是从实际出发,研究本部分的特色,发挥各自的特长。

5.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新颖活泼,课文图文并茂,版式设计与装帧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新教材的语言简明、朴实、活泼,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深入浅出。同时,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材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漫画、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漫画、同富不同路的漫画、表现生产全球化的“探究”等,都是作者和美编独具匠心的共同创作的成果。

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

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

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

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

○树立科学发展观。

3.教材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本单元的地位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解决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关键的一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参与经济生活的兴趣,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理论,因为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主要的身份。从消费切入充分体现了教材落实“三贴近”原则。教材围绕着消费主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人民群众需

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产品、劳动创造价值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出发,引领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世界。在市场经济社会进行消费,一是离不开货币这个交换媒介,二是必须对商品的价格有所了解。这是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了货币,了解了价格,自然才可以消费。正是基于这个生活体验,教材的第一单元,首先领着学生去了解商品货币理论,然后了解价格价值理论,最后去了解与消费有关的知识。因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在这个单元里,具体内容的展开也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在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时,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各种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思考商品的基本属性。由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层层揭开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去发现货币的本质,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在第二课阐述价格价值理论时,教材从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的价格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的变动与差异。教材借助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归纳出各种具体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具体的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价格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具体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才对商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在认识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以后,教材进一步领着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因素在制约着价格波动,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然后再深入思考价值又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教材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价值规律。最后,教材集中探讨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在第三课,教材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消费水平;同样是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进而深入思考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有所了解以后,教材进一步发掘在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正确对待金钱”,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总结起来,第一单元的逻辑脉络是: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金钱观。

正如我们教材的前言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现代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必然要扮演、承担不同的角色。所以,要准确把握每个单元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了解在不同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或者说,人们是以何种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身份与角色明确了,教育就会有的放矢。

在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人们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教材在这个单元设计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希望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从知识方面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货币理论、价格价值理论以及消费理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能力方面看,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怎样合理花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学会理性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形成合乎时代要求的理性的消费观念。

附单元结构图表

三、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价格的含义。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懂得外汇的含义。

○理解汇率的变化。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身份是消费者。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介绍有关商品和货币的一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工具和外汇等常见的经济知识。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与“信用工具和外汇”。

2.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商品,让学生探究商品的基本特征。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商品的含义。从上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对于商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异帮助学生认识清楚。

其二,货币的产生。人们要在市场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货币去买,这就自然地引出货币。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并不是与商品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材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从物物交换的困难讲起,进而阐明货币的产生。

教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物物交换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特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悟,进而领会教材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

其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淡化学科体系,要求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教材没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述,而是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教材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总要找出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上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这就必然涉及价值问题。商品也好、货币也好,都有个价值问题,都会涉及价值的比较,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在这里涉及诸如“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一系列内容。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为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其四,货币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教材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贝壳的图示加以印证。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二是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是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教材上讲的这三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无需扩展,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批判拜金主义的理论依据。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对货币本质这一内容的把握应该比学生更为深刻,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两台电视机与一台电脑等价,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二是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这里所讲的“一般”,指它在当时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

三是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叫实物货币。与以上看法不同,我们的教材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的出现。

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因为它们有以下几个特征:密度大、体积小;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给交换带来方便;不易磨损,即使分割之后也不会减少价值;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变质或者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可见,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皇帝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还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依据,依然是货币材料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必然出现,是因为它有用、承担着特定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职能。本目围绕这个问题,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货币职能概说。一是货币职能的含义,即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货币有此职能,根源在于货币的本质;三是点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对于第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第二点,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因为后续教学内容中会经常用到这一知识点;第三点是后续内容详加阐述的重点。

第二,价值尺度职能。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现象出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探讨其体现货币的什么职能。然后,教材讲了四个要点。

一是什么是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二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等;三是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四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对于上述第一、二、四点,应该让学生了解。对于第三点即价格,因为后续教学内容常常用到,又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至于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授。

第三,流通手段职能。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感悟,旨在引出流通手段职能问题。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一是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二是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而言的,体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交换呈现的新特点。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也不是教学重点。

三是生产者如何实现“惊险的跳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变化是重要而困难的,马克思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教材援引马克思的论述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探究思考,然后提出商品生产者实现这一跳跃的要求──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这一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要把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这一点是相对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而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出商品获得货币、用货币购买商品,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即谁也不会同意别人用空话换走自己的商品。当然,这里的“现实”,是从客观、真实的意义上讲的,是实在的货币,并不仅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即使当时未付钱,以后支付的货币仍然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会涉及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问题。考虑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及计算公式,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此问题深入讲解,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处理。

第四,货币的其他职能。在本目的最后,教材还指出了货币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然后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这三种职能作了简要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货币还有这三种职能即可,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是因为,从货币的起源和历史上看,足值的金属货币有稳定可靠的保值贮藏作用,在今天贮藏金银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储蓄现金是更常见、常用的贮藏方式(尽管这有贬值的危险)。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对此稍加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可将此问题绝对化。

第三目:纸币。

货币有一个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纸币,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纸币的知识,因此,教材安排此目。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其一,纸币出现的必然性。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旨在让学生对比使用金银条块与使用纸币的异同,探讨纸币的优越性。教材主要讲了四层意思:一是货币发展的脉络──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二是使用金银条块的麻烦──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三是使用铸币的缺陷──会造成磨损;四是纸币被各国普遍使用的原因,即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其二,纸币的含义。教材给纸币下的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是靠国家(政府)强制力来使用的,一般由某个国家发行。但也有例外,如香港、澳门就有在当地使用的合法货币(港币、澳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港澳不是国家、欧元区不限于一个国家,因此教材特意注明“或某些地区”。以往教材讲纸币是货币符号,这种表述在金本位条件下是正确的。然而,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纸币既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随意兑换黄金,即纸币与黄金彻底脱钩,纸币的面额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因此,教材将纸币视为价值符号。

其三,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既然由国家发行,是不是可以任意发行呢?不是的。纸币发行必须按规律办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阻碍商品流通。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既包括纸币,也包括大量的银行存款货币。事实上,流通的纸币只占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对“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误解为纸币发行量可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实际上,纸币发行量大大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正文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词,所以教材用名词点击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两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有个大致的了解,但不作为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对这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灵活处理,但是不能展开、拓宽,不然会加重教学负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扩展更多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知道违背这一要求所导致的两方面恶果就可以了。

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介绍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货币扰乱金融秩序,介绍我国刑法对伪造货币所规定的处罚,以及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提高辨别假钞的能力。

为什么要在这里安排这一相关链接呢?这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商品,纸币的伪造能让不法之徒大获其利,所以有必要在此渗透金融方面的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课承担德育的、知识的、政策的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是有限的,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来安排,既给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教育提供契机,又防止教学内容过多。也就是说,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不要求学生掌握。

其四,电子货币。由于本目是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所以有必要展望一下货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电子货币。对于电子货币,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金融专家认为,电子货币就其实质而言,还是银行存款货币,而不是独立的货币形态。在教学中,教师提及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概念的准确性、外延的明确性上仔细挖掘,只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了。

3.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是第一框的延伸,讲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时涉及的信用工具,以及有关外汇的内容。本框内容具有较强的工具价值,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信用工具。

本目的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的结算方式──信用卡、支票等是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的含义、优点──支票的含义、种类。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结算方式。经济收支往来需要结算,结算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与上一框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本目围绕结算讲了四个要点:一是当前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与转账结算;二是现金结算方式的特点──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三是转账结算方式的特点──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四是引出常用的用于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这些内容容易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二,关于信用卡。教材用不少学校使用校园卡这一现象为素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由此导入正文的学习,这样的切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对于信用卡,由于它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狭义的信用卡,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也有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的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是对信用卡的广义理解。

关于信用卡,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信用卡的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鉴于银行信用卡最常用,所以,教材简要提及一下。但考虑不能加重学生负担,教材也未细分借记卡和贷记卡、准贷记卡。

教材随后的相关链接,以图文方式对银行信用卡作了介绍,说明使用银行信用卡的人很多,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是使用信用卡的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这一点是学生能够感觉到的,容易理解,教师不必过细地讲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三,关于支票。教材以探究活动导入,并给学生以直观的现金支票的感性认识。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什么是支票;其二,支票的种类;其三,转账支票怎么用;其四,现金支票怎么用。

为了回应探究活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只是常识,理论性不强,主要是实践操作问题,因此教学难度不大。

应该说明的是,常用的结算工具还有汇票等,只是考虑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未涉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加以拓展。

第二目:外汇。

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就会涉及外汇。在开放的条件下生活,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就不能不讲外汇。但是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教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对这一问题,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支付手段,既指支付方法,又指用于支付的资产,不要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中的“支付手段”一词混为一谈。

从外汇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汇与外币的区别。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因为外汇除外币外,还包括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凭证、债券股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其他外汇资产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理解外汇的含义、知道外汇不等同于外币就可以了,不要作更多的扩展。

其二,汇率。这是使用外汇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概念。教材讲了两点:一是汇率的含义,即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二是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材随后的探究活动,是对汇率知识的运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汇率问题很复杂,外汇牌价中既有现汇买入价又有现汇卖出价,既有现钞买入价又有现钞卖出价,还有中间价。现汇买入价,是指存放于银行账户的外汇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现钞买入价,是指将外汇现金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卖出价,是指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时候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买入和卖出,都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的。例如,用外汇来换人民币,那么银行就相当于用人民币买入外汇,所以执行买入价。外汇中间价又叫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外汇交易的基准价。

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化处理,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就可以了。

其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是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在国际上人民币坚挺的表现。目前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但要追求基本稳定。

教材在这里讲了两点:一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领会以上两点就行了,不必扩展诸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等复杂的问题。

(二)教学提纲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5)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含义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2)信用卡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3)支票

○支票的含义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这些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作为消费者,家庭消费离不开商品,由此导入是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商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学明白。三是通过变异情景,让学生准确把握商品的概念。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概括商品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辨析商品的概念。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是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

(4)鉴于第二个问题的辨析尚不足以完全把握商品的特征,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对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对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对吗?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

(5)教师适时点拨,作简单小结。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使用过多的时间。

(2)教师增加的提问,可以由学生课后搞清楚。

(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讲授法的功能,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

(4)对于商品的概念,要注意从内涵、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商品的特性。

(5)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条件来判断,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废品是不是商品?对此要具体分析废在何处、有用在何处,是不是用来交换,否则就难于搞清楚。当然,在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要尽量避免引出,以防止学生钻牛角尖。

(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平等、法治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咖啡的拿红珍珠来。

这是一个虚拟情景,尽管有出处,只是一个可供探究的好材料。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要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二是让学生体会通过媒介进行交换的必然性,体会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然性;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情景和图示,进入角色。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卖咖啡的人和有红珍珠的人能够成交,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组织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结论是:如果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牛奶,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交换过程,大家都可以成交。

(4)组织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对学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我们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媒介进行交换。

(5)教师归纳,导入新内容的教学。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3)在探究中要使用好图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师的引导要灵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开放性思路要辩证分析。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不交换就免除了交换的麻烦。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一步分析:自给自足,既不可能,又阻碍生产发展,由此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又如,学生可能提出交换的量的问题,这一问题更为深刻。对此,教师更要予以鼓励,并告诉学生后续内容会讲到这一问题。

第三个探究活动: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设计意图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安排此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己学明白,自己体会,这样认识才深刻;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三是诱导学生体会,在商品交换中有个量的依据问题,思考这个依据是什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非基本属性。

(3)教师归纳,明确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的方式。

(2)讲这个问题要与商品的定义结合起来,与上一探究活动联系起来。

(3)商品的基本属性虽然重要,但教师小结时不必扩展知识,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二是改变以往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力求提供平台让学生学明白,提高其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司空见惯的商品标价,有货币数量、货币单位等问题,不同商品不同价也一定有其内在根据,提高学生透视经济现象的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的基本属性,仔细阅读图文。

(2)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它们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是不是用于交换、表示的是什么等角度加以引导。结论是: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注意事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一政治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一、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完整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第二框.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称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统一体。 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货币):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2)流通手段(现实货币):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功能: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波动及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2)价值决定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2、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价值规律的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汇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赠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2.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5. 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格)和流通手段(买东西)。其他: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工资、地租、税款、换债、利息、赊账等)、世界货币的职能。 6.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为限。如果发行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反之会造成通货紧缩。 7. 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8.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外币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 9.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1.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2.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反向)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高档耐用品影响大)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A.互为替代品(牛肉羊肉)一种商品价格↑,该商品需求量↓,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依然。B.互补商品(汽车汽油)一种商品↑,该商品需求量↓,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3. 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 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有影响;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14. 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 恩格尔系数=食品总支出/家庭总支出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备考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政治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概念、原理,因此,复习时首先要把这些概念与原理疏理一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心。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二、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怎么样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原因:(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2)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如何: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诚信在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倡导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2)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诚实守信,就会得到银行的支持,就会得到实惠、受到尊重。相反,失去信用,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给自己带来诸多的不便。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一、企业的

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原因意义企业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①企业兼并能够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企业兼并能够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企业破产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①企业破产能够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②企业破产能够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企业破产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二、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三、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1)必然性:①劳动重要。②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2)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一、货币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

人教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人教版)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4、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人教版高二下册政治必修四教案全集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4)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5)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5)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0)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5)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6) 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8)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3)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4)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7)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31)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32)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 (3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7)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8) 第一框、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38)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4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3)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45)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6)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1)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52) 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3)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5)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6)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64)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2) 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2)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9)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3)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84) 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89)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92)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93) 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5) 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98)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必修四本书(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①直接因素:纸币发行量,国家政策,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 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值越低。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原因。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 ②居民收入(直接因素,包括居民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理论依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③商品的价格④消费心里 ⑤其他因素:市场环境(商品性能质量)服务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消费心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 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现 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158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58页)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知道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了解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3.理解货币的本质。4.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知道货币的其他职能。5.理解纸币的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重点: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职能和作用。难点:纸币的特点及其发行规律。 [基础·初探]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3)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本质: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2.价值尺度 (1)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3.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4.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 三、纸币 1.产生: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2.地位: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3.含义: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4.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预习·提升] 1.判断 (1)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时产生的。(×)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当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了货币。(×)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5)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6)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也有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2.选择 对于纸币的发行,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②③ ①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③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④纸币发行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合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整理笔记、大纲、重点.docx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 一.商品 ㈠使用价值:山股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例:能用来交换的) 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㈢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㈣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二.货币与一般等价物 ㈠货币产生的第一阶段: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㈡一般等价物1.含义: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 2.功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㈢货币1.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例:标签、价格)含义:“商品的流通”为货币参与的过程 ②流通手段(例:买卖)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 ③贮藏手段含义:货币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⑴含义: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用 于偿还债务⑵作用: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⑤世界货币 ㈣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三.价值尺度与价格 ㈠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㈡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大小商品的职能 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四.纸币 ㈠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㈡发现要求: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率(次数) ㈢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㈣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与㈢相反 信用卡、支票与外汇 一.信用卡与支票 ㈠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复和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复 ㈡信用卡1.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银行信用卡的含义: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3.作用:持卡人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质地哦那个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和转账 4.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㈢支票 1.分类:①转账支票②现金支票 2.现金支票的使用要求:①妥善保存,不得折叠;②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③在支 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④支票如被银行退回,要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⑤不得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一】 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9、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④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 【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1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 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 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