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空防发展史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
今天本文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相关常识介绍,备考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积累肯定没错!一、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二、中国航天发展四大里程碑(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三、载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磨砺长剑傲苍穹”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军)传奇

有矛必有盾,有攻便有防。
自从空军作为一支战略力量出现在战场上,对空防御也就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任务。
人民军队从最早的简单隐蔽、消极防空,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防空力量,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防空军成为继陆军、海军、空军之后的解放军“第四军种”,同时也是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军种。
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防空军虽然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光辉业绩必将永载史册,而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防空部队,已经并正在续写防空军的辉煌篇章,履行防空卫士的光荣使命——磨砺长剑,傲视苍穹!沿革篇:“防空卫士的光荣行列”我党我军历来高度重视防空力量建设。
初创时期的人民军队,由于武器装备条件的局限,只能采取疏散、隐蔽、伪装的办法防敌空袭,并利用手中的轻武器开展对空射击。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防空科,负责组织对空防御,任命曾在苏联步兵学校学习过防空军事的王智涛为科长。
后来又成立由罗华生任队长的防空训练队,从各部队抽调12个排和36挺机枪,集中起来进行防空训练。
集训结束后,以原属瑞金部队的3个排组成军委防空队,对保卫瑞金的空中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指示各野战军利用缴获的武器装备组建高炮部队。
1945年10月,延安炮兵学校奉命到达东北,随即展开筹组高炮部队的工作。
11月1日,在辽宁本溪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高射炮大队,刘奠西任大队长,刘益民任政治委员,编有高射机关炮和高射炮各1个连,隶属辽东军区。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纵队高炮大队正式成立,次年7月扩编为高射炮第1团,刘奠西任团长,刘益民任政治委员。
1948年,又先后成立了高射炮第2、第3团。
截至1949年底,我军已成立了16个高射炮团,分别部署在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战略要地。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空军的袭扰破坏,中央军委决定加强防空部队建设,对城市要地实施积极防空。
到1950年10月,全国已建立起东北、华北、华东、上海4个地区性防空领导机构,拥有2个高射炮师部、16个高射炮团、1个探照灯团、2个雷达营和1个对空监视哨营等部队,兵力达6.8万余人。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中国航天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天航空发展史
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遵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
展道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实践,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航天航空大国。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两弹一星”计划,即自行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
卫星。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动控制研究所,开始进行空间技术开发。
1958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对运载火箭、航天控制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打破了国内外对中国独立发射运载火箭的怀疑和不信任,标志着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进一步积极探索空间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大量重要的航天项目。
1980年代,中国开展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地进行了9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空间探索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国家。
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航天计划,如载人嫦娥工程、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等,并开始逐步向深空探测迈进。
201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号”飞船的手控对接,为跨越空间技术新的里程碑。
到了现在,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已经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强国
之一。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高精度导航遥感探测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探索和开发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下是一些重要里程碑:
1. 建国初期(1949-1950年代):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废墟和经济困境。
从建国伊始,中国就开始了军队的重组和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维护国家安全。
2. 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中国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供援助,并与美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国防建设。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包括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4. 冷战结束和新威胁的出现(1980年代至今):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面临的新威胁和挑战,包括地区安全问题、海洋权益争端等。
因此,中国加大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5. 和平进步时期(2000年至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并致力于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然而,在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下,中国也继续改革和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以应对新的安全挑战。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
从解放战争开始到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的政策,并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空军发展历程

03 实现传统空军向空天一体型力量的战略转变
一 场 阳力 刚与 之美 舞结 合 的
中国空军的飞行表演队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mengdi1018@
民放军年
主
联 军 航 空
学 校 正 式
成
军
第 一 所 航
空 学 校
遗
弃 的 机 场
上 , 中 国
人
月 , 在 东
北 通 化 一
个
——
第一次亮相
开 国 大 典 飞 跃 天 安 门 上 空
正式成立
空中
军
国 人
司民
令
解 放
部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 发,战火很快燃烧到鸭 绿江边,刚刚诞生的中 国空军航空兵被逼上了 这场历史性的空战舞台。
战 火 中 锻 炼 成 长 :给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
空军以极大的心理震撼!
1|
奏响长空第一战凯歌:1951年1月,李汉击伤美机1架,首创人民 空军空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
2|
开创世界空战史先例:1951年11月,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 旋浆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
3|
沉重打击远东空军:1952年2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 击落二战中美国王牌飞行员中校中队长戴维斯。
蓝色的天空
致中国空军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空军简介 艰难的起步 正式成立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战火中成长 改革中发展 未来空军展望
空军的主 要 作 战轰炸航空兵
空
中
强击航空兵
力
量
运输航空兵
人民空军发展历程

人民空军发展历程空军空军是人民解放军中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以及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防化、技术侦察等专业技术兵种组成的攻防兼备的现代化高技术军种。
毛泽东为空军的题词组织指挥本部队独立的空中作战、首都防空作战和以空军为主的空中作战行动,下辖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空军。
军区空军下辖航空兵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高炮旅(团)、雷达旅(团)以及其他保障部队,在重要方向和重点目标区设有军级或师级指挥所。
人民空军同新中国一起诞生。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北京成立,人民空军作为一个新军种,正式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
但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选派干部去苏联学习航空技术。
抗日战争初期,又选派40多名红军干部组成航空队,去新疆学习航空技术。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东北建立第一所航空学校,培训了一批飞行和航空工程机务干部,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准备了骨干。
1949年3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军委航空局,统一领导中国人民航空事业。
7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合并军委航空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8月15日,在北平南苑机场正式组建第一个飞行中队。
10月,又增编了一个空运分队。
11月11日,空军领导机关奉命宣布成立,并随之确立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和先办航校、后建部队的原则。
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以从陆军调来的建制部队、优秀指挥员和原东北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原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参加,新办的第一批6所航校先后开学,加紧培训航空学员。
1950年6月,以航校第一期速成班毕业学员为主,组建了由歼击、轰炸、强击、侦察、运输等航空兵师、团和新的航空院校,并以各大军区航空处为基础,成立了各军区空军领导机关。
1957年,防空军与空军合并,空军编成中增加了高射炮兵、雷达兵等兵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空军发展史
“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在国际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战机已得到一致的公认。
歼10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
歼10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
2007年2月,歼10战斗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百度百科
一、建国之初的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
空军司令部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
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军事各方面百废待兴,其落后程度不言而喻。
尤其是当时的空军、海军,装备、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十分贫瘠,想要发展,必须克服一切困难。
建国后,苏联向我国提供了一批飞机包括La-9 、La-11 战斗机,Tu-2轰炸机等作战飞机,这些飞机在保卫重要城市、战略设施,消灭国民党残余的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有的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0 年 5 月19 日,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第一支正式部队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期的飞机除了苏联“老大哥”给我国提供的这些飞机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民党飞行员弃暗投明,驾机起义。
这些由起义飞机组成的部队担负起了保卫首都的任务,直到1949 年
10 月1 日,这支部队的17 架各型飞机组成6 个分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就在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时候,所有作战飞机都是带弹飞行,时刻准备拦截来犯敌机。
下面是部分起义飞机的型号和参考图片:
立川99高级教练机
P-51K“野马”战斗机
二、咱自己的飞机!
1、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飞机在南昌飞上蓝天,揭开了新中国飞机制造史上的第一页。
新华社以“光辉的开端”为题,将这一喜讯迅速传遍了世界。
同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给洪都全体职工的嘉勉信,称“这对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中国第一架自已制造的飞机--仿制苏联雅克18的“初教-5”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是一个令所有的中国人都欢呼雀跃的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架自已制造的飞机--仿制苏联的雅克18(后被称为“初教-5”)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此由修理跨入了制造的新阶段。
中国不能自己制造飞机的历史结束了!
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洪都人签署了嘉勉信:“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际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雅克-18飞机是苏联雅克福烈夫设计局1946年设计的初级教练机,结构简单,构架式机身骨架,矩形中翼和两个梯形外翼,安装一台活塞式发动机和木质螺旋桨。
起落架为后三点式。
机身装有航行仪表、发动机仪表、无线电台和半罗盘、机内通话设备等。
重量较轻,操纵容易,可在土跑道上起降,可以使学员在学会各种初级训练科目后,很快掌握飞机的使用性能。
从1954年第一架初教5飞机制造成功至1958年10月奉令停产,初教5飞机共生产379架,全部交付空、海军和民航使用,为培养、训练中国早期飞行员做出了贡献。
2.捍卫新生中国蓝天的战鹰——歼5
歼-5型飞机是中国沈飞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空战,也具有对地攻击的能力。
歼-5是仿制苏联的Mig-17Ф歼击机,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
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歼-5从 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包括用苏制零件装配的13架)。
歼-5歼击机是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在新中国空军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歼-5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
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
9月8日,喷气式飞机歼-5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经国家鉴定验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
9月10日在沈阳举行祝捷大会,聂荣臻元帅前往参加。
为歼-5装配的涡喷-5发动机,也于同年6月通过试车鉴定,投入成批生产。
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跨入喷气时代。
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
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
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
3.新世纪军事工业的杰作——歼10
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在国际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战机已得到一致的公认。
歼10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
歼10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
2007年2月,歼10战斗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官方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歼10战斗机服役的消息以及新闻片断,在此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一些照片证实其存在。
2008年11月5日,歼10战斗机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对公众公开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歼10战斗机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也称611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
歼10战斗机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歼10战斗机从1986年起正式开始研制,90年代中期原型机首飞。
据中国官方报道,歼10战斗机于1998年3月首飞。
中国空军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于2005年底形成作战能力。
作为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三代战机,歼10的意义非常重大。
歼-10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并批量装备部队,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第三代战斗机。
歼-10战机的横空出世,催生了大批航空科技的成果,其中三大跨越就是重点所在:
(一)实现了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
(二)实现了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
(三)实现空对空导弹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歼-10战机的研制成功,不仅是军机升级换代而已,“三大跨越”的实现和机载系统的升级换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同时,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升,形成了以数字样机、快速研制、行业协同为特征的研发制造平台,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设施,形成了面向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体系。
由于它涉及了许多现代的尖端科技,实际上是中国军工业水平的重大飞跃。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我国的空军由艰难起步,到今日的发展壮大,经历了一个多么不平凡的过程。
由全靠苏联的援助,到自主研发;由落后的螺旋桨飞机,到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由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二代机,到迎头赶上的三代机……
太多太多的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此,我向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过贡献的所有工程师、飞行员致以崇高敬意!
然而,认识到差距才能进步,这是一条真理。
现在我国的航空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美国F22猛禽战机——世界上唯一的第四代战机
俄su-47战机——俄罗斯最先进战机
我国在21世纪才刚刚发展出第三代战机,然而美国已经开始装备第四代战机F22,俄罗斯和欧洲各大国也正在加紧研制第四代战机。
在我国现役的飞机中,从俄罗斯进口的先进战机su-27、su-30和国产三代机歼10、歼11(su-27国产型号)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装备最多的战机是比较落后的歼7及其各个改进型号。
由此可见,中国航空工业要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段路也必定是艰辛的、曲折的。
这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了!
飞吧,战鹰!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