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1.2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性,如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1.3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4 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解释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2.1 政策问题的定义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定义的重要性2.2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制定的主体,如政府、议会、行政机关等阐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2.3 政策制定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工具,如调研、分析模型、专家咨询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2.4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影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3.1 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关系3.2 政策执行的主体和机制介绍政策执行的主体,如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等阐述政策执行的机制,如资源配置、协调合作、监督控制等3.3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不足、利益冲突、执行力不足等探讨应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3.4 政策执行的评估和监控介绍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和监控的方法和工具,如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第四章:公共政策的评估4.1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系4.2 政策评估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评估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目标确定、数据收集、评估方法选择等4.3 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和工具,如效果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案例研究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4.4 政策评估的结果和应用分析政策评估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政策优化等探讨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和分析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案例分析在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5.2 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叙事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阐述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5.3 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探讨案例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其成效和问题5.4 案例分析的启示和应用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的启示应用于实际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监测与评价6.1 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含义和目标探讨监测与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6.2 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和过程介绍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6.3 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和工具,如绩效指标、数据可视化、监控系统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6.4 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和应用分析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决策支持等探讨如何将监测与评价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7.1 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导向等探讨政治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7.2 经济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探讨经济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制约作用7.3 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公众需求、社会价值观等探讨社会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引导作用7.4 文化与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文化和伦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变革与创新8.1 公共政策变革的动因分析导致公共政策变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探讨公共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2 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与方法介绍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如政策规划、政策试点、政策推广等阐述变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8.3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如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等分析具体政策创新实践的案例和经验8.4 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等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经验9.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启示和借鉴意义9.2 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特点和挑战探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9.3 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介绍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分析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和影响9.4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技术应用、方法创新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公共政策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探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和方法10.3 公共政策分析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内容和体系建设10.4 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如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公共政策分析展开,涵盖政策定义、制定、执行、评估、监测、影响因素、变革、创新、国际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doc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ze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先修课程: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公共政策学》宁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3.《政策分析概述》谢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公共政策分析是讲授公民、组织和政府就相关政策问题所进行的分析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
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以期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公共政策相关概念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等3.掌握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4.掌握公共政策主体、课题和环境分析5.掌握公共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6.掌握共政策制定过程7.掌握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掌握公共政策的失误与误区9.掌握公共政策与危机管理10.掌握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11.掌握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问题12.掌握公共政策评估与公共政策终结三、教学、实验内容第一章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含义2.政治与政策3.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4.本章案例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2.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3.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4.公共政策分析人员5.本章案例分析第三章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1.公共政策的特征2.公共政策的类型3.公共政策的作用第四章公共政策主体、客体与政策环境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客体3.公共政策环境4.本章案例分析第五章公共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1.模型概述2.公共政策的分析途径3.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4.本章案例分析第六章公共政策制定过程1.社会问题的产生2.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3.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4.公共政策规划5.决策与心理6.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2.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3.公共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4.政策执行的理念5.本章案例分析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失效与误区1.公共政策失效概述2.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公共政策误区4.本章案例分析第九章公共政策与危机管理1.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2.公共危机中的政策困境3.政策能力的提升与政策创新4.本章案例分析第十章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1.公共政策监控概述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及其分析模型3.公共政策调整4.本章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公共政策评估1.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2.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3.公共政策评估要素4.公共政策评估步骤5.公共政策评估的障碍6.本章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终结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3.公共政策的障碍与措施4.本章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相关问题分析与案例研究1.公平问题研究2.互联网与政府决策3.分析与思考4.案例分析。
MPA课程教学大纲-公共政策分析.doc-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

MPA课程教学大纲-公共政策分析.doc-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复旦大学MP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性质:核心课程学分:3 授课学时:18*3=54学时授课教师:唐贤兴教学目的与要求:公共政策分析是MPA研究生的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使每一个参与者掌握基本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尤其是中国的公共政策)的认识、分析能力。
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形式。
所以,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每一专题提供两个左右的案例供分析讨论)。
本课程除每堂课都有一定时间讨论外,还组织四周的专题分组讨论。
本课程的教学鼓励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自由辩论。
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分为:开卷堂考(占总分数的50%);分组讨论报告(占15%);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作为平时成绩,占25%);出勤率(占10%)。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以提供的教材为基础(仅仅是基础),主要就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探讨。
专题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周)1、公共政策的概念:百家争鸣2、公共政策的主体和构成要素3、公共政策的分类和体系专题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2周)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问题和价值2、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合理论证的方法3、政策论证的要素专题三:公共政策的功能(2周)1、关于公共政策功能的理论问题2、分配利益3、提取资源4、提供服务5、政府管制专题四:公共政策的价值:公共利益的迷雾(2周)1、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公共利益2、作为公共政策本质属性的公共性3、中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专题五:制定公共政策:政策需求与供给、公共政策质量(4周)1、公共政策质量:政策供给与需求满足2、公共政策制定:民主与公共政策质量3、公共政策制定:法治与公共政策质量4、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5、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专题六:执行公共政策:效率及其价值含义(3周)1、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2、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以什么为价值?3、土政策与公共政策的执行专题七:维持公共政策:评价、监控与调整(4周)1、公共政策周期2、公共政策评价3、公共政策监控4、公共政策失败5、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教材: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张国庆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政策与分析(教学大纲)

前言1.本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题》是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专业课。
2.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专题》是基于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应用到公共事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的一门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型课程。
3.课程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题》主要体现学科的经典、基础、前沿理论,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
此课程要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中介性”的特点,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范围、对象、主体和客体、职能、效率、评价等,形成公共事业管理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体系。
4.课程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内容安排相对灵活,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建议安排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篇、经典篇、前沿篇、实务篇。
在基础篇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等;经典篇一般包括公共行政与公共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专题;前沿篇,对国外前沿理论进行介绍并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实践篇关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重大或创造性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与介绍,并适当介绍公共事业的部门管理。
5.本门课的前期基础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前期基础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等。
6.教学任务及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进展、前景),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学领域的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7.使用的教材:本课程参考书目有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黎民《公共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娄成武,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魏娜,张璋《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郭于华,杨宜,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美] 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计划学时数、学分数:计划学时数、学分数计划36个学时,理论28学时,见习8学时,学分数为3.9.主要教学方法、使用说明:本课程理论的全部内容将由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讲授,见习部分分组讨论。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si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必修课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政策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
本课程以公共决策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教学课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与环境等,从而使学员对公共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政策问题,建立分析框架,提出政策方案。
五、教材: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六、教学目的:本课程既重视学理研究和学术功底的培养,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又重视当代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以加强和提高同学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感应能力、领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对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选课同学应当进一步熟悉当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一步掌握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注意追踪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而能够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价值的研讨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读书并重,集中面授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个人阅读并重,穿插课堂讨论;课堂教学将按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讲,学生参与;每一讲座设置相关主题,并设有相关参考书目。
本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积极的、活跃的、严谨的、具有创意的思考和争论;倡导“参与式”学习,主张课上与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倡导“网络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与学、读书与写作、课堂内与课堂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广泛地连接起来。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解释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2 课程目标阐述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能够带来的好处,例如提高政策制定和评估的能力。
1.3 课程概述简要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2.1 政策的定义解释政策是什么,以及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2.2 政策分析的含义探讨政策分析的定义和重要性。
2.3 政策分析的要素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政策问题、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影响。
三、政策分析的方法3.1 定性分析方法解释定性分析方法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例如访谈和案例研究。
3.2 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定量分析方法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例如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3.3 混合方法介绍混合方法在政策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四、政策分析的过程4.1 问题识别解释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
4.2 信息收集探讨如何收集与政策问题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4.3 政策方案设计介绍如何设计解决政策问题的可行方案。
五、政策评估与监控5.1 政策评估的含义与重要性解释政策评估的概念和为什么它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5.2 政策评估的方法探讨不同的政策评估方法,例如影响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
5.3 政策监控与调整介绍政策监控和调整的过程,以及如何确保政策的持续改进。
六、政策分析案例研究6.1 案例研究的选择与分析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分析案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6.2 案例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探讨案例研究的方法论,包括数据收集、资料分析和案例描述,以及如何在政策分析中应用案例研究。
6.3 案例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讨论案例研究的局限性,如样本大小、数据可靠性和推广性,以及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七、政策模型与理论框架7.1 政策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解释如何构建政策模型,以及模型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7.2 理论框架的选取与运用探讨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来指导政策分析,以及如何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实际的政策问题。
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RW100180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B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sis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先修课程:社会学、管理学学分:2总学时:32一、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应用性的边缘学科,由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模型和多种方法组成,其鲜明特征是科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运行实践的有机结合、跨学科的综合建构和广阔的研究背景,以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其学科基础,旨在通过创造、批评性检索和沟通政策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水平。
该课程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课。
随着当代社会对越来越多的复杂难题需要给予正确决策,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政府决策的需要为公共政策分析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该学科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很快、富有研究活力和支撑公共管理领域的学科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力图将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界定需要政策面对的社会问题,并将科学分析与价值判断统一起来,进行最优的政策选择。
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培养面对问题的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界定和阐释问题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进行决策方案最优选择的智慧和效率。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you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s a systematic way of thinking about public policies. Throughout the course, you will think about, discuss, and understand the crucial components of public policy, as well as the analytical approaches. This will help you to take the first step in becoming a solid policy analyst.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you develop the skills required todefine and critically analyze policy issues and problems, articulate relevant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for policy analysis, and evaluate alternative policy options. You are expected to learn: (1) what frameworks are available for public policy analysis, (2) how a particular framework is relevant in a given context, and (3)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framework. These frameworks, skills, and techniques will be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substantive public policy issues.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管理学、社会学,本课程的后续环节为社会工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
《公共政策分析》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大纲李树林内蒙古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博士0471——4631811 邮箱:lslnmg@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旨在使学生领会公共政策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清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脉络,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
课程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含义、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分析模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在各章节的讲解中涉及到一些具体政策,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评论,但我们并没有设专章来讲述具体的公共政策,如农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人口政策等。
我们这样做的缘由主要还在于本课程的“导论”性质。
参考书目:1.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庆云主编,2006年版2.公共政策研究,三联书店,麦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2006年版3.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克莱顿•托马斯著,2005年版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王骚王达梅主编,2006年版5.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威廉•N•邓恩著,2002年版6.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詹姆斯•E•安德森著,1990年版7.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振明著,2003年版8.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林水波张世贤著,1982年版9.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托马斯•戴伊著,2002年版10.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弗兰克•费希尔著,2003年版教学内容:第一讲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野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一般介说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这个定义提示了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如下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40 理论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2.5适用专业与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先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经济学开课系室:人文社会科学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是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教育。
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第三节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第四节公共政策合法化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五、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略)六、课外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略)八、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学习方式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辅导和答疑等。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
考试综合成绩计算方法: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九、建议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参考书:《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刘伯龙、竺乾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美]威廉·N·邓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讲绪论一、主要教学内容1.公共政策学的定义2.公共政策学的地位3.公共政策学的内容体系4.公共政策学的教法、学法与考核5.公共政策学参考资料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建议1.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地位和主要内容2.难点: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方法3.建议:结合实际学习本章三、思考题1.如何认识公共政策学的地位;2.公共政策学的内容体系是什么;3.如何学习公共政策学;四、课时安排与教学目标1.课时安排:4学时。
2.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现实重要性、理解公共政策学的本质;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内容体系。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一)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公共政策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研究政府对策的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公共问题并寻求最优政治对策的科学。
公共政策学目前有多种名称,如:政策科学、政策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分析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公共政策分析。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维尔(Harold sswell)于1943年在一个备忘录中首先提出的,而正式提出则是在1950年于卡普兰(A.Kaplan)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中。
“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首先使用,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
关于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表述:1.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拉斯韦尔)2.“政策研究可以总的定义为: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以对不同的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的研究。
”(那格尔 Stuart S.Nagel)3.“政策分析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学学科,它使用各种研究和论证方法,产生并转变相关信息,以便政治组织解决政策问题。
”(邓恩 William N.Dunn)4.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陈振明)(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类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毛泽东同志就曾从哲学的角度说:“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毛选第一卷第309页)公共政策学以政府的对策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政策的本质与功能、政策的类型与系统、政策分析的方法与技术,政策的实践与研究(尤其是重大政策、基本政策的研究)。
其特有的矛盾是公共问题与政治对策这一对主要矛盾。
由于这一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对策方面,所以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焦点又集中在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上(也就是政治对策上)。
(三)公共政策学的特点1.多学科性:超越了狭隘的政治制度和结构研究,包容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和政治等学科的成果。
2.解决问题倾向:面向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学术辩论。
3.明显的规范性:不戴“科学客观性”的面具,但承认在研究政府活动中不可能把目的与手段分开,或者说把价值与方法分开。
二、公共政策学的地位(一)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地位公共政策学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居引人注目的重要地位。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政治学范围,但与其他众多学科具有交叉关系。
(1)学科属性公共政策学从大学科分类看属于社会科学范围,从具体学科分类看是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范围。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的政治科学,目前学科定位是属于公共管理学。
人类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行管政法经社学政理治学济会学学学学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史政策学原理比较政策学(思想、学说、实践)(政策科学、政策科学导论、公共政策分析)政策过程(学)决策科学政策执行学政策评估学社会政策学政策制定(学)行政决策学公共行政学政策伦理学经济政策学政策规划学战略决策学国防政策学政策预测学决策思维学外交政策学(2)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
是一门综合了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系统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应用性社会科学。
它与相邻学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①政策科学与政治学: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用与基础的关系。
②政策科学与哲学:方法论上的应用与指导关系。
③政策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政策科学与社会学、法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系统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等均属交叉关系。
(3)学科目的建立和发展政策科学的目的可以是多元的,但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应该是一元的。
从政策科学的理论发展趋势和实践前进方向来看,政策科学的学科目的应该是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与质量。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要求看,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目的,应该是通过加快推进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以最终达到“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二)公共政策学的现实地位政策科学的学科地位主要是由政策的实践地位决定的。
政策问题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关心的焦点,政策在治理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导致了政策科学在现代社会发展成为一门极具吸引力的重要热门学问。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经验,对“政策事关国之安危兴衰”有深刻认识。
早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荀子就有“治国有道,得道大安”的思想。
荀子说“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
(《荀子·王霸》)三国的曹操曾在为言策谋士荀彧(yù)的请功表中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并有“珍策重计,古今所尚。
”的名句。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注引)从今天世界各国的政策实践看,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成熟的政策能力和水平,那么在处理各种公共问题时就有可能出大乱子,不仅国家要受损失,人民也要受损失。
前苏联由于政治经济改革的政策不对头,最后解体了,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头,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安康。
正是因为政策在实践中表现的极端重要性,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崛起,公共政策学自现代产生之后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富有研究活力的学科之一。
在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公共政策学的专业教育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市场效应。
(1)公共政策关系国家民族兴盛●一战后美国为什么快速崛起?●为什么苏联解体?●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了?●为什么近代日本迅速崛起?(2)公共政策关系民生福祉●为什么有病看不起医生?●很多农家子弟考上大学却读不起书?●为什么房价高涨?宏观调控效果有限?●为什么矿难不断?●为什么农民工受到歧视?●如何让弱势群体从经济发展中受益?(3)公共政策与我们个人息息相关●生在春风里长在政策下●政策分析职业的兴起●电视剧荣归●过马路的故事三、公共政策学的内容体系公共政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四、公共政策学的学习与考核(一)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教学组织: 班级授课、小组实训与研讨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