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的文明与宗教

古代印度的文明与宗教在古代,印度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拥有着极为独特的文明和宗教信仰。
这些文明和信仰,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影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和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印度的文明和宗教信仰,并分析其对当今印度的影响。
一、古代印度的文明印度是最早开发农业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印度次大陆的人类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大麦、豆类等农作物。
同时,古印度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这些城市拥有着完善的排水系统、广场、道路、房屋等公共建筑,是古代印度的骄傲。
除此之外,印度古代文明还具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特别是对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印度的医学经典《阿育吠陀》也是古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之一。
印度古代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耆老教和伊斯兰教等。
其中,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信奉多神教,崇拜的神像有十万之多,主要的神包括梵天、湿婆、毗湿奴、印度女神和卡里女神。
婆罗门教的教义十分宽松,忠于自我实现和个人追求,讲究因果报应,追求个人解脱。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教义主张人生痛苦,强调解脱与成佛的追求,倡导“八正道”和“四圣谛”,推崇慈悲和善良。
耆那教是古印度的一个宗教流派,主张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灵魂的独立。
锡克教起源于16世纪的印度西北部,它主张唯一神,强调良心、善行和奉献。
耆老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主张生命永恒、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印度,其宗教信仰以真主的信仰为核心,教义强调信仰和行为的平衡。
三、印度文明和宗教对现代印度的影响印度的文明和宗教信仰对当今印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印度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全球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其次,各种宗教的信仰和传统在印度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即已开始在印度生活。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古印度文明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古印度文明介绍公元前3500年之后,农业文明遍布印度河平原。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出现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先民开始使用文字。
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时代开始。
印度文明的中心渐次由西向东推进到恒河流域。
其后数百年间《梨俱吠陀》和其他吠陀经典问世,成为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
吠陀文明为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学说并起纷呈,佛教和耆那教应运而生。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公元3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代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科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经过改革演化为印度教。
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穆斯林入侵并建立政权,印度古典文明开始衰落。
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印度国力臻于鼎盛。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
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独立。
古老文明获得新生。
印度古代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宗教性。
历史上,宗教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
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构成印度文明的三大板块。
印度教在建筑和雕刻方面,佛教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伊斯兰教在建筑和绘画方面,都分别创造了众多传世艺术珍品。
因此,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古印度文明序言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印度文明异常丰富、玄奥而神奇,凝聚着东方的智慧,散发着精神的魅力,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史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土著居民就有了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盛行母神、公牛(瘤牛)、男根(林伽)、圣树、蛇神崇拜。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与影响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与影响古印度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古印度的历史长河中,该文明经历了多次辉煌和衰败的循环,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
一、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印度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古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文明之一,拥有精密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以及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
然而,由于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入侵的影响,哈拉帕文明逐渐衰落。
在哈拉帕文明之后,古印度出现了古代王国的崛起。
其中,摩揭陀王国是古印度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之一,它奠定了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王国诸如马哈拉斯特拉王国、弥勒园王国等相继兴起,古印度的文明逐渐发展。
二、古印度文明的影响1. 宗教与哲学古印度文明发展了众多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是古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它们的教义和信仰在印度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对世界各地的宗教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学与艺术古印度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成就而闻名。
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视为印度文学的巅峰之作,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古印度还发展了精美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艺术形式。
3. 数学和科学古印度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数书九章》是世界数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数学原理和方法,对后世的数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古印度还在天文学、医学和农业等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4. 社会体系与行政管理古印度的社会体系和行政管理结构对世界各地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结构和秩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印度及周边地区长期存在,并对后来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影响。
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印度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这些遗址代表了印度数千年来的繁荣和进步,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让我们一起探索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1. 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之一。
该文明发展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的哈拉帕和莫亚姆贝各地遗址发现了此文明的遗迹。
哈拉帕文明的遗址展现了当时人们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排水系统和精心构筑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其独特文明的标志。
2. 法里德巴德王朝法里德巴德王朝是印度南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王朝,成立于14世纪,一直持续到16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法里德巴德王朝在文化、艺术和建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最知名的遗址是卡平卡拉宫殿,这是一座宏伟的宫殿,被认为是当时印度最宏大的建筑之一。
将南印度建筑特点与波斯和回教风格相结合,这座宫殿展现了法里德巴德王朝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
3. 奥里萨文明奥里萨文明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位于今天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
这个文明在印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最出名的遗址是孟加拉尔寺庙,这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石雕寺庙之一。
寺庙以其雄伟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是奥里萨文明的杰作之一。
4. 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重要王朝,成立于公元4世纪。
这个王朝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著名的遗址是阿贾恒德洞窟寺庙。
这座寺庙由岩石雕刻而成,有29座洞窟,每个洞窟都用于不同的宗教仪式和庆典。
阿贾恩塔洞窟是最壮观的洞窟之一,展示了当时印度建筑艺术的极致。
5. 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位于北方邦的阿格拉。
这座宏伟的建筑被认为是伟大的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逝去的妻子而建造的。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印度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

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古老而辉煌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文明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文学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
一、历史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哈拉帕文明时期。
哈拉帕文明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城市文明,其遗址发现于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附近。
哈拉帕人善于城市规划和建筑,他们建造了许多庞大的城市和精美的宫殿。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和街道布局,这些创新为后世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
随着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移居印度次大陆。
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也为印度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雅利安人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和社会制度开始形成,并为后来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印度文化是世界上最多元化和古老的文化之一。
印度人民以热情好客和宗教信仰为标志,他们尊重各种宗教和信仰,建立了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众多宗教信仰在印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印度的宗教文化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甚至扩展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印度文学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古代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等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三、宗教印度是诞生佛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地方。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它以释迦牟尼(佛陀)为中心,强调人的个人修行和达到解脱的境地。
佛教对印度以及全球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是印度社会和文化的核心。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信徒通常会通过奉献、祷告和修行来追求解脱和达到内心的平静。
四、艺术印度艺术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都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主题而闻名于世。
古印度文明有何特点

古印度文明有何特点?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明之一,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包括:
印度教和佛教:古印度文明发展了多神教印度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姓制度:古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人)、婆罗门(商人)和苏德拉(劳动者),这一制度在古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作用。
梵文学:古印度人发展了梵文学,创造了梵文文字,用于编写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和哲学著作,成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数学和科学:古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印度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和艺术:古印度建筑和艺术发展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印度的寺庙、塔楼、雕塑等,展现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古代印度文学:古印度文学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玛哈巴拉塔》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古印度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贸易和文化交流:古印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与中国、中东、欧洲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促进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古印度文明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宗教、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次大陆,其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贡献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
一、印度教印度教基于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印度教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在万物中都有体现。
印度教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信奉的宗教之一。
此外,印度教也是中国佛教、日本佛教、藏传佛教等宗教的重要源头。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它强调做好自己的心灵工作,将人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以他的教导,将印度教的04个真理来彻底颠覆了,并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国际宗教。
三、吠陀经吠陀经是共有四卷的经典之一,目前价值极高,是研究古印度文化的重要书籍。
吠陀经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它是古印度最早的经典之一。
吠陀经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一切地理、政治、道德、宗教、科学、医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四、波斯文化的影响和古印度文化的影响波斯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经过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影响了古印度文化。
在传来的物质之前,波斯文化在印度的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古印度文化对世界上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地区都受到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五、印度手工艺品著名的印度手工艺品有丝绸围巾、丝绸床单、石榴石饰物、珠宝、鲜花手环、纱线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以其华丽的外观和印度文化的传统风格而著称。
六、印度的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自我修行体系,益于身心健康。
印度的瑜伽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流行运动。
七、印度的印度文化遗产印度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印度的历史、古代建筑、手工艺品、语言、佛教、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印度文化的遗产。
总之,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它们为现代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人才,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古印度文明的社会特点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的社会特点有哪些古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古老文明。
在这个约束字数的限制下,我们将探讨古印度文明的一些主要社会特点。
1. 阶级制度古印度社会严格按照种姓制度组织,人们根据出身属于不同的种姓,不同种姓之间的地位是固定的,无法改变。
种姓制度分主要分为四个阶层,即婆罗门(贵族和祭司)、刹帝利(战士和统治者)、吠舍(商人和农民)、达萨(奴隶和服务人员)。
种姓制度影响着古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权力。
2. 宗教多样性古印度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社会,宗教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影响。
印度教起源于古印度,信仰多神,通过信仰、仪式和祭祀来寻求神灵的保护和祝福。
此外,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也起源于古印度,这些宗教的兴起使得古印度成为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3. 宗教与社会地位的关联宗教在古印度社会地位分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印度教的理论,一个人的种姓与其前世的业力和道德有关。
因此,社会地位取决于一个人在此生和前世的道德表现。
婆罗门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认为是与神灵最为接近的群体,而达萨则处于社会最底层。
4. 法律与道德规范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法律体系由一系列法典组成,例如《摩诃婆罗多》和《雅利安吠舍法典》。
这些法典规定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准则以及相应的惩罚和补偿机制。
5. 家庭与家族制度古印度社会重视家庭和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
家族被视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
家族秩序和继承制度规定了财产传承的方式,男性通常是家族权力和财产继承的继承者。
6. 贸易与城市文明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
沿着恒河和印度河流域,许多城市和贸易中心崛起。
这些城市以贸易为基础,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商业往来。
7. 教育系统古印度文明也为后世的教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婆罗门通过传统的教育体系传授宗教和哲学知识,刺激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
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
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
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
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
《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
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
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
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
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
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
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
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
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
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
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
《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
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
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
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
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制记数法,大约到了7世纪以后,才有位值法记数,开始时还没有“零”的符号,只用空一格表示,直到9世纪后半叶才有“零”的符号。
这时古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才算完备了。
这项发明是古印度人对人类进步的一大贡献。
科学史还表明:古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有可能源自中国。
;现存最早的古印度数学著作是《准绳经》,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书中讲到了一些几何学知识,如勾股定理,圆周率gz=3.09等。
在《太阳悉檀多》一书中,已有用三角学进行计算的记载,给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
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数学内容有66条,其中包括有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给出的圆周率为gr=3.U16。
10—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取得辉煌成就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数学四大家。
梵藏于628年写戍《赞明满悉擅多》,书中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
他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一定认识,但他错误地认为零除以零等于零。
梵藏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
在几何学方面,他给出了以四边形的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
他给出的圆周率为7r=3.1623。
大雄继续前人的工作。
他约于830年写成《计算精华》一书,在书中大雄认识到零乘以汪一数都等于零,但他错误地认为零除一个数仍等于这个数。
一个分数除另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后与那个分数相乘。
有迹象表明大雄可能已接触过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因而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室利驮罗也是一位数学家。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1020年成书)。
据说他还有一部专门论述二次方程的著作。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古印度数学发展史上作明的贡献最大,在他著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
作明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
零号是印度人的卓越发明,没有零号,就没有完整的位值创记数法,这种记数法能用简单的几个数码表示一切的数,尽管世界上也有不少民族懂得零的道理,然而系统地研究、处理和介绍零,还是以印度人的功劳最大。
7f3年,巴格达的印度天文学家,开始将古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从而也把印度的数码介绍到中亚细亚。
12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将大量的阿拉伯文数学著作译成拉丁文。
意大利人斐波那契用拉丁文将印度—阿拉伯数码和记数法介绍给欧洲人。
阿拉伯数码虽早在13—14世纪就传人中国,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合流后,国际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码才被中国采用。
作明在研究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时指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需依题意选取适当的根。
他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
他还给出了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方法。
在几何学方面,他给出的圆周串是5r=3。
1416或gr=3,1419,并指出前一个数值古印度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
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
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
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
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
《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
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
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
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
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
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
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
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
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
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
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
《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
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
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
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
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制记数法,大约到了7世纪以后,才有位值法记数,开始时还没有“零”的符号,只用空一格表示,直到9世纪后半叶才有“零”的符号。
这时古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才算完备了。
这项发明是古印度人对人类进步的一大贡献。
科学史还表明:古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有可能源自中国。
;现存最早的古印度数学著作是《准绳经》,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书中讲到了一些几何学知识,如勾股定理,圆周率gz=3.09等。
在《太阳悉檀多》一书中,已有用三角学进行计算的记载,给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
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数学内容有66条,其中包括有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给出的圆周率为gr=3.U16。
10—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取得辉煌成就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数学四大家。
梵藏于628年写戍《赞明满悉擅多》,书中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
他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一定认识,但他错误地认为零除以零等于零。
梵藏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
在几何学方面,他给出了以四边形的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
他给出的圆周率为7r=3.1623。
大雄继续前人的工作。
他约于830年写成《计算精华》一书,在书中大雄认识到零乘以汪一数都等于零,但他错误地认为零除一个数仍等于这个数。
一个分数除另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后与那个分数相乘。
有迹象表明大雄可能已接触过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因而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室利驮罗也是一位数学家。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1020年成书)。
据说他还有一部专门论述二次方程的著作。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古印度数学发展史上作明的贡献最大,在他著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
作明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
零号是印度人的卓越发明,没有零号,就没有完整的位值创记数法,这种记数法能用简单的几个数码表示一切的数,尽管世界上也有不少民族懂得零的道理,然而系统地研究、处理和介绍零,还是以印度人的功劳最大。
7f3年,巴格达的印度天文学家,开始将古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从而也把印度的数码介绍到中亚细亚。
12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将大量的阿拉伯文数学著作译成拉丁文。
意大利人斐波那契用拉丁文将印度—阿拉伯数码和记数法介绍给欧洲人。
阿拉伯数码虽早在13—14世纪就传人中国,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合流后,国际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码才被中国采用。
作明在研究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时指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需依题意选取适当的根。
他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
他还给出了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方法。
在几何学方面,他给出的圆周串是5r=3。
1416或gr=3,1419,并指出前一个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