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均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关,那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只能依赖于优越的自然环境生存,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
这里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区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花繁果茂,大部分地区宜于谷物生长。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在这基础上产生。
印度东西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部有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然而在古代仍有许多蛮族通过几个山口入侵印度。
入侵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因此印度的历史显得光怪陆离。
这儿“血统混杂,人种繁多,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最早的记载是被雅利安人侵略,后来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还被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戎狄族侵略,因此,印度受到几个文明冲撞。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
印度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使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
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施完备。
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
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
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
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量印章上。
印度文化的最初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达罗毗茶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二是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化。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谷地区就出了以阿姆里遗址为典型的综合文化,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进化与发展,形成了印度河文明。
古代文明中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分析

古代文明中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分析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古代文明的出现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多个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背景和演变。
一、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尼罗河。
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丰富水源和肥沃土地,使得埃及人发展出了灌溉农业,创造了伟大的粮食产量。
同时,尼罗河使得埃及人交通方便,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尼罗河是埃及文明得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在历史上,埃及文明也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自公元前3100年左右,位于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联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在公元前7世纪,埃及被亚述和波斯帝国所征服。
在统治阶级的变化和古埃及文明精神的逐渐衰弱的背景下,埃及文明最终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给征服。
二、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印度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印度河和恒河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水源,也孕育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
在这样的基础上,印度人创造了极为灵活的灌溉体系和农业种植技术。
同时,印度河与恒河也使得印度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
在历史上,印度文明曾多次受到外来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影响。
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要数英国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在统治印度期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现代化的政府、教育和制造业的基础设施,并将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传播到印度。
然而,同时也让印度文化和社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导致印度在独立后需要面对很大的发展难题。
三、中国文明中国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长江和黄河。
长江和黄河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并且使得中国人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贸易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特征的文化精神。
在历史上,中国文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外部文明的冲击和殖民统治的侵蚀。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衰落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孕育了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不仅在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在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代文明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次大陆上的哈拉帕文明就已经出现了。
哈拉帕文明以其宏伟的城市规划和精湛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城市街道整齐、房屋布局规划严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哈拉帕文明的人民还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制作的陶器、铜器等工艺品精美绝伦。
此外,哈拉帕文明还拥有一套成熟的商业网络,并和其他古代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接下来,是印度古代文明的兴盛时期,也就是古代印度文明被广泛认可和影响其他地区的时期。
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佛教和耆那教这两个重要的教派分别创立,为古代印度带来了重大的思想革命。
佛教倡导人道主义,提倡平等、慈悲和无私的行为,对印度以及整个亚洲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耆那教则强调个人的精神探索和解脱,并构建了一套以自律为基础的宗教制度。
在这个时期,印度古代文明不仅在宗教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艺术、建筑等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然而,印度古代文明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公元前4世纪时,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虽然他的入侵并没有改变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印度与希腊等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导致了一些文化交流与影响。
此后,印度陆续经历了各种王朝的兴衰,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文明中的巅峰之作,它在政治、艺术、文化等方面都高度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雀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印度陷入了充满动荡和割据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古代文明的辉煌逐渐褪去,陷入了持久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到了11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徒的入侵成为印度古代文明面临的新挑战。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30张PPT)

约BC23世纪
出现早期城市国家
约BC16世纪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一些小国
约BC324年
孔雀王朝基本上实现了印度的统一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贰 森严的种姓制度
材料:“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肤色。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摘编自赵伯乐著,《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2.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代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课堂练习
3、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 A、宣传种姓制度 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 D、号召削弱王权
3.பைடு நூலகம்姓制度的特点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今天的种姓制度
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 ·在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于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了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
3古代印度

※几百年后,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
※不久印度再次陷入分裂。
3、古印度文明 (1)“种姓制度”
在古印度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 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
嘴
手 腿 脚
刹帝利
东南亚 (南传佛教)
阿育王
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
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你知道哪些佛教文化的成语? 临时抱佛脚 口头禅 普渡众生 四大皆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借花献佛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 古国 古代 埃及 古巴 比伦 古代 印度 古代 中国 所在 地域 年 代 文明特色 共同点
1、受惠于大 江大河的哺育。 2、社会性质 都是奴隶制社 会 3、都处于农 耕文明时代
统治阶级
吠舍
首陀罗 被统治阶级
问:1、说说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 的是什么?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2、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
3、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随着印度社会发展,种姓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 障碍,激化社会矛盾。
(2)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背景:
★诞生时间及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 ★创立佛教的目的: 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政治目的:)反对婆罗门宣扬 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 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 苦修行,才能摆脱“苦”,达到“极乐世界”。
古代印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1.各等级世代相袭 2.各等级贵贱分明 3.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评价种姓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统治;但本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 造了种族隔离,激化了社会矛盾。
如此严苛的种姓制度,为何没有人反抗呢?
宗教加持
种姓 制度
法律强化
婆罗门教
实质是 阶级统治 的工具
那烂陀佛教大学遗址
【问题思考】 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石窟佛
像造型艺术的渊源,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教艺术 的影响。
龙门石窟
云冈 D. 伊斯兰教
二次达标
1.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国
家的是( )
C
A. 埃及人
B. 苏美尔人
C. 雅利安人
D. 蒙古人
2.由“《摩诃婆罗多》、恒河、阿拉伯数字”这些词
你能联想的国家是( )
C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两河流域
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 、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 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 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 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 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 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 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 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地理环境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在印度文明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文明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削弱了人们与自然斗争能力的发展,加之环境使然,印度人长期自囿于农村公社、种姓和宗教束缚中,少有进取精神,屡遭外族入侵与征服。
但是他们在追求心灵致悟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佛学,以它深奥的哲理和高度的思辨特征,在古代东方世界大发光彩,东渐中华,远播亚太。
古印度主要是指南亚次大陆地区,地理环境的极端优越性和极端多变性是古印度文化昌盛的土壤,发达的文化对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居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印度文化给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印度河和恒河的自然条件
气候: 温暖湿润 河流: 定期泛滥 土壤: 平坦肥沃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文明的产生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1、哈帕拉和摩亨佐∙达罗(出现文明)
2、公元前15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建立国家)
3、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半岛(鼎盛时期)
实质: 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引起人民的不满, 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动乱。
四、佛教的产生
1.背 景: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社会矛盾尖锐,阻碍社会发展。
2.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3.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4.佛教教义: ①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 ②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 “极乐世界”。
③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5.佛教的传播:
佛教外传
(开始于前3 世纪阿育王统
治时)
北传佛教
中亚 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
锡兰 东南亚 (缅甸、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
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知识小结
印度河 恒河
种姓制度
古
印
度 阿拉伯数字
文
明
佛教
维护奴隶主 统治的工具
1.来自中亚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 A. 希腊人 B.苏美尔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3.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 “种姓制度”时,哪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 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
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古印度地理环境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
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
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
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
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
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
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
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
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
,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
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
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
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
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
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
繁茂的林木,又有许多相对开阔、干爽一些的林间草地,这种环境,对石器时代的先民是较理想的生存空间,也提供了耕种的空间。
第三,茂密的热带森林,提供了充足的木本能源,为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也使制陶业、青铜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红砖烧制等行业由产生发展, 一直达到鼎盛的阶段。
3.3古印度的消失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先民在开始了耕种业之后, 很快就以砍伐林地和烧荒两种方式扩大耕地。
耕种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当制陶业、青铜冶炼业等蓬勃发展时, 印度河文明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走向顶峰,人口也迅速增加。
人口增加的压力和对燃料需求急剧增长的压力。
烧林开荒,是当时人们常有的手段,也直接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生态急剧恶化。
滥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失修引起的洪水泛滥淹没了城市;河流改道、淤塞,河床升高、海水后退,造成港口城市交通困难、贸易衰落。
这种生态危机迫使印度河流域大批居民放弃居住的中心城市,而在扩散的过程中,城市文明的特征便逐渐消失了。
四、结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文明。
人类利用自然、同时改造着自然,使得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又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理环境既能孕育了文明的形成,也能加剧它们的灭亡。
正如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但由于先民的社会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人口过分集中的压力,导致拓垦耕地数量的快速增加、能源消耗的急剧扩大,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面积缩小,最终引发的沙漠化过程,鼎盛的文明至此衰落,直至消失。
所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理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消失的文明给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唐河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2]班武奇. 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 J]. 地理研究, 1998( 9) .
[3]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