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汇总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印度教与佛教是古代印度两个重要的宗教,它们的传播与影响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个宗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首先,印度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不可忽视。
印度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庞大的信仰体系。
印度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经典文献的传播。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包括《吠陀经》、《奥义书》等,这些经典文献对印度教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仪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印度教还通过寺庙、祭祀和节日等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领域,还渗透到印度的政治、法律、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
其次,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也十分显著。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起源于古代印度。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佛教僧侣的弘扬和传教活动。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和慈悲为怀,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还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佛教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还对印度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作品,如佛像、佛教壁画等,成为了印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对印度社会的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佛教则强调人的平等和解脱,对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提出了质疑。
佛教的传播使得一些低种姓的人士得到了解脱的机会,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还体现在印度的文学和哲学方面。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吠陀经》、《奥义书》等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经典文献《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也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经典文献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11版)

理论体系化 般若经 法华经 华严经
4、教义的完善
诸法皆空 龙树的二谛中观说
第四节
四、等级制度的发展
1、摩奴法论的编订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
2、摩奴法论的规定 规范各个种姓行为规则 强调性别歧视,认为妇女是祸水 强调君权神授
第四节
五、文学艺术的发展
1、古典梵语诗歌
马鸣:《佛行所赞》、《美难陀传》
古印度文明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印度河文明
•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 二、印度河文明的发现 • 三、印度河文明的成就 • 四、印度河文明的衰落
第一节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1、印度的古称
身毒 天竺 印度
2、地理位置
南亚次大陆 北印度与南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3、自然条件
亚热带气候 气候多样 季风带来集中降水
2、印度教——婆罗门教地方化
婆罗门教与地方信仰、习俗融合 雅利安因素与土著民族文化要素的进一步融合
3、印度教——神灵的变化
湿婆、毗湿奴、克里希那
第四节
六、孔雀帝国时期艺术的发展
1、阿育王石柱雕刻 代表作: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
2、人物雕像 男女药叉像多,胸部丰满,小腹美丽,成为印度
的审美标准 代表作:持拂药叉女
2、马其顿征服 亚历山大:公元前327年入侵
第三节
三、反婆罗门教思潮
1、原因
阶级变动:刹帝利地位上升 阶级分化 婆罗门教不得人心 破坏生产力
2、焦点
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
3、派别
佛教:释迦摩尼 教义 耆那教:大雄 教义 顺世论:教义
古印度文明
第四节、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强盛和灭亡 二、孔雀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 三、孔雀帝国的社会经济 四、佛教的发展和分裂:部派佛教 五、印度教的出现——婆罗门教的复兴 六、孔雀帝国时期艺术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古代印度【最新课件】(32页)

材料三: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 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 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原人歌》
2.种姓制度的内容
祭司贵族
向国家纳税 向神庙上供
几乎没有权利 受奴隶主阶级 剥削和奴役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国王、武士官吏
统治阶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同时中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即使遭到外族入侵,其他民 族被中原文明吸引,出现不同程度的文明交融。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大象之国 数字之国
黄金之国
阿拉伯数字
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佛教及佛教文化
独特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 “瓦尔那”,意为肤色。
2.种姓制度的内容
——《摩奴法典》
3.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实质 职业世袭 内婚制 贵贱分明 地位不平等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
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4.种姓制度的影响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 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 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 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
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知识点总结宗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人类的历史。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承载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寻求,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人生意义、调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礼仪习俗、哲学思想等。
一、古埃及宗教文化古埃及宗教文化是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太阳神阿蒙和死后复活的信仰上。
例如,他们相信人死后会重生,并且会进入另一个世界。
古埃及人还崇拜一系列的神灵,比如最著名的拉神、奥西里斯,他们被认为是埃及神话中的主要神祗。
二、古印度宗教文化古印度宗教文化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深深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崇拜众多的神祗,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
佛教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强调人生苦难、解脱与慈悲为核心教义,追求涅槃和解脱。
三、古希腊宗教文化古希腊宗教文化是欧洲宗教思想的源泉之一,对后来的罗马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人崇拜一系列神祗,如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等。
希腊神话是希腊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故事形式介绍神祗和英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神话传说。
四、古罗马宗教文化古罗马宗教文化受到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古罗马人崇拜多神教,最高神是宙斯相当于古希腊宙斯。
同时,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需要,帝国崇拜也在罗马宗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中国宗教文化古中国宗教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忠诚等传统美德,主张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观念。
道家注重自然、无为、修身养性,强调追求心灵的平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则通过禅修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涅槃。
六、古巴比伦宗教文化古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宗教文化影响了大片土地上的其他文明。
古巴比伦宗教崇拜一系列的神祇,如天神阿努、月神辛、智慧女神伊南娜等。
古印度历史与佛教文化

•
二、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
与种姓制度对等的两个梵语是瓦尔那 (前10世纪)和伽提(前4世纪)。 一种说法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形成 种姓制度的直接动力。 另一种认为哈拉帕文明所表现的经济 的专业化及相互协作集团的共存局面是种 姓制度的社会基础。
2 、 四 个 等 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掌握神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把持
三、列国时代
• 公元前六至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当公元前6世纪 初,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 又因为佛教产生于此时,故在史学上亦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在这个时代之初(公元前517),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所占领,当地居 民为外族所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恒河流域。 在十六大国中,拔只和末罗两国是贵族共和国,其余都是王国。在十六大国 以外,还有许多共和国,例如佛陀的故乡——释迦等。当时的共和国大体有 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部落组成的,例如释迦国就是由单一部落组成的;末 罗国分两部分,也是由两个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另一类是由比较复杂的部落 联盟组成的,例如拔只国就是由毗提河、梨车、弗栗恃等八、九个部落联盟 组成的。共和国没有一个世袭的王,有的有一个称为“罗阇”的首领(相当 于希腊、罗马的执政官),长老会议和公民会议在政治生活中起很大作用。 例如释迦国有行政、司法方面大事,都要召集全体老幼在一个只有顶棚、四 面无墙的会议厅里开会,作出决定。在较大的王国里,一方面王权在加强, 一方面人怕反抗也很激烈,表现出专制王权正在形成中的情景。同时,列国 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伽尸、居萨罗、摩揭陀等几个强国。 后来摩揭陀越来越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
• •
印度古代文明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初中历史教案分析

印度古代文明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初中历史教案分析一、印度古代文明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简介印度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独特的文明之一,其宗教和哲学思想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印度古代文明的宗教与哲学思想进行初中历史教案分析,分别从婆罗门教、佛教和吠舍三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核心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婆罗门教1. 发展历程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早期雅利安人社会。
它是印度最早的宗教体系,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被传播和发展。
婆罗门教主要依赖于《吠陀经》这一重要经典,称为“婆罗门的知识”。
2. 核心思想婆罗门教的核心思想是种姓制度和关于神祇的崇拜。
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劳动者。
婆罗门教强调宗教仪式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必须通过牺牲和奉献来获得神祇的恩宠。
3. 社会影响婆罗门教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确立导致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使社会不平等加剧。
此外,宗教仪式的重要性也影响了教徒们的日常生活,婆罗门教成为整个印度社会的精神支柱。
三、佛教1. 发展历程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贵族子弟释迦牟尼创立的。
释迦牟尼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他是因为对人间苦难的观察和思考而成为印度的圣人。
佛教通过宣传“四圣谛”和“八正道”等教义来传播。
2. 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痛苦和解脱。
佛教认为痛苦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而通过觉悟和修行,人们可以解脱自己的痛苦。
佛教也强调慈悲和非暴力的原则,倡导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别人的利益。
3. 社会影响佛教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强调个人的觉悟和修行,使得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养。
此外,佛教也倡导慈悲和非暴力的原则,影响了整个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念。
四、吠舍三教1. 发展历程吠舍三教是指耆那教、摩诃婆罗门教和耆婆罗门教这三个教派的总称。
这些教派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之间在印度兴起。
吠舍三教秉承了古印度文明的传统,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宗教体系。
印度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印度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哈拉帕文明。
该文明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边界地区,是世界三大古文明之一。
哈拉帕文明以其发达的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和文字系统而著称,体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在哈拉帕文明之后,印度出现了一系列王国和部落。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利安人,他们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迁入印度次大陆,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奠定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基础。
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和佛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两大宗教。
印度教起源于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思想是信仰轮回转世和业报因果。
印度教的神祇众多,信仰形式多样,包括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
随着印度社会的变革,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提出了慈悲、慈爱、平等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迅速传播,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
在印度教和佛教的交相辉映下,古代印度形成了多元宗教和文化格局。
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帝国。
它由巴布尔建立于1526年,标志着印度的伊斯兰教政权的开始。
莫卧儿帝国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莫卧儿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推动了印度文化的繁荣。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兴建了许多宫殿和清真寺,其中最有名的是德里的泰姬陵。
泰姬陵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印度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莫卧儿帝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一世是莫卧儿帝国的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对印度次大陆的统一,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和军事改革,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英属印度在18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侵占了印度的土地,成为印度的主要统治者。
古印度文明

创造者:土著?雅利安人? 创造者:土著?雅利安人?西 亚的苏美尔人( 亚的苏美尔人(从波斯湾带来苏美 尔文明,而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尔文明,而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衰落:神秘消亡:河流改道, 衰落:神秘消亡:河流改道, 气候干旱;雅利安人毁灭说; 气候干旱;雅利安人毁灭说;洪水 污染瘟疫说; 说;污染瘟疫说;地力枯竭说
3、佛教衰落的原因 、
佛教的衰落并被印度教吸收, 佛教的衰落并被印度教吸收,既有教派本 身的原因, 身的原因,又与阿拉伯人入侵和印度向封建制 转变有关。 转变有关。 一是佛教不强调灵魂,不重祭祀, 一是佛教不强调灵魂,不重祭祀,注重苦行 静修的特点与印度社会的宗教传统不相符合。 静修的特点与印度社会的宗教传统不相符合。 二是大乘佛教越来越受印度教影响, 二是大乘佛教越来越受印度教影响,注重 咒语、性爱及神秘仪式,形成密宗, 咒语、性爱及神秘仪式,形成密宗,成为藏传 佛教的前身。 佛教的前身。 三是佛教受阿拉伯人入侵影响,寺庙被毁。 三是佛教受阿拉伯人入侵影响,寺庙被毁。 四是佛教与印度封建社会突出王权、 四是佛教与印度封建社会突出王权、加强 等级制度不相适应。 等级制度不相适应。
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 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从本种姓的利 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 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 互助精神。 互助精神。 种姓制度的影响深深渗入文教卫生事业 印度高出生率与宗教和森严种姓制有关系 印度的种姓制度深深影响到民主制度的发
2008年 23日开始 日开始, 展:2008年5月23日开始,印度古吉拉特人发动了一 场“种姓战争”。按照种姓投选票。 种姓战争” 按照种姓投选票。
佛教的派别和佛教的传播
派别: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派别: 大小乘的区别: 大小乘的区别:大乘佛教的宗旨是自度 度他, 是自度; 度他,小乘佛教 是自度;小乘佛教 以修阿 罗汉果为目标, 罗汉果为目标,大乘佛教以修佛果为最高目 并提出修菩萨行为第一步目标; 的,并提出修菩萨行为第一步目标;小乘佛 以佛陀为导师,但并不把它看作神, 教 以佛陀为导师,但并不把它看作神,大乘 佛教把佛陀神化。 佛教把佛陀神化。 传播: 南传南亚、东南亚地区。 传播:小乘佛教 南传南亚、东南亚地区。 大乘佛教北传,即从帕米尔高原传到中国, 大乘佛教北传,即从帕米尔高原传到中国, 再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再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涅槃 ——跳出轮回——了生死 六道轮回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畜生道 饿鬼道 地狱道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四谛(四圣谛)
苦:生命的本质是痛苦 集:痛苦的原因是欲望 灭:消灭痛苦 道:消灭痛苦的方法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 受 想 行 识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六根清静
《法华经· 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
著名印度学学者、翻译家
主要译著:
尼采《苏鲁支语录》 《五十奥义书》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释迦牟尼佛
原名悉达多· 乔达摩 净饭王太子 佛教创始者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释迦牟尼生平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 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 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 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
八正道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一些基本概念
三宝:佛、法、僧 比丘、比丘尼、优婆赛、优婆夷 罗汉:杀贼、应供、无生——自觉 菩萨:觉有情——自觉、觉他 佛: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四大天王 飞天 韦驮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孔雀王朝与阿育王
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 前187年),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 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 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 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 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 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 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 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 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 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将佛教定为国教, 到处派人往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 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 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种姓制度
婆罗门:代表僧侣贵族 刹帝利:代表军事贵族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罗:代表奴隶 贱民:违反种姓制度通婚的子女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 不能共食、并坐。高种姓对低种姓拥有种 种不平等的特权。 雅利安人——土著居民——肤色 佛教众生平等是对种姓制度的反抗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摩奴法典
又称《 摩奴法论》,相传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 。 法典内容驳杂,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一说为 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传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 2684条。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罗摩衍那》
印度文学史上最初的诗。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 (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罗摩衍那》意思是罗 摩传。 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 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4世纪至 公元2世纪之间。 全书7篇按顺序是:《童年篇》、 《阿逾陀篇》、《森林篇》、 《猴国篇》、《美妙篇》、 《战斗篇》和《后篇》。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哈拉巴文明
又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代印度青铜时代 城市文明——城市遗址,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此文明衰落两百年后,古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迁入印度河流域。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几个概念
身毒(读音Yuán Dǔ) 天竺 西方 天方 泰西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形成以婆罗门祭司 为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经为 圣典的吠陀时代。
四大吠陀
《梨俱吠陀》:最古的诗集,颂神、颂祖、歌咏 自然 《娑摩吠陀》:从梨俱中摘出,用于歌唱 《夜柔吠陀》:用于祭祀的经文 《阿闼婆吠陀》:祝福与咒语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推荐影片
《海狼》
《流浪者》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佛教的衰落
7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迅速衰落。 印度教吸收佛教特色,取而代之。 注重咒语、性爱、神秘仪式,形成密宗。 8世纪后阿拉伯人的侵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所谓“末法时代”
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 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 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 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小乘
“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 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大乘
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 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 (大乘空宗) ,诸法“性空假有” 的理论 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 (大乘有宗)。 “万法唯识”, 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金克木(1912~2000)
译作《摩诃婆罗多》
语言奇才:德语等多种外国 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 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 的拉丁文。 见解高超:书读完了!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徐梵澄(1909—2000)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小乘
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 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 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 大乘佛教讥之为“自了汉”。
大乘
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 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 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 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 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 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 为目标。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季羡林(1911—2009)
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 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 作家。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摩诃婆罗多》
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 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 《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 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 《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 《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 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全诗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 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
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
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
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 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戒——定——慧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乘”是梵文yana(音 读“衍那”)的意译 三次结集 上座部佛教——原始佛 教——东南亚系统—— 小乘 大众部佛教——改革佛 教——中国、日本等— —大乘
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小乘
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 “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 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 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 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 佛。
大乘
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 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 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 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 扩大了成佛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