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的历史与文化

印度河文明时期 出现了象形文字, 后来逐渐演变为 楔形文字。
古印度人发明了 阿拉伯数字,这 一发明对世界数 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在文学、 哲学、自然科学 等领域取得了重 要成就,如《摩 诃婆罗多》等史 诗作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陵墓和宫殿为主,采用圆顶、拱门和尖塔 等元素,以及丰富的装饰和雕刻。
音乐与舞蹈
印度古代音乐:具有丰富的宗教和哲学内涵, 形式多样,如婆罗多舞曲等。
印度古代舞蹈:以手语和身体动作为主要表 现手段,如卡塔克舞等。
音乐与舞蹈在印度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被视 为精神修行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吠陀经:是古印度最早的文献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宗教、哲学、政 治、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寓言故事:古印度拥有丰富的寓言故事,如《五卷书》等,这些故 事充满了智慧和人生哲理。
古印度文学对世界传播和改编。
艺术特色
印度古代文学与艺术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史诗、神话、雕刻、绘画等。 印度古代艺术注重表现生命与美,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印度古代艺术作品多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寓意深远。
古代印度的历 史与文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古代印度的历史
03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
04
古代印度的文学与艺术
05
古代印度的社会与经济
06
古代印度的科技与教育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古代印度的历史
章节副标题
印度河文明时期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 亨佐达罗等城市
教义: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文化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文化古代印度是一个富饶而多元的国度,不仅孕育出了许多远近闻名的宗教,同时也造就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
宗教与文化在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古代印度独特的社会风貌。
一、印度教的兴起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的古印度次大陆。
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神教,相信存在着许多神明,并且取得救赎需要通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来实现。
印度教的核心经典是《吠陀经》,它包含了从宇宙起源到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印度教将人们的生活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并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印度教还注重个人修行和灵修,通过冥想和瑜伽来探求内心的宁静和宇宙的真理。
二、佛教的传入公元前6世纪末,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印度北部,成为古代印度另一重要的宗教。
佛教主张超越轮回的苦难,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兴起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对于宗教多元化的需求。
佛教强调道德觉悟和内心的平静,提倡不伤害他人、遵循中道的生活方式。
它的普及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能够参与到宗教生活中来,减轻了印度教严格的阶级制度对平民的压迫。
三、印度教与佛教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两大重要流派,对古代印度的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为古代印度的艺术和建筑带来了灵感。
在印度教传统中,庙宇被认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所以古代印度兴建了众多的壮丽庙宇,以供奉不同的神灵。
这些庙宇以精湛的雕刻和建筑技艺而闻名于世。
其次,宗教也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印度的文学和哲学。
古代印度文学作品中,宗教常常是重要的主题,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这些作品探讨了人类生活、道德伦理和精神解脱等课题,将宗教理念融入其中,传达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最后,宗教也对古代印度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阶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各种社会等级,每个阶级都有其规定的职责和地位。
而佛教的传入对抗了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提倡平等和普世的道德原则。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印度是一个始终散发着神秘、神奇气息的国家。
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里,早期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传承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文化和宗教贯穿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和宗教在印度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
一、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古代印度追求的是完美、和谐、有序的社会制度。
在其社会制度中,人们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吠檀多”制度。
首先是婆罗门。
婆罗门是印度社会中最高的阶级,他们是印度教神职人员。
他们负责传承印度教经典和仪式、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其次是刹帝利。
刹帝利是印度社会中的军事和行政等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是印度的真正统治者。
他们对印度人民具有征收税款、执法和作出政决策等权力。
吠舍是印度社会中的经商人和手工艺人,他们是印度社会的中产阶级。
他们负责制造各种商品和服务。
最后是首陀罗。
首陀罗是印度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属于另外三个等级中的任何一个,没有任何特权和政治权利。
他们做着卑若和体力劳动等工作。
这种“吠檀多”制度是印度古代的核心和基础,它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有序发展。
每个等级都有其对社会的具体贡献。
这种制度的精髓在于各个阶级之间的公平和相互尊重。
人们并不因其职业、种姓或家境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二、古代印度的文化传承在印度社会中,文化和宗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印度教是该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它奉献给许多神,如布拉马、湿婆和维希努等。
它还认为人的灵魂不会死亡,而是会转世投胎。
这种印度教文化也影响着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印度有许多著名的流派和哲学家,如耆那教和佛教等。
耆那教是西元前的一种佛教流派,它强调的是克制与自我让步。
佛教流传至今,它包括的思想观念在印度文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印度还有大量的音乐、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是宗教性的。
这些作品都包含着宗教情感,与印度教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一、文学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 见方 天青石、陶土、象牙、铜 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 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 《娑摩吠陀》 、 《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 BC1500-BC500 ,韵文作品 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3、 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的诞生《摩诃婆罗多》 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 被誉为印 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 BC4 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 2 世纪4、 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 、“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5、 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 :经、律、论 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 、《犍度》、《附篇》组成, 《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 、《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大致分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报恩故事: 魔法故事: 笑话故事: 道德故事: 世俗故事: 梵文佛教文学:6、 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道百咏》、 《艳情百咏》 、 《离欲百咏》 )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 、《美难陀传》 ,引申为“完美” 、“文雅”) 、《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罗摩衍那》曰_ 是一7 类: 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多劝人积德行善 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大事》、《神通游戏》《世迦梨陀娑: 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杰出代表、 世界公认的大诗人和大戏剧家, 使梵文诗歌与 戏剧创作达到难以企及的巅峰,印度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擘。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次大陆,其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贡献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
一、印度教印度教基于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印度教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在万物中都有体现。
印度教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信奉的宗教之一。
此外,印度教也是中国佛教、日本佛教、藏传佛教等宗教的重要源头。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它强调做好自己的心灵工作,将人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以他的教导,将印度教的04个真理来彻底颠覆了,并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国际宗教。
三、吠陀经吠陀经是共有四卷的经典之一,目前价值极高,是研究古印度文化的重要书籍。
吠陀经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它是古印度最早的经典之一。
吠陀经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一切地理、政治、道德、宗教、科学、医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四、波斯文化的影响和古印度文化的影响波斯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经过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影响了古印度文化。
在传来的物质之前,波斯文化在印度的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古印度文化对世界上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地区都受到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五、印度手工艺品著名的印度手工艺品有丝绸围巾、丝绸床单、石榴石饰物、珠宝、鲜花手环、纱线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以其华丽的外观和印度文化的传统风格而著称。
六、印度的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自我修行体系,益于身心健康。
印度的瑜伽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流行运动。
七、印度的印度文化遗产印度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印度的历史、古代建筑、手工艺品、语言、佛教、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印度文化的遗产。
总之,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它们为现代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人才,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古印度历史古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这个地区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
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古印度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王朝,包括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和犍陀罗王朝等。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对古印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文化古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居住着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背景的人们。
古印度的文化以梵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和建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梵文文学和雕塑。
古印度的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宗教古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里居住着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信徒。
其中,印度教是古印度最为主要的宗教,它对古印度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印度教之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由古印度的苦行僧创立,并在中国等国家传播开来。
古印度的哲学古印度是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国家,它产生了许多对世界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
其中,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包括耆那教、尼尔维伽、乔缽陀和旁廷加等哲学流派,它们对印度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它提出了无我、因缘和空性等重要概念,对后世佛教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印度的科学成就古印度是一个科学成就辉煌的国家,它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农业和金属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古印度的医学在古代世界享有盛誉,古印度医学家通过对植物、矿物和动物的研究,发明了很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数学领域,古印度发明了十进制数字、零和负数等概念,这些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古印度的天文学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古印度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太阳、月亮、星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这些成就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古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伟大科学成就的国家,它对世界的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古印度文明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城市为代表。
这两座城市规划整齐,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公共设施,显示出当时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然而,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 1800 年左右突然衰落,其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他们带来了新的语言和文化,逐渐形成了吠陀文化。
吠陀文化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吠陀经》。
《吠陀经》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是印度教最早的经典,包含了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在宗教方面,古印度产生了多种宗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印度教和佛教。
印度教是多神教,其教义复杂,强调轮回和因果报应。
佛教则由释迦牟尼创立,主张众生平等,通过修行摆脱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在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之一。
古印度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载体。
《摩诃婆罗多》讲述了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战争,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哲学思考;《罗摩衍那》则讲述了罗摩王子的冒险故事,歌颂了正义和爱情。
在哲学领域,古印度诞生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如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等。
吠檀多派强调梵我合一,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梵,个体的灵魂与梵是同一的。
数论派则探讨了世界的本原和构成,提出了原质和神我的概念。
古印度的数学成就也非常显著。
他们发明了数字“0”,并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
这些数学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文化

一、古印度典籍1、《吠陀》:“知识”之意,共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它构成了印度教初始神灵体系。
2、《梨俱吠陀》:1028个诗节,大部分为英雄赞歌,主要列举的神灵有33个,大体分为天、空、地三类,体现了自然力与祖先英雄崇拜。
《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为解释《梨俱吠陀》的三部典籍。
3、《梵书》:将“原人”视为全职全能的宇宙创造者,以及宇宙的本原和体现。
确立了婆罗门种姓的神圣和婆罗门对“吠陀”解释的垄断地位。
4、《森林书》:高种姓隐居者所写的宗教哲学著作,阐述祭礼的意义,讨论吠陀诗节的比喻和象征含义,以及宇宙和人生奥秘,神的本性,人与自然,神的玄妙关系,上承《梵书》,下启《奥义书》。
5、《奥义书》:师尊面授学生秘密知识的意思。
中心内容为“梵我同一”、“轮回转世”即印度教的哲学理论基础,称为“吠陀”的终结。
绝对的一元论,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唯心体系的最高范畴。
其核心观念为“梵”、“我”、“幻”。
6、《摩奴法典》:传说为梵天著成并传给其后人--人类始祖摩奴(Manu)再由其后代波利古(Bhrgn)仙人传到人间。
主要讲述了宇宙万物为大梵天所造,其特征性地位活动也为梵天确立不可更改。
“梵”已成为高种姓所宣扬乐道的最高教义。
它的形成是对沙门思想等反对正统婆罗门思潮的反击。
7、《罗摩衍那》:雅利安族王国的英雄成为大神和伦理道德的典范。
主人公为罗摩·昌德拉(Rama.Chandra)。
它与《摩诃婆罗多》并成为“印度两大史诗”。
8、《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
其所述王族般度族和俱卢族争夺王位的战争。
发生于公元前1400年,即为建立一个更大的统一的印度进行的一场大战。
全书18篇,本书后附《柯利世系》,详述了克里希那(大黑天)的生平经历。
本书第六篇《毗湿摩》篇的《薄伽梵歌》为印度教宣讲教义的布道书之一。
9、《薄伽梵歌》:印度教的“圣经”,主旨为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赞扬不计业报的皈依,被称为“第五吠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文化一、文学1、文字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4、往世书文学《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5、佛教文学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大致分7类: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6、梵文古典文学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迦梨陀娑: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杰出代表、世界公认的大诗人和大戏剧家,使梵文诗歌与戏剧创作达到难以企及的巅峰,印度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擘。
代表作:《云使》《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同时也代表了印度古代抒情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戏剧:现存最早的梵语戏剧为马鸣的三部戏剧残卷,20世纪初于新疆吐鲁番发现迦梨陀娑《沙恭达罗》为其三部戏剧中的代表作,(另两部《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也是梵文戏剧文学的最高典范。
小说:在两大史诗、古典梵语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存最早的这类作品产生于6-7世纪,见下苏般度《仙赐传》,典型的形式主义小说,创作旨趣在于施展修辞技巧波那《迦丹波利》,充满浪漫和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号称旷古未有的奇书檀丁《十王子传》,富于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讲述了十王子的传奇经历。
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是其重要艺术特色。
二、哲学1、《奥义书》——古代印度哲学的源头《奥义书》并非一本书,而是一批专门阐述婆罗门教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观的哲学经典,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有关世界终极原因的哲学思辨。
影响后世的四种学说:“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智慧瑜伽”2、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笈多王朝时期形成派系创始人代表作重要理论数论派迦毗罗BC3C 《数论经》“因中有果论”分析万物起源:源于一未显出状态的物质,自性,由喜、忧、暗组成瑜伽派波颠阇利BC2C 《瑜伽经》“八支行法”禅定以达到三昧的境界胜论派伽那陀BC2C 《胜论经》原子论、六句义说原子的基本形态是地、水、风、火。
原子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永恒不变,而由它构成的事物却可变,事物由原子聚合而成,也由原子分散而消失。
正理派乔达摩BC1C 《正理经》“五支论法”以研究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主要宗旨,把人的认识分为“确切认识”和“非确切认识”弥曼差派阇弥尼BC2C 《弥曼差经》“审查考究”把人的认识分6种:现量(知觉)、比量(推理)、圣言量(证言)、譬喻量(类比)、义准量(推定)、无体量(非存在)吠檀多派跋达罗衍那BC1C 《梵经》“梵我”8世纪商羯罗改革吠檀多学派,使之成为印度教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
3、佛教哲学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哲学: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四谛说:四种真理,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五蕴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诸法无我说:反对永恒精神实体,包含无神论的因素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哲学:(AD2-3C)源起性空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缘关系和条件而产生的,万物皆空八不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二谛中观说:俗谛认为一切事物是有,真谛认为一切事物是空,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地观察事物,即所谓的“中道”无著的大乘瑜伽行派哲学:(AD4-5C)万法唯识说:世界一切现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由人的精神作用识所表现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分别指虚妄存在、相对实在、绝对实在4、耆那教哲学“命与非命”二元论:坚持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论极微论:印度最早的一种原子论学说七支论法: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三、神话1、吠陀神话:天上诸神、空中诸神、地上诸神2、史书和往世书神话:梵天、毗湿奴、湿婆、阎摩、阿修罗3、佛教神话:天上众神、佛陀、四大天王、八部众四大天王住须弥四宝山,东黄金、西白银、南琉璃、北玛瑙东胜神洲持国天王多罗吒,身白色,手持琵琶,主乐神,以美妙的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南瞻部洲增长天王毗琉璃,身青色,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牛贺洲广目天王毗留博叉,身白色,手缠一龙,群龙领袖,手中之龙又称赤索,见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索捉起来迫使其皈依佛门北俱卢洲多闻天王毗沙门,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产信徒最多,又名施财天,既是北方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
八部众是佛教八部护法天神天众: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持国天等龙众:护卫佛法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有大量珠宝,为海里的富豪夜叉:半神,与罗刹共生于大梵天的脚趾,毗沙门天王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乾闼婆:香神或乐神,帝释天的乐师,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
阿修罗:有美女无美食,男极丑而女极美迦楼罗: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有一瘤,是如意珠,鸣声悲苦,以吃龙(大毒蛇)为生。
每天一条大龙500条小龙,直到临死前无法再吃,遂上下翻飞7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一生以龙为食,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仅余一颗青琉璃色的心。
在古印度神话中为毗湿奴从骑,众鸟之王,鹰首、利爪、喙,身躯、四肢为人形。
紧那罗:形似人,头有一角,故称“人非人”善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蛇头4、耆那教神话耆那教的宇宙以一个无头的男人象征,分3部分:右腿包含7层地狱,左腿包含10类小神和两群魔鬼;腰部包含8个环形海洋隔开的8块环形大陆,环绕梅卢山;躯干包含较低的部分劫波,又分为16重天,其上是劫波提塔,又分为14重天四、宗教1、婆罗门教:吠舍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2、佛教:四谛、五戒、十善、八正道(正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三次集结:释迦牟尼死后一年摩揭陀七叶窟背诵佛教经典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支持释死后百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支持BC253年印度华氏城阿育王支持BC2世纪贵霜帝国讨论和确定佛教三藏内容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迦支持分裂:佛死后100年正式分裂,后又多次分裂,共分成18派上座部(信奉者为有地位的高级僧侣)视释迦牟尼为师尊,对其言行有分别地对待大众部(信奉者为一般僧侣)视释迦牟尼为神,对其言行一律肯定3、耆那教:创始人为大雄—尼乾陀·若提子(BC599-BC527)教义:世界永恒并非由神创造最重要的是让灵魂转移超脱轮回达到解脱分裂:BC1世纪形成天衣派(不允许穿衣)和白衣派(允许穿白衣)5、印度教:信奉吠陀、泛神论、三神一体、业报轮回、灵魂解脱教派:尸摩多派(传统主义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尸摩多派:崇拜婆罗门教传统遵行古典仪式,教徒占多数,认为梵天为最高神毗湿奴派:强调禁欲、苦行、素食,教徒额上有U字标记,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湿婆派:流行于克什米尔和南印度,湿婆亦称大自在天性力派:崇拜三神之妻,不相信业报轮回,反对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五、教育早期家庭教育:读《吠陀经》,只有婆罗门种姓者阿什拉姆:古儒私立的经义学校高等学府:巴瑞萨(学者集会之所)、隐士林(年老退休的婆罗门学者教学之地)佛教寺院学校:学习分2期,第一期称帕帕伽,8岁入学,第二期称乌帕沙姆帕大,20岁入佛学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国际著名教育中心,佛教学术中心,释迦生于兹死于兹葬于兹六、建筑1、城市建筑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城:哈拉巴文化特征为城市文明哈拉巴时期城市的特点:城市布局整齐划一,房屋都有统一的朝向。
王舍城:列国时代,分新旧2座2、佛教建筑寺庙建筑:鹿野苑佛寺,阿育王时期建造寺庙1200余座那兰陀寺:建于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12世纪末毁于兵燹佛塔建筑:印度人称“窣堵波”原是供佛安置佛骨经文和各种圣物的地方犍陀罗艺术的佛塔特点:多层基坛,出现于贵霜帝国时期,形成于公元一世纪桑奇大佛塔:BC3世纪,建造历时近300年,最著名,阿育王时期造伽耶大菩提寺塔:规模宏伟,与桑奇建于同时期,给人以大小相形和谐统一之感阿旃陀石窟:BC2C开工,AD7C完工,古印度石窟最杰出代表,共29座埃罗拉石窟:被誉为“雕刻的建筑”、“岩石的史诗”、“印度建筑最奇异的狂想”、“印度岩凿神庙的顶峰”、“韧性的成就”,集印度三教建筑艺术与宗教美术之大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于一身,无愧于世界石窟艺术之一大杰作,在世界建筑史与雕刻史上无与伦比埃里芬达石窟:又称“象岛石窟”石窟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七、艺术1、雕刻哈拉巴人物雕像: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阿育王石柱:以天然岩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诏书,竖立在佛陀生前主要活动场所或通往这些圣地的重要路线上精灵造像:孔雀帝国时代,药叉女(仙女或精灵)、药叉(男精灵)《持佛药叉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石像高1.63米,印度雕刻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药叉雕像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