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论文

课程名称:人文科学教授讲坛院系专业:

学号:

姓名:

印度佛家文化

学号:姓名:

摘要:佛教的经典中有很多智慧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印度佛教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保持乐观向上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字:佛学,处世之道,自身修养

印度佛教是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产生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进入奴隶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印度佛教的时空观,时间观以及有趣的轮回理论。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印度人最崇拜的图腾是法轮,所以佛教以法轮为标志,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但修罗道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所以不能说成善道;以其

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升到天界。这就是古印度佛教文化基本理论之一的轮回理论。

佛学思想中蕴含很多的智慧,可以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世与为人。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者“业力”。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是佛教的因果观。也就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强调,事物中因果规律普遍存在。在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就连菩萨和佛也受这个因果规律的支配而不例外。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不管好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即业力。这种业力时时都蕴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银行的存折。好的行为,存进的就是善业,坏的行为,存入的就是恶业。所以这事要靠自己的修为的,是内因。佛教认为,人所做的不善业有十种,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如果谁从心里肯定了上述内容并且已经付诸行动。死了以后要轮回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三恶道里去。如果持否定态度。死后可以转生为人,如果再潜心修行。一心向善,那么就可以摆脱轮回而悟道成佛。这就是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除了内因外,各种形式的外缘也是存在的。一旦某种与内因业力相应的外缘出现,那么结果就会显现出来。佛教认为。业力不形成某

种果报是不会消失的,因此有前因就必定会结果。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了。就是老话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跟加通俗一点就是“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世间是由因缘聚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不可能永远遇不到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总要遇到吧,因此因果报应谁也无法逃脱。我认为这种佛家思想是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的,这种思想告诉我们要积善成德,仁者无敌。

佛教还倡导人拥有健康的心态,其名为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慈心就是爱心,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让人变得宽容,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互相猜忌。这一点上和儒家的仁和道家的道德有异曲同工之处。悲心就是同情心,让我们多助人为乐,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更重要是的哪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收到了各种误解,也不后悔。相比之下儒家只是要求“自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佛家思想在这点上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儒家了。喜心就是承认别人取得的成就的心态,也就是见贤思齐的心态。在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也要为之感到高兴,而不能讽刺、嫉妒别人。在为他人感到高兴的同时,还要“见贤思齐”,这样自己也能不断地进步。舍心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评估的太高,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用平和的心态,诚实的态度为人处事。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佛教博大精深,但并不都生涩难懂,有些浅显却实用的的道理编成优美的对子在代代相传。“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

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这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要以平和的心态慢慢行善,终有一天有缘时得到回报。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佛家思想中还有一种有趣的良药: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佛教的精神。

再说一下佛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是多元文化竞争共存、互相融会而非统一于一元的格局。在这个基本格局中,随着中国与东亚佛家文化圈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佛家文化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必须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影响的扩大并不都是同步前进的,在像中国这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进的地区,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文化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佛家文化仅仅是这股合力结构中的一股罢了。所以,我们应该给新世纪中的佛家文化以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