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终结

合集下载

17两极格局的终结

17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一、学习目标:1、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自学提纲: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___。

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笔记: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最初集中在经济领域。

后来重点转到政治领域,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3、影响:经济上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政治上导致思想混乱,极端民族情绪高涨,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东剧变:1、苏联解体的原因: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3)、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2、导火线:“八一九”事件3、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4、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1)、世界: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5、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1)、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4)、必须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地位;5)、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6)、要坚决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影响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因素: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谋求建立单极世界;2)、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了文章内容。 21.(4分)窑火烧制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器物,养育了我们;它和我们的生命一样,虽然历经变迁,仍然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窑火的感激和对生命的赞美。 22.(7分)略。 (2017湖北孝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
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
了“我”怎样的 心理?) 9.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10.第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 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2分) 1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5分) 代谢: 7.(4分,两个要点,各2分:女同事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我”想给书找个懂它的人/爱书的人。)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 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 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剧变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 东欧各由国于执苏政联四的十大多国年沙的文共主产义党、,西纷方纷国 丧家失的政和权平。演东变欧、国一家些发领生导了人政错权误更的迭方、针 社等会原制因度,剧使变得的东类欧似各事国件经。济剧出变现之困后难的, 东导欧致各严国重不的仅社名会称危发机生出变现化。,而更此主时要的是苏 各联国,的正社忙会于制和度美发国生争变夺化世。界东霸欧权剧,变无后暇, 各顾国及普东遍欧经事历务了,一加个剧经了济东发欧展各极国为的困困难境。 的东阶欧段各,国直风至云近突年变来。才出现经济复苏。

17两极格局的终结

17两极格局的终结

巴 乔 夫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 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 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在其各个决 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 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可以用一个 公式来表示: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 主。”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 1、“新思维”强调改革最终目标是什么? 新思维》 如何认识它的本质? 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实质: 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2.“新思维”引起什么社会后果?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两极格局的解体,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的局面,促进世界多极化趋 势的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
一超 多强
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因素:
综合国力
美国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一超多强
俄日欧中 苏联

一、苏联解体
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政治经 济体制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五单元 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起止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单元特征:
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经 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 和平与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 世界和平与稳定。面临共同问题的威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治:
苏东剧变
和平与发展 是主流
和 平 多极化趋势 与 发 中东问题 展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经济:1、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2、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 后果 政治:1、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 2、苏共领导地位被弱 化,
8.19事件
二、苏东剧变
1、苏联“八一九”事件
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直接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的签署 目的: 阻止联盟解体,挽救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转到叶利钦手中;

两极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
问题:戈尔巴乔 夫主要在哪些领 域进行改革?效 果如何?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 苏联总统。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同年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在职期 间,对外推行以“新思维”为核心的 政策,对内实行所谓“公开性”、 “民主化”政策,对东欧以及苏联国 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90年3月 当选苏联总统。“八一九”事件后, 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91年获 诺贝尔和平奖,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 联总统职务。
7.中国—— 1,3720亿美元
8.加拿大—— 8505亿美元 9.西班牙—— 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 6116亿美元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GDP排名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两极格局的终结
• 3、作为一个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 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 •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 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 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 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复习思考
• 试论导致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答题要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社 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如果苏联能够通过改革改变斯大林模式对 生产力的束缚,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 免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 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革,才能 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必 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等。

1991年12月25日 随着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 随着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而正在崛起的中国;逐渐复兴的俄罗斯;两大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欧盟和日本;在与美国抗衡,阻碍其成为世界霸主。

所以世界政治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局面。

所以说政治多极化形成于1991年12月25日形成原理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

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所谓新中俄关系,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交往与联系。

作为两个相互毗邻的世界性大国,它们之间关系的走向如何不仅对中俄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欧亚大陆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战略格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新中俄关系一直都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总体上考察近10年来中俄关系的基本走向,分析影响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展望新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

一、新中俄关系的基本走向及其特点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基本原则,表示愿意继续履行与苏联签署的各项条约、协定和有关文件所规定的义务,同时也希望有关国家也能履行这些义务。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 东欧各由国于执苏政联四的十大多国年沙的文共主产义党、,西纷方纷国 丧家失的政和权平。演东变欧、国一家些发领生导了人政错权误更的迭方、针 社等会原制因度,剧使变得的东类欧似各事国件经。济剧出变现之困后难的, 东导欧致各严国重不的仅社名会称危发机生出变现化。,而更此主时要的是苏 各联国,的正社忙会于制和度美发国生争变夺化世。界东霸欧权剧,变无后暇, 各顾国及普东遍欧经事历务了,一加个剧经了济东发欧展各极国为的困困难境。 的东阶欧段各,国直风至云近突年变来。才出现经济复苏。
1991年的8月19日,发生了影响苏联整 个局势的事件 ——
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
叶利钦在“八一九 事件”之后出来代替戈 尔巴乔夫主掌大权、控 制了大局,但是苏联的 分裂速度也进一步加剧。
苏联国旗从克里 姆林宫降下降
戈尔巴乔夫 签字辞职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 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瓦 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 控全局,但这次事件不是苏联 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 的改革没有取得成绩。政治改革中 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 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把 苏联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暴露,使 得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重大人生启示录https:///archives/view-136-1.html
第17课 两极格局的终结
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方面,只是在一些具 体方面进行的改革, 没有真正涉及苏联问 题出现的根源,所以 注定不会成功。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是在勃 列日涅夫之后上台的苏 联领导人,也是苏联最 后一位领导人。在他当 政时,在经济、政治领 域进行了许多改革。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新编201912)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新编201912)

东欧剧变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 东欧各由国于执苏政联四的十大多国年沙的文共主产义党、,西纷方纷国 丧家失的政和权平。演东变欧、国一家些发领生导了人政错权误更的迭方、针 社等会原制因度,剧使变得的东类欧似各事国件经。济剧出变现之困后难的, 东导欧致各严国重不的仅社名会称危发机生出变现化。,而更此主时要的是苏 各联国,的正社忙会于制和度美发国生争变夺化世。界东霸欧权剧,变无后暇, 各顾国及普东遍欧经事历务了,一加个剧经了济东发欧展各极国为的困困难境。 的东阶欧段各,国直风至云近突年变来。才出现经济复苏。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 的改革没有取得成绩。政治改革中 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 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把 苏联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暴露,使 得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钱大师 /jianzhiruanjian/xiangqing148.html
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你认为 苏联的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间有什国家的 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吸收借鉴 呢?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 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 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7课 两极格局的终结
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方面,只是在一些具 体方面进行的改革, 没有真正涉及苏联问 题出现的根源,所以 注定不会成功。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是在勃 列日涅夫之后上台的苏 联领导人,也是苏联最 后一位领导人。在他当 政时,在经济、政治领 域进行了许多改革。
;应用试客 /jianzhiruanjian/xiangqing205.html

自家族谱开始,这是什么意思?4 这是世界人权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以致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九章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一、里根政府的对苏政策❖1979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把美国逼到了战略防线的边缘,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对苏政策,于1980年1月23日宣布了所谓“卡特主义”,以不同于“尼克松主义”的强硬姿态警告苏联:“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切身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

“卡特主义”被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发生新的转折的开始,这一转折的完成则是在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之后。

美国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包含在被称作¡°里根主义¡±的全球战略构想之内。

这一战略构想的要点是:1、通过发展高新技术重振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夺回对苏战略优势;2、以实力为后盾,同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霸斗争,在短期目标上遏制苏联的扩张,在长期目标上则是通过军备竞赛拖垮对方;3、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低烈度战争¡±,以此将苏联从扩张中获取的地盘上¡°推回去¡±;4、继续利用中苏矛盾,使美中苏战略三角作有利于美国的倾斜。

总之,¡°里根主义¡±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它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里根政府对苏战略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

❖其一,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从消极遏制转向积极排挤。

1983年10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是越南战争后美国恢复海外用兵的首次尝试,并以此为开端,在第三世界一系列国家展开所谓¡°低烈度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领域: 每况愈下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苏 联 陷 入 全 面 危 机
一片混论 政治领域:
民族关系:民族自决运
动涌起
东欧巨变 东欧松绑:
东欧剧变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游行场景
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 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 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 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 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 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 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答题要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社 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如果苏联能够通过改革改变斯大林模式对 生产力的束缚,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 免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 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革,才能 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必 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等。
20世纪90年代经来的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 形成,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一超 多强”的局面长期存在。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 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 联。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改革成效不 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 和民族矛盾。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推动 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 的“和平演 变”。
戈尔巴乔夫
问题:戈尔巴乔 夫主要在哪些领 域进行改革?效 果如何?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 苏联总统。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同年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在职期 间,对外推行以“新思维”为核心的 政策,对内实行所谓“公开性”、 “民主化”政策,对东欧以及苏联国 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90年3月 当选苏联总统。“八一九”事件后, 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91年获 诺贝尔和平奖,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 联总统职务。
俄罗斯国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 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白俄罗斯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 阿斯塔纳举行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 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 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 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 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 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 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 哪些呢?
立陶宛的群众庆祝国家独立
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的支持者同支持亚纳耶夫的坦克 部队士兵搏斗
八.一九事件中叶利钦在俄罗斯议会大厦外 一辆坦克上的演讲
八· 一九事件中,俄罗斯总统鲍里斯· 叶利钦(前右) 向反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的人群挥手致意
《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独联体的 建立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第17课
两极格局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东剧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学习任务
• 论坛——举例说明导致冷战结束 的主要原因。
两极格局的终结
• 一、德国统一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 1、1989年兴起的东欧剧变把德国的 统一问题突然提上了日程,并以极快 的速度加以实现。8月31日,两德政府 签署国家统一条约。10月3日,民主德 国终止存在,在分裂41年后,一个统 一的德国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7.中国—— 1,3720亿美元
8.加拿大—— 8505亿美元 9.西班牙—— 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 6116亿美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GDP排名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 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着以 两极格局和集团 对抗为基本特征 的旧的国际格局 的终结,极大地 促进了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 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 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 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 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课程标准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 本史实,进一步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 因。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 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世界政治 格局的多极化的趋势进行思考,学会运用 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 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结合当今的 世界形势,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各个国家 发展造成的影响。
经济领域:要求在15年内国民收入和 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并制定了“加速 发展”战略。
政治领域:提出:“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思想;实行多党执政。
叶利钦的 “民主激进派”
叶利钦1991年在全民选举中当 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1年12 月,他同原苏联其他10个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1996年7月,叶利钦 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他曾多 次访问中国。
D.外交政策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 一九 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 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 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能力拓展 3.阅读材料:“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 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 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亚 非 拉
美国
日本
苏联
东欧国家 西欧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图为美军枪口下 的伊拉克示威者
美国借“民主”推行霸权
陆海空,“维 护世界和平”的美 国军队无处不在
“一超”是指哪个国家?
材料一: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世界GDP排名: 1.美国——10,8572亿美元 2.日本—— 4,2907亿美元 3.德国—— 2,3862亿美元 4.英国—— 1,7750亿美元 5.法国—— 1,7316亿美元 6.意大利—— 1,4554亿美元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 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 果?苏联的解体给我们 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概况:中国改革 苏联改革 时间:1979年至今 1985年—1991年 领导人:邓小平 戈尔巴乔夫 背景 中国刚刚经历十年动乱,经济倒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实行改革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渐处劣势,为了摆脱困境,所以实行改革 方针: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 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 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 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改革: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2.改革经济体制。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 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 外关系的“新思维”。 特点:中国通过改革渐进式地完善社会主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综合 国力。而且改革先是在沿海一些地区进行试验,降低了全面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苏联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改革,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又把 重心转移到政治改革,使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解决。 结果:中国的国力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的成就,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至今还在发展当 中。 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几乎崩溃。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了苏联发生了 什么变化?
(2)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3)苏联发生剧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 影响?
(1)苏联解体;
(2)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 转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 国家; (3)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 争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 的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 多极化。
重点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了 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难点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苏东剧变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领导人。 1964年 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 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 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 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 裙带风盛行。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 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 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 的发展。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 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