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访问实现方法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访问实现方法

DOI:10.15913/ki.kjycx.2024.04.018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访问实现方法陶睿(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发展,气象数据类型、数量日益增长。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支持大数据汇聚交换、产品加工、共享服务和挖掘分析,实现了气象数据的高效服务。

通过介绍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Rest数据访问方式、脚本数据访问方式和文件目录数据访问方式的参数配置和具体应用,可以使气象工作人员对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自主高效获取数据,最大程度地发挥气象数据效能。

关键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数据访问;脚本;文件目录中图分类号:TP311.13;P4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4-0069-04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气象信息化也在快速适应时代变化。

以气象信息化驱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智慧气象,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将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开放多样。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是国家气象信息基础性建设的重要工程,是一套覆盖全国,集数据收集和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为部门内外用户提供地面、高空、海洋、辐射、农气、数值模式、大气成分、气象灾害、雷达、卫星、服务产品等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服务产品的共享服务。

但随着用户使用数据需求多样化,CIMISS平台出现了用户暴力检索、业务系统长时间序列数据服务效率低以及数据安全性差等问题[1]。

2019年国家气象局研发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不仅可以解决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接口现状问题,而且降低了存储技术开发难度,解耦应用与数据,直接支撑业务系统。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服务接口遵循CIMISS接口规范,并按需拓展,可以高效支撑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多种气象应用,形成“云+端”的应用生态[2]。

天地一体化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天地一体化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天地一体化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徐喆;咸迪;高云;亓永刚【摘要】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是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实现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数据服务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气象卫星信息服务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据的检索下载服务,还将为各类用户共享使用卫星数据提供各类辅助手段和信息帮助,满足国内外各类数据服务用户对气象卫星数据和信息以及云图动画的需求.根据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和产品的规格,建立稳定、可靠、安全的业务化卫星数据存档管理系统.通过天上卫星数据直接广播、CMACast 转播,地面Internet、专线通信等方式,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布局全国的风云四号A 星数据获取和共享服务体系.【期刊名称】《卫星应用》【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风云四号;数据服务【作者】徐喆;咸迪;高云;亓永刚【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一、前言风云四号(FY-4)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星载四类有效载荷:成像仪、探测仪、闪电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包。

成像辐射计具有14个光谱波段,极大提高了遥感对地观测的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干涉式红外探测仪将为区域数值模式和短临预报提供观测数据和新的应用模式;闪电成像仪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示踪器”。

与风云二号(FY-2)相比,风云四号原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产品数据量提高了80倍,每日数据量高达4TB。

风云四号A星(FY-4A)地面系统接收的实时资料,以及业务系统加工处理得到的各级数据和产品,在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等)都有很强的应用需求。

数据服务系统是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九大系统之一,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气象卫星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

地面气象资料数据访问接口设计与实现

地面气象资料数据访问接口设计与实现

地面气象资料数据访问接口设计与实现闫荞荞;刘莹;刘雯;严婧【摘要】针对用户对高质量、高时效气象数据服务的需求,在对气象资料服务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基于MDOS数据库设计实现了地面气象资料数据访问接口.在提高数据服务效率的同时可屏蔽底层数据结构变化对用户应用的影响,保证数据服务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期刊名称】《微型机与应用》【年(卷),期】2017(036)014【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数据访问接口;地面气象资料;数据同步;MDOS【作者】闫荞荞;刘莹;刘雯;严婧【作者单位】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资料服务是气象资料业务的落脚点,为用户提供高时效、高质量的数据服务是其核心。

传统的数据服务方式主要有:(1)经资料主管部门批准,资料服务单位将报文数据直接通过FTP定时推送至使用单位,数据质量较低;(2)资料使用者向资料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资料服务单位制作数据集后再提供给用户,质量有保证但时效较差。

这种粗放式和点对点的数据服务模式,一方面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集约化管理,增加用户管理数据负担的同时资料管理部门在数据服务上存在重复劳动;另一方面,时间上的滞后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对数据时效的需求,数据被订正后也很难保证不同数据副本间的一致性。

为解决传统数据服务存在的问题,提高气象资料业务对其他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本文基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eteorological Data Operational System, MDOS)设计实现了地面气象资料数据访问接口,旨在基于MDOS质控和处理后的数据,为部门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

为避免数据服务对MDOS实时业务产生影响,利用SQL Server数据复制技术建立专门用于数据服务的共享数据库,基于共享数据库建立数据访问接口;为便于监控用户的数据访问行为,保证数据访问安全,设计了基于角色和审计信息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

什么网站能查询到历史天气数据

什么网站能查询到历史天气数据

什么网站能查询到历史天气数据
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个网站查一下:
1、天气在线;
2、中国天气社区;
3、中国气象数据网;
4、天气后报。

最推荐的一种:中国气象数据网
推荐理由:
1、中国气象数据网是专门对外提供气息数据服务的官网平台;
2、从1981年到201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都可以检索和下载,非常的简单!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数据网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升级系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云的主要门户应用系统,是中国气象局面向国内和全球用户开放气象数据资源的权威的、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是开放我国气象服务市场、促进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应用、构建新型气象服务体系的数据支撑平台。

中国气象数据网以满足国家和全社会发展对气象数据的共享需求为目的,重点围绕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服务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气象数据网服务模式分为在线数据服务和离线数据服务两种,在线服务主要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在线数据下载和服务,离线数据服务包括电话咨询、信息咨询以及根据用户需求制作专题数据产品等。

国家气象网络计算应用节点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国家气象网络计算应用节点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主要模 块的开发 , 已集成打包 为一整体 , 并 运行 于中国气象局 国家园 区网 内。
关 键 词 门 户 系 统 气象网络节点 服 务 中 心 门 户 用户 接入 门户 气 象 模 式 应 用 门 户 JP S
引 言
目前 , 已经 开 发完成 了 门户 系统 的大部 分开发 ,
1 门户 系统 设计 1 1 气 象 网络节 点的整 体架构 . 气 象 网络 节点 的整体 设计 架构 如 图 1所示 。整 体上 架构 可 分 为 门户 层 、 中间 层 、 源层 等 3个 层 资
次。
气象 网络节 点 着眼 于行业 内气 象计算 资源 分 布 的不 均匀 性和地 方气 象部 门对 气象计 算 资源 的 巨大
气象模 式应 用门户 , We 以 b方式来共享使用承载于高性能计算机 系统上的气象模 式。系统的 开发 中采 用了 J E 2E
的 S rl /S b组 件 技术 , “ cpe o o 插 件 ” ev tJ PWe e 在 E ls +l i mbz 集成 环境 进行 开发 调 试 。 目前 已经 完 成 了 3个 门 户 子 系 统
中间层 : 用 了 国 际 领 先 的 网 格 中 间 件 系 统 采 MO B 网格 套 件 ( A MOA i S i )2作 为 基 础 , B Gr ut [ d e ] 进行 自主开 发 。 资 源 层 : 源层 汇 聚 了 国家 气 象信 息 中心拟 开 资 放共享 的各种 资 源 , 括 超级 计 算 机 、 据 、 象 模 包 数 气
维普资讯
第3 4卷 , 刊 增 20 0 6年 8月




Vo . 4, u p 13 S p l Sp 06 e .2 0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普遍重视提高科技资源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科技资源的广泛共享,从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有效支持,这也是其能够快速发展科技、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所在。

各国政府往往通过立法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资源的保护与共享。

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国家和各地方的重视。

本文将梳理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

一、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常规科学数据和文献,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拥有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等。

"九五"以来,在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一)科学数据领域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

建国以来,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组织开展了不同程度、规模不等的观测、探测、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通过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大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的建设等,积累了大批宝贵的科学数据和基于这些科学数据所得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基本构成了我国海量科学数据的大致轮廓。

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建成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建成规模不等、质量各异的科学数据库5000个到6000个,内容基本覆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各有关部委还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和整理本部门所采集的各类数据资料,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产品加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

目前这些信息中心已经成为所在政府部门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服务的重要窗口。

科技部在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科技计划支持一批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先后启动和支持了一批急需的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

WMO信息系统中气象元数据的设计与实现

WMO信息系统中气象元数据的设计与实现
fr t nS se C nes 简 称 G S ) omai y t o m e t , r IC 和连 接 这 3类
气 象资 料和 相关 信息 的交 换 。全球 通信 系统 ( o — Glb a T lcmmu iainS se 简称 GT ) 其 中负 l eeo nct y tm, o S是 责 资料 交换 的基 础业 务 系统 。到 2 0世 纪 8 0年代 后 期, 全球 通 信 系统数 据 交 换 能 力 不 足 的 问题 日渐 突 显 , 界气 象组 织各 项 计 划 中 的大 量 数据 通 过 全 球 世
2 1 年 1 , 京 GIC 系 统制 作并 提供 系 统 内全 部 数 据 对 应 的气 象 元 数 据 , 计 约 1 万 条 。 02 月 北 S 共 2 关 键 词 : 数 据 ; M0 信 息 系 统 ; M0 核 心 元 数 据 标 准 ;气 象 数 据 元 W W
WI) 为世界 气象 组 织及 其 他 国际组 织 有 关计 划 的 S,
引 言
2 O世 纪 6 一7 O O年 代 , 界 气 象 组 织 ( r 世 Wo l d
Mee r lgc l g nzt n 简称 wMO) tooo i a i i , a Or ao 正式 推 出 了必要 的政 策和 系统 来支 持免 费 和不受 限制 的 国际
信 息交换与共享 提供支撑 , 为各 国水 文气 象部 门 以外
高 元 数 据 定 义 、 集 、 档 和 交 换 的标 准化 水 平 在 内 的 总 体 需 求 的 背 景 下 , 据 W MO 核 心 元 数 据 标 准 设 计 并 由 自 收 归 依
开 发 程 序 自动 生 成 的 。北 京 G S IC系 统 是 W MO 信 息 系 统 中承 担 区 域 间 及 全 球 资 料 交 换 的 主 干 通 信 中 心 之 一 , 至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仅用于学习的参考模板)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仅用于学习的参考模板)

XXXX建设项目智慧平台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方案1.概述1.1.项目背景XXXX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资源,我国存在XXXX资源短缺、XXXX污染加剧和XXXX 土流失严重等XXXX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XXXX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各级XXXX 利部门的工作重心。

近年来,全国XXXX利系统坚持以XX信息化带动XXXX利现代化,积极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XXXX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农村XX信息管理等重点工程,服务于各种XXXX利业务管理。

当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来第3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与城XXXX的基础设施、城XXXX的管理运行系统、XXXX民的生活和企业的运行相融合,创造出原来难以想象的城XXXX和生活的新形态。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剧烈活动导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XXXX、XXXX体污染、XXXX土流失等复杂的XXXX利相关问题,推动XX信息化XXXX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借鉴“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城XXXX”的引领下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智慧XX”的建设实践。

当前,在智慧城XXXX、XXXX利现代化、最严格XXXX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使我国在XXXX资源综合管方面必然选择走一条技含量高的智慧XX建设之路。

XXXX智慧XX软件信息化建设,是体现城XXXX管理智能化XXXX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XXXX 利事业发展、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保民生的技术支撑手段,关系到城XXXX 运行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智慧XX建设将以新技术应用带动XX信息化技术XXXX平的全面提升,以重点应用系统带动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发挥,为XXXX利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XXXX按照国家XX信息化建设及智慧城XXXX建设要求,在全面分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涵盖XX信息化标准、数据库、应用系统、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安全系统、运维体系等在内的全面的XX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XX信息化体系,对推动和加快XXXX乃至广西自治区XX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1项目概况随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的发展,预报产品不断丰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业务系统部署多,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到产品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天气业务的需求。

气象信息共享门户将在国家气象中心现有业务基础上建立完善业务流转与控制体系,优化中心的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提高数据流转和产品利用效率,减少预报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中间环节的复杂度与出错率,增强预报服务协同能力,推进预报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促进天气监视、预报及决策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为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将建立业务系统规范和数据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对预报员、服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份、权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对国家气象中心主要预报、服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流转状态等实现实时监视,实现对整个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衔接与流转控制,实现对预报员身份信息、准入系统信息、业务监控信息、产品流转状态、任务调度等所有实时信息的显示和统计分析,实现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分发控制,并增强国家气象中心互联网展示气象产品的水平。

2业务需求分析2.1 业务现状分析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

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

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全国省级气象部门提供指导性气象服务。

国家气象中心建立了针对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滚动预报,10-30 天的延伸期预报;基本形成了警报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系统由气象数据平台、气象业务平台、气象产品加工平台及气象数据服务平台组成气象数据平台是国家气象中心实时业务的核心平台,由MICAPS数据系统、决策服务库、气象专题库、气象个例库及预报产品库等组成。

其中MICAPS数据系统包括大院业务单位及省级业务部门传输的实况、卫星、雷达、灾情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台室制作的各种落区预报及服务产品。

气象业务平台是国家气象中心核心业务系统,由MICAPS系统及各类以MICAPS为基础的专业平台:短时临近SWAN平台,短期预报平台,中期延伸期预报平台,台风预报平台、海洋预报平台、农气预报平台及中央气象台文字发布系统等组成。

气象产品加工平台是国家气象中心决策服务及对外服务所需的支撑平台。

主要包括MESIS以及自动出图系统MSPGS,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产品基本都是通过这两个平台进行加工出图,对外服务。

气象数据服务平台是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服务平台,主要承担预报数据、预报图像的内部流转及对外发布,保证数据一致性、权威性。

2.2 技术要求2.2.1硬件环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多机构成群集系统,并实现负载均衡调度。

已购置并未来投入应用的主要硬件环境如下:1)2 台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2-4 颗Xeon 2GHz CPU ,16-32G 内存,双千兆网卡。

根据业务需要部署LINUX 和WINDOWS 操作系统。

2)存储服务系统:存储容量至少20T。

3)2-4 台Web 及应用服务器:1-2颗Xeon 2GHz CPU ,8-16G内存,双千兆网卡。

根据业务需要部署LINUX 和WINDOWS 操作系统。

2.2.2软件环境1)操作系统:采用异构平台,不同服务器根据实际情况采用LINUX 或WINDOWS 操作系统,客户机采用WINDOWS 操作系统。

2)程序设计语言:LINUX 系统配置JAVA、标准C、C++等程序设计语言与相应的开发工具;WINDOWS 平台配置.NET、VC++、JAVA 等程序设计语言与相应的开发工具。

3)数据库系统及联机分析系统:Oracle 数据库软件产品,从产品的数据容量、稳定性、可靠性、分布式计算等方面均有着同类产品较强的优势,还支持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联机分析等高级分析功能。

2.2.3研制方法要求严格按照《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国家标准》的软件工程化方法进行。

2.3 性能需求考虑性能要求及软件质量要求,保障正常的监测分析服务业务处理逻辑流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统的CPU、内存、磁盘资源。

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尽快恢复系统,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安全运行。

2.3.1性能要求本软件系统的主要性能要求如下:1)响应时间:非指明要求,指系统对各种用户操作反映的处理时间。

本地查询,系统对用户操作的反映能力原则上不超过0.5 秒;远程查询,应该在1 秒内做出反应;长时间操作需要有进度条指示。

2)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衡量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要求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低于1000 小时。

2.3.2稳定性与可靠性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是一个重要的业务系统,在软硬件的设计实现上要考虑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软件在运行期间,针对任何一个重要操作,都必须具有判断错误的能力,必要时可以进行恢复性操作,否则要发出报警消息,以便于人工干预。

系统部署上线后,系统将进入长期业务运行状态。

因此,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都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故障后快速恢复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应用软件开发应严格遵循软件工程国、局标的开发、测试和集成规范,制定合理的数据处理、监测服务产品生成和质量检验的调度接口,进行资料质量和产品质量控制,采用作业自动恢复和作业人工补做等措施;2)在支撑平台可靠性的保证下,关键高可用业务系统在3 分钟内恢复运行状态。

2.3.3安全性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不仅是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重要的业务系统,同时又对外提供服务,因此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运行措施。

除了在系统上考虑安全性外(如内外网隔离、防火墙等),系统也应提供基于角色(例如:系统管理员、操作员、高级用户、一般用户等)的安全控制策略。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业务系统的安全保证性。

即系统的软件成份不会由于自身的故障或失效导致应用系统的其它部分相继失效甚至崩溃的特性(如不正常地持续占用大量CPU、内存、I/O 等计算机资源,导致系统的其它部分无法运行)。

制定完整的故障隔离、规避和恢复策略,确保全系统业务软件运行的正常与安全;2)访问的安全保证性,防止外界或内部用户的非法或恶意访问系统。

为此,必须从访问级别上严格控制不同用户的权限,避免用户越权使用或非法使用系统资源,甚至控制系统操作权力,造成全体系统运行能力下降甚至崩溃。

2.3.4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便于今后的扩充和改造。

除了要求系统本身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外,还应当拥有离线的维护环境,以便在不影响正常业务的情况下进行软件的维护工作。

2.3.5易用性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是面向各类应用的业务软件,为适应不同专业用户的要求,软件应该具备方便、友好的操作界面。

此外,部分功能软件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运行操作人员仅在系统报警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故障维修。

所有的故障状态和信息都应自动记录和存储,便于事后的故障对策分析。

3系统解决方案3.1 系统总体设计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提出系统总体建设框架,在结合气象中心业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采取“建立以流程为驱动,以消息通信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协同管理”的软件建设思想与实现技术路线情况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对初设提出的总体建设框架进行了具体落实,形成系统总体架构。

(如下图所示)图 2.3.5-1系统总结设计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总体架构正是由于遵循了“建立以流程为驱动,以消息通信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协同管理”的方法论和实现路线,由统一业务标准规范和业务驱动机制,由数据资源、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的统一规划,由业务模型的开放性和技术无关性,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整体性、集成性应用,保证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保证了整体框架下业务应用的长远发展和进步,保证了“在立足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形成整体性、集成性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应用方面跨上新台阶的同时,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目标的实现,这是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和依据。

3.2 系统功能结构图 2.3.5-1系统功能结构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包括认证与授权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制作及管理、用户行为追踪、共享门户及网站六部分构成。

具体描述如下:认证与授权管理分系统包括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基础信息、单点登录、系统日志等功能。

业务流程管理包括流程建模、流程监控、流程分析、监控预警及调度作业;产品制作及管理分系统包括元数据管理、产品归档、产品目录、产品同步、产品传输、数据服务及功能升级。

用户行为追踪分系统包括日志信息采集、日志信息分析、日志信息统计及日志信息查询。

共享门户分系统包括产品长序列、会商支持、站点管理、内容管理、数据服务及全文检索。

网络化气象产品展示包括全新预报天气子网站、专业频道包括海洋频道、台风频道、产品频道。

3.3 系统技术层次架构图 2.3.5-1技术架构整个信息门户系统的技术层次架构分为五个层次,从上至下依次是:展现、服务管理、开发部署平台、数据库和第三方系统,其中安全层贯穿于整个系统层次(见软件构架示意图)。

1.数据库和第三方系统包含了产品共享门户系统所要集成的数据和信息源,这些源包括数据库、MICAPS、MESIS、MIWAPS、MSPEG和NCL。

产品共享系统从这些数据源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与之进行交互。

2.开发部署平台:整个产品共享门户系统基于J2EE进行开发,并部署于Oracle的Weblogic 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系统。

•J2EE:J2EE是一种利用Java平台来解决企业应用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

J2EE由于其开放性获得了大量的应用,是当前最主流和应用最广泛的企业应用技术,其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其的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平台无关性。

3.服务管理:在产品共享门户系统和其所要集成的系统之间搭建一个服务管理层,由服务管理层实现门户请求的远程路由和调用。

服务管理的职责在于将第三方系统对外暴露的接口以服务的形式进行打包并进行管理,同时对门户调用暴露出这些编排后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