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及特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
第一,整体直观性。
人们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
第二,简单性。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三,猜测性。
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第四,思辨性。
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和想象去说明假其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五,辩证性。
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自然辩证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时期.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关于世界构成有“阴阳五行说"、“元气说”等,并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中国古代自然观(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元气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自然观的演化

• 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 细胞学说:30年代末,施莱登、施旺,揭开 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 (生命界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 – 进化论: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 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 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正确的解说,摧毁了 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 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 基础”。(生命在演化中)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
• 春秋战国(前770—221)学术繁荣、百
家争鸣,初步奠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正 好与古希腊的繁荣交映生晖。 • 百家争鸣,主要有:儒、墨、道、法、名、 阴阳。最重要:儒、墨、道三家。 • 两汉到明清,总体儒道交融,墨学中绝。 儒学主导,道学延绵。元气论、阴阳五行 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很大。
2.道自然观
老子(约前580—前500)开创。 庄子(约前369—前286)继承、发扬。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 不殆。 – 通于天者,道也。 –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 ( 1883 ),提出“渐变论”—— 力图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驳 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 “地”在演化之中,也是打破形而 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的群居形式,他们的理论兴趣正是在这
种群居形式中推出了哲学家、科学家 的相应的全新态度.他们是追求和实践 理论并且只追求和实践理论的人.”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B.C.700-A.D.500)
古代哲学诞生的年代,自然哲学刚 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 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 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 哲学之中。希腊自然哲学关于宇宙 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 最高原则。不同于神话的虚构、传 说和笃信的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 用新的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 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 思想的一大进步。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 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 思想
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四、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 地位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式
在原始社会,自然知识是以经验形式 存在于技术之中,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 到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的巴比仑,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黄河、 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形成了奴隶制社 会的科学文明 。自然知识以科学的最初 形态出现。
哲学思想:
1.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 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 尺度熄灭。”
泰勒斯(Thales,B.C.624-B.C.547)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 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家庭政治显贵、经济富 足,泰勒斯均不屑一顾,而是倾注全部精力从事哲 学与科学的钻研。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父”的美称。
哲学思想:“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 水” 从而,他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 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1-1上篇---自然观(古代)

道是天地万物之源
根据《道德经》: 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恍惚状态,先天地万物 而生,乃为天下万物之母;道是一种莫可名状的 神秘能量,利益滋养天地万物,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主宰天地万 物,却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加干预。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 然哲学
伊奥尼亚时期(BC.8世纪--) 雅典时期(BC.530年--)
关于宇宙结构 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关于物质结构问题
希腊化时期(BC.332年--)
(亚历山大时期)
罗马时期(BC.31年--)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公元前384-322)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1、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直观地整体地从客观世界自身 去寻找世界的本原;猜测思考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 2、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则充分地注意到世界是一个运 动变化着的世界; 3、看到自然界的矛盾现象,并把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作为 事物发展的动力。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但是朴素的、直观 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物质 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主要的 缺陷。
阴阳八卦说
阳 阴Biblioteka 乾 兑 天 泽离 火
震 巽 坎 艮 坤 雷 风 水 山 地
关于宇宙结构
浑天说:
张
衡在《浑天仪》中写到: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 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 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 浮。”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自然辩证法试题(1)

一: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1)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
(2)特点:“万物有灵”论▪(3)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4)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2、中国古代自然观▪(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 )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
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A: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B: 伽利略的贡献:▪(1)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2)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3)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C: 牛顿的综合: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力的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1)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2)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3)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E: 机械自然观的贡献▪F: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1)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2)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04
CHAPTER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与启 示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 坏自然环境。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识
古代朴素自然观往往只关注直观可见的自然现象,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复 杂机制和规律。
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局限性,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解释往往带有 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
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自 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法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
详细描述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这种观点在近代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机械论自然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
指导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等理念。
实践应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应用广泛,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
价值意义
朴素自然观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类 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以直观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缺乏 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对自然界的解 释带有主观性和猜测性。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都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
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展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
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寒”“阴虚则热”“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与此同时,阴阳学说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疾病的诊断要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临床中正确运用。
【1】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何以成之就要通过礼乐的教养,也就是文明和文化。
假如没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像是一个未成品,宇宙本身也会感到不完全的痛苦。
从对以上观念的概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自然观的思想与其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密切相关,人们对自然的理解附属于对人的理解之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其中与中国的封建统治有很大的关联,古代封建统治者为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
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
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还有我们知道很多古代的起义军在起义之前所做的种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鱼肚里挖出的“陈胜王”;东汉末年张角以得仙人所赠《太平要术》,学会道法后借施送符水为名,招收徒众来起义;元末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后来果然因为黄河泛滥,天下人反了等等各种形式的迷信活动。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
其中代表人有汉代的王充、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
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他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
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但是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
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前三者是生长过程,后二者是衰亡过程,而就在“衰减”、“散灭”过程中已经孕育“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契机,旧事物的死亡准备了新事物诞生的条件,“由致新而言之,则死亦生之大造矣”。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那时不可能出现象古希腊“原子论”那样的思想,而且这些辩证思想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多大的联系,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有中医学是个例外,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成分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理论的形成,至今仍然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践,而且其中有些是西医理论无法超越的。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义利思想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富国思想见解或政策。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
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赋税思想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