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释 自然 的一种 努力 ,例如万物有 灵论 。人类学
自然 的和谐 ,人们 往往用天人 合一来概 括 中国
文 化 中 人 与 自然 互 为 依 存 的关 系 ,而 西 方 文 化 由于 主 客 二 分 ,各 走 一 端 ,形 成 了 人 类 中心 主 义 这 种 观 点 。相 对来 说 更 强 调 征 服 自然 、战 胜
辗 转而生 .所 以应该 合道 。才能顺利 成长和生 存。 因道生一 , 以道便是 “ 一” 其著作 包含 所 太 。
在 自然 与 人 的相 互 作 用 过 程 中 ,人 类 更 多 的是 积 极 地 去 认 识 自然 、改 造 自然 而 不 是 一 味 的 消极 地 去 适 应 自然 。 自然 观 既 不 同 于 唯 心 主 义 所 议 。也 非 人 的 思 维 的 自由 创 造 ,更 不 是 如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所 阐 述 的 。只是 思 维 对 于 自然 界
质 的 。阴 阳说认 为 阴 阳二 气乃 天地 万物之 源 ,
五 行 说 则 认 为 金 木 水 火 土 五 种 最 基 本 的 物 质 是
构成 世界不可缺少 的元素 。阴阳的对立 和交感
是 宇 宙 生 生 不 息 的最 根 本 的原 因所 在 ,五 种 物 质 相 互 滋 生 、 互 制 约 , 相 生 相 克 , 于 不 断 相 即 处 的运动变化 之中 。 中 国人 对 自然 赋 予 一 种 本 体 的意 义 ,把 自 然 哲 学 化 。 中 国社 会 的 大 秩 序 、 关 系 、 大 大现 象 是 效 法 自然 界 的大 秩 序 、 大关 系 、大 现 象 形 成 的 , 自然 规 律 与 社 会 规 律 的 和 谐 是 天 人 合 一 之
的消极 反应 ,而 是依托 自然界 自身所形 成的总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
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
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自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
从狭义上来说,即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我认为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理论发展方面的差异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就从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方面,初探其根源。
(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的第一个时期为前苏格拉底时代。
(1)米利都学派:在古希腊,首先形成自然哲学观念的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
在泰勒斯以前,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认识仅仅依靠古希腊神话的描述。
泰勒斯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水组成。
泰勒斯开启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奠定了基调,他的后继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基本都走上了他的思维道路,对万物的本源有了不同的认识。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源。
相对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特殊事物从原初物质分化出来,得依赖于具体的“形式”,物质有了“形式”才会从无定形中产生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种观点有它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它避免了直观性,抽象的数更能说明纷繁芜杂的万事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世的自然哲学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所提倡的形式高于实体,理性高于经验等主张直接成为柏拉图的唯理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甚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笛卡尔等仍有明显影响。
因此,毕达哥拉斯被称为西方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始祖。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表面上相脱离的事物和相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的探讨使他成为古希腊朴素辨证唯物论的开创者。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开创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结构,组成这些具体物质的基本粒子,即“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
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
”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
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
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
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
”。
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所需要的任何财富。
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所向往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得不到的,将来总可以得到。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 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1.2 造成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1.2.1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中国的中部地区是由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耕种。
定居中国的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民族。
只要尊崇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
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因而无法抗衡中原的“人口霸权”,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
中国人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当满足,于是养成了他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
在中国,偶有天灾时,人们首先想到是向神灵祈求,而不是与天灾抗争。
这里的神灵是人们心目中自然界的代表。
由于中国总的来说是风调雨顺,一场灾害通常很快就会过去,这时候,人们会以为是自己的祈求的到了回报,这就更助长了这种自然观的形成。
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中国人才会在各方面处处模仿自然。
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
首先,欧洲少平原,多山地。
其次,欧洲气候寒冷,直到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开始转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
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
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
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体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
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吃和被吃的关系。
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
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
第三,欧洲的气候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而温带海洋气候局限于英国和北欧,这两个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作为欧洲文化思想的发源地。
而欧洲哲学思想的代表希腊的地中海气候和德国的温带大陆气候使得这些地区夏季热量充沛,但极为干旱,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
这些国家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农耕为主的国家。
第四是欧洲尽管平原为大多数,但其多山地,不管是巴尔干半岛的崇山峻岭还是阿尔卑斯山,把欧洲分为一片一片的小平原,这些导致各个城邦可以借助周边高山自卫,但由于腹地和人口所限,没有一个可以迅速崛起。
拿破仑的失败以及意大利的统一的艰难无疑说明的欧洲大一统的巨大难度。
这样不同的客观自然界也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自然观。
在欧洲人的自然观里存在着一些矛盾的观念。
一方面,有对自然界的惧怕。
这种观念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徒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
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甚至无法认知。
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欧洲人心地植下了人与自然势不两立的观念,养成了欧洲人好斗、好胜的欲望。
既然自然界强大恐怖,又与人类对立,那么,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无尚光荣的。
1.2.2 含蓄与张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不同,但是更多的也造成了人们性格的不同,而很多时候,思想是由性格和表达方式慢慢沉淀出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性格或许更加能说明一种文明的特点。
BBC有一部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讲述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作为欧洲文明的鼻祖,古希腊人认为众神有着完美的身体,故他们在雕刻塑像时总是追求逼真地再现完美的人体。
中国人则追求一种默会性,著名的国画家齐白石介绍什么是好的绘画时说:“似与不似之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意思是一幅好的画作必须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和太不像了都不行。
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少了一种对自然事物的精细描述方式。
同理,在对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性质上,古代中国不清晰,追求模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倾向于突出其神秘性,少了客观性。
而古希腊在这方面则较清晰,追求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有一种确定性。
像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这类的哲学家都希望以简短的语言描述那些宽泛的规律。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
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
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
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
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
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说话含蓄,很少争论,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