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和总结,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历来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二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 新的方法和理论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历史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它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文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门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哲学研究的成就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不同认识。

到19世纪中叶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认真研究总结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1755年康德和1796年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出现了第一个缺口。

19 世纪中后期, 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严重, 为了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奥秘及其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恩格斯奋力写作了未完成的划时代巨著《自然辩证法》。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DRAGON)[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1的联系。

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2定的。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3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张冬阳学号**********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2012年 6 月 25 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正文: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1.1古代的自然观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

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

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

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庄子和荀子的自然观思想浅析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庄子和荀子的自然观思想中国古代有很多哲学学派,这些哲学学派也有很多经典的哲学思想,以及有代表性的自然观思想。

道家学派的庄子及儒家学派的荀子的自然观是十分有代表性的。

庄子提倡的是人融入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还原到本真的状态,其中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不知是庄子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庄子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蝴蝶与人不分彼此,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

庄周梦蝶表现出了庄子融入自然,乐于自然的自然观思想。

荀子则提倡另一种自然观,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本质,人与自然是相分与相合的统一,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崇拜天命而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将自然万物为我所用。

如《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荀子不信天命,认为人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导,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然,将自然万物遵从其本质来为我所用的自然观思想。

一、庄子的自然观浅析1.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在《秋水》篇中提到“无以人灭天”的观点,他认为天是自然的状态和属性,人不能影响天,只能顺其自然,遵从自然界万物的本性。

人本身从自然界来,最终也要回到自然中去,人是无法改变自然的,因此人应该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享受最本真的乐趣。

庄子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美的,如果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

庄子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殇之于庙,奏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04
CHAPTER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与启 示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 坏自然环境。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识
古代朴素自然观往往只关注直观可见的自然现象,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复 杂机制和规律。
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局限性,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解释往往带有 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
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自 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法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
详细描述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这种观点在近代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机械论自然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
指导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等理念。
实践应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应用广泛,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
价值意义
朴素自然观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类 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以直观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缺乏 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对自然界的解 释带有主观性和猜测性。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自然辩证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自然辩证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中国古代主要就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时期。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瞧作就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关于世界构成有“阴阳五行说”、“元气说”等,并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中国古代自然观(1) 阴阳五行说阳字本就是指日光,阴字本就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就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与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与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与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就是具有机械论与决定论的倾向。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 元气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瞧作就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就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

“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以自己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

“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

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

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他的“蝴蝶梦”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

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天”作为世界本原。

他还将“五行”体系化为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并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孟子的“天人合一”,虽有人伦道德的内涵,但其中的“天”还没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的“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人之(为)人本于天。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不过董仲舒的“天”,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阳阴》)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天”字,即“人本于天”之“天”,是包含“天、地、阴、阳、木、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水、土、金、火和人”等“十者”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人就是本于这个全体。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阳明义》)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三等,“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

(《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这种人性论与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常接近,而与孟子所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则相去甚远。

董仲舒还以天人相副为根据,提出“三纲”之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就完全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3]
可以看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的过程。

元气学说:世界万物都由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所构成,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

柳宗元、刘禹锡的宇宙起源学说: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存在。

万物的具体产生是“天”、“阴”、“阳”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三者都统一于元气。

“有形”为“无形”之本,批判玄学和佛学的虚寂之说。

宋明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的探讨:可分为三个基本派别。

第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们从揭示“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问题。

程朱理学的自然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第二派是陆王心学,以“心”为世界本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佛教颇有吸收。

第三派是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以“气”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派别。

他们在原有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气本体论,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峰。

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而“气”又有两种状态,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一种是“太虚无形”,亦即气的离散状态;另一种是气的聚合状态,形成有形状的万物。

在张载看来,无论是太虚还是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内容十分丰富,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自然观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具有无神论传统:中国古代自然观虽然也受到了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宗教观念不能支配自然哲学,这与欧洲中世纪自然哲学成为神学的俾女是很不相同的。

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点:变化发展、阴阳两分、物极必反等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整体考察。

一是认为世界,或者是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二是看到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五行”说,就认为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阴阳二气,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易经》中已经把复杂纷纭的事物概括为阴和阳这一对基本范畴,探索着自然界发展的内在原因。

老子提出深刻的辩证法命题:“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 “反者道之动”对自然的考察往往与对社会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

这是一种具有整体、系统观念的意识,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具有多方面的联系。

在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时候,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如在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五行”之中,就包括着经人类冶炼才能产生的“金”,这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的一个优越的特色。

以“气”为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普遍以“气”作为构成万物的终极基质,而“气”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不可见的物质,这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原子”理论很不相同。

西方哲学强调原子的物理学特性,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精确计量和描述;而中国的“气”则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医学等经验人体科学相联系。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王跃平,高策.山西古代自然观概析[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 ,第2期.2002年4月:63
[2].杜洁泽,李维香.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
[3].秦志敏,董华.自然辩证法教程[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