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有答案)

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有答案)
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有答案)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凃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乡融合发展的哲学追问

高春花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文明世界的两个空间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互动关系。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合理性,对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呈现为混沌的空聚合体,没有城市也无所谓乡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临海城市”时就深刻揭示了城乡隔离的状况。城乡对立最初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统治,住在乡村庄园和城堡、作为乡村社会代表的封建领主是城市的主宰,他们征收税赋、摊派劳役,行使城市行政管理权与司法审判权。

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乡村被纳入城市生产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城乡对立也带来了诸如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等问题,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乃至恩格斯所称的“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新的生产力将打破旧的城乡对立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城乡关系必将由对立走向融合。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世今生”为时空视域,科学分析了城乡关系由同一到分异再到融合的路径,体现了城乡关系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国的城乡关系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得到

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金局,“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于城乡空间,形成了空间极化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把握我国城乡发展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任务。一方面,牢固树立共同体思维,科学理解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积极探索“三农”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激活农村的内生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如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集中反映了党对城乡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伦理要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对于“城乡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城乡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分工。

B. 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进而出现“城乡对立”现象。

C. 城乡隔离和对立带来种种问题,最主要危害在于乡村残破,阻碍了社会发展。

D.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人民不断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阐明了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现实意义。

B. 文章先论述人类社会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再具体分析我国城乡融合的问题。

C. 作者论述西方和我国城乡发展过程时都遵循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逻辑清晰。

D. 文章引用了马、恩和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述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城市也没有乡村,因此不存在城乡融合问题。

B. 在马、恩看来,生产力发展将使城市和乡村合二为一,从而彻底解决城乡融合问题。

C. 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造成空间极化,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重要问题。

D. 为破解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党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

【答案】1. A 2. C 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貴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硏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4.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利实践能力。

B.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5.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12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家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6.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4. B 5. C

6. (1)现有的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3)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4)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5)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之队

周涛

是这样一些人来到球场上,来到了人们用渴望、期待、惊叹、狂热织成的浪潮所包围的这块平坦的谷底上。海洋颶风一般的喧嚣在他们周围和头顶上滚动,从风中,他们的名字像鸥鸟似的不时闪掠而过。无数的目光交织碰撞,在他们头顶激起光环。他们平静地或微笑着承受荣誉,出现在谷底了。

在谷底的两方,有两棵奇异的大树,在大树上有一只悬挂着的空篮子。篮子底儿是漏的。他们的性务是给这个漏了底儿的空篮子装满果实。这是一项既艰苦又光荣,并且徒劳无益的工作。这是一个可笑的任务。但此刻没有人觉得荒唐。全世界正有五亿人在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一神圣的时刻。悬在空中的篮子也等待着。

这些人来到了球场,黑人和白人。他们出现在这块专门为他们制造的空地上,出现在两棵树之间,仿佛亚当最早出现在伊甸园那样,他们眼睛盯着那棵树,怀里抱着果实,左顾右盼,并互相打量着。他们像最早的人那样,手臂很长,两条腿长而有力,月光单纯,肌肉发达,精力饱满,黝黑的皮肤和闪闪发亮的牙齿,辉耀着狩猎时期先祖的英姿。今天晚上,他们将上演一出扑打、拼抢、奔跑、腾跃、旋转、运行,以及种种有关人类体能极限的戏剧,这一切在欢呼声浪中的表演,只是告诉周围观众这样一个真理:从前人类全都能够这样做的事,今天只剩下这样几个人还能做了。

啊,梦之队!是谁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难道他们当中还残存着诗人吗?远古的梦,人类昔日身影再现的梦想和梦境。

梦境开始了。只有梦才可能有这样的飞升。人体在飞翔中旋转,极力伸向更高的高度,让手臂超出树的顶端,让人像鸟一样盘旋于树巢之上;只有梦才可以有这样的奔跑,从一座山峰轻轻一跃,在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上落脚,从大地的这一端一跳,瞬时在大地的另一端出现;也只有梦才可以允许一个人如此骄傲地表达自己,汪洋恣肆,肆无忌惮,狂呼乱叫,如

入无人之境,从众人的头顶上飞过,人力挫群雄;还是只有在梦里才能够使十个凶猛强悍的巨人,在对抗中宽容,在冲撞中理解,在拼抢中配合,在他人神奇的一扣中由衷喝彩。

久违了的梦啊!公正、准则、道德、勇气和创造;公众的良知、口哨与喝彩;个人崇拜与集体荣誉、货真价实的力量角逐与不负众望的掀起热情;平等与突出、众星与灿烂的星、单纯的方式与复杂的实现、天赋与承认、简单与伟大……久违了的梦想啊,在现实中久已不复存在的梦想啊。

啊!那个悬在空中的没有底的空篮子。你永远装不满它,无论你使了多大劲,无论你跳得有多高,姿势有多么优美,往里扣的时候有多么凶狠,你还是装不满它。但是看台上的人们需要你装,他们需要你把体力发挥干净,一点儿也别留。他们是在现实中丧失了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人,他们的心灵和肉体都已经十分疲倦、非常衰颓,他们想在今天晚上召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他们寄厚望于你。

“再来一次!”他们喊道。你经不起鼓励和诱惑,因为你是一个身躯的巨人而同时却是一个心灵的孩童。你振奋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个空篮子扑上去——就像那位不断向山顶上推巨石的神一样,也像那只用石子儿填海的鸟一样,拼尽全力地徒劳。

喂,你没看见那只篮子是空的吗?

看到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往里面装?

梦,为了梦。

但是观众知道什么是“梦”吗?

起码今天晚上知道。

可是只要天一亮他们就会全都忘得干干净净,懂吗?

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明天还打吗?

当然。

那你老了还能打吗?

老了?……

对。

如果我老了,那个空篮子还会在吗?

[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男篮囊括了当时NBA各位置上的顶尖球员,因此被冠以“梦之队”称号。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海洋飓风”是观众的欢呼,“闪掠的鸟”是观众在呼喊球员的名字,作者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对“梦之队”的热爱。

B. 第五段运用大量极具动感且富于联想的语句展现出球员动作的自由舒展、比赛的紧张激烈,侧面展现了观众观看比赛时酣畅淋漓的感受。

C. 文章中多次写道,没有底的篮子是永远装不满的,球员们所做的是艰苦且无益的工作,并反复强调比赛是无意义的,从而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意味。

D. 文章最后是一组虚拟的对话,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球员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作者以没有确定答案的问句作结,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8.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9. 简要分析“梦之队”中的“梦”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7. C 8. 含义:谷底是篮球场;两棵大树是篮球架;漏了底儿的篮子则是篮筐。作用:①陌生和新奇的比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②将篮球比赛和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出下文对于“远古的梦”的议论和抒情。

9. (1)梦是梦幻,梦之队是对球员出色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篮球技艺的称赞;(2)梦是观众的梦想,“梦”意味着现代人对原始活力的向往;(3)梦是观众的梦想,“梦”饱含着对公正、准则、道德、勇气等丧失已久因素的渴望;(4)梦是观众的梦想,“梦”寄托着人们对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渴望;(5)梦是球员的梦想,他们在看似徒劳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自我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九年,擢湖广上荆南道。总督刘兆麒疏言天颜习边海诸事,请调福建兴泉道。寻擢江苏布政使。十二年,

丁内艰

...。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师征吴三桂,天颜督造舟师送岳州。天颜疏言:“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计里均派,先期拘集,饥寒踣顿。及兵既到,计船给夫,兵与船户横索财物,鞭挞死伤。臣拟军赴前敌,计各省调遣官兵,每船应夫若干,以其直给船户,

令雇水手。”上从之,命诸省,著为令。扬州知府高德贵亏帑数万,既劾罢,旋卒,天颜檄追德贵家属。京口防御高腾龙,德贵族也,与参领马崇骏以天颜奏销浮冒【注】讦於将军杨凤翔,凤翔格不行。崇骏、腾龙叩阍讼天颜,上命京官具狱,崇骏、腾龙婪取罪至死,天颜亦

得罪,当左迁

..。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

上以天颜未闻有廉名,命严饬。二十六年,授漕运

..总督,疏言:“京口至瓜洲,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仿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部议非例,不允。上曰:“朕南巡见京口、瓜洲往来人众,备船过渡,有益于民。其如所请行。”三十五年,卒。天颜历官有惠绩。狱囚因逸犯株连,待质已三年者,于秋审时开释;狱囚无亲属馈食,月给米三斗。在江南,兴水利,蠲积逋,而请免纤夫,苏一时之困,江南民尤颂之。

【注】奏销,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上报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顶是

A. 诺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B.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C.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大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D.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为表字,是古人成年后由尊长所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B. 丁内艰,古人父母去世需回乡守丧,称为“丁艰”,这里指父亲去世。

C. 左迁,古代官职调动称为“迁”,因古人尚右,因此“左迁”指贬官。

D. 漕运,古代将税赋经水路运往指定地点,这里指通过运河转运物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慕天颜虽然是甘肃静宁人,但是有沿海为官经历的他成为熟悉沿海事务的专家,总督刘兆麒专门要求将其从内地调到福建,以便发挥其特长。

B. 慕天颜在督造战船的过程中发现了现军队征发纤夫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上书皇帝指出问题,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各省将之作为定制。

C. 扬州国库在知府高德贵任内出现大额亏空,他死后慕天颜向其家属追缴赃款,其亲属马崇骏等向皇帝控告慕天颜的贪污行为,双方都受到惩处。

D. 慕天颜在江南为官时设立救生船、兴修水利、蠲免欠税、请免纤夫,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工作,缓解了百姓生活困苦,深得江南人民爱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

(2)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总督麻勒古上书道:“慕天颜为官勤勉做事迅捷,现在正在清理多年所欠赋税,这件事还未完成,请让他在任上为母亲守丧。”

(2)慕天颜即将离职时,将自己的成绩和功劳在奏疏中逐一罗列,并且(为自己辩护)说:“我日夜忧心操劳,没想到受到诬告,承紫陛下明察,并宽恕臣,没有对我严加制裁。”

参考译文:

慕天颜,字拱极,是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九年,被提升为湖广上荆南道道台。总督刘兆麟上书:慕天颜熟悉沿海各种事务,请求将其调任福建兴泉道。不久后又升任江苏布政使。康熙十二年,他的母亲去世,慕天烦需要回乡丁忧。总督麻勒吉上书道:“幕天颜为官勤奋,做事迅捷,现在正在清理各地多年所欠赋税,这件事还未完成,请让他在任上为母亲守丧。”朝廷征讨吴三桂,慕天颜督造战船运往岳州。慕天颜上书道:“各地征发(船只运送军队和补给),船只遮蔽江面,需要的纤夫动辄以千万计。纤夫以民间征募而来,却只给一钱银子的报酬,百姓争相逃跑隐藏。只能按照村和里平均摊派,先将征来的纤夫集中拘管,纤夫们饥寒交迫、十分困顿。等到大军到来,按照船只数量平均分配这些纤夫,而官兵和船户又向纤夫们蛮横地勒索财物,甚至将其打伤打死。我认为征募船夫不妨这样进行;大军开往前线时、朝廷计算各省调集军队的总数,每艘船配备一定数量的纤夫,将这笔钱给船户、让他们自行雇佣纤夫。”康煕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各省将之作为定制。扬州国库在知府高德贵任内出现大额亏空,高德贵被弹劾罢官,不久就死了,慕天颜下令向其家属追讨欠款。京口防御高腾龙是高德贵的族人,他和参领马崇骏向将军杨风翔告发慕天颜在奏销钱粮的过程中有虚报冒充(以中饱私囊)的罪行,杨凤翔拒绝了他们的告发。马崇骏、高腾龙上京叩见康煕帝,向皇帝告状。皇帝命令京官审查这件事。结果是马崇骏、高腾龙因贪污被判处死刑,天颜也被判有罪,被贬官。慕天颜被贬官时,将自己的成绩和功劳在奏疏中逐一罗列,并且(为自己辩护):“我日夜忧心操劳,没想到受到诬告,承蒙陛下明察,并宽恕臣,没有对我严加制裁。”皇帝认为慕天颜没有清廉的名声(还替自己这样辩白),于是下令严加训诫。康煕二十六年,慕天颜被提升为漕运总督,上书道:“京口到瓜州,漕船往来,风涛最为凶险。请仿照民间的渡生船,由官府设置十条船,

以作引导和防护之用。”建议上报至户部,户部官员认为没有先例,不答应。康熙说:“我南巡时见京口到瓜州之间人员往来很多,准备这些船对百姓有很大的好处。按照慕天颜的请求实行。”康熙三十五年,慕天颜去世。慕天颜任官之处都有惠及百姓的政绩。有的狱囚因为被逃走不能归案的犯人株连,已经在狱中被押多年,慕天颜在秋审时将其释放;没有亲属送饭的狱囚,每月给三斗米。在江南时,兴修水利,蠲免欠税,请求免去此地派遣纤夫的劳役,缓解当时百姓生活困苦,深得江南人民爱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燕。屏山:屏风。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月边头”一句与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都很相似。

B. “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C. “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D. 纵览全诗,诗人只是把两种情景简单并列,但褒贬爱憎已蕴含在客观描绘中。

15. 本诗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答案】14. A 15. (1)边关将士的衣着单薄和环境苦寒之间的对比;(2)边关将士生活困苦和长安官员生活奢华对比;(3)边关将土尽忠报国和长安官员素餐尸位对比。

诗歌赏析: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

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旦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引用燕昭王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国决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出了宫女们听着官车发出的声音渐行渐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小年”的诠释。

【答案】 (1). 报君黄金台上意 (2).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辘辘远听 (4). 杳不知其所之也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________生活的向往。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文化________。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

________。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也具有________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工艺品,()。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在以色列、土耳其和阿拉伯诸国,也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

17. 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人给家足情有独钟如出一辙休养生息

B. 丰衣足食情有独钟万殊一辙生生不息

C. 人给家足爱如珍宝如出一辙生生不息

D. 丰衣足食爱如珍宝万殊一辙休养生息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理想。

B. 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不仅符合“尚利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渴望。

C. 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渴望。

D. 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不仅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的幸福、平安、和谐、多子。

19. 下列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样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B. 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喜爱的

C. 也会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D. 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答案】17. C 18. B 19. A

20.以下是某校学生会主席利用广播站向全校同学播诵的一则倡议书正文,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中五处并加以修改。

文明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我们生命和活力;文明是遍布校园的鲜花,带给我们幸福和美丽。创建文明校国、争做文明学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了使同学们参与到“牵手春天文明校园”主题实践活动中,特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语言文明,举止得体,不口吐污秽语言;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事事谦让;

(3)尊重秩序,遵守规则,不做带头违反校规的“英雄”;

(4)讲究卫生,衣着整洁,不染发烫发,不戴饰物入校;

(5)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不在课桌上刻字画画。

在这里我代表学生会,恳求每一位同学都能为美化校园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有违反,将会有严格的纪律惩罚在前面等着。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建设文明校园。

(2)“不做带头违反校规的‘英雄’”,【答案】(1)“不口吐污秽语言”改为“不说脏话”;

改为“不违反校规”;(3)“不戴饰物”改为“不佩戴饰品”;(4)“恳求”改为“请”或“恳请”;(5)“尽一份绵簿之力”改为“做出贡献”;(6)“如有违反,将会有严格的纪律惩罚在前面等着”去掉。

21.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告诫我们看事情一定要辩证全面。

材料:登高而招以德报怨淡泊明志起于累土

不念旧恶宁静致远顺流千里九层之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答案】示例:登高而招,顺流千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善于借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重视开端。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诫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心态良好。

不念旧恶,以德报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告诫我们做事情一定要胸怀宽广。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云:祸福相依。人类历史无数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探索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好运气的西班牙发现了巨量的金银,于是变成了出手豪阔的大富翁;坏运气的英国却只发现了纽芬兰渔场,只能挖空心思想办法从别人手里挣钱。一百年后,大富翁衰落了,捕鱼人却成了世界霸主。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王室可以尽情享受奢华生活,沙特国民也享受着他百姓无法企及的福利。但是随着国际油价暴跌,沙特财政赤字激增,高福利难以为继。以色列,国土狭小、土地贫瘠、能源和矿产严重匮乏。但是这个几乎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弹丸小国成了全球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某一地区因某种资源丰富而对其过度依赖,长此以往,资源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阻碍。这种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源诅咒”。资源诅咒并不只存在于国家发展中,在我们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中也并不罕见……

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类似现象?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将你的思考和感悟写成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日自拟,不得宿构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